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许倬云:成全自己的3种思维
内容来源:本文为公众号 单向在杭州(ID:ceibs-cbrOW_hangzhou)原创首发,笔记侠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进行授权。
作者:许倬云,江苏无锡人,1930年7月出生,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著有《万古江河》、《心路历程》、《西周史》、《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质》、《挑战与更新》、《从历史看人物》、《从历史看管理》、《从历史看组织》。
责任编辑 | 马畅
第 4675 篇深度好文:3133 字 | 6 分钟阅读
人生哲理
本文优质度:★★★★★+ 口感:铁观音
笔记君说:
《十三邀》的最新一期,许知远对话历史学家许倬云。这位师从傅斯年,经胡适推荐赴芝加哥大学读博,当代最重要的史学大家之一,作家王小波笔下那位“我的老师”,如今已近九旬高龄。
视频中的他,苍老,一些特写镜头,让人难以忽视他的伤残之躯,但他一旦进入讲述,就慕然令人动容。分析历史大势,有大将坐镇军中,运筹帷幄之感;回忆战争年代,突然忍不住失声啜泣,让人心有戚戚;而说到当下,无可奈何之感呼之欲出,“现在世界全球性的问题是,人找不着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义在哪里,于是无所适从。”
人生的意义在哪里?许倬云自己是有答案的,他还曾专门写作一篇《我们要追求的人生意义》。我们呢?
阅读之后,欢迎留言讨论。
一、现代人面临的困境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在中国,儒家并非宗教,且相当入世。
但入世之中对特定价值观的尊敬仍视同神圣,虽然在中国无神圣与世俗对立的情形,但当近代欧洲文化(特别是西方教育思想)传入后,中国文化也同样面对这股世俗化的强势力量而产生重大的改变。这一世俗文化能摧毁教会的神圣性,亦能摧毁世界各地原有文化的神圣性。
尤其近代结合工业与科技的发展,“过更舒适的生活”成为人们的一大诱惑,重视物质生活与享受、一切向“钱”看的资本主义也就弥漫全球,赚钱的动机举世皆然。然而欧洲在资本主义初期,赚钱的动机与宗教的神圣性仍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如加尔文教派信仰者,为证明自己是被上帝挑选之人,故在现世生活中必须有所表现,赚钱只是为了表示自己能够成功;加尔文教派信仰者大多勤奋简朴,且其所得均能回馈社会。
简言之,市场经济带来的世俗化使人类原本舍命防卫的价值观失去意义,“神圣”也就为“现实”所取代了。
2.都市化带来了小区的离散与个人的失落
只晓得朝九晚五、上班下班;一旦空闲了、病了、老了的时候,人际疏离与价值观失落的问题也就跟着产生了,这就是现代都市人的通病。
3.科技文明压缩了宗教信仰
这里所说的“科学主义”是科技文明当中的一种现象,而非科技文明本身。
“科学主义”乃指对科学近乎盲目的信仰,以为科学绝对可靠、前途无量,科学代表无穷的进步,不容怀疑且可解决一切问题。
此困境的发生可溯及法国启蒙运动开展,亦即近代科学起步之时(如:巴斯德对细菌的研究、太阳系理论代替地球中心的宇宙观)。
这种科学主义的思潮认为:人类的知识是确定、不变的,因而开始编纂百科全书以为后世指南,又称为百科全书运动。这种观念随着西方的扩张,推及全世界(如我国五四运动中高举的“德先生”与“赛先生”,其中的“赛先生”指的便是科学)。
事实上,真正的科学家是不会压制宗教的,如牛顿便有深厚的宗教情怀,爱因斯坦亦始终对自然存有崇敬之心。但是一般迷信科学的人却排除宗教。我们不否认有些宗教确实带有迷信,但宗教不等于迷信,迷信也不等于宗教。
然而在五四运动提倡的破除迷信,却将宗教与迷信画上等号,此一误解影响至今。这股科学主义压制宗教的力量可谓十分强大。
4.世界化的文化多元性,排挤了过去单一文化体系中“视所当然”的坚信
过去的人是生在、长在、老在、死在一个小区里、一个文化体系里,因此所接受的是单一的信念,不会产生怀疑。
但是当两种文化体系的人开始接触之后,冲突矛盾也随之产生。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各种文化的交流更是频繁。
现在的人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之下,不再相信母亲告诉自己的格言或信念,对本身所处文化体系的价值观也就产生许多的质疑。
二、我们可以发展的观念
所谓重新检视,就是还给科学家所理解的科学原貌,而非一般印象中的“赛先生”。
在《纽约时报》科学专栏里有一篇讨论“大爆炸”的文章。“大爆炸”理论说明宇宙原是由一肉眼所看不见的、极为微小的质点爆炸扩散所形成(目前这种扩散依然以高速持续进行中),此说为现今多数天文物理学家所接受。
文章中指出:大爆炸出现后,宇宙沿着爆炸的向量不断地向外扩张,其扩散呈现一定的模式;爆炸之后,“能”与“质”是不断互相转换的。
根据上述两点,似乎证明宇宙的发展都是可知且可测的。但是本文作者提出一项更根本的问题:这些可知可测的模式是如何决定的?如果是人类想出来的,那么是否表示人类的思想早于大爆炸之前即已存在?
三、现代人可以构建的行为趋向
1.发展潜力,成全自己,也成全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成全自己包括不毁损自己,并将禀赋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同时还能去成全别人。而成全别人则是佛教所说的“度人”、基督教里的“爱人”,也是儒家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推己及人的道理。
2.重建人群的互动,使个人不再是lonely crowd中疏离的孤独者
如果能做到第一点,那么这一项就很容易达成。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不再冷漠,人与人相处时彼此多一分尊敬,多管一点闲事,主动多付出一点,自己也就不会感到孤独。
3.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重建诚信相待的道德元素
这一点是上面两项的基本原则。人与人总有基本的互信,以此推而广之,将心比心,在日常生活中便可以逐步建立诚信相待的相处模式。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说服人的3个底层逻辑
会沟通的人,都具备这种认知
流量是一时的,它才是长久的
共度难关,摆脱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