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慢慢来,比较快

笔记侠 2019-04-07

点击蓝字关注△ 回复“1”领取今日日签和福利大礼包

新商业进化论 第17篇

封图设计 & 责编 | 丽丽

第  3367  篇深度好文:4951 字 | 8 分钟阅读


吃快餐、忙工作、急结婚……我们需要时刻看着钟表,计划自己的人生:一步到位、名利双收、嫁入豪门、一夜暴富、35岁退休…


我们过度追求着速度和效率,把太多的过程不断删减、再删减,省略、再省略。票子、房子、车子、位子将我们的生活绷得紧紧的。


从什么时间开始,我们的生活被按下了快进键?

 

一、快,始料未及


改革开放后,“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成了全民族的心声,我们的生活被按下了快进键。


19世纪末,美国传教士雅瑟•亨•史密斯曾写过一本书《中国人的性格》,其中专门一个章节用来讲“漠视时间”。


“对中国人来说,盎格鲁—撒克逊人经常性的急躁不仅是不可理解的,而且完全是非理智的。


很显然,中国人不喜欢我们的人格中所具有的这一品性,正如我们也不喜欢他们缺乏诚信一样。


无论如何,要让一个中国人感到行动迅速敏捷的重要性,那是很困难的。


史密斯把他观察到的中国人的缓慢行为归结为:


中国人的历史是属于大洪水之前的。它可追溯到太初时代,尔后则是混浊、舒缓、漫长的大河,其间不仅有挺拔的大树,也有枯朽的草木。


除了较缺乏时间观念的民族之外,没有人会去编写或阅读这样的历史。


最有趣的是,史密斯认为中国人漠视时间正表现在他们的勤劳之中,他们不停地劳作,实际上是在不停地浪费时间,他们一点也不担心做无用功或者返工。


几十年后,这种状态发生了逆转,由盎格鲁—撒克逊人经常性的急躁变成了中国人的经常性急躁。


尤其是“五四”运动后,启蒙者们对泥泞的状态恨之愈深,对改变现状的渴求也愈加强烈。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十个年间,也就是改革开放后,“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变成了全民族的心声。大干快上,成为时代的关键词。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21世纪,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现代、后现代的语境交织,工业化、电子化、网络化的社会成形,资源紧缺引发争夺,速度带来烦躁,加重急躁,时代的心态就再也不愿意等。

 

二、快,却没有了方向

 

北大社会学教授夏学銮表示,中国目前可能还不具备实现“慢生活”的社会经济条件。


资本主义用了一百多年走过的历程,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赶上发展中经济大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经济大国。

 

不过,因为发展速度快,也留下了问题。人浮躁的心态越来越强,欲望是点燃人心浮躁的火把,“急的人生、急的追求、急的心态。”

 

加上互联网技术浪潮的快速发展,加快了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是在大城市,“快”就越是一种躲不开的潮流。


据调查显示,84%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在“加急时代”,其中71.1%的人称,“精神高度紧张,压力大”,是让他们着急上火的主要原因。


至于“加急时代”最突出的表现,60.2%的人觉得是“生活节奏加快”,54.7%的人认为“浮躁,踏实不下来”。

 

尤其是年轻人,浮躁心态更甚,进入社会刚几年,就想“一夜暴富”。


一言不合就“裸辞”“闪辞”, “出名要趁早”,“身登青云梯”,“这山望着那山高”,缺乏定力,频繁跳槽,希望以此来增加收入或谋求高位,很快陷入心态失衡的境地。


错的不是“快”,是急功近利,是急躁...节奏可能是最重要的。


三、慢,也是快

 

人生,不是一条直线。


在武侠小说里,少林派有一门很厉害的功夫叫“一指弹”。单单一根手指,就能置人于死地。


然而这一招,练起来却不容易:拜门入师后先学少林长拳,再学罗汉拳,然后学伏虎拳,内功外功有相当功底后,才开始学韦陀掌,再接着是散花掌,而后是波罗密手,这一系列的功夫学到家后,最后才轮到一指弹。


这一路学下来要多久呢?《鹿鼎记》中的澄观对韦小宝说:“师侄从11岁起始上少林,总算运气极好,学得比同门师兄弟们快得多,到53岁,于这指法已略窥门径。”


可见,43年才能入门,无怪是少林七十二绝学之一!


一门绝学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呢?


① 褚时健:你想心急,这事就做不成


“现在社会上太多人想做些一蹴而就的事,都想找条直路走。”褚时健说。实际上不是这样,人生很多事,不是一条直线。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曾经掌舵玉溪卷烟厂并有“亚洲烟草大王”之称的褚时健,经历了人生低谷后的他,在74岁高龄时重新出发,以耄耋之躯创立了个人品牌“褚橙”,实现了从“烟王”向“橙王”的转变。


褚时健,1928年出生在云南一个农村家庭,15岁丧父、辍学、烤酒、种地……


1979年,他开始担任玉溪卷烟厂厂长,并用17年时间将濒临倒闭的烟厂带到了全国第一、世界第五的位置,每年上缴税金占云南财政收入的60%,并成立了云南红塔山集团有限公司。


仅“红塔山”卷烟的品牌,无形资产就高达332亿元人民币。


正在意气风发的时候,1994年,褚时健被匿名检举贪污受贿,1999年1月,贪污罪名成立,褚时健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直到2001年,他才刑满释放,那时,他已经74岁了。很多人认为,褚时健这辈子算是完了。


但74岁高龄的他,选择以种橙为项目进行二次创业,开启自己的第二次人生。


“橙子挂果要6年,他那时已经75岁了。”王石后来感慨道。



想象一下,一个75岁的老人,戴一个大墨镜,穿着破圆领衫,兴致勃勃地跟王石谈橙子挂果是什么情景。


褚时健就是这样一个有特别旺盛生命力的人,也是一个具有赤子之心的人,他从来都是比较平静,一门心思做一件事情。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从福建来到云南,找到褚时健,说自己大学毕业六七年了,一件事都没有成功过。褚时健却对他说:“你才整了六七年,我种果树10多年了,你急什么?”


“困难多,搞好一点,信心就大一点,只有这样走,一步一步来。比如橙子,只要一公斤能赚一分钱,上万吨就能赚多了。你想心急,这事就做不成。”褚时健的名句鼓舞了很多人。


② 俞敏洪:急事慢做,把眼前的事做好,一切就都好了


新东方董事长兼总裁俞敏洪的成长故事也是如此。


俞敏洪从小学习差劲,连续考了三次大学,英语从33分、55分,考到98分,出人意料的进了北京大学。


北大是什么地方?人人都是学霸,人人都比俞敏洪聪明能干,所以,俞敏洪经常是被嘲笑的对象。


更不幸的是,到大学三年级时,俞敏洪还生了一场大病,肺结核,他大口吐血,休学一年。休学意味着留级,和原来的同班同学又差了一大截,又是一个打击。



他概括上大学有三件事:知识、友谊、爱情。但他学识不如人,聪慧不如人,身体不如人,交女朋友更不如人……他曾经也怅惘。


不过,俞敏洪在医院里做了两件对他的人生产生很大影响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读书。


住院期间,他几乎一天读一本书,读完了200本书。包括文学、哲学、诗歌、散文、历史名著等。


第二件事情:背单词。


为了打发时间,他平均每天背50个单词。到年底时,他的词汇量已经从原来的八千多个上升到两万多个。等他回到学校时已经成为同学身边的“活字典”。


“当时并不知道看书和背单词会有什么用处,只是单纯地想保持自身的进步,但却从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新东方诞生的起因。”俞敏洪说。


上世纪80年代,出国几乎成了成功的一个标志,大学生都有一个留学梦。


出国考GRE考试要求学生有两万以上的词汇量才有参考资格,但当年北大词汇量超过一万五的老师都很少,而俞敏洪当时的词汇量已然超过两万。


所以,俞敏洪借着扎实的外语功底,毕业时留在了北大,成为一名英语老师。


教师的生活很平淡,眼看着昔日的同窗都纷纷出国深造,俞敏洪也萌生了出国的想法。


他刻苦准备,而命运和他开起了玩笑。1988年,俞敏洪托福考了高分,但就在他全力以赴为出国奋斗时,美国对中国紧缩留学政策。


这次政策调整使得以后两年中国赴美留学人数大减,赴美留学的梦想在努力三年半后付诸东流,一起逝去的还有他所有的积蓄。


更糟糕的是,此前为了凑出国留学的学费,俞敏洪以北大西语系教师身份去校外兼职教书,还约了几个同学一块出去办托福补习班。


1990年秋天,办补习班的事情被学校发现了,北大在校园广播、有线电视和著名的三角地橱窗里高调宣布了对俞敏洪打着学校招牌私自办学的处分决定。对此,俞敏洪没有任何思想准备。


1991年,俞敏洪被迫辞去了北大英语教师一职,生活愈加艰难,前途似乎到了暗无天日的地步。


但正是这些折磨使他找到了新的机会。尽管留学失败,俞敏洪却对出国的考试和流程了如指掌,还对培训行业十分熟悉,他决定彻底加入培训行业。


后来才有了新东方赴美上市的故事……


“急事慢做,任何事情,都可以加速过程,但不能省略过程。”俞敏洪说。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他说,西方的一些奢侈品,日本的一些工匠做出来的产品,让大家感到非常惊叹,为什么?因为他们把一件事情精雕细刻,做到无比极致的状态。

 

四、节奏,更重要

 

古人云:“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是指必须有深厚的学养和积淀,才华之箭方能射得更准更远。


可见,长时间的修炼内功、夯实基础是必要的,唯有如此,才有持续的爆发力,这是自古而来的道理。


任何爆发都需要一个沉淀的阶段,不能一心只想着做“质变”的突破性工作,而要注重“量变”的积累性工作。


保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有可能收获不平凡。


正视自我、注重积累、循序渐进是必由之路,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毕竟一指弹也不是一天炼成的。


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从青年到暮年,一心研究核潜艇,成为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中科院院士薛其坤在年轻时苦心钻研量子物理,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攻克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世界难题。可见,欲成大器,必先修“内功”。


修炼“内功”,非一朝一夕之事。北京人艺在建院之初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排戏,而是下厂下乡。


所有导演、演员、舞美人员都在工厂或农村体验生活半年,与工人农民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


正是得益于深厚的生活积累,北京人艺的演出才能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修炼内功,非轻而易举之事。面对光怪陆离、纷纷扰扰的世界,静下心、沉住气尤为不易。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当下,“不求诸己、反求诸外”的现象并不罕见,有些人把大把精力放在应酬交际上,却不肯好好提升自己;


有些人把大量时间花费在钻研成功学上,却不愿去读一本名著经典……如此行为,实在本末倒置。


修炼“内功”,非轰轰烈烈之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伟大其实就孕育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常之中。


说到底,那些真正的人生积淀、决定人生高度的东西,都是需要下苦功夫慢慢去丰富的。因此,与其焦虑不安,不如用心修炼好“内功”。


速度的重要性并不高于节奏


为什么跑得快、资本也融得快的企业,最后好像并没有变成了赢家。


大姨妈创始人柴可说,身边有一些企业或创业企业,喜欢不假思索地去跟随别人的一些步伐,称之为“再不做就来不及了”。


要再快一点、再快一点,快一点融资、快一点抢市场,好像一切不快就要输了一样。

 

在快的过程时,没有时间去沉淀和思考,团队很快搭建,所谓的商业模式、数据结构都没有经过推敲和验证。


甚至连一个数据的架构都没有,更多靠创始人和创始者团队的嗅觉和直觉去判断。

 

也有一些竞争者,一味学习别人的方式,这样也很快,但没有用具体的数据去印证这样做到底是对还是错,只是一味地在表象上借鉴它们的方法和方式。


这样的结果是导致做事的方法、团队架构、招人方法,都会产生巨大的惰性,最后会发现投放出去了,但是效率不一定会高,还不如沉淀下来,静心观察和学习。

 

不去推敲适合自己的方式,一味效仿别人的推广方式和产品模式,团队会非常慵懒,只会抄袭。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有一天,会发现当年花快钱建立起来的快团队、做事的快方法,全部变成了寒冬里的束缚和累赘。

 

招聘也会变得非常笨,只会用猎头公司,只会用撬墙角三倍工资的方法来挖人才。


企业文化可能也变得非常慵懒,因为只在乎岗位的人快一点到位,产品快一点做起来,大家没有时间去务虚,没有时间去思考背后用户的意义是什么,所以会发现:快不一定就赢了。

 

就像田忌赛马:什么时候,放什么马。你的竞争对手放快马的时候,你就一定要放快马吗?还是根据你的判断,这个时候忍一忍?当它的快马跑完了,只有慢马了,这个时候你可以放你的快马,一决胜负。

 

所以,速度的重要性有时候并不比节奏高。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人类就是在不断反思中进步的。刷新假段子,都是真故事。俞敏洪25年来首度复盘公开个人认知成长及商业管理中的深刻体会。 


25年商战经验,50载人生智慧。历时6个月策划录制,超15万字内容,浓缩成“幽默故事+实战干货”的50堂课。

 

仅售 99 

2人抱团学习,限时  79   元订阅

拼团限时3月27日22:45至3月30日22:45


识别图中二维码或阅读原文即可购买



嘿,你在看吗?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