查看原文
其他

对野生动物来说,疾病究竟是什么?

2017-03-27 于洋 PlateauWild

狂犬病包虫病心脏病糖尿病……人类受到许许多多疾病的影响,野生动物也不例外。疾病对野生动物来说意味着什么?什么因素会引起它们的疾病?在疾病面前,没有医生没有药物的野生动物只能束手待毙吗?



一只岩羊感染了巴氏杆菌,导致败血症死掉了。这算疾病吗?算吧。另一只岩羊被雪豹咬死了。这算疾病吗?不算!

 

然而,细菌和狗都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从岩羊身上获取能量,最终导致了岩羊的死亡。那么,捕食与疾病有什么区别呢?雪豹咬死岩羊比较快,一只雪豹就能搞定;而细菌致死比较慢,并且需要很多细菌?


图1. 雪豹和细菌对岩羊来说没什么区别,都是杀手(图片来源网络)

 

让我们从头说起。

 

疾病到底是个啥?

 

有人将疾病定义为“任何身体正常功能所受的影响和损害”。疾病的表现、原因和结果多种多样,所以通过身体功能的表现来界定疾病较为简单。例如巴氏杆菌可能损伤岩羊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造成腹泻便血、呼吸困难等症状。

 

虽然两只岩羊最后都死了,但是死亡并不是疾病的判断标准,而是疾病的终结点。布鲁氏杆菌病会导致岩羊出现关节炎,行动困难,母岩羊被感染后还可能流产;有的疾病会造成牦牛奶量减少,导致牛犊营养不良;鸟类因感染螨虫而无心顾及筑巢,难以得到交配的机会——这些都是疾病,但不会导致死亡。

 

将绝对健康(身体的所有功能都处于巅峰状态)与死亡(丧失所有身体功能)放在一条线段的两端,中间是从相对健康到疾病的过渡。从绝对健康到死亡,身体功能的损伤和疾病的严重程度慢慢增加。但从哪个点开始算是“疾病”呢?和“衰老”类似,疾病并没有适用于所有个体的明确界限。


图2. 相对健康和疾病都没有明确的界定标准

 

什么因素会引起疾病呢?

 

答案是:多种因素。

 

系统地分类讨论引起疾病的因素很困难,因为每种分类下都会出现例外,并且随着我们对疾病了解的增加,对致病因素的认识也不断变化。广为人知的简单方法是将疾病分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生命体引起的,与宿主有营养关系。病原体会从宿主身上获利,而宿主则遭受损伤,就像巴氏杆菌与岩羊。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不过,感染与疾病是两回事。野生动物身上或多或少都携带各种病原体和寄生虫,但是真正致病的却不多。

 

非传染病则是那些不是由生命体引起的疾病。比如肉毒中毒,这是由生命体肉毒杆菌分泌的毒素造成的,但是肉毒杆菌与感染的动物并没有营养关系。非传染病还包括基因问题、物理和化学因素、代谢变化、营养失衡等等。

 

但是!例外还是出现了——传染性海绵状脑病。别看它名字这么高大上,我们耳熟能详的疯牛病就是其中一种。疯牛病是由朊病毒引起的。朊病毒虽然名字带着“病毒”两字,但它不含核酸,所以不能算是生命体。但是它的确是有感染性的,所以可以勉强称之为“非传染性传染病”。

 

图3. 人工合成的朊病毒(图片来源网络)

 

一般来说,野生动物的疾病不是一种病原体或原因导致的,也不仅限于传染病病原体或非传染性因素。疾病的产生经常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病死”在野外的动物通常会检测出化学污染物质、寄生虫、病毒感染的证据,还有可能致病的细菌,以及营养不良。非要从这些原因中确定出一种引起疾病的原因,只能说图样图森破,上台拿衣服。

 

引起疾病≠疾病本身

 

如果身体对造成疾病的因素没有反应,那么疾病不复存在。一个伤口或一种病原体本身并不是疾病,身体对它的反应才是疾病。

 

例如,入侵大角羊肺部的巴氏杆菌其实体积只有一点点,完全不会影响大角羊的正常呼吸。但为了摧毁细菌,大角羊的身体产生大量粘液、白细胞以及蛋白质,这些东西涌入肺泡和呼吸道,导致空气难以进入肺部,从而损伤呼吸功能。


图4.大角羊(图片来源网络)

 

又如牛分歧杆菌,其实并不产生毒素或损伤细胞,但能引起结核病。巨噬细胞拿这种杆菌没办法,它还能强烈刺激细胞的免疫功能。因此,结核病的“核”是分歧杆菌以及围绕它们的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和纤维组织组成的。在慢性牛结核中,对细菌做出强烈反应的炎症细胞造成了很大的能量浪费,导致了动物恶病质(重病末期全身衰竭、油尽灯枯的状况)的出现。

 

动物在什么情况下会得病呢?

 

这取决于病原体和动物身体之间的搏斗:病原体有多少(暴露的程度和方式),动物的抵抗力有多强。

 

暴露剂量的不同会影响疾病。这一点在传染病上较难直观地看到,但是在污染和物理因素导致的疾病中非常明显。例如,在宠物医院拍一次X光片的辐射量远小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辐射量,因此宠物医院没出过变异的猫猫狗狗,而福岛则出现了变异的家燕。


图5.切尔诺贝利的畸形家燕,出现了局部白化、鸟喙畸形、尾羽弯曲或不对称等(图片来源见水印)

 

暴露剂量与其影响并不呈线性关系。一个动物暴露于小剂量致病因子时可能不会有任何可检测的症状,但是一旦暴露量越过了某个临界值,就会导致疾病的症状。对很多传染病来说,最低致病量依然成谜。我们已经知道的是,病原体的最低致病量各不相同。例如,大部分人需要1亿个霍乱弧菌才会得上霍乱;但是要得肺结核,1到10个结合分歧杆菌就够了。一般说来,被暴露在越大量的病原体中,动物得病的风险越大,病情越严重。

 

身体的抵抗也分为不同的方式。比如,皮肤就是第一道免疫防线,阻止病原体进入体内。即使病原体进入了身体,免疫系统也有可能在它造成伤害之前将其消灭,或是及时修复病原体造成的损伤。身体的抵抗受身体的状况影响,例如营养状况越好,抵抗力越好。

 

如果把身体想象成一个有特定防御工事和守卫的堡垒,致病因素就是入侵者。入侵者越多,入侵时间越持久,防御工事越可能被击溃。如果同时被几队不同的入侵者同时攻击,那么每一种入侵的致病因素成功攻下身体堡垒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同样地,防御工事越坚固,守卫越多越强大,对入侵者的反应越快,入侵者就越可能失败。


图6.这就是病原体入侵身体的“真实”写照(图片来源网络)

 

回到文章开头那只感染了巴氏杆菌的岩羊。可能它身上的巴氏杆菌来自同伴的粪便,并且这些细菌已经与它和平共处了一段时间。但是前几天气温骤降,它体内的“防御工事”受到了冲击,巴氏杆菌趁虚而入,在全身脏器中安营扎寨遍地开花,并且突破血脑屏障进入了大脑。最终,这只岩羊走到了线段的末端,死于全身弥漫性出血。


图7.岩羊感染巴氏杆菌的病理变化(汪立茂,等. 2006)

 

一只岩羊死了,千千万万只岩羊站起来……疾病对动物个体的影响究竟是怎样的?身体这个精妙神奇的装置是怎样被微小的变化搞得一团糟?野生动物群体又会如何被疾病影响?

 

我们下一篇文章讨论这些问题。

 

 

参考资料:

Wobeser, G.A. 2006. Essentials of Disease in Wild Animals.Ames, IA: Blackwell Publishing.

李元凯,程尧章,鲁齐发,尚德秋.1990.从野生动物岩羊体中分离到的布鲁氏菌的鉴定报告.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6(3):13-15.

汪立茂,顾海军,罗隆泽,邓祥徐,颜其贵,秦明晖.2006.2005年四川壤塘县岩羊死亡原因分析.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2(4):392-393.

 

撰稿:

于洋,塔夫茨大学保护医学硕士,2016年8月起在青海省雪境生态宣传教育与研究中心(简称雪境,微信公号:GangriNeichog)担任流浪狗项目协调员。邮箱:yuyang@gangri.org

 

PlateauWild| 野生动物疾病系列:

我计划整理12篇文章,介绍野生动物疾病的基本知识,分析具体的案例,并就关键的主题展开综合讨论。既作为自我学习的总结,也期望抛砖引玉,提高对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疾病问题的关注。文章拟于每月的第四个周一推送。期待各位小伙伴的建议。


01 |20170228 | 我们为什么关注野生动物疾病


期待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靠谱地谈论青藏高原的野生动物保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