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资产冻结,《苹果日报》末日倒计时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直新闻:香港保安局依据国安法,冻结了黎智英名下资产,其中包括壹传媒超过七成的股份,《苹果日报》会否因此走向末日,你对此怎么看?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有关这个问题,外界能看到两个相反的答案。有人会说,就公司运营角度而言,黎智英即使作为壹传媒第一大股东,其资产被冻结对公司的影响实际上十分有限。因为在被捕后,黎智英于去年12月29日辞任,不再担任壹传媒的董事或者管理层,他的个人资产理论上与壹传媒的资金链、运营以及业务脱钩。而壹传媒虽然有义务就大股东的重大变动主动申请停牌,但这也并非强制要求。
壹传媒行政总裁张剑虹当天就宣称,事件绝不影响公司的资金和运作,《苹果日报》副社长陈沛敏也表示,“明天将照常出街”,还呼吁“大家记得捧场”。
但另一方面,壹传媒和《苹果日报》也未免过于乐观了。最新一期财报显示,壹传媒过去五年累计亏损超过20亿元(港元,下同)。截至去年9月,壹传媒银行外债累计2.6亿元,其中1.68亿将于一年内到期。据《苹果日报》自行披露,壹传媒账上“受限制银行结存”“已抵押银行存款”以及“银行结存和现金”全部加起来不过2.287亿元,可调用资金仅有1.91亿,若无法扭亏为盈或者得到新融资注入,壹传媒最多可支撑9到10个月。
由于连年亏损,壹传媒事实上已经无法从香港当地银行获得贷款,这么多年来一直是依靠黎智英的私人贷款“输血”才得以勉强度日。香港《明报》指,黎智英与壹传媒签订协议,承诺向公司提供多达7.56亿的贷款,目前已支取5亿元。而这就是关键所在,黎智英名下资产被冻结意味着壹传媒将无缘剩下的2.56亿元贷款,资金链断裂一下子从一个9到10个月之外的“远虑”变成了迫在眉睫的“近忧”,一旦引发各银行追债连锁反应,壹传媒破产以及《苹果日报》倒闭只是个时间问题。
但其实,问题不在于《苹果日报》会不会走向末日,或者什么时候走向末日,而是为什么《苹果日报》至今仍未走向末日。这个诞生于1990年的香港媒体在以偏颇的报道迎合地方主义和民粹主义方面“极富创意”,而在此前的“修例风波”之中,外界也目睹了《苹果日报》如何以“重情绪、轻事实”的方式煽动部分香港民众对于港府和中央政府的偏见乃至仇恨。
有港媒最近就表示,《苹果日报》的本质就是一份“反中反特区的报章”,这样一份以反政府为目标的报章,在全世界任何国家都不会被容许,就像美国不会容许一份以否定联邦政府为目标的报章存在。但有意思的是,这样的一份报章却可以在香港留存至今。
直新闻:有观点认为,《苹果日报》走向末日,是香港社会之福,是真正意义上对新闻自由的保护,你对此怎么看?
特约评论员 张思南:我可以想象,在《苹果日报》最终走向终点之际,一定会引发香港社会有关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的讨论。不在少数的港人认为,《苹果日报》的原罪在于对政府持批评立场,这其实是一种暧昧的观点。
但我认为,任何权利最基本的边界都是不影响他人以及更广泛的群体福祉的增加。《苹果日报》从来不以一种事务性的角度,探讨如何推动管制水平的提升、增进公众利益的最大化,而是从最根本上,或明或暗地不承认中央政府对香港的主权与治权,试图挑起两地间的矛盾与冲突。
事实上,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新闻自由也表现出了双刃剑的一面。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在1974年的《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写道,任何保护自由的权力也能威胁到自由,就像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败,没有节制的新闻自由最终会导致什么,或许《苹果日报》就是一个浅显的例子。
因此,《苹果日报》最终走向终点,不过是一个迟来的正义,如果要切实保护香港的新闻自由,最重要的还是设立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新闻监管。
而新闻监管一般有三个方向,一是媒体自律,二是行业监管,三则是立法规管。就香港而言,前两点老实说难以寄予厚望。举例而言,要求《苹果日报》自律无异于与虎谋皮,要求已有的行会落实监管更是对牛弹琴。讽刺的是,无论《苹果日报》如何编排,香港“记协”都称之为“新闻自由”,甚至施施然称“只是报道角度不同”。
而最后就是立法规管,这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并不罕见。法国、葡萄牙等欧洲国家明确表示,新闻自由是有限制的,边界包括维护他人名誉和权利,维护国家安全、领土完整以及公共秩序,防止犯罪和泄露国家秘密等。就像划出道路的本意,不是为了限制个体的通行自由,为言论和新闻自由划定边界,也只是为了保障全体公众从中受益。
作者:张思南,深圳卫视直新闻特约评论员。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