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9个方法让你的记忆最清晰 | 从0岁到60岁都能当学霸

邱昭良 笔记侠 2019-04-07


内容来源:湛庐阅读“一书一课”阅读服务上,邱昭良老师分享《如何学习》读书心得,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和讲者审核授权发布。


 图片设计 | Holly   责编 | kay

 第 1961篇深度好文:7116 字 | 9 分钟阅读

点此听精华版音频 ↑ 更多精彩内容,还需阅读全文哦~

完整笔记·读书笔记·学习方法


本文新鲜度:★★★★★    口感:略烧脑


笔记君邀您,先思考:


  • 如何学习才能记得最清晰?

  • 人类大脑有多少秘密我们尚未了解?

  • 如何找到最适合你的学习方法?


今天我向大家分享有关个人学习、加深记忆的一本书:《如何学习》。

 

内容分4部分:

 

1.关于人类大脑的一些基本的观点(也是《如何学习》第一章的核心的内容)

 

2.有关记忆和遗忘的一些基本规律(尤其针对应试知识类学习);

 

3.九个具体学习技巧:《如何学习》作者本尼迪克特·凯里在《纽约时报》担任30年时间的科学记者,博学广闻,我把他提出的高效学习策略和方法整合成九个技巧分享给大家;

 

4.我个人的学习建议。

 

在我看来,到今天为止,人类取得的科学成就是空前的:从大的、远的方面看,我们已经深入到了外太空;从内部和比较细微的方面看,我们已经在基因科学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但我觉得,人类对大脑的研究至今还是比较初步和肤浅的,尤其是现在,信息泛滥的时代,“会学习”已经成为我们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不会学习的人可能会四处碰壁,甚至明天就会穷困潦倒,这绝不是耸人听闻


一、我们对大脑的了解还不够多

美国前教育部长Richard Riley曾说,2010年最迫切需要的十项工作,在2004年根本不存在了。这其实已经成为我们身边的一种常态。

 

同时,现在科技知识、信息爆炸式更新,人类的科技知识基本上每两年就翻一番,这意味着假设你现在在念大学一年级,到你大三的时候,你之前学过的很多知识可能已经落伍了。


有人统计过,现在《纽约时报》一周所包含的信息量,比18世纪一个人穷其一生掌握的信息总量还多。

 

面对剧烈变化的环境,我觉得有效应对的策略不是去学习更多的信息,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透过信息的表象去看事件和趋势背后的规律。因为不管是现在,还是过去,很多规律不会变。

 

所以,如果你要试图利用各种各样的碎片化时间去了解更多的信息,以缓解你的“知识焦虑症”,那么,两千多年庄子就曾经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吾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不是一个睿智的对策。


相反,如果我们能够学会学习,就能够做到事半而功倍。

 

这就要求我们搞清楚大脑是如何运作的,大脑的确堪称我们人类进化的神奇之作,它使我们非常聪明、能够学习,能够有区别和识别的能力。


但因为大脑非常隐蔽,构造复杂,而且只有人活着的时候它才能运作,其实是不容易介入观察和测量的,因此长期以来,大脑是一片隐秘的黑暗世界。

 

关于大脑,《如何学习》一书中提到了如下的6个观点,值得大家注意。

 

1.大脑是一个系统

 

大脑是一个系统,分为实现不同功能的区域,除了总体上的:左脑、右脑、上脑、下脑之外,还可以进行更细致的划分。

 

粗略地讲,大脑中主要的学习区域可分为3个:

 

(1)海马体,负责记忆产生的区域;

(2)皮层,大致充当“过滤器”功能;

(3)新皮层,也是大脑的皮层,它是长期记忆存储的区域。

 

作者把这些区域比喻为一个电影摄制组,我觉得很形象,也很简化。

 

也就是说,大脑的各个区域必须作为一个整体紧密结合、各司其职、协调运作,才能确保它的各项功能顺利进行。

 

同时,如果哪个区域受损,都可能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其它的各个功能,都会对我们的学习、记忆产生一些影响。

 

2.大脑始终寻求“意义”

 

关于大脑的第二个要点:大脑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它总是在寻找意义。

 

也就是说,对于接收到的信息,大脑会习惯性地赋予它意义,对它作出一些必要的假设、推论,然后做出一个自认为合理的解释。

 

对此,约翰·梅迪纳《让大脑自由》一书中也提到,大脑其实比较喜欢有意义或者特别的事情,它讨厌一成不变、无聊的东西。

 

3.大脑的核心处理过程

 

大脑的核心工作过程,其实是一种比较复杂的信息收集和处理机制,一旦有事情进入大脑,大脑就会对它作出反应,并在最快的时间内给它赋予意义、作出说明和判断,之后还会对它进行各种重构,或者是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反复推敲。

 

当然,大脑的处理机制非常微妙,时时刻刻都在发生。

 

4.相互连接的神经元

 

大脑运作靠的是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①有些神经元的连接相对比较牢固、稳定,所以提取起来比较快捷,这可能就是我们已经掌握了一些知识、经验,或者技能的体现——如有需要,可以马上付诸实践;


②但是,有的连接相对动态变化,复杂而微妙,我们甚至没办法去理解。

 

这两种方式重叠交织在一起,并且不停地动态变化。只要生命不息,大脑就始终如此热闹非凡。

 

5.两种工作模式

 

一般来讲,大脑至少有两种不同的工作模式:第一个就是比较专注的或者有意识地进行信息处理,第二个就是发散的模式。

 

在人们睡觉休息或者进行其他任务的时候,大脑仍然在潜意识中或无意识地状态下进行工作。

 

6.两类大脑

 

就像乔纳森·海特在《象与骑象人》中讲到的,人类的大脑有一半像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而另外一半就像是一个理智的骑象人。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也大致把大脑分成两类:


A系统,类似自动驾驶系统;C系统,主动分析系统。


A、C各自有不同的特性,需要协调,才能够实现和谐高效的运作。


二、关于记忆与遗忘


1.记忆的存放位置

 

基于上述6点认识,作者进一步剖析了记忆和遗忘的规律,以此提出一些高效的学习技巧,我们首先看一下记忆到底存放在什么地方。

 

以前,传统的认识是记忆存放在大脑中的某个区域或位置,有很多人用电脑存储来比喻大脑,或者认为有一个物理的存储器。但现在科学研究证明,这其实是错误的认识。


记忆并不是存在于某一个单独的地方或者固定的位置,而是分布在整个大脑中,沿着大脑新皮层的各个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分布,在记忆的产生和运作方面,大脑中多个区域都有一些程度不同的参与。

 

2.记忆如何发生

 

记忆发生的大致过程,可以简化成这三步:

 

第一,我们先体验到一些信息。这时,大脑中的一些脑细胞就会被点亮,实际上就是不同神经元细胞之间的放电传递;

 

第二,通过海马体,让这些神经元之间连接成一个网络;

 

第三,把这些连接组织、分发到新皮层的不同功能区域,然后按照一定的排列组合把这些记忆的网络固定下来,这个过程涉及到大脑的左脑、右脑等不同功能区域的密切配合。

 

与很多研究所显示的一样,大体上,左脑是智者,负责语言,总是在寻找意义、“编故事”;右脑则是艺术大师,负责处理空间和视觉。

 

大脑根据它看到的一些东西编造出一些有条理的说法,就是构建记忆的关键所在。

 

大脑每时每刻都忙着回答(分析/判断)一系列问题,比如“到底发生了什么”、“这是什么”、“有什么含义”,然后再通过“大总管”海马体汇集在一起,与其他的问题进行连接。

 

大脑不仅仅产生记忆,还要提取,而且每当提取记忆的时候,被提取的记忆都会发生变化,而原本的记忆不会被替代掉,只是被更新、强化或重组。


这种交织重叠,导致有些连接过于孤立或微弱,就可能被遗忘,也就是“想不起来了”。

 

3.如何看待遗忘曲线

 

一提到遗忘,不得不说的就是“遗忘曲线”。那么,我们到底如何看待遗忘曲线?

 

遗忘曲线是由赫尔曼·艾宾浩斯发明的,这个发现被称为亚里士多德以来心理学所取得的最大进步,后续的很多研究其实都是基于遗忘曲线的。

 

而我综合本书和其他的一些材料后,认为遗忘曲线其实是有局限的。因为虽然艾宾浩斯的研究方法是比较科学的,但是重复实验无意义的语义与现实生活中的总是有意义的记忆是不同的。


所以,我觉得遗忘曲线其实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并不是金科玉律。

 

本书作者也引用巴拉德等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我们人类的学习、记忆不仅仅是会衰减或遗忘,而且甚至也有可能往增强的方向去发展。

 

比如,巴拉德说,我们不仅会忘记曾经一度记住的东西,我们同样也会记起曾经一度被遗忘的东西。也有其他学者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会同时朝着增加或衰减两个不同方向发展。

 

因此,我们不要迷信遗忘曲线,而是需要更进一步看到遗忘其实对学习是有价值的,这也是本书非常重要的一个论点。

 

对于遗忘对学习的价值,按照比约克夫妇的理论,核心观点有两条:

 

第一条法则:任何记忆都具备两种能力,即存储能力和提取能力。

 

存储能力,也就是衡量我们把东西记得多牢固。大脑每天会给捕捉海量的信息,但99.9%的体验都可能转瞬即逝,大脑只会保留对现在或者未来可能有作用和有趣的东西。


比约克夫妇认为,事物一旦进入大脑就永远存在了,就像一个巨大的仓库,只不过是大脑对它的提取强度会发生变化。

 

所谓提取强度,就是一个东西能够被提取到我们意识中进行加工、处理的难易程度。

 

本书中讲到,人类的大脑有一个特性,拥有海量、永不消失的存储和有限、非常快速、可能转瞬即逝的提取,这是种奇妙的组合。

 

如果提取容量是有限的,那么虽然很多东西进入到了我们的大脑,虽然它们永远都存在那里了,但绝大部分是无法提取出来的,我们同一时间只能通过一些提示或者给定的线索来提取其中非常有限的部分。

 

第二条法则:必要难度法则。

 

所谓必要难度,就是我们在提取某项记忆时,花的力气越大,在得到这项记忆之后,该项记忆的提取能力和储存能力就飙升得越高。

 

这是本书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大概可以理解为:大脑在学习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越多(包括需要排除干扰、苦思冥想、动用不同的感官等),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就越大,记忆、学习的效果也就会越好。


、高效学习的9个具体技巧和方法

接下来,我为大家分享一下高效学习的9个技巧。

 

作者从三个类别论述了一些高效学习方法,这三个类别分别是:

 

a.记忆,也就是我们怎样才能记住一些新东西。

 

b.解答问题,如何完成工作生活中一些复杂的决策或难题。

 

c.如何开发潜意识。


 

综合作者的论述,我整理出了九个技巧,供大家参考。

 

1.制造多样性的背景

 

与我们的直觉或者通常的认识相反,心理学研究显示,经常更换学习的背景(包括物理空间、社会环境),甚至是改变学习的方式、时间段、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时的一些情绪和心境,反而可能增强我们的学习、记忆效果。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现象,原因很复杂,作者大致给出了3个解释:

 

(1)大脑的处理机制,可能越是多变的环境,越容易剥离开具体的场景,从而增强记忆效果。大致意思是说,如果你在很多场景中记忆同一件事物,这件事反而会更加容易从多个场景中被识别出来。

 

(2)因为大脑不喜欢无聊的事,所以,如果你的学习过程非常安静,信息反而会变得不太容易被记忆。

 

换句话说,因为记忆的提取过程会需要一些线索和提示,所以,也许你在学习过程中突然听到空调的嗡嗡声或者邻居家的电视声,可能会成为你后续提取当时的学习记忆的线索。

 

所以,环境的还原是增强记忆的一大法宝。

 

(3)按照大脑记忆的规律,提取越难,记忆的效果就越好,所以,环境中的一些干扰,反而有可能提高提取难度,从而增强记忆效果。

 

我觉得这一条,在我个人的学习实践中也有一些印证,也许你也可以试试,获取能获得一些启发或借鉴。

 

2.善用间隔分散式学习

 

间隔式分散学习,指的是利用间隔重复和遗忘来帮助我们记忆。就像你在打理草坪的时候,不要一次浇很多水,而是要分多次,每次少量浇一些水,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作者在书中用很多例证和研究结果说明,分散式的学习,比如说每周三次,每次半小时的学习,效果远胜于每周一次,每次一个半小时的效果。


这可能就是有些学霸看起来不用花更多的时间,也没有那么刻苦,但是人家记住的东西不仅更多,而且更牢固,成绩也更好的原因。他们可能就是利用了分散式间隔学习的技巧。

 

沃兹尼亚克提出这样一种记忆法:最佳的复习的间隔是一、七和三十。

 

在第一次学习之后,1到2天之内复习一次;接下来,隔七天再复习一次;最后,隔一个月之后再复习一次。之后,复习间隔可以拉得更长,甚至是临考之前再复习,都可以。


这样的话,其实不用花特别多的时间,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间隔周期,复习几次,知识就会被牢固地记住。你的考试成绩也就不用担心了。

 

3.刻意练习

 

近年来,关于刻意练习的研究甚至是争议有很多。在我来看,要想科学地进行刻意练习,并不容易。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一万小时,而是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第一,你要得到真正高手的指导,而且人家已经知道了学习和训练的规律;

 

第二,有一个沉浸式的学习、训练环境;

 

第三,要分阶段、得到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练习。


 

4.主动回想,进行自我测试

 

第四个技巧,叫主动回想或者自我测试,我稍加详细一点儿介绍。

 

研究表明,在学习新东西之前,先自我测试一下,对于你的后续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用。

 

作者提出了“熟练度错觉”的说法,也就是说,越容易被提取出来的信息,在再度学习、复习时,记忆的强度就越浅。

 

也就是说,如果你学习某项新知识是通过阅读的方式,你只是一味地看摆在你面前的书本,此时,你的大脑很容易获取这些信息,此时,提取难度很低,你记忆的效果也就越浅。


相反,如果你在阅读一段时间后,把书合上,去回想一下,或者背诵、默写,此时,你大脑提取信息的难度就加大了,因为你要让大脑主动地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记忆效果会更好。


简单地说,就是:提取难度变大,学得就越深,记忆就越好。

 

因此,作者提出:阅读和背诵或回想的最佳搭配比例大致应该是3:7,也就是说,阅读只占30%,如果你学某个东西一个小时,就拿出20分钟来阅读,剩下的40分钟,应该用来背诵或回想。

 

此外,作者提出,包括背诵在内的自我考试,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比直接阅读、看书复习的效果要好。此外,自我考试对于你在正式考试中有良好的发挥,也有重要的意义。

 

因为每一次考试都是知识的再次提取,会增强记忆的强度。

 

5.短暂分心也是有价值的

 

大家都觉得,一个人在学习的时候,要专心致志,不要看手机,不要看微信,因为这样会分心,会影响学习。


但是,作者指出,在一段时间专注的学习之后,暂时的分心也是有价值的。当然,我认为这也是有适用条件的。


 

其背后的原理是,大脑有两种工作模式:

 

一种是专注的(focus)工作模式,也就是你非常投入、专注地思考一个问题或试图理解、记住某个东西;

 

另一种是发散的工作模式,也就是你在比较休闲甚至是睡觉、休息的状态下,你的大脑仍会在你不自觉或下意识的状态下,进行工作。

 

在发散模式时,大脑专注的焦点被转移到其他的地方,但原来你在专注模式下思考的那个难题,还在你的大脑里,发散模式会对其进行处理。


这时,很可能会去除掉一些不必要的细节,或者是产生一些你想不到的新连接,让我们产生新的灵感或创意。

 

我认为,在《让大脑自由》中,约翰·梅迪纳也对此,给出了形象而科学的解释。

 

格林汉姆·瓦勒斯(Graham Wallas)提出的“创新/解决难题的思考框架”中讲到的“孵化期”,也是这个意思:


如果你已经花费了数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在琢磨某一个逻辑难题或者创新课题,还没有任何突破,这时候,你可以暂时放下,去做另外一些类别的工作,比如运动、游戏、手工等。


让大脑切换到发散模式,去处理这个难题,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短暂分心可能会让大脑产生顿悟,灵感乍现。随后,你要赶紧捕捉到灵感,去复核、确认,得到一个结果。

 

那么,到底如何孵化出顿悟呢?作者引用了一些研究,提出了3条顿悟的孵化线索:

 

(1)从周围的环境里找出提示;

 

(2)打破限制思路的预设;

 

(3)进行选择性遗忘。

 

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去看书。

 

6.念念不忘

 

第六个学习技巧应该叫“念念不忘”。在这本书中,译者将其翻译成“渗滤”。我个人认为这个翻译不太好,因为虽然这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一个词,但是,这个翻译有些生涩,挺难理解的。


我觉得,不如从理解其本质含义的角度,将其意译为“念念不忘”更恰当。

 

所谓“念念不忘”,就是说,当我们在大脑中“锚定”了一个目标之后,大脑就会给这些已经开始、但尚未完成的工作,设定更高的优先级。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你越是全神贯注完成一个工作的时候,被打断,你的大脑就会把这个工作提到更优先的位置上,记忆也会更深


这都是“念念不忘”的力量。它具体的用处还有很多,请大家自己探索。

 

我想特别指出,我认为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利于唤起我们的感知,调动我们的精力和相关资源,同时也决定了我们注意力的焦点,以及我们能够看到什么、关注什么,对于目标的达成有一些帮助。

 

7.交替练习

 

交替练习与间隔重复差不多,不一样的是,每次的交替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换成不同的训练类型,这样也可以提高我们训练的效果。

 

像我们做企业培训时,基本上是讲二十分钟,换一种教学方法,比如让大家去讨论,或自己开动脑筋练习,都是交替练习的具体应用。

 

8.知觉练习

 

知觉练习,指的是利用大脑自觉的调整与辨别的能力,这里不进行展开。

 

9.睡眠

 

在《让大脑自由》一书中,作者也强调了睡眠对于我们思考的重要性。好的睡眠,对我们工作、生活,的确很重要。心理学上也有很多对睡眠的研究。在本书中,作者也给出了很多具体的应用技巧:

 

①如果你第二天要进行一个表演,那么,前一天就不妨晚点睡,但是不要起得太早。

 

②如果你第二天要进行一个科学判断类的考试,你最好晚一点睡,如果有条件,早上睡个懒觉,那是巩固知识的方法,对识别和巩固陈述性知识会有帮助。

 

③如果是涉及记忆力的考试,就按常规时间上床睡觉,然后早早起床、快速温习一遍。

 

当然,具体的方法或技巧,需要你自己去探索,并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


四、4个学习建议 


1.多读专业书

 

因为专业学习是我们生存必备的能力,因此,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多读一些专业书。包括这本书,也不能只是听了我的分享就结束了,如果你觉得它对你有帮助,必须你自己亲自去读。


自己做读书笔记、画出脑图,也会加强学习。

 

2.不迷信

 

虽然最新的一些研究已经证明,很多人们传统的认识的确是错误的,但这些观点也不是绝对的,都有其使用条件,所以,你也不能全信或迷信。


 

3.积极尝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其实,学习方法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是否适合自己。所以,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任务之下,要选择不同的策略,这才是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

 

4.本书侧重于应试类学习

 

我读过本书后,觉得它的侧重点是应试类的学习,对技能类的学习着墨不多。


此外,对于已经工作的职场成人,这本书虽然也有一些积极的借鉴意义,但也没有太多涉及具体的技巧与方法。


因此,我认为,对于职场人士的学习,以及技能养成类学习,仍需要更多的探索。

 

最后再推荐几本书:《让大脑自由》、《象与骑象人》、《绝非天赋》。

笔记侠爆款好文推荐:


曾鸣:看十年,势在哪?干一年,点在哪?| 附完整PPT和视频

通用韦尔奇:办公室里看上去最傻的人,往往竟是最优秀的领导者

15000字精读罗振宇跨年演讲:哪来直接登顶的人生,只有不断迭代的历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