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家形象就是生产力

孙兴杰 直新闻 2021-06-22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直新闻按】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深圳卫视直新闻为此特别推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系列评论。昨天发表的第二篇《拿出造芯片的气势来做好国际传播》指出,中国的国际传播者们必须时不我待,要拿出造芯片的气势“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以下是系列评论的第三篇。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形势是什么呢?世界处于百年大变局之中,信息传播和沟通的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能手机、自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形态,人人皆可发言,信息不再稀缺,稀缺的是注意力,只有具有传播能力的个体和平台才能获得注意力。能力建设要比渠道更重要。国际传播的能力建设,意味着要形成有效的信息表达和反馈,获得受众的关注和讨论,这是新形势对于国际传播提出的重大的挑战。


话语就是权力,传播能力是权力生成的机制,换句话说,话语权就是国家实力的组成部分。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在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与我们的经济等硬实力地位不匹配,存在着话语权的缺口或者赤字。一方面,世界秩序在朝着”多元权力中心”回归,这里所说的“权力中心”并不只是经济或者军事权力形成的中心,更用来指代具有永久历史传统的文明经过现代化的洗礼之后的“复兴”,现有的国际话语体系具有强烈的西方中心色彩,非西方权力中心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将本国的观念和文明融入到国际话语体系之中。另一方面,多元权力中心时代意味着中国面临的“他者”,不只是西方,还有其他中心,构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也要得到非西方世界的理解和支持。


国际传播体系依然是高度不平等,信息鸿沟没有消除,信息能力的鸿沟更为严重。慕尼黑安全会议曾经提出了“后真相”的概念,意思是说,信息已经非常廉价了,观念满天飞,但是事实却被淹没在各种流言与谣言之中。自媒体时代的信息生产腐蚀了媒体专业主义,事实落在观点后面,甚至被抛弃。情绪共振成为常态,理性的思考被边缘化,视频影像为载体的传播形式,提升了专业效率,但是,“眼见”的未必为实了。“后真相”时代是自媒体冲击下的短期现象,还是自媒体时代的宿命?“假新闻”的泛滥侵蚀了媒体的价值,国际传播能力不仅包括事实的传递,还要与“假新闻”进行有效的斗争。


身份政治的觉醒是当前国际关系中的一大趋势,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与身份政治相互强化。文明、传统、价值观、意识形态等因素被信息的洪流激起。国际间意识形态的互动和竞争加剧,在意识形态的光谱和透镜之下,一些看似微小的事件或者言论有可能被无限放大。


中国物质实力的成长与话语权之间的不匹配,是当前加强国际传播能力面临的主要矛盾,而下大力气解决这一矛盾是当前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塑造“可信、可爱”的中国形象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目标,也是核心内容。中国实践、中国理论与中国叙事三者之间是相互促动和强化的,需要实践者、学者和媒体共同努力。


何谓中国?这是个复杂的理论问题,也是提升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起点。中国是“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需要立体、真实和全面地呈现,这既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本体”,也是方法。缩小和消弭中国的自我认知与他者认知之间的差距是当前的主要任务,这其中的一个核心问题,由谁来说中国,中国是一个复杂的文明体系,也是一个流淌不息的文明长河。


中国的历史和实践,需要在一个什么样的理论框架或者观念体系之下呈现?我们看到,流传甚广的中国通史的教科书或者通俗读物,很多并非出自中国学者或者作者,反过来,在中国图书市场畅销的中国通史性读物,则很多来自外国作者之手。进一步说,中国人借着外国的透镜来看中国。当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由此提出的一个紧迫问题就是,如何构建融通中外的叙事体系。


当下社会科学理论体系成形于19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对现代社会秩序转型的主流学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科学所依据的历史经验大多来自欧洲,中国经验、中国实践的理论化是构建中国叙事体系的源头活水,而中国经验的理论化也是将中国实践世界化的题中之义。基于中国经验的本土研究必然会形成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达。比如说,治理效能或可成为中国经验的重大理论成果,面对重大的灾难和挑战,治理效能以及制度韧性是保障人民生命的重要武器,由此可以形成超越文明、价值观或者意识形态,而关注人民生命和生活的核心概念。


对中国立体、真实和全面的研究,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和任务,基于世界历史时空视角和参照下的“中国”的研究,能够呈现出不同的中国形象。中国不只是中国的中国,也是世界的中国,换言之,我们需要在全球史体系之下构建新的中国论述,发掘中国与世界之间久远而牢固的互动纽带。中国的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的发展,中国的发展和成长是与世界的协同共振,需要呈现出是中国与世界之间真实的互动节奏,全面地揭示中国发展原因与逻辑,中国发展得益于世界,而中国发展也必然回馈于世界。


“中国故事”也是叙事范式的转换,中国故事的时空场景、角色、剧情、事件等等建立在我们对自我深刻的认知之上,而“讲好”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以“真实”为基础,以开放自信、谦逊谦和的态度去讲述中国故事,在交流互动中,搁置歧见、消除误解、凝聚共识,缩小“我者”之中国与“他者”之中国的差距。


在“颜值即是正义”的自媒体时代,国家形象就是生产力,因此,国际传播能力是外交能力体系的关键一环,也是国家治理能力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国家之间的竞争不只是实力的竞争,也是形象的竞争。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将是中国人行走世界的“通行证”。

 

作者:孙兴杰  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深圳卫视直新闻特约评论员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