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是谁?你为什么而奋斗?| 这些内部信,点燃2018

杨丽 笔记侠 2019-04-07

点击蓝字关注△ 回复“1”领取今日日签和福利大礼包

新商业进化论·012期

封图设计 & 责编 |  丽丽

第  2857  篇深度好文:4600 字 | 10 分钟阅读

 

40年前,发端于小岗村的“大包干”成为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

 

这40年,是一个国家希望破土、命运重生的40年,也是中国企业家精神迸发的伟大的40年。


包括柳传志、宗庆后、任正非、马云、马化腾、雷军、王兴、张一鸣等在内的一批企业家,他们用执着和努力,开启了一波又一波创新浪潮,诠释出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厚重底色。

 


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也是改革开放中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角色。


勇于变革、勇于担当是他们的代名词,他们并不引发变化,但总在变化中寻找机遇,在机遇中寻求突破。

 

2018年,在改革开放的逗点里,中国经济进入新周期,产业面临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雷军、马云、任正非、马化腾、郭广昌和曹德旺等企业家纷纷发声,再掀一股“奋斗”热潮。


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企业家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回顾精彩的2018年,综合在这一年里具有影响力的中国企业家言论,我们来做一个盘点:

 

一、最受鼓舞的企业家言论:

《雷军:小米是谁?小米为了什么而奋斗?》


2018年5月,小米集团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时,小米创始人雷军发出的天问:《雷军:小米是谁?小米为了什么而奋斗?》,无疑是2018年度标志性影响力企业家言论。



一经发出,在企业家群体中引发了强烈共鸣。引发一片江湖回响。复星郭广昌、何小鹏等知名企业家纷纷撰文回应。

 

 

小米上市之后,展现小米奋斗史的纪录片《一团火》又再次刷爆了朋友圈,在企业家群体中引发了强烈共鸣。


人民日报也罕见地发表了评论文章,指出奋斗从来就是企业家的底色,高度肯定了雷军之问是新时期企业家奋斗精神的体现。


今日凌晨,人民日报今日评论部文章《用奋斗定义我们的时光》指出,不久前,“汉语盘点2018”的年度字揭晓,答案令很多人共鸣:“奋”。


这个字是个人的状态,也是国家的状态;是2018年的姿态,也是40年不变的身姿。



雷军的这番话可以说是喊出了2018年企业界的最强音,因为面临一切艰难险阻,中国从来都是以奋斗作答。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以下是雷军公开信全文


《小米是谁?小米为了什么而奋斗?》



您好!感谢您对小米的关注和支持。当您打开这份文件时,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家风华正茂、勃勃向上的公司,更是一份由勇气和信任所支撑的新商业蓝图。


在此,我想向您说明,小米是谁,小米为什么而奋斗。


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


具体而言,小米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 IoT 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我们的使命是,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8年来的每一天里,“和用户交朋友,做用户心中最酷的公司”的愿景都在驱动着我们努力创新,不断追求极致的产品和效率,成就了一个不断缔造成长奇迹的小米。


2010年4月成立小米时,我和我的合伙人们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做一款让我们自己喜欢、觉得够酷的智能手机。我们8个联合创始人中,6人是工程师,另外2人是设计师,都是消费电子设备狂热的“发烧友”。


“感动人心,价格厚道”这八个字是一体两面、密不可分的整体,远超用户预期的极致产品,还能做到“价格厚道”,才能真正“感动人心”。


创新科技和顶尖设计是小米基因中的追求,我们的工程师们醉心于探究前人从未尝试的技术与产品,在每一处细节都反复雕琢,立志拿出的每一款产品都远超用户预期 。


我们相信打破陈规的勇气和精益求精的信念才是我们能一直赢得用户欣赏、拥戴的关键 。


不止于技术,我们推崇大胆创新的文化。从手机工艺、屏幕和芯片等技术的前沿探索,到数年赢得的200多项全球设计大奖;从“铁人三项”商业模式,到通过“生态链”公司集群 ;


从“用户参与的互联网开发模式”,到小米线上线下一体的高效新零售…… 创新精神在小米蓬勃发展并渗透到每个角落,并推动我们不断加快探索的步伐。


目前,我们是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制造商,并且创造出众多智能硬件产品,其中多个品类销量第一。


我们还建成了全球最大消费类 IoT平台,连接超过1亿台智能设备。与此同时,我们还拥有1.9亿 MIUI月活跃用户,并为他们提供一系列创新的互联网服务。


真正让我们更加自豪的并非是这些数字,中国智能手机和智能设备等一系列行业的面貌因为我们的出现而彻底改变。


我们推动了智能手机在中国的快速普及和品质提升,这为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快速爆发打下坚实基础。


移动支付、电商、社交网络、短视频等行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都有赖于移动互联网涌入了数以亿计的庞大人口。


中国这一全球最大市场中,移动互联网行业的跨越式发展、成熟的背后,我们也被公认作出了不少贡献。


优秀的公司赚的是利润,卓越的公司赢的是人心。更让我们自豪的是,我们是一家少见的拥有“粉丝文化”的高科技公司。


被称为“米粉”的热情的用户不但遍及全球、数量巨大,而且非常忠诚于我们的品牌、并积极参与我们产品的开发和改进。


浴火重生,小米商业模式被充分验证


作为一家年轻的互联网公司,小米的发展并非一路坦途。2016年,我们的市场占有率曾有过下滑。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早先几年过于迅猛的发展背后还有很多基础没有夯实,因此我们主动减速、积极补课。


2017年,小米顺利完成“创新+质量+交付”的三大补课任务,迅速重回世界前列。


据我们了解,除了小米,还没有任何一家手机公司,销量下滑之后能够成功逆转。


浴火重生,小米经历了一家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公司所必需的修炼。我们的管理更加有序,我们的人才储备更加充实,我们的技术积累更加深厚,我们的供应链能力和产能管理能力更加强大。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商业模式经历了考验,得到了充分验证。


小米不是单纯的硬件公司,而是创新驱动的互联网公司。尽管硬件是我们重要的用户入口,但我们并不期望它成为我们利润的主要来源。


我们把设计精良、性能品质出众的产品紧贴硬件成本定价,通过自有或直供的高效线上线下新零售渠道直接交付到用户手中,然后持续为用户提供丰富的互联网服务。


这就是我们独创的“铁人三项”商业模式:硬件+新零售+互联网服务 。


小米至今的成就说明了这一模式强大的生命力。创业仅7年时间,我们年收入就突破了千亿元人民币,这一成长速度是许多传统公司无法企及的。


效率的提升来自于运营成本,尤其是交付产品给用户时的交易成本的极大降低。小米独特的商业模式使得商品既好又便宜得以实现,造就了用户信任的基础。


永远坚持硬件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


小米创办之初,我们就有一个宏大的理想:要改变商业世界中普遍低下的效率。


一件成本15美元的衬衣在中国的商店里要卖到150美元,定倍率有惊人的10倍。一双鞋要加5到10倍,一条领带加20多倍,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


但我始终难以理解,为什么生产和流通的效率长期不能提高?为什么商业运转中间环节的巨大耗损要让用户买单?为什么所有“cost down”的努力都只在那10%的生产成本里抠索,而从不向无谓耗损的那90% 运营、交易成本开刀?


小米有勇气、有决心推动一场深刻的商业效率革命 。


在2011年初,小米迎来第一次年会时,我向在场的全公司100多名员工和他们的家属们说,我们要做出性能、体验都最好的智能手机,只售300美元——当时主流的智能手机售价普遍在600美元以上。


伟大的公司都是把好东西越做越便宜,把每一份精力都专心投入做好产品,让用户付出的每一分钱都足有所值。


用户是我们一切业务运转考量的核心。小米前进的路上,我们一直在思考:从古至今,商业世界变化纷繁,跳出形形色色的商业模式话题之外,始终不变的是什么?


用户对“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产品的期待,这就是小米的答案。


有很多我们的用户说,进入小米之家或者登录小米商城,可以放心地“闭着眼睛买”,因为品质、价格一定都是最优的。这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也是我们的终极追求。


没有用户的信任,就没有我们追求的高效。用户的信任,就是小米模式的基石。


效率,就是小米模式的灵魂。持续赢得用户的信任,我们的任何业务都将无往不利。而一家真正实现世界级效率的公司,将拥有穿越经济周期、持续抓住行业涌现的新机会和长久保持优秀运营表现的能力。


“感动人心、价格厚道”不是一句空话,这八个字是我们的价值观和精神信条。


在此,我要向所有现有和潜在的用户承诺:从2018年起,小米每年整体硬件业务的综合净利率不会超过5%。如有超出部分,我们都将回馈给用户。


因为,我们始终坚信,相比追求一次性硬件销售利润,追求产品体验更有前途;相比渠道层层加价,真材实料、定价厚道终究更得人心。


我们始终坚信,我们的信念——大众消费商品应该主动控制合理的利润——将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任何贪恋高毛利的举措都将走向一条不归之路。


所以,我想向您说明,我们会更看重长期用户价值的维护,小米的商业价值和您的投资价值,也将来源且仅来源于用户价值的不断放大实现。


硬件综合净利率永不超过5%就是小米高效的证明。我们深知,小米的理念最终成为社会的共识尚需时日,但时间会是小米的朋友,我们固执的坚持、持续的投入、坚决的执行终将换来理想的实现。


建设全球化开放生态,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今天,小米走到了历史性的重要节点。面向未来,小米建立的全球化商业生态有着极具想象力的远大前景。


小米要构建的绝不是一个封闭的商业帝国。小米也不仅是一家创新的科技公司,更是数字时代的生活方式的创立和推动者。


让全球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要实现这一目标,1家小米远远不够,需要100家甚至更多的“小米”,一起建立起丰富而繁荣的新商业生态。


“德不孤,必有邻”,通过独特的“生态链模式”,小米投资、带动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创业者,围绕手机业务构建起手机配件、智能硬件、生活消费产品三层产品矩阵。


现在,小米已经投资了90多家生态链企业,改变了上百个行业,未来这个数字会更加庞大。


这样的改变不仅发生在中国。以智能手机业务为例,在全球已进入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中,我们已经在印度取得份额第一,并在15个国家名列前茅。我们正在并将继续证明,小米模式在全球都具有可快速复制的普适性 。


建立全球化的开放生态,让小米长期发展的机遇更多、边界更广阔、根基更稳健。


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时代就在眼前,我们相信我们全球生态平台所生成的大量独特的消费和行为数据,能让我们更为敏锐、精准地洞察用户的需求,为我们在未来赢得巨大优势。


小米是一家工程师文化主导的公司。工程师们的梦想就是持续探索先进技术,并惠及尽可能多的用户,做用户心中最酷的公司是我们的愿景。


我们坚信,科技创新进步带来的利益应该能被大众轻易共享,互联网精神的本质是透明、高效以及平等普惠。


最大的平等,莫过于日常生活体验的平等:让所有人,不论他/她是什么肤色、什么信仰,来自什么地方,受过什么教育,都能一样轻松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这就是我和小米所有员工夜以继日持续奋斗的目标。


感谢您关注小米,和我们并肩投身于创造商业效率新典范,用科技改善人类生活的壮丽事业。


许商业以敦厚,许科技以温暖,许大众以幸福,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现在才刚刚走出了第一步,我们已经改变了几亿人的生活,未来我们将成为全球几十亿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厚道的人运气不会太差。请和我们一起,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雷军

 2018年5月3日







其实,雷军本身就是一个“奋斗体”。当年在金山,从22岁干到38岁,16年里,几乎每天工作16个小时,一周7天不休息,长期一天只睡4、5个小时。


除了必要的休息和吃饭时间,他把时间几乎都给了工作。

 

就这样,雷军从北京开发部经理、珠海公司副总经理,一路做到了金山的CEO。


后来金山进入游戏领域,雷军又多了一项任务,那就是每天至少要花3个小时泡在游戏中,亲自测试产品质量。所以,在很多人眼里,雷军只有工作,没有生活。

 

后来,创立小米后,雷军就更加勤奋了,工作时间甚至是“5+2”和“白+黑”,一睁眼就在忙工作。


所以,《雷军:小米是谁?小米为了什么而奋斗?》一发,引发众多企业家的强烈共鸣,原本就是多年奋斗精神的集中爆发。

 

雷军非常重视人才,这一点和乔布斯有很多共同点。

 

组建一支由一流的设计师、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组成的“A级小组”,一直是乔布斯最核心的工作,他大约把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招募人才。


据说,乔布斯一生大约参与过5000多人的招聘。

 

而雷军早在金山时期就非常重视人才,尤其是对技术人才的重视程度,让你难以想象。


当时,在队伍里有几位非常好的程序员做了高管,比如董波,干了两三年后找到雷军说,能不能不要让他做副总,他想继续写程序。


等雷军答应董波以后,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二个人举手了,当时身为助理总裁的沈家正也提出要回去写程序。


所以,在金山时,一直就有极其浓郁的程序员文化,也是这样的文化,让金山坚持了技术立业,坚持不断地科技创新,才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前几天,雷军在金山30周年庆典上分享了两个故事(点击可直接阅读),他详细分享了金山三十年的秘诀。


而小米在成立之初,雷军和几个创始人就达成了共识:最重要的是团队,其次才是产品,有好的团队才能做出好的产品。



所以,在小米创业的这8年里,雷军花的最多的精力就是找最好的人搭建最好的团队。


在2018年9月,引发业界轰动的小米组织架构调整事件也可以看出雷军对战略管理与人才开发能力培养的迫切心情。


比如参谋部和组织部的设置,可以让更多年轻人进入管理体系,让他们在战役中锻炼自己并快速成长等。


所以,小米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除了雷军拥有强大的资源、人脉和技术外,更重要的是其背后强大的人才团队支撑。


雷军金句:


优秀的公司赚的是利润,卓越的公司赢的是人心。最大的平等,莫过于日常生活体验的平等:让所有人,不论他/她是什么肤色、什么信仰,来自什么地方,受过什么教育,都能一样轻松享受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近日,小米公司创始人雷军一句“我是谁,我为什么而奋斗”,就在企业家群体中引发了共鸣。


企业家奋斗的目标不应仅仅是财富、规模,历史对伟大企业家的铭记从来不是因为他们的财富,而是因为他们对国家、民族、社会进步所贡献的力量。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所所长 匡贤明

 

二、最发人深省的企业家言论:

《马云:我没有比尔盖茨有钱 但我会比他退休早》


2018年9月,马云退休的公开信“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这位将阿里巴巴做成了世界一流互联网公司的企业家,顺利将火炬交接给了张勇。



在谈卸任时,他说:“我的财富可能永远都不会超过比尔盖茨,但有一件事我做的比他好,那就是我会比他早退休,我会在教育事业里有所作为。”


诚然,创造财富是企业家的天职,但在财富之外,如何为国家、社会、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马云为中国企业家做出了一个表率。



以下为马云公开信全文:

教师节快乐!:)


各位阿里巴巴的客户、阿里人、阿里巴巴的股东们:


今天是阿里巴巴19周年。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向大家宣布:经董事会批准,一年后的今天,也就是2019年9月10日,阿里巴巴20周年,我将不再担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现任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逍遥子)将接任董事局主席一职。


我从今日起会全面配合张勇,为我们的组织过渡做好准备。在2019年9月10日之后,我将继续担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成员,直至2020年阿里巴巴年度股东大会。


这是我深思熟虑、认真准备了10年的计划,今天得以实现,要感谢阿里巴巴合伙人的认同,感谢阿里巴巴董事局的批准,也要感谢所有阿里巴巴的同事们以及他们的家人,正因为过去19年大家对我的信任、支持和共同努力,让我们有足够的自信和能力迎接这一天。


这标志着阿里巴巴完成了从依靠个人特质变成依靠组织机制、依靠人才文化的企业制度升级。


1999年,和大家一起创办阿里巴巴的时候,我们矢志建立一家让中国和世界骄傲的公司,让公司能够持久发展102年。


我们知道谁都不可能陪伴公司102年,公司持久发展靠的是治理制度、文化体系和源源不断的人才梯队,公司不可能只靠几个创始人,更何况我深知从能力、精力和体力的角度,任何人都不可能永远担任公司的CEO和董事长工作。


10年前我们就问自己这个问题,如何保证马云离开公司以后,阿里巴巴依然健康发展?


我们相信只有建立一套制度,形成一套独特的文化,培养和锻炼出一大批人才的接班人体系,才能解开企业传承发展的难题。


为此,这十年来,我们从未停止过努力和实践。


我受的教育让我成为一名教师,能够走到今天我非常幸运。


为公司未来负责也为自己负责,应该让公司里更年轻、更有能力和才华的人来担任领导工作,继续传承“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伟大的使命。我们帮助全世界的中小企业、年轻人、妇女发展的使命和愿景让我们激动不已,这是我们的初心,也是我们的福报和责任,真正相信并实现这样的使命就需要更多马云、数代阿里人去为之奋斗。


今天的阿里巴巴最了不起的不是它的业务、规模和已经取得的成绩,最了不起的是我们已经变成了一家真正使命愿景驱动的企业。


我们创建的新型合伙人机制,我们独特的文化和良将如潮的人才梯队,为公司传承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事实上,自2013年我交棒CEO开始,我们已经靠这样的机制顺利运转了5年。


我们创建的合伙人机制创造性地解决了规模公司的创新力问题、领导人传承问题、未来担当力问题和文化传承问题。


这几年来,我们不断研究和完善我们的制度和人才文化体系,单纯靠人或制度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制度和人、文化完美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公司健康持久发展。


我深信,今天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和阿里巴巴所捍卫的文化,假以时日,将会越来越赢得客户、员工和股东的支持和拥护。


1999年创始之日起,我们就提出未来的阿里巴巴必须要有“良将如潮”的人才团队和迭代发展的接班人体系。


经过19年的努力,今天的阿里巴巴无论是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都堪称世界一流。


作为教师出身的我,看到我们今天的团队、领导群体、以使命价值观驱动的独特文化,以及不断涌现出的一大批以张勇为代表的杰出商业领袖和专业人才,我深感自豪!


张勇加入阿里巴巴已经十一年,自担任阿里巴巴集团CEO以来,展现出了卓越的商业才华和坚定沉着的领导力,连续13季度实现阿里巴巴业绩健康持续增长。


他具有超级计算机般的逻辑和思考能力,坚信使命愿景,勇于担当,全情投入,敢于站在未来创新设计新型商业模式和业态。


他被评为中国2018年最佳CEO排名第一,这份荣誉当之无愧!他和他的团队已经赢得了客户、员工和股东们的信任和支持。


阿里巴巴的接力火炬交给他和他领导的团队,我认为这是我现在最应该做的最正确决定。这几年我和张勇的合作配合经历,让我对他和他领导的新一代阿里巴巴领导团队充满信心!


关于我自己未来的发展,我还有很多美好的梦想。大家知道我是闲不住的人,除了继续担任阿里巴巴合伙人和为合伙人组织机制做努力和贡献外,我想回归教育,做我热爱的事情会让我无比兴奋和幸福。


再说了,世界那么大,趁我还年轻,很多事想试试,万一实现了呢?!


我可以向大家承诺的是,阿里从来不只属于马云,但马云会永远属于阿里。


马云

2018年9月10日






马云金句:


我的财富可能永远都不会超过比尔盖茨,但我可以比他早退休


马云有自信在一年后交棒,这也标志着阿里的这个体系已经成熟。


从依靠个人能力变身依靠优秀的组织机制和人才文化的企业制度,这就是现代企业相比于传统的家族企业所表现出的优越之处。


——中国青年报媒体评论员 周俊生


三、最为民营疾呼的企业家言论:

《曹德旺:政府出手驰援民企不是持久之计》


72岁的曹德旺原本计划于今年9月退休,但中美贸易冲突后,他将计划推迟了。



这位知名的企业家用这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家国情怀”,因为在他看来,国家培养一个真正做事的人不容易,自己还可以为国家多做贡献。


实际上,曹德旺在很多场合都为民营企业发过声,认为对于小微企业来讲,比解决融资更重要的是帮助小微企业减税。


但在今年10月25日,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面对“国进民退”的话题,曹德旺认为,处在困境中的民营企业的药方是自己救自己。


理由是,企业家是一个国家的精英人群,理应对国家有所担当。



目前民营企业对于负债运营仍然缺乏经验,今年集中爆发的各种民企危机,多数是由于短贷造成的,但最终不得不由政府兜底。


所以,曹德旺认为,一方面,民营企业需要在市场中加强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同时,我们要进一步推进改革,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



曹德旺言论全文如下:


《政府出手施援民企不是持久之计》


新京报:过去十五年,你印象比较深的事情是什么?


曹德旺:15年前是2003年,在2003前一年的2002年,我们刚打赢了反倾销的官司(编者注:2002年8月30日,经法院裁定,中国汽车玻璃在加拿大销售不构成侵害,福耀玻璃赢得了我国入世后第一起反倾销案)


那对福耀来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福耀在国际市场的销售没有受到影响。


福耀1987年成立,从1987年到2003年的16年里面,我学会了怎么做玻璃,而从2003年开始,福耀整理过去学到的技术、经验,开始做自己的产业,真正起步了。


新京报:总结过去的十五年,福耀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看待这些变化?


曹德旺:可以说,福耀真正的发展就是在这15年。在15年飞跃性的发展中,福耀的资产和股票市值翻了几十倍。


15年中,最重要的一条收获,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就是带着我会成功的信念,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主业,把做玻璃这件事坚持做下去。


有所不为,就是不被周围影响,不改变福耀坚持做大做强主业这一发展目标。


比如,福耀不往互联网、房地产的方向发展。为什么?因为我知道,我的精力有限、我的资金有限、我的经验有限,要把我所有的精力、资金、经验都全部动员到发展主业这一位置上,而不是被其他的东西分散。


对于企业家来说,审时度势是非常关键的。要非常谨慎,要树立起高度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做一个有责任的企业家,必须明白——我们所从事的是一个风险事业。


那么,怎么防范风险?要戒掉你的贪婪。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中,我自己感到非常自豪的一点就是,每次小小的事情都会引起我的重视,不能做的事情我必须坚持不去做。


我会坚持初心,做强主业。未来还会在做大做强主业上下功夫,一直坚持制造业,不会涉及房地产什么的行业。


“我要为中国做贡献,延迟退休”


新京报:9月16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上,你提到,自己本打算9月份退休,但在中美贸易摩擦发生之后,退休的事情还得往后拖一拖。


曹德旺:对啊,福耀本身就很大,现在又碰到贸易摩擦等各方面的要素,曹晖(注:曹德旺儿子)还不适合接班。


你看我还年轻、身体还很健康,为什么要逼着我退休呢?现在对我来说最好的、最符合我个人利益的,就是退休去玩。


但我为什么还要赖在这里?因为我想到,一个国家培养一个能够真正做事的人要花很大的代价。我是为了一种家国情怀,是为中国做贡献,才这样做。你说,中国有几个我曹德旺这样的企业家。


新京报:你打算像李嘉诚那样工作到90岁?


曹德旺:我很爱国,也很爱我的员工。怎样处理(退休)这个事情,我有自己的度。


“6%的GDP增速还是太快,高科技短板待补”


新京报:今年以来,不少人对中国经济忧虑,你如何看?


曹德旺:我认为不是忧虑,是中国人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和期望值。


在过去很多年,我们中国的GDP达到了九点几的增速。你看美国过去的30年,什么时候GDP增速超过3%了?


一个国家GDP的高增长不一定是好事,经济应该是曲线式的逐步往上走。国家必须进行适时的调控,压一压是正确的,GDP跌下来一点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而且,在前些年,由于单纯追求GDP增速,引发了很多低水平、同质化的重复建设,这对经济的破坏比较严重,导致生产能力过剩、环境污染等。


中国经济已经高增长了这么多年,是不是还需要那么高的GDP增长?GDP的增长要通过人来实现,我们人口增长才多少,那么高的GDP增长哪里来的?


在改革开放初期,基数低,加上市场紧缺,GDP高速增长可以理解。现在什么都有了,就不要对GDP有那么高的期望值了。接受现实,经济必须做调整。


新京报:具体做哪方面的调整?


曹德旺:各方面。6%的GDP增速还是太快,中国人口才2%的增长,GDP怎么实现6%的增长?美国、日本、德国这些国家的GDP都没有这么高,我们中国为什么要这么高增速?GDP始终往上跑才有问题,必须在波动中的平衡,中国经济不需要那么高速度的增长。


GDP多少的增速合理?我认为随缘,根据中国的实际需要,多少都可以。中国要做的是,针对自己客观的需求去补短板、进行建设,而不是讲GDP增速。


新京报:哪方面的短板需要补?


曹德旺:应用材料技术方面有待提高,比如现在中国要进口芯片。这些年中国通过努力,传统产业方面的追赶基本上做的差不多了,但很多高科技产品还有短板。


“政府出手驰援民企不是长久之计”


新京报:最近资本市场一度有“国进民退”的说法,你如何看待这一说法?


曹德旺:如果“国进民退”存在的话,我认为这是国资被动的行为。国资企业本身没有权力做出这个决定,是地方政府为了拯救这些民营企业,让国资出手把这些企业先收下来,国企不听不行,必须执行,这是“国进民退”真正的真相。


可以说,这种“进”是被动的“进”,不是主动的“进”。“进”的目的是为了救这个民营企业,不让民营企业倒下,这种“进”是善意的参与,而不是恶意的抄底。


现在国企托管一下,目的是不让民企倒下来。“国进”确实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办法,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也只能这样做,政府现在也处于两难的位置。


新京报:在你看来,政府应该出手“救”吗?


曹德旺:目前政府的做法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办法。短期可以,长期作用有限。


这种事情刚发生的时候,政府还很豪爽,会驰援一下,但不是长久之计,公平的做法是,谁做的事情谁承担责任。


市场有进有退,有赢有亏,赚了是你的,亏了也是你的,不该政府来兜底。


新京报:据你观察,民企面临目前这种困境的症结在哪里?


曹德旺:短贷长投是这次民企困境爆炸的导火索,但根本症结在企业家的“头(脑)”,民企负责人自身经营素质有待提高。


此前一段时期,银行有很多钱,民企跟银行签订一年的贷款合同,拿着这种短期融资去做长期投资,希望能够赚快钱。


但这无异于火中取栗,到炭火中取栗子,肯定要被烫到手。等银行贷款到期,企业放出去投资的钱收不回来,资金链断裂,企业陷入困境。据我的了解,出问题的企业中,大部分都是这样的状态。


很少有企业的老板意识到短贷不能拿去做长投。企业家你把企业的股票拿去抵押,抵押了做什么?拿去投资,知道投资有风险吗?企业现在崩盘了,政府拿钱去救,这公平吗?


我的企业也是民营企业,为什么此次福耀不受其害?因为之前福耀也犯过这方面的错误,1984年、1993年经历过两次资金链方面的危机,后来我们吸取了教训,知道不能这样做。


“企业家必须面对宏观经济调整的现实”


新京报:对处于困境中的民营企业,你有什么建议?


曹德旺:要自己救自己。要意识到,中国的企业家是中国精英人群的一分子,而在这1亿多的精英人群后面是12亿打工的人。如果要求国家来救这部分精英人群,谁来救精英人群后面十多亿人?


企业家必须面对宏观经济调整的现实,和国家去杠杆政策统一,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企业的业务分为一、二、三、四、五等档次,留下最好的业务来经营,留下自己有能力、有把握、有兴趣挣钱的业务,其他的业务该重组的重组,该破产的破产,该卖掉还钱的卖掉。


新京报:目前看,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善?


曹德旺:我建议,所有的民营企业家都要真正反思和检讨自己,这样才能进步,要自己检讨自己的差距在哪里。


目前最需要改善的还是,要提升企业家队伍的素质,发展、培养企业家自身的综合素质。比如,最近出现的“短贷长投”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企业家的素质不够,起码说明了企业家自身风险意识不够。如果把所有的问题都怪到国家和市场环境上,我认为是不公平的。


新京报:今年业界还很关心的一个问题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曹德旺:小微企业融资难是全世界的难题。一方面,强制银行给小微企业贷款是没有道理的,因为银行也是企业,也要追求盈利。但小微企业要不要办下去?当然要办,而且非办不可。


那如何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用财政手段帮助小微企业。什么是财政手段?国家首先把小微企业的定义定清楚了,比如雇工10人以下的企业是小微企业。对这些小微企业应该免征税。


马云也好、李书福也好、我也好,我们的企业都是从小微企业做起来的。等小微企业成长壮大之后,再让它们交税,到时它也会心甘情愿地交税的。比起解决融资的问题,帮助小微企业减税更重要。

 

曹德旺






改革开放永不停步,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在这过程中,中国企业势必要经历更多风浪,而民营企业也只有在风雨中才能真正成长。


曹德旺金句:


企业家是我国精英人群的一分子,而在这1亿多的精英人群后边是12亿打工的人。


假如要求国家来救这部分精英人群,谁来救精英人群后边十多亿人?


在当代中国,企业家不仅要专注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要勇于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以优秀文化为底蕴、以国家战略为指引、以法律规范为准绳、以社会公义为约束、以反哺社会为目标,这是企业家必须坚持的底线和标准。


——南京大学商学院名誉院长 赵曙明

 

四、最具有前瞻性的企业家言论:

《马化腾:助力实体产业成长出更多世界冠军》


马化腾指出,伴随数字化进程,移动互联网的主战场正在从上半场的消费互联网,向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发展。


各行各业,包括像医疗、教育、交通、汽车制造业,还有能源、工业、农业……大量的需要用互联网信息技术。

接下来,腾讯要做“连接器”,为各行业进入“数字世界”提供最丰富的“数字接口”;


还要做好“工具箱”,提供最完备的“数字工具”;


更要做好“生态共建者”,提供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激发每个参与者进行数字创新,与各行各业合作伙伴一起共建“数字生态共同体”。


“腾讯并不是要到各行各业的跑道上去赛跑争冠军,而是要立足做好‘助手’,帮助实体产业在各自的赛道上成长出更多的世界冠军。”马化腾说。


马化腾27岁创立腾讯,创新一向是这位知名企业家所特有的鲜明底色。他个性温和内向,表面上不是个呼风唤雨的领袖人物。


但马化腾对于技术的熟练、对于产品的专注、对于团队成员的重视、加上自己的勤奋和努力,一路带领企业大举创新、披荆斩棘,带领腾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018年11月1日,在《对话》节目中谈到“什么是企业家精神”话题时,马化腾说,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企业家精神,尤其在现在这个新时代,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尽管现在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我们看到中国其实有广阔的市场,整个产业在不断转型升级,蕴含着巨大的空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同时,他也强调,当企业发展遇到困难时,唯有勇于担当的精神才能引领企业走向成功。


当然,担当可能还表现在冒险精神,所有决策都是在模模糊糊的情况下,用你过去的经验尽快做出。


而非等到所有的判断都清晰了,才做判断,这时就为时已晚了。所以,要有前瞻性,也要有一定的冒险精神,但这里面要基于科学分析。


以下为马化腾公开信全文:


《助力实体产业成长出更多世界冠军》


各位合作伙伴,大家好!


今年是腾讯成立20周年。我们迎来了公司历史上的第三次重大战略升级和架构调整。这个消息已经在一个月前公布。在这里,我想跟各位合作伙伴分享更多的想法。


这次调整,我们经过了将近一年的思考和酝酿。腾讯自2012年以来组建的七大事业群,目前已经重组为六大事业群。在保留原有的技术工程事业群(TEG)、微信事业群(WXG)、互动娱乐事业群(IEG)、企业发展事业群(CDG)基础上,我们整合成立了两个新的事业群: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PCG)


同时,我们整合升级了新的广告营销服务线,并将成立腾讯技术委员会。腾讯每隔六七年就可能进行一次大的组织架构调整,以顺应外界变化带来的战略升级。


今天,我们两个新成立的BG,分别承担着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生态融合、社交与内容生态创新的重要探索。


我们认为,移动互联网的上半场已经接近尾声,下半场的序幕正在拉开。伴随数字化进程,移动互联网的主战场,正在从上半场的消费互联网,向下半场的产业互联网方向发展。


腾讯一直说专注做连接,希望连接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服务。


我们越来越发现,除了实现人与人的连接,如果大量的“物”与“服务”不能全面数字化升级,那么“人与物、人与服务的连接”就难以迭代。


要让个人用户获得更好的产品与服务,我们必须让互联网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把数字创新下沉到生产制造的核心地带,将数字化推进到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


没有产业互联网支撑的消费互联网,只会是一个空中楼阁。


接下来,腾讯将扎根消费互联网,拥抱产业互联网。我们要继续做好“消费端”的智慧连接,更要促成“供应端”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帮助各行各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


对于大量的传统企业来说,要尽快打通从生产制造到消费服务的价值链,要实现从智慧零售到智能制造、从消费到产业(C2B)的生态协同,就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个完整的传统产业链,未来更需要与互联网公司进行跨界融合,真正触达海量用户,并实现硬件、软件与服务三位一体的生态化能力。


没有消费互联网助力的产业互联网,就像一条无法与大海连通的河流,可能在沙漠中日渐干涸。


腾讯服务着数以十亿计的个人用户,具有连接国内最丰富场景和互联网产品的生态服务能力,将致力于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的融合创新。


我们非常愿意成为各行各业最好的“数字化助手”,以“去中心化”的方式帮助传统企业和公共服务机构实现数字化转型升级,让每一个产业都变身为智慧产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从2011年起,腾讯的开放战略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而不断演进。


七年时间,我们从“一棵大树”成长为“一片森林”,与合作伙伴共建了一个开放的互联网生态,可以说,我们在移动互联网上半场基本实现了开放战略的目标。接下来,我们要做好“连接器”,为各行各业进入“数字世界”提供最丰富的“数字接口”;


还要做好“工具箱”,提供最完备的“数字工具”;同时我们更要做好“生态共建者”,提供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激发每个参与者进行数字创新,与各行各业合作伙伴一起共建“数字生态共同体”。


这是腾讯开放战略在移动互联网下半场希望实现的新目标。


产业互联网的探索,将为我们与生态伙伴提供更广阔的合作空间。


我们希望,未来与企业和政府等机构客户的合作中,腾讯的业务接口更加集中,合作规则更加清晰,资源能力更能形成合力。


腾讯将把数字化服务的潜能和差异化优势,更充分地发挥出来:我们不但能够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基础工具和能力作为“食材”;


还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将不同食材搭配起来“炒菜”;更重要的是,我们还能够提供一整套的“宴席”——多样化、系统化、安全可控的商业解决方案(BaaS, 即Business as a Service)


这不单单能够帮客户节省成本、提高效率,而且还能够帮助客户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找到新的商业模式和盈利增长点。目前我们已经在医疗、教育、交通、零售和制造业等领域进行初步尝试。


与此同时,我们希望进一步打造年轻人喜欢的社交平台和内容生态,与数字内容领域的合作伙伴建立更加紧密的新生态。


我们将借助“社交×内容”的网络效应,让UGC与PGC彼此滋养,形成最有活力的IP创生土壤。我们还希望与合作伙伴一起,帮助更多优秀的IP获得跨平台、多形态的发展机会,通过新文创的方式让更多用户和年轻人,获得高品质的数字内容消费体验,并以最先进的技术手段保护好未成年人,避免不健康的消费沉迷。


我们将更加重视科技驱动力。几天前,我受邀在知乎提问,非常高兴看到很多网友针对基础科学的突破、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融合创新,做了相当精彩的回答。


过去,中国互联网与科技行业的创新,往往是“应用需求找技术支持”。


未来,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创新来自“技术突破寻求产品落地”。


腾讯正在不断引入各领域的优秀科学家,也希望通过加大基础科学投入、建立公司技术委员会等措施,尽可能为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人员创造更好的工作氛围和团队文化,真正让“科技创新”与“数字工匠精神”成为更多人追求的方向。


我们有理由期待,数字时代能够实现工业时代难以达到的工艺水平,创造出更高品质、更为独特的产品与服务。


当然,腾讯并不是要到各行各业的跑道上去赛跑争冠军,而是要立足做好“助手”,帮助实体产业在各自的赛道上成长出更多的世界冠军。


过去一年,我们看到很多用户与合作伙伴通过各种渠道对腾讯的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在此,我要向关心腾讯发展的每一位朋友道一声感谢。你们的期待和鼓励,是腾讯多年来不断迭代进步的重要动力。


希望我们一起携手努力!谢谢大家!

马化腾

2018年10月31日






马化腾金句:


企业家要有担当精神,要有前瞻性,同时,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也要有一定的冒险精神。

 

以上就是笔记侠对于2018年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家言论的盘点了,最后再补充一点:


40年来,拼搏、奋斗贯穿改革开放的基本脉络,奋斗是无数个个体和企业精气神的鲜明底色。


今天取得的所有成绩,都是用勤劳、智慧和勇气拼搏出来的。



笔记侠好文推荐:


99%资金都流向了…| 中国餐饮报告

24岁,他凭1篇文章影响了数亿人健康

李翔咪蒙六神磊磊是如何训练出来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