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格日的手段

2016-04-04 刘大牛 PlateauWild


    食肉动物捕杀家畜跟人类驯养家畜的历史一样古老。当家畜和食肉动物共同出现在一个地方,捕杀就不可避免。那么,在技术上如何防范食肉动物捕杀家畜呢?针对捕杀行为的六个步骤,搜寻、鉴别、接近、攻击、杀死、吃掉,有什么措施可以打断攻击升级?


 

古老的冲突

 

我的朋友格日住在长江的上游。2011年6月,我第一次来到他家。土坯房坐落在岩石峥嵘的山谷里,紧凑而舒适。我喜欢到这里做客,每次总喝很多奶茶,接着吃糌粑,然后吃风干肉,等吃完牛肉米粉盖饭,再来一碗酸奶。

我听得懂一点点藏语,他听得懂一点点汉语。当藏族伙伴不在场,我们就这么比划着交流。慢慢熟悉之后,他告诉我:他家只有牦牛和马,好几年前就不养绵羊和山羊了,“雪豹和狼吃得太厉害”;前几天晚上棕熊可能到了房子附近,他听到了藏狗的吠叫;女婿家的房子就没那么幸运,夏天的时候没人住,门窗都被棕熊扒了。

格日老爹淡然叙说着。他看得出来我忙着“食肉动物研究”呢,在他家周围的山里爬上爬下,找刨坑、捡粪便、放红外相机。后来我的伙伴们帮村里购置了一批太阳能电围栏,帮着防范棕熊。不过牧场上的牦牛和马,还时不时遭到雪豹和狼的袭击。

后来我去了青藏高原的其他地方,看到这些冲突就跟北京城里的交通事故一样普遍。棕熊破坏房屋可能是个新问题——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藏族牧区还没有多少房子。而雪豹和狼捕杀家畜,就跟牧民驯养家畜的历史一样古老。在家畜和食肉动物共同出现的地方,就有捕食事件发生。

就拿牦牛来说。约八千年前,藏族牧民从野牦牛中驯化出家牦牛时,雪豹、狼已经与野牦牛共同进化了上百万年。驯养过程使得家牦牛变得脆弱。它们没有野牦牛那么强壮,没那么警惕,逃跑能力更没那么强。

几千年来,牧民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策略和技术来保护脆弱的家畜。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策略和技术往往被遗弃,这可能是造成食肉动物和家畜冲突的原因之一。

上周的文章《猛兽的价格》讨论了经济手段在缓解人兽冲突中的作用。那么,在技术上如何防范食肉动物捕食家畜呢?我的朋友格日有什么办法保护他日益减少的牦牛和马呢?


 

谁吃了谁?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搞清楚谁吃了谁。

家畜死亡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饥饿、疾病和意外。在面积较大的牧场上,客观判断死因很困难。食肉动物出现在家畜尸体边,可能是捕食——杀死了家畜,也可能是食腐——只是赶过来吃两口。

仔细检查尸体应该会发现咬痕或爪痕。大型猫科动物的杀戮非常有效,通常咬在脖子或喉咙处,一两下就咬死了。伤痕有可能很细微,可以将皮剥开检查伤口。如果是食肉动物咬死的,通常会发现皮下青肿和出血,这可以跟食腐区分开。

有时候光看痕迹就知道是哪种动物干的好事。大部分情况下光靠肉眼区分不可靠,甚至不可能,比如狼和狗。从咬痕处提取食肉动物的唾液,再使用遗传学方法,能鉴定物种,甚至能鉴定性别和个体。这种方法比较花钱,但正迅速变得又快又便宜。

食肉动物对家畜的捕食在空间和时间上高度变化,很难量化。有人尝试给家畜带上无线电设备。家畜死亡时(一段时间内停止不动),设备就发射一个信号。这种技术可以帮助快速发现和检查尸体,增加准确判断死因的几率。利用这种技术,还可以搞清楚家畜死亡的时间和地点,从而计算捕食率。要注意的是,尸检后要把家畜尸体留在野外,否则食肉动物将被迫再次捕杀家畜。

家畜死因不明有可能导致巨大而广泛的社会冲突。因此,准确记录肇事案件非常重要。技术员必须接受培训,严格执行野外巡视和记录。在可能要赔偿的情况下,标准化的严格方法尤其重要,因为鉴定结果具有经济和和法律后果。

 


捕食的步骤


    接下来,要搞清楚食肉动物怎么捕食的,才好对症下药。

食肉动物捕食家畜之所有发生,是因为它们要吃肉,但是又分不清谁是野生的、谁是家养的!捕食通常分为六个步骤:

(1)搜寻并定位一个动物,

(2)确定这个动物是潜在猎物,

(3)接近这个动物以便攻击,

(4)发动攻击;

(5)杀死它,以及

(6)吃掉它。

那么,针对每个步骤,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打断捕食的进程呢?

牧民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数千年的经验。最有效的方法有两大类:作用于食肉动物,比如杀掉食肉动物,或者将它们转移到其它地方;作用于家畜,比如各种畜牧管理方法。要有效缓解捕食家畜的问题,不可避免地要用上这两类方法。

 

食肉动物捕杀家畜的步骤和打断攻击升级的缓解方法

行为

缓解方法

缓解机制(理论/假设)

搜寻

清除食肉动物

把食肉动物都杀掉,就不会捕杀家畜的问题了。历史上常用,但目前已不适合。

分区

在大尺度上,根据食肉动物的自然分布将畜牧生产避开高风险区域,或者主动调控食肉动物的分布和密度(比如通过打猎)。

家畜避开食肉动物

在小尺度上,将畜群放在食肉动物较少利用的地方。或者在高风险地区,加大防范措施的投入。

鉴别

厌恶条件作用

在食肉动物捕杀家畜时进行负面刺激,避免食肉动物认为家畜是合适的猎物。

清除问题个体

如果家畜是少量特定个体捕杀的,理论上清除这些个体应该会减少冲突。

不同的家畜物种

将小型家畜(绵羊和山羊)换成大型家畜(牦牛)能防止小型食肉动物的捕杀。

增加野生猎物

野生猎物越多,食肉动物依赖家畜的可能性就越小。

接近

避开特定栖息地

把家畜留在开阔栖息地,避开便于食肉动物悄悄接近的地形。

防范食肉动物的围栏

在整个牧场周围或者夜间的圈栏建立防范食肉动物的围栏(如电围栏),能有效阻止掠食。

闪光,警报器

在食肉动物接近家畜的最后几步,这些仪器将把它们惊吓走。

家畜守护犬

这些狗将跟畜群呆在一起,将食肉动物赶走,或者干扰其攻击顺序,直到牧民赶到。

牧民

多位牧民一起,能阻断大部分食肉动物的攻击。

攻击

家畜守护犬

狗将干扰食肉动物的攻击,阻止它完成捕杀家畜的行为。

牧民

牧民将干扰食肉动物的攻击,阻止它完成捕杀家畜的行为。

杀死

保护性颈圈

给家畜带上金属颈圈,防止食肉动物从脖子处咬死家畜。

吃掉

家畜守护犬

狗将阻止食肉动物把家畜拖走吃掉。

牧民

牧民将阻止食肉动物把家畜拖走吃掉。

 

避免相遇


    那么,如何防止家畜遇上食肉动物呢?

把食肉动物都干掉,自然就不会相遇了。从古至今,人类已在大范围内尝试清除任何大到能杀死家畜的食肉动物。及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这一目标几乎实现(如欧洲和北美人口密集区域的棕熊和狼),家畜捕食也急剧减少。但是在保护的大背景下,这一方法显然不再被接受。

那隔开这对冤家?可以利用物种分布和栖息地选择的自然界限,也可以通过积极调控食肉动物的分布和密度来实现分区。比如,在优先发展牲畜的区域,可以通过猎杀和其它方法,尽可能降低食肉动物的密度。分区设计得好,能预测食肉动物的捕食行为,从而采用合适的畜牧管理技术,或通过补贴来缓解冲突。

分区有两个前提。首先,需要在相当大的空间尺度上进行。许多食肉动物活动范围大,需要留出足够大的区域,并且不同区域能相互联通,保证食肉动物种群的持续生存。其次,管理者必须能够控制食肉动物种群。对于数量多、繁殖率高的食肉动物,往往采用毒药。要控制这类食肉动物,不大可能有成本低、效果好的方法,即使有效果,也可能很小,而且很难记录。对于密度低、繁殖率低的物种,人类的捕杀就能限制它们的密度和分布。

分区在社会和生态两方面都是复杂的,必须谨慎从事。首先,控制食肉动物种群数量需获得公众认可。其次,需保证种群的存活能力不受威胁。最后,降低大型食肉动物密度,有可能导致小型食肉动物密度升高,同样会导致家畜捕食或其它类型的冲突。

第三种方法,是把家畜放在食肉动物不常去的地方。避开食肉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选择道路密度高、距离定居点近的地方。或者把家畜聚集在带围栏的草地中,减少食肉动物和家畜的相遇,从而减少捕食。

最后,野生猎物增多,是否家畜被捕食就减少?不一定。在野生猎物少的地方,食肉动物转而捕食家畜。然而野生猎物增多,也有可能将食肉动物吸引过来。在野生猎物多的地方,食肉动物可能停留时间更长,与家畜相遇的几率增大。

 


嘿,那不是你的猎物


    如果相遇无法避免,怎么防止食肉动物将家畜看作猎物呢?

嗯,库布里克在《发条橙》里采取的手段?想得挺美,其实不靠谱。厌恶条件作用的原理是:在食肉动物攻击家畜时,给予一个负面刺激,将家畜和负面刺激相关联,使其以后不再攻击家畜。负面刺激,比如催吐的化学品、电击、放鞭炮、放狗等等。这种方法在圈养条件下有过成功案例,但在野外还没有成功过。更麻烦的是,你还得一个一个教。没有证据表明,吃过苦头的家伙会教育伙伴避开家畜。

    或者搞斩首行动,定点清除呢?干掉那些“问题个体”?也不靠谱。你怎么确定哪个是“有问题”的呢?除非抓了现行、当场处决,才能肯定清除了正确的个体。而且,最可能造成问题的动物往往是最难对付的。就算干掉了一个“坏家伙”,它的领地也会被迅速占领。有可能来的不止一个,这会导致更多的冲突。说回来,这种方法的好处是,让遭受损失的牧民出口恶气。

将“坏家伙”抓起来,转移到其它地方?尽管使用广泛且备受欢迎,作为常规的冲突管理工具,转移大体上是不成功的。被转移动物通常会死掉,或者游荡过大面积的区域,回到被捕获的地点,或者在释放地捕食家畜。某些情况下,转移还可能导致冲突恶化。

唯一靠谱的,是家畜当自强!将小型家畜(绵羊和山羊)换成大型家畜(牦牛)能防止小型食肉动物的捕杀。当然,大型家畜的幼崽需要特别照顾。另外,还可以饲养具有强烈反捕猎行为的品系,或繁育具有反捕食行为的个体。这些品系或个体顺从管理,或顺从其它缓解措施。这种策略需要更多的研究,还应该与稀有品系的保护行动相协调。



防止靠近


    如果食肉动物就认准了,非得吃你的家畜,那咋办?

    这时候,就需要想方设法防止食肉动物靠近家畜。绝大部分成功的措施是在这个阶段采取的。用高科技的声光电来惊吓食肉动物,短期内能有效。但是没有证据表明,这类措施能长期有效,因为食肉动物会变习惯。这类仪器可以在危机情况下快速部署,为更有效的措施争取时间。

成效显著的方法有两种:现代的电网和传统的放牧方法。

欧洲和北美使用大面积的电网将牧场围起来,大大减少了家畜捕食事件。电网能防止许多食肉动物,比如狼和熊。对于善于跳跃的大型猫科动物,电网效果较差。建造和维护大规模的围栏初始投入很高,但维护成本相对较低。此外,大规模围栏影响其它野生动物的移动。在劳动力少的地方,可以优先围上重要的牧场。

依靠传统放牧方法,牧民在食肉动物横行的地方饲养了数千年的牲畜。许多研究记录了传统方法的成功,以及传统方法败坏后的负面后果。这种方法的核心是牧民和狗。白天家畜吃草时,牧民和狗在现场提供保护。晚上家畜关进圈栏,靠圈栏提供保护,而且牧民和狗就在近旁。游牧民往往没有晚上用的圈栏,家畜就睡在营地附近,由牧民和狗加以保护。

在今天,传统方法还跟过去一样管用。其中一个小变化是可以引进和训练更好的家畜守护犬。比如引进大型欧亚狗,减少豹对守护犬的捕食。另一个是变化是,可以用新型材料建造更牢固的夜间圈栏,甚至是移动式轻量电围栏。许多大型食肉动物进入圈栏后会变得极度凶猛,特别是大型猫科动物。畜栏必须用非常坚固的材料建造,通常加上顶棚。

    传统放牧方法的主要问题是需要大量劳力。在产奶的放牧系统中,增加防护措施所需额外成本较低,因为每天都需要管理家畜两次。在产肉的放牧系统中,防护措施的成本就很高,因为理论上如果没有食肉动物,家畜是不需要看护的。建造坚固的夜间圈栏,牧民就不需要整夜保持清醒。使用大量劳力,还是使用技术手段,这决定于当地的社会经济状况。

采取防护措施,还需要仔细考虑其他因素。比如大畜群好,还是小畜群好?捕食可能有季节性,或集中捕食特定年龄阶段的家畜,可以针对性采取防护措施,节省成本。仔细分析冲突风险的空间分析,可以帮助在合适的区域采取合适的措施。

 


格日的选择


    回到长江上游的那条山谷,我的朋友格日有什么选择呢?

    干掉雪豹和狼?是的,二十年前牧民就干过。那时候大家伙还有枪,不过2002年左右枪全部收缴了。前几年我还在那个区域捡到过捕狼夹,上面还粘着灰狼的一个脚趾。毒药也是个选择。法律和宗教习俗都不允许捕杀野生动物,但不是每次犯法都有人追究,也不是每个人都遵从佛祖的教导。

    分区对格日也不现实。十多年前,牧区搞草场承包,格日分到了现在这片多石山的草场。2011年我是流着口水进入那片山谷的,好多雪豹的刨坑哇!但对格日来说,就只有无奈了。他家的牧场整个都在雪豹的高密度活动区,怎么分区?雪豹和狼少的地方都不好找。

    雪豹和狼来的时候,格日老爹也用过各种方法,放狗啊、大喊大叫啊,成效甚微。有一样,格日老爹倒是办到了:干脆就不养绵羊和山羊了,只养牦牛和马;小牦牛和小马驹就关在家里或放在房屋附近。不过藏族传统上饲养牦牛、山羊、绵羊和马,多畜种的组合与草地植被是有关联的。现在绵羊和山羊没了,且不说没羊肉吃、没羊毛卖,对草地的长期影响,还是个未知数。

    格日家周围岩羊很多。2013年,我在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数到了1500只岩羊,绝对的高密度。这么多岩羊,雪豹和狼该不吃家畜了吧?还吃!不过这中间的复杂关系,还没什么证据能用来分析。

    基本上,格日老爹就靠他儿子和女儿了。两人轮流出去放牧,带着牧羊犬,特别是德吉姑娘。德吉姑娘长挑身材,在山地中行走如履平地,我喘着大气也跟不上。她手里拿着乌尔多,卷上一块小石子,轻松就甩出老远。


 

参考文献


Jonh D.C. Linnell, John Odden, andAnnette Mertens. 2011. Mitigation methods for conflicts associated with carnivoredepredation on livestock. In  Carnivore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A Handbookof Techniques. Edited by Luigi Boitani and Roger A. Powell. Oxford UniversityPress.



撰稿


刘炎林,北京大学动物学博士,2004年起在青藏高原从事野生动物研究和保护。

 

 

Science for Conservation on the Tibetan Plateau


20160328 | 猛兽的价格

20160321 | 生于青藏高原

20160206 | 高原纤之殇

20160128 | 藏羚羊:中国最后的有蹄类大迁徙

20160122 | 拉达克的藏野驴

20160114 | 野牦牛:看不到尸体,不等于安全

20160108 | 青海湖畔的普氏原羚

20160101 | 斯皮蒂峡谷的家畜


抱歉,订阅号没有超链接。可以查看历史消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