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内的人群,只是一个非常小的圈层
点击蓝字关注△ 回复“1”领取今日日签和福利大礼包
内容来源:本文来自人民邮电出版社《高阶运营》读书笔记,笔记侠经出版社授权发布。
封图设计 & 责编 | 智勇
第 3022 篇深度好文:4796 字 | 8 分钟阅读
读书笔记•产品运营
本文优质度:★★★★★+ 口感:开工餐
笔记君说:
“如果你要维持在原来的位置,你必须很快地跑,如果你想要突破现状,就要以两倍于现在的速度去跑。”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红皇后
一、未来世界有三个特征
伊藤穰一在《爆裂》中指出,未来世界有三个特征:不确定性、不对称性和复杂性。在新媒体行业同样如此。
1.不确定性
新媒体行业的不确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很难判断哪一个新媒体账号会突然崛起,像“咪蒙”“十点读书”这样的账号,一开始很难预测它会突然火爆;
第二,很难判定哪一个事件会突然成为热点,比如,2016年10月,广西一位小伙子发布了一段失恋的视频,造出“蓝瘦香菇” 这个词表达难受想哭的心情,意外成为网络热词。
2.不对称性
越来越多的小自媒体号,迸发出强大的能力。
例如,文章日常阅读数只有一两千的“番尼兔”,在发布《薛之谦:我是真的想和你共度余生》这篇文章后,阅读量达到570万,涨粉量近20万。
3.复杂性
之前,新媒体运营格局是“双微”模式——微信和微博。
从2018年开始,抖音和小程序强势崛起,新媒体矩阵成为标配。
企业运营的平台日渐丰富,除了微信、微博外,还可以选择头条号、知乎、一点资讯等,甚至,微信还包含朋友圈、微信群和公众号等多种形式,运营格局的复杂性大幅增加。
在不确定、不对称及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下,依然涌现了很多大号及其背后优秀的新媒体人,我们看到了“视觉志”“ 新世相”这些自媒体账号的崛起。
二、我们时时处在挑战中
2015 年年底时,我们曾深度走访各大公司CMO(首席营销官),那时普遍听到的是许多公司分配给新媒体的市场预算比例低于3%,但到了2016 年年底时,这个比例飙升至30%,甚至一些激进的公司已将70%~90% 的预算投入到以新媒体为主的传播中。
这一趋势迄今没有停顿下来的迹象,从早年“无微博不传播”,到今天许多企业都需配备“两微一抖”(微博、微信、抖音),仅是这种趋势变化的一个表象而已,更深层的原因直指获客策略、获客方式的变化,即:
今天的世界早已从向渠道“购买”用户,变成了向用户“购买”TA的好友,变成了关系扩散。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让信息在关系链中扩散,让用户带来用户,这个理解促使今天社交电商、知识付费、社交游戏等细分赛道迅猛崛起,也是成就独角兽级机会基础。
而在这背后,新媒体运营又是基础之基础,是微信生态、社交生态不可或缺的一环。
这是见实(一家关注小程序行业发展的公司)创始人兼CEO徐志斌有关新媒体的洞见。
因此,新媒体运营更是围绕用户需求、扩散、留存及变现等关键问题来展开工作,就像《高阶运营》书中讨论的“术”与“道”的关系一样,对新媒体整个行业的思考和总结是很多学员的新起点。
三、传播之道:新的内容生产关系
研究新媒体,核心就是要研究它的传播。
我们将生产者产出的信息称为内容;
各种媒介组成的池子称为场景;
受众间的关系链称为社交关系链。
新媒体传播就是围绕“内容—社交关系链—场景”完成从生产到消费的循环过程。
目前,内容生产模式一般有以下三种:
PGC(Professional GeneratedContent),以专家生产内容为主。比如新浪门户,基本由专业编辑生产文章。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比如搞笑社区“糗事百科”上的内容都是由用户贡献的。
PUGC(Professional User GeneratedContent),则将UGC和PGC融合。例如“知乎”,早期采用邀请制注册方式,各领域的大V纷纷入驻,主要由他们生产内容。随着社区开放,普通用户除了围观,也可以积极贡献内容。
它们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PGC(专家生产内容)由“点”到“面”, 对受众的穿透性强;UGC(用户生产内容)多元化生态黏度更好;而 PUGC 结合了两者的优点。
由于社交的多元化,P和U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在合适的情景下,三者可以互相转化,正如以下案例所示。
因为歌手萧敬腾一去某个城市开演唱会时,这个城市就极有可能下雨,所以萧敬腾被称为“雨神”。
有一次,他在北京开演唱会之前发了一条微博:北京的朋友们,在哪了?我在五棵松体育馆等你们……
随后网友借题发挥,写出了很多段子。萧敬腾是歌手,生产的内容属于PGC;网友们借题发挥后,通过UGC 又生产出新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PGC 转化成 UGC。
进入web2.0后,信息流动从单向变成了多向,因而在内容传播时,社交关系链随之改变。从社交维度,人和人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方向:1对1、1对多和多对多。
1.1对1的关系:单个用户之间
用户间的社交关系会经历建立、维系、加深、减弱和解除这几个阶段。
我们假设一个场景:A非常喜欢明星C,在微博评论区找到了同样喜欢C的老乡B,两人很投缘,互相加了微信好友,关系链形成。
A看到C到当地城市开演唱会的消息,于是邀请B一块前往,关系链进一步增强。
B出国,两人很少联系,关系链减弱。后来A在B的朋友圈发现,B喜欢另一个明星了,这个明星恰好是A不喜欢的,所以 A把B删掉了,关系链解除。
这是一个完整的单点关系链的变化,当然更多的是“碎片式”的关系链变化。比如我觉得C唱歌很好听,就关注了他的微博,但是后续没有和他的粉丝互动。
1对1关系链多存在于单个用户之间,关系更加私密和直接。企业做个人微信号的原因之一就是可以和用户建立1对1的关系链。
2.1对多的关系:社交货币
1对1属于点对点的社交,但在社交媒体上,更多的场景是1对多。如何理解1对多的传播?
我们可以从两个问题入手,即人们为何会产生“群发”这类动作以及是如何传播的?
用户群发或主动表达的行为,可以用社交货币的概念解释。知名营销人“李叫兽”提出触发社交货币的几种行为:寻找谈资、表达想法、帮助别人、展示形象和社会比较。
支付宝每年年末都会做年度账单,趣味化地分析这一年中用户的消费行为,如打车花了多少钱、理财挣了多少钱。很多用户会把这些图分享到朋友圈,这个过程就使用了“社会比较”这一社交货币。
1对1的传播不涉及传播量,但在一对多的传播中,由于每个用户好友数不同,所以影响力不同。
关系链中有两个因素,连接的广度(连接点数)和深度(连接层数),按照这两个因素,我们把用户分为四类:内行、联系员、推销员和其他。
1对多的传播路径通常是“内行发起—联系员扩大传播层级—推销员完成普及”。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曾提出“个别人物法则”,即传播过程涉及三类重要的人:内行、联系员和推销员。这些人就是关键意见领袖(KOL)。
3.多对多的关系:社交圈层
在实际的传播过程中,传播有时会止步于某个小圈子,如校园的小道消息;有些则会引起全民刷屏,例如,天猫“双11”活动、京东“618”活动。
造成这样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和内容有关,另一方面和传播能影响到的“圈层”有关。
社交电商拼多多的CEO黄峥在接受《财经》杂志采访时,说过一段很有意思的话,他认为,五环内的人是一个圈层,代表着高收入人群,但从大环境看,这只是非常小的圈层。
并且他认为五环内的人对事物可能存在某种偏见,即存在信息的“孤岛效应”。
信息孤岛效应在多对多的传播中非常明显,比如,如果你不在对应的垂直圈子,那么你可能不知道电竞圈非常火的Miss或足球运动员萨拉赫。
但通过一些关键内容及关键渠道的传播,就能完成圈层穿透。
例如,鹿晗是曼联球迷,2012年曾发布一条关于曼联的微博状态“十年相依终身红魔!”,该状态评论数超过1000万,甚至获得吉尼斯“微博上最多评论的博文奖”。
在鹿晗的影响下,很多“鹿饭”开始了解曼联,也和鹿晗一起关注曼联的动态。
对曼联来说,这意味着完成了传播圈层的突破,从体育圈到鹿晗粉丝圈,曼联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所以在传播过程中寻找跨界的KOL或者渠道尤其重要。
四、运营之道:
新的流量及用户价值分配方式
新媒体运营源自互联网运营。
BBS时代,运营主要侧重网络编辑和版主智能;
2001年运营基于网站更像现在的SEM(搜索引擎营销)和SEO(搜索引擎优化);
淘宝网等平台出现,电商运营岗位涌现;
移动互联网时代,微博横空出世,很多公司开始招 “社会化媒体营销”,这是第一个和新媒体运营直接相关的岗位。
微博问世于2009年10月,我们粗浅地把2010年定义为新媒体运营元年。
而新媒体运营岗真正被大规模提及,是在2013年以后。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微信和微博同时开始成熟,运营这一职位本身也在进化,对新媒体运营技能也随之进一步细分。
以国内最大社交平台——微信的发展为例,新媒体运营的技能相应有以下几点变化。
由此可见,随着微信的一些功能释放,出现了更多的流量或功能入口,同时也要求运营者加快技能更新的速度。
在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沃伦·韦弗博士将科学思想的发展理解为三个范式:
处理简单性问题的能力;
处理无序复杂性问题的能力;
处理有序复杂性问题的能力。
在新媒体运营领域同样如此。
Web 1.0 时代,运营者在论坛上只负责发文章、完成筛选即可,这时变量仅为文章,如果文章质量好,就一定能引爆。
Web 2.0时代,脸书、博客等社交媒体兴起,用户的关系链不再是单维的,而是逐渐发展为双向,形成前文提到过的社交关系链。
我们不能准确预判一个热点是否会发生,有时候热点甚至是非常随机的事件,这就是复杂的无序性。人们更加关注流量的建设及寻找大节点,即一些强势的渠道及KOL资源。
目前我们正处于Web 2.0时代和Web 3.0时代的过渡期,对于Web 3.0,大家还没有统一的认知,但有一点是确定的:Web 3.0 时代,互联网用户的价值将被重新分配。
网络成为用户需求的理解者和提供者,用今日头条CEO张一鸣的话来说就是:“信息主动找人。”
新媒体运营如今需要处理的更多的是有序的复杂性问题,即我们的核心关注点是用户,通过一系列针对用户的运营方法达成商业目的。
五、新媒体运营进阶实操术
新媒体运营工作的涉及面很广,包括内容运营、用户运营、用户增长、活动运营、对外投放和数据运营等。
1.内容运营
内容的的输出方向和变现模式由定位决定,好的定位是内容运营的核心发动机。
这中间包括用户定位、价值定位、人格化定位、场景定位以及初始化定位。什么是好的内容?
日常内容创作时,从搭建选题和标题库的过程中可以窥见一二。
2.用户运营
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无论企业的业务是ToB还是ToC,其背后连接的都是人。
新媒体中的用户运营,主要围绕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即UCD(User Centered Design)开展,可参考用户设计体验五要素:战略层、范围层、结构层、框架层和表现层。
3.用户增长
企业作为商业组织,不变的核心追求是利润,而利润的核心和用户数挂钩。
如脸书虽已经有40亿用户,但仍努力吸引新用户。
在增长期,需关注用户的CAC(单个获取成本)和LTV(用户贡献的终身价值),虽然两者会随一些因素变化,但有一定普适规律。
4.活动运营
增长只是围绕用户动作的单一手段,侧重用户数量。
而活动运营则是围绕用户的一系列手段,书中会给出一套规范的流程化体系,关注三个核心问题:活动目的、目标用户和活动步骤。
5.对外投放
对外投放的目标是达到最优化,输入有限的资源和资金,输出最优结果,中间则是寻找最佳投放组合的过程。
同样需要关注一些基本原则:投放目的、投放形式和投放流程。
6.数据运营
你无法衡量的东西,你也无法管理。借助数据分析,可以研究过去、分析现在和预测未来,并减少非受破性失误,在日常工作中有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
笔记侠好文推荐:
好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