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药品研发到了哪一步?疫苗何时能出现?这场发布会告诉你

唐萍 李怡 直新闻 2020-08-30
点击上方蓝字直新闻关注我们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



周六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记者会,介绍药物研发和科研攻关的最新进展。

 

病毒的来源是什么?有哪些可能的中间宿主?当前药物研发和疫苗研发有何进展?出席发布会的相关人士都给出了答案。


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唐萍发自发布会现场


蝙蝠是最可能的病毒源头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介绍称,科技部明确了临床救治方案的优化和药物筛选、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疫苗研发、动物模型构建这五个主攻方向。目前这五个方向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在病毒病原和流行病学方面,初步排除新冠肺炎的来源与已知家禽家畜的关系,提出蝙蝠是最有可能携带新冠病毒的源头。

 

在动物模型方面,已经成功构建新冠肺炎感染的小鼠、猴子等动物模型为开展药物和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提供了基础条件。

 

在检测诊断方面,在已有七个诊断检测试剂获批上市的基础上,正在加快推进现场快速检测产品的研发和应用。

 

在药物研发和临床救治方面,有些药品筛选和治疗方案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推进临床试验部分临床救治建议已经纳入诊疗方案。

 

在疫苗研发方面,并行开展了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疫苗等多条技术路线的研发。


穿山甲可能是中间宿主?


日前,华南农业大学团队提出穿山甲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之一。对此,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回应称,正组织有关科研团队进行论证,对新冠病毒从穿山甲到人的传播,这方面也在进一步加紧相关研究。一旦取得新的进展将及时和大家进行交流。

 

他介绍,病毒溯源对揭示病毒来源及其进化规律,对于消除疫情源头,防止疫情扩散都非常重要。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的团队检测了4800余份近年来收集的猪、禽、犬、猫等动物样品,均为阴性,通过这样的结果可以初步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家禽家畜。这之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通过对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的比对,也显示出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


患者死因之一的“炎症风暴”


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解释说,此前媒体报道的“炎症风暴”实际是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换的一个重要节点,同时也是现在重症和危重症死亡的一个原因。

 

“炎症风暴”实际是一个细胞因子的过度反应,主要是人的免疫系统针对外界的病毒和感染的诱因,包括一些药物,机体的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它无分敌我,造成了对自身的伤害。所以,现在治疗中,尤其对于危重症患者如何抑制炎症因子、细胞因子风暴是关注的焦点。

 

周琪说在阻断的角度来讲,正在筛选一些老药抑制炎症因子风暴出现比如已经证明在风湿病领域有效的药物如何抑制炎症因子发生,其中有一些前期经过验证的,对细胞水平有作用的药物已经部分做了临床。他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经做了14例的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年龄最大82岁,结果看起来都是令人鼓舞的。现在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大概有100余位病人入组,其中治疗组94例,对照组94例。

 

他说,近期针对炎症因子风暴的工作还在不断地开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候选药物进入治疗的序列。


部分药品进行临床试验


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介绍说,科研团队利用计算机模拟筛选、体外酶活性测试等方法对七万多个药品或化合物进行筛选,遴选出五千个可能有效的候选药物,在普通冠状病毒感染的细胞水平上进行初筛,之后选定了100个左右的药物在体内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的活性实验。

 

经过多轮筛选后,科研攻关组聚焦到少数几个药品,包括磷酸氯喹、伦地西韦、法匹拉韦(瑞德西韦)等,并先后开展临床试验,目前部分药物已经初步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

 

磷酸氯喹是一种上市多年的抗疟药物,体外实验显示对新冠病毒有良好的抑制作用。上市药物安全性有一定保障,目前正在北京、广东等十多家医院开展临床研究,累计入组患者超过100例。近期,湖南省也将启动磷酸氯喹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临床结果初步显示,磷酸氯喹对新冠肺炎有一定的诊疗效果。

 

法匹拉韦是治疗流感的境外上市药物,目前在深圳开展临床试验,入组患者达到70余例,包括对照组,初步显示了较明显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治疗后第3到4天,用药组的病毒核酸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伦地西韦,也就是瑞德西韦,这是一种国外公司研制的用于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药物,目前在国外的临床试验还没有全部做完。我国科学家开展了体外实验显示,具有对新冠病毒较好的抑制作用和安全性。目前,在武汉推动在十余家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研究,已入组重症患者168例,轻型、普通型患者17例。


疫苗研究进展


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介绍为确保疫苗尽早研发成功,科研攻关应急项目安排了多条技术路线并行,包括灭活疫苗、mR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DNA疫苗等。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严景华表示,研究所承担的是重组的蛋白疫苗方向,即把一个病原体最有效的抗原成份基因拿出来,进行体外重组,表达蛋白,然后制成疫苗。这几年研究所在MERS疫苗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好的结果,正在把这些经验用到新冠病毒疫苗的设计上。严景华介绍称,疫苗设计已经完成,正在动物体内进行测试,观察免疫效果。之后还要进行安全性评价。当前正在做的工作还有生产工艺研发的过程。

 

严景华强调说,冠状病毒疫苗在全世界还没有一个上市的疫苗,也就是说缺乏经验,也缺乏疫苗的风险评估,所以新冠疫苗对科研人员是一个挑战,要充分证明风险和收益,因为疫苗是用在健康人身上的,必须安全有效,所以安全是重中之重。


临床试验前的重要一环


周琪在回答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动物试验是药物进行临床前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为止针对冠状病毒的动物模型最有效的依然可能是灵长类动物,比如猕猴。

 

在前期动物模型的造模和动物评价上,在灵长类动物里已经看到和人相似的症状,包括病毒的载量的变化,包括肺部的CT影像的检验,所以这批模型已经通过验证,即将投入到药物的筛选和功能评价上。同时在其它类型动物的开发上,多家研究机构依然在努力,希望能够快速地拿出针对于冠状病毒有效的,能够从事药物和治疗手段研发的动物模型。

 

周琪说,在药物的研发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对科学家而言都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应对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大家都期待一个新药的出现,但新药的出现是有客观限制的,也有它的时间要求,也有关键流程和步骤。尽管国家已经开启了所有的绿色通道,各种各样的行政环节全部在向治疗救治病人开放,但科学的事情是含糊不得的,科学不能降低标准,一定还要按照科学的药物研发流程把它做完。

 

周琪说,当前药物研发最艰难的部分,是每个环节亟待一个更加科学的判断,以更加忘我的精神让这些药物、让这些治疗手段尽快通过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尽快在国家各个部委的支持下走上临床救治的一线。


如需转载, 请在后台回复“授权”。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