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健:美舰穿越多少次台湾海峡 都给不了台当局最想要的

吴健 直新闻 2020-10-13

直新闻由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直新闻:美国打“台湾牌”越来越紧,从军舰穿过台湾海峡到“美台”军演,有把事情干了的,有扬言要干的,在您看来,几分虚,几分实?中国该如何应对呢?


特约评论员 吴健:先说军舰过峡吧,昨天通过美舰叫“马斯廷”,好熟啊,2018年7月,就是它完成东南亚演习后,穿越台海前往日本横须贺,按当时的说法,“马斯廷”是为“里根”号航母穿越海峡探路,但最后特朗普不了了之,让期待戏演得更大的蔡英文当局空欢喜一场。这次“马斯廷”穿越,其实和上次一样,都在我方全程严密监视下,只起到所谓的“航行自由”宣示意味,并不能改变我方在海峡具有无可置疑的“控局”能力,特别是美国媒体提到,“马斯廷”所进行的“军舰秀”给不了台湾最想要的“协防”承诺,只是在制造心理声势,给中国大陆施加压力。性质与之类似的还有,就是台湾“希望很大,失望也很大”的参加美国“环太”演习事宜,最新消息是今年“环太”都举行了,可台湾仍没接到出兵参加邀请,意味着美国会通过的国防授权法案里所谓“支持“美台”联合训练演习”的支票落空了。


事实上,特朗普上台后,“台湾牌”叫得很大很凶,“美台”军事合作持续升温,虽然执政的台湾民进党当局大表欢迎,但这些“亲密举动”恐怕未必是好事。


自1972年以来,中美关系建立在1972年上海公报、1979年建交公报与1982年“8·17公报”等三个公报上,美国在上海公报里宣布从台湾撤除所有军队与基地,“8·17公报”要减少售台武器质与量,建交公报中承诺与台湾维持军事以外的经济文化关系。因此多年来,美国虽然小动作不断,但任何涉及实质性军事合作特别是所谓“协防”举动都异常慎重,包括军舰泊台、军机落台等等,总是用“技术性紧急措施”来解释,都没有给台湾什么实质性的防务支持。因为,美国懂得,“美台”军事互动踩到中国大陆的红线,中美关系必然倒退,在当今中美“竞合博弈”的复杂局面中,过度玩火形同自杀,就像美国在台协会主席莫健曾说过的,“美舰泊台也好,美台军演也好,都将非常困难,或许是危险的”。这番话就是有意稀释美国涉台政策内容,不要为中美关系增添无谓的麻烦。


我个人看法,特朗普上台后,频打“台湾牌”,但“斗而不破”更是中美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共同利益始终大于分歧,决定其关系基本面仍是和平与合作。换言之,若台当局寄望于形势发展到中美矛盾不可调和,尤其赢得美国“协防”承诺,纯属幻想。未来中美关系,美国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的基础难以颠覆,只要中美关系不破裂,台当局就不指望美国会彻底突破“一中”,即使破了,也不可能出现上世纪50年代美国全面“协防”局面。国际政治永远都是以国家实力为后盾、以国家利益为目标的。我们有能力阻止台当局及外部势力越雷池半步。



直新闻:台湾岛内最近也为微妙的局势所牵动,有消息说,台军对“擦枪走火”最敏感,对解放军进入所谓“海峡中线”保持高度戒备云云。您觉得这中间透露出什么信息?


特约评论员 吴健:一名前台空军飞行员说过,“台海中线”是台湾安全最敏感的神经,但这根神经所通向的中枢其实是中国大陆。众所周知,任何带有军事意味的界线,从诞生到维持,直至消亡,实力是第一位。1958年金门炮战,大陆用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坚定政治意志,粉碎了美国“划峡而治”“搞两个中国”的图谋,同时打破了蒋介石集团企图把“台湾空防线”划到福建的野心,阻遏了台空军袭扰轰炸我福建平民的暴行。在那之后,台当局以一条虚幻的北纬27度到23度、东经122度到118度的连线,把台海空域一分为二,构成今天“台湾防空识别区”的西段。


这里问题来了,台海两岸真有“台海中线”默契吗?其实不尽然。因为“中线”的约束力是随两岸战力消长而变化。金门炮战后,我们主动缓和沿海形势,集中力量搞好经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提出“一国两制”,在承认“一中”原则下允许台湾保持高度自治,但同时面对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挑衅,大陆也决不手软。回顾过去20多年,岛内如果出现“台独”逆流猖狂,大陆必然会相应反制措施,特别是96年大演习,所谓“中线”在解放军面前不名一钱,对台湾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台湾同胞进一步认识到“台独”危险性,迫使一些“台独”势力放弃某些极端主张,而国际社会进一步注意到坚持“一中”的必要性。


着中国经济实力增长和国防力量提升,反“台独”斗争的决心变得越来越坚定。2005年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更以立法反对和遏制“台独”。我们的态度很明确,如果分裂势力真要铤而走险,没有什么“中线”能够阻挡我们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的努力。台海几十年历史证明,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保证就是文武并用,我们在大力和平争取,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和平发展的同时,会继续做好反分裂军事斗争准备,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奠定坚实力量基础。



直新闻:我驻日本大使孔铉佑昨天会见日防相河野太郎,就涉及东海、南海问题阐述了中国立场。同时,河野在表达日方愿继续同中方加强防务交流合作,妥善管控分歧之后,又在别的场合再提加入美国主导的“五眼联盟”,分享情报,被外界解读为“防范中国”,您对此如何解读?


特约评论员 吴健:去年G20大阪峰会,中日领导人曾达成十点共识,头一条就是双方都确认自身进入发展新时代,共同利益和共同关切增多,应该共同构建契合新时代的双边关系,说到底,那就是中日应相互携手,而非互为对手,即便某些方面有竞争,但大格局应是“互不构成威胁”。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安倍内阁从八年前二度执政后,曾有过“越过中国”的外交战略,安倍的幕僚就公开讲过:“我们就是要在与别国搞好关系后,再解决日中问题。”言下之意,就是先拿到更多对华筹码,再让中日关系向日本设定的轨道运行。但实践证明,这种充满对抗和围堵色彩的“战略外交”就是泡沫,日本《读卖新闻》的记者田岛大志就罗列了安倍晋三首相怎么卖力和美总统特朗普构筑“蜜月”,与俄总统普京会谈20次,与韩国两任总统会面像走亲戚,可到头来无一达到预期的政治、安保、经济目的,即便被日本视为“重大存废事态”的朝鲜半岛核问题,“越过中国”策略让日本几乎在该话题上“出局”。难怪,安倍集团从2014年起表示“在大国关系营造中,唯一落后就是日中关系”了。


形势比人强,从2016年以后,安倍政府的着力点悄然从“价值观外交”转移,开始务实理性地处理对华关系,两国相向而行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尤其是2018年以后,安倍政府越发让外交服务于内政,其身边人更把新冠疫情至今的时间段形容为“安倍经济学决胜岁月”。可以说,在日本,经济是“最大的政治”,而中日关系改善是必由之路。《日本经济新闻》主编太田泰彦就说过,日本要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魄力,参与到对华经济合作中,搁置分歧,推进共赢。


但另一方面,日本的“西方国家”定位以及日美同盟关系的惯性,又使得日本在安保方面对华“战略怀疑”,在推动与中国经贸合作之外,却在防务领域执行对华牵制政策。请注意我的措辞,是“牵制”而非八年前喊得很响的“围堵”,因为中国的快速崛起是日本哪怕别的什么国家都“堵不住”“遏不了”的。而中日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及历史问题所产生的“心灵深处恐慌”,又促使日本“两头下注”,在安全上依靠美国,并以主动承担防务责任来赢得美国信任,而加入美国主导的“五眼联盟”就是一种“安全投资”,为自己的地缘政治地位买个保险。但我想强调的是,中国即将建成小康社会,而日本也进入令和时代,共同致力于“互不构成威胁”的、契合新时代要求的中日关系,是这个时代的“刚需”。日本共同社评论员冈田充说得好,从新冠疫情就看得出,西方正迈入从“合”向“分”的进程,“脱欧”的英国正陷入社会进一步原子化、特朗普领导的美国内部阶级分化也在加剧,可在亚太,却进行着从“分”向“合”的逆向运动,中日合作是大势所趋。总之,希望日本“以诚相待”,你将从中日友好中收获丰硕的果实。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点“在看”才能收到即时推送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