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气候问题,中美合作的新突破口?丨北京观察

朱恩地 直新闻 2021-06-26

直新闻由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重返《巴黎协定》,是拜登入主白宫后备受外界期待与赞赏的决策。这也代表了美国新政府已将应对气候变化列为施政重点之一。与此同时,美国国内也有一些声音却声称中国气候行动的力度还不够大。针对美方的这些声音,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今天(27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

“去年中方接连宣示系列重大气候政策,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目标和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愿景,以及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的四项新举措,包括碳强度、非化石能源占比、森林蓄积量和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等。

以上气候政策,是中国根据国情和能力作出的最大努力,展现了《巴黎协定》所要求的“反映尽可能大的力度”,体现了中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是中国为全球气候变化进程作出的新贡献,获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去年年底,荷兰外交部发言人尼科莱特·斯托尔(Nicolette Stoel)就表示,中国承诺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让包括荷兰在内的许多国家感到意外。对于一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能做出这样的承诺已经非常难得了。




为应对气候问题 中国使了多大劲?

根据《巴黎协定》,全球近200个国家要根据承诺,来设定本国的目标。至于具体目标是什么,则是由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尽可能地做出承诺。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王瑞彬向直新闻表示,中国的确是现在全球碳排放最大的国家,并且中国整体的碳排放量仍然在上涨,这是目前既定的事实。但即便如此,中国仍然对全世界做出了强有力的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排放达峰,努力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而这其中仅有30年的过渡期。对于一个高速发展的经济体而言,做出相关承诺的难度是巨大的,实现起来也非常困难。

在今天(27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赵立坚也用了这个小例子,来证明中国气候行动力度是巨大的。“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60年和30年的对比,凸显了中方承诺和行动力度之大。中国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赵立坚进一步指出。

“在气候协定方面谁参与得深,制定国际标准的话语权也更大。”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崔震海就对直新闻分析称,过去4年美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域失去了话语权和主导权,这让拜登政府非常着急。




在气候问题上频发声 背后有何意涵

这也是为何,美国不仅要说,而且要在这个时候反复说。王瑞彬进一步分析称,现在的拜登政府已经展露出一定的迹象:气候政策与能源政策混合在一起,扶持本国的新能源产业;在国际社会找回话语权的同时,还要和民主党一直强调的“贸易自由化”挂钩。

王瑞彬认为,拜登政府未来在指责中国政府补贴能耗高的企业的举动并不会减少。

“签订多边协议的时候,会不会加气候方面的条款呢?这都说不准。”王瑞彬向直新闻表示。

澳大利亚ABC电视台在一篇报道中指出,美国带着上万亿资本重返《巴黎协定》的背后,是拿着政府经费不断发展壮大的创新产业与核心技术。如果一届政府侧重于改善能源结构、倾向于扶持新能源产业,这些核心技术肯定能在未来几年内实现突破,此后所能带来的巨大且长远的经济利益,才是拜登政府真正看中的。

因此,ANU气候变化研究所的马克·豪顿(Mark Howden)分析称,从长远来讲,那些没有办法在技术上做出革新从而推动节能减排的地区,此时就该警惕起来了。

事实上,拜登在气候问题上也是下了狠心。除了上任第一天就重返《巴黎协定》以外,他的人事任命也很有意思。拜登先是组建了一个全新的团队——“国家气候政策”部。

协调员由吉娜·麦卡锡(Gina McCarthy)来担任,主要负责制定或是监督美国国内的气候政策。她的副手则是纽约能源与环境部副部长阿里·扎迪(Ali Zaidi)。吉娜·麦卡锡的履历不容小觑,2013年至2017年这四年里,她曾任美国环保局局长。


此外还有一个职位值得关注,那就是在全球舞台上代表美国参与气候类议题讨论的“美国气候问题特使”。这个职位则是由约翰·克里(John Kerry)担任。刚刚上任的他就立刻代表美国出席了首届国际气候适应峰会。峰会开幕第一天,克里就批评了美国上一届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消极举措。


“当我想到气候变化的时候,我想到的是‘工作’!”还记得7月份,拜登在一次竞选演讲上的表态吗?那时,拜登也宣布了他的2万亿美元气候计划。

不过,也有美国媒体分析称,拜登虽然看起来野心勃勃,但是执行力又有多大仍然堪忧。他不仅需要在国会与共和党人抗衡,在民间还要安抚更加激进的环保团体、害怕因此失去工作的工会……

共和党籍的美国政客大都非常反对重返《巴黎协定》,原因是“损害美国利益”。在特朗普时期,非清洁能源类的产业获得了很多国家层面的关注,石油、天然气、煤炭的产量以及出口大幅提升。与其说“损害美国利益”,不如说是损害了这些行业大佬们的经济利益。




中美合作的新突破口?

崔震海分析称,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核心技术研发上面,中美两国的合作空间也是巨大的,“美国可以出口先进技术、参与中国为实现节能减排所需要的国际投资、进口风能太阳能设备、搭上中国‘一带一路’的便车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与项目……在这些领域中美之间都能合作。”

对于中国而言,虽然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我们已经做出了让国际社会称赞的承诺,但到真正付诸实践、真正实现承诺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这条路上,短期内可能是很痛的——我们要不断进行产业革新、升级、转移。“但长远来讲,灰色、黑色的产业转变为绿色产业,带来的收益也一定是巨大的。”崔震海如此分析。

除此之外,我们也期待,美国能够真正在气候问题上“弥补长达四年的断档和空缺”吧!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喜欢请点赞 和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