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该怎么学习巴菲特?

2018-03-03 卡萝尔·卢米斯 笔记侠


内容来源:本文内容为《跳着踢踏舞去上班》书评。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授权发布。


封图设计 |  Holly    责编 | 清野

 第 2038 篇深度好文:3153 字 | 5 分钟阅读

完整笔记·读书笔记·商业思维


本文新鲜度:★★★★★+    口感:炭火烧牛肉


笔记君邀您,先思考:


  • 巴菲特眼中的“好企业”要满足哪几个基本条件?

  • 中国的企业家、投资家要如何学习巴菲特投资智慧和管理能力?


说起巴菲特,大家能想到什么?

 

一般人可能会想到,他是一位投资家、“奥马哈的魔法师”、一位选择股票的天才。

 

对巴菲特有一定了解的人,则一定会对巴菲特成名路和成长史侃侃而谈,比如他凭借送报攒的9800美元摇身一变为净资产达16亿美元的超级富豪、在股票、债券、垃圾债券等领域游刃有余的快乐投资大师……

 

你看,我们认知最深、流传最广的印象都是从单一维度来描述的,人们为巴菲特打上了各式各样的标签,而这些标签都仅仅与他“投资家”的身份有关。

 


“企业家”这个不为外人所知的角色恰恰被人们忽略了。但是巴菲特本人却说:“我是个好投资家,因为我是个企业家。我是个好企业家,因为我是投资家。”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自成一家,其中所蕴含的,是将投资与经营企业融合为一的至高境界。

 

学习巴菲特思想,若只学习其投资思想,就像《九阴真经》只学了上卷,终究难以大成。

 

那么,巴菲特是如何做到投资家和企业家“双剑合璧”“融会贯通”的呢?


一、从不忘记奋斗的目标

1930年8月30日,处女座的小巴菲特出生 41 35949 41 14939 0 0 4973 0 0:00:07 0:00:03 0:00:04 4974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


父亲卖股票,母亲数学超好,估计是他俩强大的基因起了作用——巴菲特从小兴趣爱好就非常独特,别人家的小孩都在看童话故事的时候,巴菲特看的是《赚1000美元的1000种方法》,而且越看越上瘾,几乎都背了下来。

 

巴菲特的妹妹曾回忆说,小时候,她和哥哥周末去爸爸办公室玩耍,摆弄计算器巴菲特跟妹妹说,自己在30岁前会成为百万富翁。妹妹对他的言论记忆犹新。当时他的家族还没有一个百万富翁。

 

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清晰地目标,巴菲特早早就做起生意了。

 

父母每周给的5美分不够。他就上门推销可口可乐、口香糖,还有各种报纸杂志,每天送500份报纸,一份报纸赚钱一美分。但是巴菲特很小就懂得复利。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正是从小对复利的清晰认识,巴菲特投资的可口可乐,只用一瓶一美分的利润,就让他赚到惊人的收益。



可以说,巴菲特一生从来没有把时间浪费在自己不喜欢或是不擅长的事情上,而只是专注一件事,恰好这件事赚钱了而已。

 

正如巴菲特自己所言:

 

“如果我们驶上了纽约到芝加哥的主干道,就不会在阿尔图纳拐上乡间小道。我们也对规律和逻辑保持着敬畏之心,不过,对超过我们每个人的能力的事,我们是决不会干的。经营和投资对我来说没什么差别,没有必要为了不同寻常的结果去做不同寻常的事。”

 

巴菲特能赋予他所有的事业一种巨大的精神光辉,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41岁的迈克尔·戈德堡(Michael Goldberg)经营着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保险业务,其办公室与巴菲特的办公室只有一墙之隔。

 

他说,在布朗士科学高中(Bronx HighSchool of Science)自己见过许多聪明人,但他们都投身于数学和物理领域去了。

 

巴菲特则将过人的才智全部集中在了商业领域,这恰恰也是他热爱和了解的行业。

 

戈德堡说:

 

“巴菲特总是在检验着他所听到的东西。是不是合理的?是不是错了?整个世界的格局都在他的脑海里。那里似乎有台计算机,不停地对比着新鲜事物和他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并且还在不断地发问,这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二、对简单生活的执着追求

 

巴菲特的工作和思考总是很复杂,但这并未影响他对简单生活的追求。

 

投资家和企业家,巴菲特之所以能够在两种身份之间随意转换,关键就在于他看待“所有权”的方式是唯一的。

 

作为一名投资家,巴菲特建议并坚持,通过股市购买部份企业的价格应该低于其内在价值,即低于理智的买家愿意买进该企业所有股票的价格。作为一名企业家,巴菲特最希望的是,能以不高于内在价值的价格买下整个生意

 


巴菲特眼中的“好企业”要满足几个基本条件:

 

  • 具有较强的特许经营权;

  • 高于平均值的净资产收益率;

  • 相对较小的资金投入;

  • 释放现金流的能力

 

这些条件听起来充满“母性”般的慈爱,像苹果派一样甜蜜诱人,但是想要找到这样的企业并不容易。巴菲特将这种苦苦寻觅形象地比作猎捕一只“稀有的且行动迅速的大象”。不过,他一直未改初衷,坚决不在严苛的条件上让步。

 

在年报中,巴菲特总是会赞扬一些公司的管理层。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可以与巴菲特相媲美,在他们的信念里,工作是一种乐趣。巴菲特衷心希望他们能够保持这种对事业的狂热。

 

“出色的工作是由出色的人来完成的”,这是他最乐于见到的局面。


三、无为而治的管理典范 


伯克希尔·哈撒韦可以说是全世界最成功的“壳”公司,这个曾经的纺织公司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巴菲特旗下所有子公司的母公司了。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运作如此大规模的企业,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总部却只有区区20多个人。

 

所有见到巴菲特本尊的人,都很难在他身上看到任何“自我意识”的影子。巴菲特说:“我的‘自我意识’已经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命运裹挟在一起了。”

 

而在经营中,无摩擦的治理正是巴菲特的管理精髓

 

1.控制公司规模,减少企业组织上的摩擦

 

巴菲特对“任何类型的大企业运作良好的能力”都表示怀疑。

 

他的观点是:“一个机构精干的组织会把时间都花在打理业务上,而不是花在协调人际关系上。”

 

这就是直到今天伯克希尔·哈撒韦的公司总部仍旧只有少数员工,而几乎所有管理工作都由部门经理负责的原因之一。

 

也因此,巴菲特仅将资金调配、投资、重要的人事任命、寻找潜在的收购目标和年度报告的撰写等最核心的工作集中于总部。

 

而对横向的各个业务单元,或纵向人事、采购、投资、研究、行政等职能,均未分化出专门的部门来管理,最大程度实现了“职能精简”,也减少了组织摩擦。

 


2.量身打造员工激励机制,减少管理上的摩擦

 

在企业管理方面,巴菲特不喜欢他所谓的“彩票”式员工激励机制,比如说股票期权等,原因是其最终的价值可能“从零到十分庞大”,这种波动会“完全超出员工的控制之外,而我们想要(通过激励机制来)影响这些员工的行为”。

 

他认为,员工激励机制应该根据业务本身的经济性因素而“量身打造”,这种机制应该简单且可以测量,并且“与计划参与者的日常活动直接相关”。

 

所以,巴菲特让子公司的管理层不必为每季度的预期和其他一些浪费时间的琐事所困扰,他只需要管理层给他送来每月的财务报表,并提醒自己注意有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就行了。

 

3.集中现金流,减少资金的摩擦

 

在微观管理层面充分放权的同时,巴菲特牢牢抓住了子公司的“钱袋子”。但是他自己并不会介入旗下企业的日常运营,而是选择给旗下的高管们留下充足的空间去发挥个人才智。

 

第一,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各个子公司在日常经营中产生大量现金流,都要集中到位于奥马哈的总部。


这些现金来源于巴菲特公司旗下巨大的保险业务运作的浮存金,以及那些全资拥有的、非金融子公司的运营盈利。

 

第二,任何企业投资需求,都要通过总部来进行。


巴菲特作为资本的配置者,将这些现金进行再投资,投资于那些能产生更多现金的机会。于是更多的现金反过来给了他更多的、再投资的可能,如此循环往复。


四、学习,持续学习


学习,持续学习。这是巴菲特和芒格两人180年矢志不渝的事,以至于他们当众“互讽”对方是“学习机器”。

 

查理·芒格曾这样评价巴菲特:

 

“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而沃伦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他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终生阅读和学习的巴菲特,即使在84岁的高龄,还掌管着全世界最大的投资公司,保持着敏锐的大脑和思维,以及对工作和生活的热爱。

 

他每天会按时起床,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各种新闻、财报和书籍。他的办公室没有电脑,没有智能手机,只有身后书架上的书籍,和一桌子摊开的新闻报纸。

 


巴菲特说他不惧怕死亡,他觉得自己这一生度过的无比充实和幸福。他每天都会兴致勃勃的起床,期待着今天发生的新鲜事,对他的工作乐在其中。

 

我拥有我想要的生活,我热爱每一天。这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得上我在伯克希尔工作更有乐趣,我每天跳着踢踏舞去上班,我很幸运我在这里。

 


笔记侠好文推荐:


《原则》达利欧最新2场演讲万字精华:关于人生和投资原则

成功的85%来自于人脉关系,为什么你努力却找不到机遇?

深度解读《原则》: 掌握更高次的思考方式

深度解读《原则》,掌握想法精英主义时代的工作技巧

傅盛:如何构建一个助你决策的认知体系?(刷爆朋友圈)


笔记侠实力好课程:


↓↓一堂用得上的商业课,没有一滴鸡汤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