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赚钱越来越难?因为时代要变了!

郝景芳 笔记侠 2019-04-07

 点击蓝字关注△ 回复“1”领取今日日签和福利大礼包



内容来源: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笔记侠经公众号晴妈说(ID:qingmashuo)授权发布。


作者简介:郝景芳,知名科幻作家、雨果奖获得者、童行学院创始人。

 

封图设计责编 | 浮灯

第  3251  篇深度好文:7117 字 | 10 分钟阅读

点此听精华版音频 ↑ 更多精彩内容,还需阅读全文哦~

完整笔记•宏观趋势


本文优质度:★★★★★+    口感:可口可乐


笔记君说:

 

当我们一脚迈入现代化,就一直处于新旧交替的新陈代谢中。


整个国家的产业格局必然发生变化,而我们的经济和就业结构亦随之发生重大调整。


今天的凤毛麟角,会成为未来的必备素质;而今天的热门,将成为未来的冷门。


下一个时代需要什么?我们如何在变化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以下,尽情欣赏~

 

一、走正确的道路

 

都说2018年是资本寒冬,很多人都有切身体会。

 

融资突然变得艰难,连投资机构都面临募资难。这种情况下,人人自危。

 

我们先要知道寒流的来源,才能判断寒流会有多久。

 

这次寒冬的表面来源是金融去杠杆。

 

前几年的货币宽松,加之地产和基建的扩张,让地方债务问题突显。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也有地方政府作保,债务越滚越大,侵占银行资源,还带来金融系统风险。

 

因此中央决定收紧业务,去除不良债务。

 

信贷紧缩,带来整个市场的连锁反应。

 

传统企业信贷紧张,投资机构可吸收的资金变少,创业公司现金流崩塌,整个市场面临断流。

 

这是资金面上的2018。

 

而这背后意味着什么呢?

 

这背后反映出的,是我国经济在穿越中等收入阶段时的举步维艰。



我们可能都听过一个词叫“中等收入陷阱”,其实这个词有一些误导性。

 

把这个阶段称作“陷阱”,就好像只是“一不小心”、“一失足”跌入其中,只要吸取前人经验,看清楚道路方向,就不会重蹈覆辙。

 

因此之前有汗牛充栋的研究,指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犯了哪些错误。

 

按这种理解,升入高收入国家是“正常”,徘徊在中等收入阶段是“异类”。

 

然而事实可能恰好相反。

 

二战之后进入中等收入范围的国家有几十个,其中只有韩国、新加坡这几个地区进入过高收入国家范畴。

 

高收入国家俱乐部的格局在十九世纪就基本确定,至今仍然以这些欧美国家为主。

 

以这种视角,停留在中等收入阶段可能是“正常”,升入高收入国家才是“异类”。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因此,我们需要问的不是“如何避免错误,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是“如何走正确的路,升入高收入国家范畴”。

 

这和我们的资本寒冬有什么联系呢?

 

资本寒冬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有债务问题需要去杠杆。

 

而之所以出现这些债务问题,是因为有一些企业经营不善,仍然在按照过去的模式粗放经营,不适应更高水平的经济运行环境,在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被淘汰。


而且需要涌现一批按照高水平方式去运营的企业,来完成新老交替、新陈代谢。

 

这个过程自然会有痛苦和艰难。但这是必需的蜕变,就像蝉要褪去层层外皮,才能破土而出。

 


“亚洲奇迹”国家,无一不是小国。

 

小国转型相对容易,只要在高收入行业取得较大优势,就可以将国民收入整体带起来。


但大国转型提升涉及太多人、太多企业、太多行业。

 

高收入不是躺在家里就能水涨船高,而是要减少低收入工作,增加高收入工作,靠自我革新不断蜕变。

 

这会是长达数年的痛苦的新老交替。

 

因此,我对2019年和之后很多年的观点是:做好长期艰苦的心理准备。

 

2019年政策面和资金面可能会好转,但不会改变挑战的内在核心。

 

二、未来的必备素质

 

现在说说人的故事。

 

宏观背景是转型升级的困难,那么宏观背景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所谓宏观经济,就是从大格局上影响到我们每个人的经济,即使不是资本市场的猎手,也一定会被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的格局影响。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最重要的影响是:整个国家的产业格局必然会发生变化——减少制造业就业,增加服务业就业,并整体向高收入行业转移。

 

为什么制造业就业会减少呢?中国不是以制造业立国吗?

 

我来算一笔账。

 

高收入国家意味着什么呢?

 

以韩国目前的收入水平24000美金计算,折合人民币大约16万元。

 

如果中国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意味着全国人均GDP达16万元,每个月到手近万元。

 

在全球化产业布局的时代,制造业劳工价格是全球竞争的,因此也是全球定价。

 

上个月我听某基金公司的创始人讲了他实地调研的经历:中国当前已经有很多企业家去越南开厂,当地工资从800多涨到两三千,他们下一步又瞄准了柬埔寨,目前每个月工资还不到1000元。

 

每月工资近千元还是近万元,就是劳动力成本的差别。

 

目前中国还能靠更好的配套设施和更完整的产业体系留住工厂,然而当中国劳动力年均收入涨到10万以上,还有多少企业能承担起这样的成本?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高收入国家留不住制造业。这不是我们选不选择制造业的问题,是制造业选不选择我们的问题。


 

当然,并不是制造业的所有环节都留不住,总部的研发、市场、销售环节都可能留住,产业加工外包到其他国家,或者未来全换成无人工厂。

 

但不管怎么说,想进入高收入国家,制造业工人一定会大量减少。

 

产业工人会大量转向服务业,做服务员或者低门槛的白领工作。

 

在美国住过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经历:


所有餐厅都要求客人给服务员小费。


这不是他们讹诈客人,只是服务员的薪水确实很低。

 

这是制造业外流之后的必然结果。

 

这种情况下,较高学历水平的人会进入什么领域工作呢?

 

会大量进入更高门槛的专业服务领域,进入研发和创意领域。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中国和美国的就业结构。

 

下图蓝色柱子是美国的就业比重,红色柱子是中国的就业比重。

 


中国在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就业比重显著高于美国,而在专业及商业服务、教育及健康服务、其他服务业和公共部门的就业比重显著低于美国。

 

当然,并不是说中国未来的就业结构一定和美国一样,只是可以从图中看出,哪些领域是高收入国家更为显著的就业领域。

 

所谓进入高收入国家,不过就是大部分国民进入更高的收入领域。


这些领域都在做什么呢?

 

专业及商业服务领域,以研发、咨询、法律、设计、技术服务等专业服务业为主。


教育和医疗服务大家都懂。

 

美国的“其他服务业”中超过七成来自于休闲娱乐和酒店业。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简单推论,一旦我们开始向高收入国家迈进,我国的经济和就业结构,一定会相应地发生重大调整。

 

等我们的孩子长大的时候,如果中国经济没有停滞,而是成功迈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那他们面对的就业市场,很可能就是类似于今天欧美或者日韩的就业市场结构。

 

即使具体的产品在日新月异,但是就业结构大致不会变。

 

重要的是,在未来的市场中,研发、策略、设计、娱乐等领域的工作会成为就业市场的主流。

 

因此,等我们的孩子毕了业,面临的就会是这样的就业局面:


高收入工作要求超级专业(例如法律、医生),或者超级有创造力(例如研发、设计、娱乐)。


若不能做到极度专业,或者极度具有创造力,他们就缺少在未来就业市场的竞争力。

 

今天的凤毛麟角,会成为未来的必备素质。

 

“我孩子快大学毕业了,哪个方向好找工作啊?”十八年后的你问专家。

 

“动画产业、影视行业、游戏产业、机器人产业、制药研发、美食开发、心理培训行业……都挺好找工作的,看你孩子想干什么吧。”那时的专家说。


“怎么听着都像是幺蛾子呢?”你说。

 

未来的主流,在今天的主流之外。

 


三、知识经济

 

这会是多大范围的事呢?


专业或者创意相关工作,是不是只有1%的人在做?

 

国际创新政策中心2018年的《Create》报告中提到:

 

总体而言,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直接或间接提供了超过4000万的工作岗位,占美国总就业人数的27%。

 

在欧洲,超过40%的经济活动是由知识密集型行业产生的。这些行业雇佣了超过8200万人,占欧盟总就业人数的40%左右。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就业在美国和欧洲都已经达到大约1/3,如果以同样比例放到中国,那就是2亿人从事与研发和创意相关的工作。

 

那么“知识产权密集型行业“的经济规模有多大呢?

 

在美国,“知识产权产品”的投资自1980年之后就在快速上升,上升趋势始终保持(下图蓝线)

 

相对而言,美国的房地产投资在金融危机之前一直超过“知识产权产品”投资,顶峰时曾达到快两倍,但在高峰下跌之后,房地产投资一直低于“知识产权产品”投资(下图红线)

 

可以说,在美国,“知识产权产品”投资是和房地产投资同等重要的经济活动。

 


而在中国,这个比例又有多大呢?

 

我们没有直接的“知识产权产品投资”数据,因此,我拿了另外两个数据进行比对。

 

一是全国的工业新产品开发支出(下图蓝色),二是把通信和软件技术业、科技研发和知识服务、教育业的投资全都加起来(下图灰色)而房地产投资是红色。


这两个数据肯定和全部知识产权产品投资有差距。

 

但可以看出,在中国,房地产投资仍然是新产品和科技教育行业的很多倍。

 



四、下个时代的需求


为什么知识经济会成为高收入国家的主流呢?

 

实际上,这个问题相当于去问:为什么知识经济能获得高收入呢?

 

这里面会涉及两种基本原理。

 

1.经济学基本原理:稀缺性原理

 

越稀缺且越被人需要的东西,价格越贵。这是经济领域里颠扑不破的出发点。

 

在当前经济里,什么是最稀缺的资源?

 

我们还经常停留在物质资源的思考范畴,一谈到稀缺性,就是战略性储备物资——无论是粮食、石油,还是稀土、黄金,甚至数据。

 

但一直少有人重视更显著的人力资源。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在当前经济里,最稀缺的就是才能。

 

世界范围内,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涨涨跌跌,但高技能人才的薪资却一直在上涨。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石油能跌到40美金,而高管的年薪能达到数百万美金。

 

若想不明白这一点,那就永远没办法让自己高薪。

 

今天的高收入国家,发家的过程靠什么的都有——有靠抢劫的,有靠资源的,有靠贸易的,也有靠自身市场的。

 

有时候我们太关注这个早期发家过程,以为学到了这一点就能高收入。


但实际上,早期发家靠什么不是最关键的,关键的问题在于,今天靠什么获得高收入。

 


全球化时代,收入格局在全球分配。

 

当前的高收入国家,掌握了全世界稀缺的生产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如果你能做的事,其他国家人也能做,那就很难高收入。


高收入来自稀缺才能。

 

很多中低收入国家只看到高收入国家一百年前的发家史,以为自己纯靠能源、靠建设、靠抢夺物资就能提高收入,这就是它们停留在中等收入无法前行的关键理由。

 

物资和建设能让一个国家由穷变成小康,但是没法让一个国家买入高收入行列。


这其实是一种根本性的思维方式的差异。

 

“我的核心优势是手里有大量供应商资源”,“我们公司的核心优势是有大量渠道资源”,这是我们都很熟悉的、过去一个时代的思维方法。

 

但在未来,任何静态资源都不能保证一个人收入

 

下个时代,高收入的来源就是,你会做一些其他人不会做的有用的事。

 

2.第二点原理是:心理学原理

 

马斯洛的心理需求三角大家可能已经很熟悉了。

 


虽然不是所有人公认的公理,本身也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其基本结构是被主流心理学认可的,也是经得起日常生活观察和考验的。

 

在马斯洛心理需求层次中,最底层是人的生物性、基础性需求,更高层是人的精神性、高级需求。

 

马斯洛需求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相当准确地刻画了绝大多数人的微观心理变化。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我们都知道,一般人都需要满足了基础饱暖和安全感,才会想要追求更高层的精神目标。而我们很少思考的是:一般人在满足低层需求之后,都会自然产生更高的精神目标。

 

从艰苦困境中走过来的人,往往不能理解下一代对于理想和成功的追求。

 

老一辈的人觉得吃饱穿暖稳定了就是全部的幸福,为什么孩子还要折腾、去打拼、去追求成功?

 

实际上,如果从小就吃饱穿暖,那么人生目标就提升到追求成就、名声这些尊重需求了。

 

成功进入精英阶层的人,往往不能理解下一代对于自我实现的追求。

 

好不容易获得成就地位与富有财产,总以为这些成功就是人生全部的幸福了,为什么孩子不以为然,还会觉得空虚无聊呢?

 

实际上,如果从小就有了成功地位,那么人生目标就提升为自我实现需求了。

 

中产繁荣时代之后紧跟着垮掉的一代,其实不稀奇。

 

垮掉是孩子自我标榜的方式,如果自我实现不被允许,至少可以自我垮掉,起码是一种自我彰显。

 

对应到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马斯洛心理需求也对应着不同年代的经济重心。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中国经济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用几十年走完全世界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因此各种需求的满足都在一生之内肉眼可见。

 

八十年代最先满足的是人的生理需求,因此最先发家的也是小商品经济。

 

九十年代开始,商品经济进入初步饱和,人们开始疯狂满足自己的安全感需求,房地产行业经历了鼎盛的二十年。

 

2010年之后,房地产市场进入稳定阶段,多数人都配置了自己居住的房子,经济重心也转向更具有社交属性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

 

全球范围的技术发展刚好也是这一阶段的推手,我们看到,哪怕是六十岁老人,也在享受着微信上各种朋友社群的功能。

 

最近几年,各种知识培训经济的兴起,和大量人群的尊重需求相关。

 

底层需求满足后,大量人群开始苦恼焦虑于自己的人生成功,渴望获得更高的地位、更好的生涯发展。

 

于是,精华与泥沙俱下的成功学经济,开始越来越登上舞台中央。

 

能满足人的马斯洛需求的经济领域,就是有巨大市场空间的经济领域。

 

商品经济全国人都需求;房地产经济全国有钱人都需求;社交媒体近乎全国人都需求,因此也是亿人经济。

 

对人成就的晋级培训也有很大需求,但这一层次的需求就不可能所有人都满足了。

 

想要判断一个行业或领域,未来是否有足够大的市场空间,看一看是不是满足马斯洛的基本需求,是一个很好的初级判断。



 

对照马斯洛,知识付费兴起毫不奇怪,它是人对于尊重需求产生焦虑的产物;而共享单车很难形成足够大的市场空间,因为单车的需求并不够大,共享财物又根本不属于人的基本心理需求范畴。

 

那么未来呢?未来的新经济会在哪个领域发展?

 

这就回到了前面从行业对比得出的结论。一旦中国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人的精神需求也会向更高阶段演化。

 

对尊重、成就、地位的追求还将进一步加剧,而与此同时,对更纯粹自我实现的追求也会慢慢成为主流。

 

这就会进入知识和创意经济时代。

 

从需求端的分析,与产业端的分析,殊途同归。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知识和创意经济是“自我实现”需求推动的经济。

 

如果说工业格局下,标准品的生产可以分出明显的赢家输家,那么进入知识和创意经济时代,每个人生产的都是非标准化的知识和创意产品,可以最大程度满足更多人对个性化主张的需求、对自我实现的需求。

 

而与此同时,能够帮助人们自我实现的经济,也会有越来越大的市场空间。


个性化顾问和咨询会成为越来越主流的需求,因为每个人、每个团队的自我实现都不一样。

 

教育亦如此。下个时代需要的是成就个体的教育。

 

五、知识经济的核心素养

 

如果未来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研发和创意成为主流的时代,那该如何研发和产生创意?该如何让孩子学会研发和产生创意?

 

简单说几句电话诞生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电话的发明人是亚历山大•贝尔。

 

但实际上,在贝尔之前,已经有好几个人尝试发明电话,与他同时发明出电话的还有两个人,只是在专利诉讼中输给了贝尔。

 

可以说,电话是十九世纪物理知识发展的必然产物。

 


电话的发明过程是怎样的呢?

 

首先是想要满足人的一种基本需求:沟通需求。

 

发明家是从问题出发,想要寻找技术,解决远距离沟通这个真实需求。

 

其次是深刻理解物质本质和原理。

 

整个发明的过程是这样:十九世纪已经探知声音的本质是振动,知道声音振动和电流都是某种能量运动形式,也知道各种能量形式之间可以转换。

 

因此,发明家从一开始就在明确寻找“声音转变为金属运动,金属运动转变为电”的方式,也就是探究能量形式的转化与传播。

 

最终,在千百次转化实验失败之后,助手偶尔的误操作使贝尔测试成功。


 

这个过程中,最宝贵和核心的是什么呢?最核心的是,从明确的问题出发,寻找本质的解决方案。

 

理解和探究事物本质,知道问题的关键难点在于从振动向电的能量转化,而知道这一点,就可以不断进行测试,迎接成功的偶然眷顾了。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成功的偶然降临从来不是抽大奖,而只是轻轻吻一下那个一直在等她的人。

 

解决问题思维和探究本质思维,就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核心素养了。

 

六、总结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未来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从大方向上,是向知识创意经济过渡的时代。

 

在当代收入格局全球分配的背景下,只有掌握稀缺的知识创造和运用能力,才能获得高收入。

 

如果仍集中于简单重复劳动,无论生产哪种商品,都难以突破进入高收入范畴。

 

因此,下一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不是选择“龙头产业”,而是在每个产业争取进入“龙头环节”,只有生产的上游——知识生产环节,才是当前国际格局中高收入的保证。

 

现在中国仍然主要投资于建设,下一阶段能否转型,投资于人的才能,投资于知识,是中国升级成败的关键。

 

那对于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建议呢?

 

第一条建议,就是内心笃定一点。

 

眼光放长远,看清大方向,可以不用跟着不明所以的风口跑来跑去,也不需要焦虑和迷茫。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其实趋势不会年年变的,年年变的不叫趋势,叫波动。

 

人生选择前行的方向,主要看趋势,不要太盯着波动,也不需要人云亦云。

 

第二条建议,就是理解人的基本需求。

 

影响时代的重大发明,从本质上,都是用新的方法去满足人的某种基本心理需求。

 

如果不符合人的心理需求结构,无论多好的新模式,也难以长久。

 

第三条建议,就是持续投资于知识技能的提升。

 

在我们有生之年,退休之前,应该可以看见中国经济向知识和创意产业的规模转型。


这个过程中对于高技能人才、高创意人才的大量需求,是个体成就的机会,也是个体差距被拉大的节点。

 

第四条建议,就是给孩子探究和发挥创意的教育。

 

不管我们的职业路径怎么样,都有可能在安稳中度过一生,但是当孩子长大,他们要面对的就业环境,可能以知识生产和创意行业为主流。

 

若只懂机械记忆,不懂如何发现发明和发挥创意,就很可能迷茫无措,找不到位置。

 

第五条建议,就是不要鄙薄孩子的任何发展方向。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在一个多元化、多样化的未来职业环境中,任何一个方向的个性化都有可能成功,最怕就是毫无个性的平庸。

 

孩子如果喜欢娱乐,也有娱乐脑洞,那不是缺点,而是天赋。

 

第六条建议,就是重视理解事物的本质。

 

任何一件事,都仔细想一想它的本质是什么,向更基础的原理挖掘,从最基础的原理出发思考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深入探究是一种习惯,父母本身有这种沉静,孩子才会有这种思考习惯。而探究本质是重大发明的共同基础。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信念,相信自己能做到,相信时代能做到。

 


没有这种基础信念,会在任何一个方向上浅尝辄止,总是怀疑与跟随,这样就只能停留在一波波泡沫的海浪中,很难持续钻研。

 

而没有持续钻研,就没有引领未来的知识经济。

 

2019,彼此共勉,让我们更沉静一点、目光更长远一点。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笔记侠好文推荐:


这3句话,是华为20年的思考浓缩

小镇:我们已经不一样了 | 笔记侠调查

美团点评:4个步骤,引爆你的增长




好看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