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蔚:英国的这场豪赌,赌注又岂止他们自己

吴蔚 直新闻 2020-09-13

点击上方蓝字直新闻关注我们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



英国首相约翰逊召开记者会介绍疫情应对情况


 QUESTION 

直新闻:英国与瑞典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目前采取了另外一种类型的抗疫措施,寄希望于广大民众产生所谓的“群体免疫”。它的背后体现了当局怎样的考量,代价又是什么?如何看待世界各国在抗击新冠疫情时的“路线分歧”呢?







 ANSWER 特约评论员 吴蔚:在审视一个国家的防疫政策时,我们不能脱离“国情”这个最基础的要素。有人分析,中国在应对疫情时采取的是“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一些西方国家则考虑的是所谓“损伤控制”的思路。决策思路上的迥异必然会带来执行层面上的差异,用我们的思路去审视他们的做法,肯定会产生一种“这么做不就完蛋了吗?”的疑问。
所以我们不妨试着换位思考,从他们的立场与处境出发,揣摩他们如此决策的考量都有哪些。
从决策变成政策要从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上周四的新闻发布会说起,首相先生宣布:英国的疫情进入了第二阶段,必须采取“拖延战术”迟滞病毒的传播。仔细品一品,约翰逊的这句话实际上是在承认:英国防止疫情在国内传播的努力已经宣告失败了。从这个意义上讲,英国政府似乎放弃了在社区层面阻止疫情集聚性传播的努力,通俗地讲也就是放弃“封城”这个选项了。这个决策的背后是根据英国一些科学家的估算,在英国各地流动的感染者数量远超当下实际通报的确诊病例。由于新冠病毒较强的传染性,此刻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去隔离那些感染者与密切接触者,将耗费巨大的资源。考虑到“封城”措施带来的社会经济运行停摆,以及恐慌情绪导致感染者与疑似感染者涌向医院,冲垮本就捉襟见肘的医疗资源,英国政府算了一笔账,最终决定:放弃第一条防线。这就是所谓“英国疫情进入第二阶段”的考量。
有人说这体现了英国政府的务实,但我更想说这是一种“知难而退”,一种将人民的生命安全与经济得失、金融风险、资本利益都视为砝码,放在天平的两端反复掂量的“冷酷筹算学”。这样一种决策姑且不从西方常常挂在嘴边上的人道、人权、生命至上来评判,单是它的后果究竟怎么样,时间会给出答案。
客观地说,人类在历史上的确不乏通过“群体免疫”在数次重大流行病中存活下来的例子。请注意,我用的是“存活”而不是“战胜”,因为“群体免疫”很大程度上仰赖人的自身免疫系统,这是经历数千年“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结果,这是被动获得的特异性免疫。要说“战胜”某个疫情,往往都是在人类研发出某种疫苗之后,通过人工接种疫苗产生的特异免疫从而解决问题。
所以英国政府提出的这个“群体免疫”策略看似经过了历史考验,但在面对新冠病毒这个面目尚不清晰的新生事物时,在特效药与疫苗研发尚看不到时间表的情况下,举国投入“群体免疫”这个逻辑所冒的风险是巨大的,我甚至嗅到了“一厢情愿”的味道。
其次,“群体免疫”所要付出的代价,英国政府真的算清楚了吗?根据英国科学家的推算,新冠病毒在英国起码需要感染60%的人口也就是将近三千多万人,才能逐渐形成所谓的“免疫墙”。哪怕用最乐观的1%左右的病死率去推算,英国的这个决策也可能付出三四十万人民的生命作为代价。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对新冠病毒在免疫学中的表现仍处在观察阶段,人体产生免疫的持续时间有多长,是终身免疫还是一段时间内的阶段性免疫尚无定论,为了这个摇摆不定的目标付出那么大的代价真的划算吗?更何况,在采取了严厉封城措施的意大利,病死率都已经接近7%,对社区隔离采取放任策略的英国会不会出现更惨烈的情况,当下都是不可预知的。
当然,英国政府也不完全是坐以待毙的,约翰逊内阁也在加紧重症监护病房资源的供给,他们的逻辑是:只要民众当下不会因为恐慌情绪将医院挤垮,那么循序渐进地对重症病人进行治疗,将拯救更多的生命。在我看来,这个逻辑最大的漏洞在于,随着越来越多的英国民众出现相关症状,社区感染成片出现,一种更大的恐慌情绪在全英国蔓延开。届时会有更多的人涌进医院,将哪怕经过加强的医疗资源彻底冲垮。这种踩踏性的恐慌将会让“群体免疫”政策前功尽弃。
另一个值得警惕的是,当英国与一些西方国家采取这种放任大多数人感染的所谓温和抗疫政策时,他们将很有可能让其他一些已经逐渐摆脱疫情影响的国家所付出的一系列努力付之东流。因此,无论是中国还是意大利亦或是西班牙,当他们决定“封城”的时候,不仅仅是对国内人民负责,更是对世界人民负责。所以我认为,“群体免疫”是一场豪赌,赌桌上的筹码不仅仅是英国或者瑞典人民。


梁宗安教授、唐梦琳教授出发仪式


 QUESTION 

直新闻: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与韩国几乎同时暴发疫情的意大利,韩国的疫情目前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意大利当下为何仍然处于一个新增确诊病例的上升阶段?随着中国专家医疗组赶赴意大利支援抗疫,有哪些中国方案与中国经验能够帮助意大利度过这个艰难时刻?







 ANSWER 特约评论员 吴蔚:正如我刚才所说,我们不该抛开具体国情去粗略地审视一个国家的疫情。尽管韩国与意大利暴发疫情的时间节点接近,但两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我们不能因为韩国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就反衬得出意大利方面没有做好的结论。
根据世卫组织前不久通过对中国实地考察发布的《中国-世卫组织联合报告》,我们得以窥见新冠病毒的人口学特征。在报告的55924例确诊病例中,年龄中位数是51岁,其中有77.8% 的病例介于30至69岁之间。
因此,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的国家在面对疫情时相对比较脆弱。
根据2019年的数据,全球老龄化国家排行第一的是日本,老龄化程度大约在27%,意大利以23%排在第二位,紧随其后的是德国的21%和英国的19%,在排名的前十位中我没有看到韩国的身影。作为欧洲发达国家中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意大利6039万的总人口里,65岁以上的就有1380万人。考虑到意大利国民又是欧洲国家中最爱吸烟的人群,在此次新冠病毒肺炎的冲击下,意大利人民的病情格外严重也就可以解释了。
非常令人揪心的是,在湖北武汉曾经出现的许多心碎一幕这段时间密集地在意大利重演。当疫情集中在意大利伦巴第地区暴发时,当地的医疗资源一定也是处于极度紧缺的状况,除了口罩防护服这些防护装备,又以重症监护病房床位的稀缺最为突出。客观地讲,ICU这种昂贵医疗资源的配置与普通床位是要呈一定科学比例的,这一方面是基于日常疾病救治的医学统计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医疗财政的支出平衡。没有哪个国家的ICU病房天生只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准备。
因此,如何增加重症医疗资源的供给,用好当下的重症监护病房就成了意大利降低病亡率的重中之重。
我们欣慰地看到,前不久出发支援意大利的中国医疗专家9人小组携带的31吨医疗物资里就有大量的重症监护设备。9人医疗专家组里的核心成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科主任梁宗安教授的专业就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华西医院主任护师唐梦琳教授也是重症医学小儿ICU的护士长,由此可见,中国非常敏锐地抓住了意大利抗击疫情当下最迫切的需求,在软件及硬件的支持上可以说是双管齐下、不遗余力。
此外,中国专家组还带去了中国最新版本的诊疗方案,这是经过中国无数一线医护人员辛勤付出换来的宝贵实践经验,它的临床价值可以说是千金不换。在介绍中国抗疫经验时,中方医疗专家组领队孙硕鹏表示: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是中国最宝贵的经验,重症患者集中送往治疗和监护条件好的医疗机构,轻症患者集中收治在方舱医院的分层诊疗方案是中国得以在短时间内扭转疫情态势的制胜法宝。正如意大利外长迪玛约所言:这将会拯救意大利患者的生命。
当下,意大利的新增确诊病例仍然与日俱增,这一方面说明情况仍然复杂严峻,另一方面也说明意大利的疫情检验措施正在得到落实。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方针也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中得到遵循。在严格的封城措施得到有效贯彻之后,我坚信意大利一定能够迎来疫情的拐点。我也相信,来自中国各界对意大利的更多援助也将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位。
只有坚定信心并肩战斗才能赢来胜利之日,人类在新冠病毒疫情面前始终身处同一个战壕。

如需转载, 请在后台回复“授权”。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