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健:美国肆无忌惮窃听,欧洲被吃定了吗?

吴健 直新闻 2021-06-23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直新闻:继“斯诺登门”之后,美国安局窃听盟友的新一轮“丹麦门”来袭了。您觉得,十来年过去了,美国为何恶习不改?


特约评论员 吴健:冷战后的30来年里,美国始终维系名为“恒星风”的超级监听项目,而它的子项目里,大家最熟的是斯诺登揭露的“棱镜”,但另几个名字,比如“主干道”、“码头”、“核子”等等,今天换谁都不清楚是啥,但从“丹麦门”的报道看,显然这轮针对欧洲的监听也是“恒星风”的子项目之一。


目前来看,“恒星风”框架下,美国安局具备至少把实时监听窃密速度,提到10的10次幂的速度,这是啥概念呢,就是美国安不仅能同步阅读他人电子邮件、监听他人谈话,还能同步分类整理,并近实时发起诸如插入欺骗信息、协同别国部门联合行动等等。


美国安全界有句话,叫“我们努力消除黑暗,可最终是在制造黑暗”,那就是在“技术原教旨主义”驱使下,最终把“技术优势”视作为所欲为的权力,继而生生把自己变成“恶魔”。拿这次“丹麦门”而言,丹方主要提供美方接触跨波罗的海通信光缆的机会,从而监控挪威、德国、法国甚至中立国瑞典的动态,尤为不齿的是,美方把这种“偷窥”集中到商业领域,重点窃取瑞典航空、军工行业情报,从而在国际军贸中取得优势。如果最终证实,那就可以回答美国相继在对印度、巴西、波兰等国军售中打败瑞典人的外界质疑了,因为这些合同里,瑞典人给客户的条件都比美国优厚。


还有一点要强调的是,随着相对实力下降,更自私、更追求“美国第一”的美国会把监听措施用到极致,而且美国政府越来越不具有“负罪感”。据报道,到去年7月,美国安至少收到60多份法庭命令,获批能监听的目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行、欧盟、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还有意大利、法国、德国、希腊、墨西哥和塞浦路斯等至少38个友好国家,而且这些情报数据正是拜登每天必看的《情报简讯》的主要来源。从这一点看,美国安的监听不可能停止,而是变本加厉,因为这是美国霸权的一部分。



直新闻:美国利用丹麦窃听欧洲,再次暴露美欧跨大西洋友谊的“塑料性”,您觉得欧洲会善罢甘休吗?


特约评论员 吴健:美国安要监控全球,光靠自身是办不到的,找帮凶就得拿出甜头,或者是拿捏对方的“撒手锏”,尤其美国人向来“拣软柿子捏”,在欧洲,他们往往选择“枢纽小国”作为“战略耳目”,从而“以点控面”。像丹麦别看小,却控扼波罗的海咽喉,又是格陵兰的宗主国,是多条西方航运、航空乃至通信的过境地,把触角放到这里,显然能事半功倍。


按照《纽约时报》早前披露,美国安至少跟丹麦国防情报局乃至80来家跨国公司缔结“战略伙伴”,获得随意调阅用户电子邮件的资格,像一名欧洲工程师披露,他在某海底光缆的上岸基站里保留一个“安全房”,专门放监听设备,而且据传这些监听设备对美国打击俄欧合作的“北流-2”天然气管道工程起了重要作用。


对于美国的龌龊事,欧洲心知肚明,但为什么多半是忍气吞声?关键在于欧洲是个“经济巨人、政治矮子、军事侏儒”,当美国主导着欧洲防务,左右着欧洲贸易、金融市场,特别是英国脱欧后的当下,欧洲的虚弱性暴露无遗。


事实上,从理性角度看,美国肆无忌惮窃听曝光之下,欧洲理性的选择,就不该拒绝中国5G通信等方面技术合作,盲目追随美国“跑到黑”,就像前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克拉珀早前暗示过,美国追杀中国高技术通信公司的背后,不仅是商业利益,还在于情报需要,因为中国程控机等等设备,是不允许美国安这类机构设“暗门”的。这里不是说中国会为欧洲提供“安全方案”,而是更多“安全选择”,关键看欧洲人自己愿不愿意改变这种被美国“透明化”的局面。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就说过,美国打着自由和市场经济的旗号,大肆破坏基于规则的世界体系,“美国的危险,在于对朋友和盟友发号施令,规定他们在政治和经济方面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意味着他要的不是伙伴,而是仆从”。这位“欧洲主义者”强烈呼吁欧盟,如果欧洲不想当“21世纪对美国唯唯诺诺的香蕉共和国”,就该对美国展示出“鲜明的棱角”。他明确指出,当今世界力量格局正在变换,“一边仍是强大的美国,另一边是中国推动下充满力量的亚洲”,“谁能在它们中间站稳脚跟?不是德国、不是法国,只能是联合的欧洲。如果欧洲不团结起来,我们就只能在上述两极之间充当三流玩家。”


具体到“丹麦门”所暴露的监听问题,这充分暴露了欧洲在数字时代的脆弱,特别是欧洲没有哪个国家有类似中国哪怕是美国那样的中长期政策,也没有哪个欧洲国家出现真正具有代表性的全民政党,导致左翼、右翼这样的政治边缘势力得到加强,意味着欧洲根本拿不出具有操作性,目标性和持久性的数字化战略和政策。我想,这才是“丹麦门”发生后,欧洲最该想清楚的问题要害。


作者:吴健,深圳卫视直新闻特约评论员。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