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才是硬道理!香港宜与深圳做好“对接”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8月23日至25日,中央政府相关部门专程来香港宣讲“十四五”,这个“专程”饶有深意。笔者认为这是中央政府有意提醒香港各界要把精力集中到发展上来,诚如中联办主任骆惠宁所言:“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唯有做好今天,才能赢得明天。”
今年3月全国人大便已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但在香港水不扬波,大家的注意力还是在“煽暴派”和《苹果日报》的下场,好像只要继续关注煽暴派,香港便能向前发。这其实是歪理。
香港要在“一国两制”中行稳致远,便必须扬弃煽暴派鼓吹的“去中国化”,站稳“一国”立场,去拓展“两制”的特色。只有认清这个道理,香港各界才能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认清“十四五”规划要求,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机遇。
要做到这点,香港各界尤其中高层公务员需要作“范式转移”,不要再误信以为“保留两制”便要和内地“区隔”,而是要在“两制”的特色上和内地作“硬联通”和“软对接”。以笔者个人打防疫针为例,笔者5月回港公干近一个月,顺利打完两针科兴疫苖,然而笔者的手机只收到香港卫生署的上传,但这上传和内地的健康码是不作“硬联通”的,于是笔者回内地隔离完毕后,纵使是绿码,仍无法显示笔者已打完2针疫苖。连防疫这么切身都未能做到硬联通,遑论更宏大的规划的联通和对接。这也是为什么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要提出“不仅包括政策对接,产业对接,市场对接,也包括理念对接,思路对接”的原因。
香港中上级公务员宜趁今次中央部门专程来港宣讲的机会,思考如何运用香港的特色去符合“十四五”的规划,去为港人在大湾区以至“国际国内双循环”中找机遇、谋发展。
香港某些人以往有一个歪理,以为把香港保持在1997年的状态,便万事大吉,便是“一国两制”。其实任何一个社会都在发展中,只是发展快慢的问题,有发展便会有新环境、新挑战,一成不变地看香港,不是维护“一国两制”,而是懈怠。
诚如骆惠宁所言“慢进也是退”。我们不妨反思一下,回归24年来,香港在哪方面有拿得出手的发展业绩?我们有开拓新市镇来解决房屋问题?有落实新政策来解决香港深层次矛盾?有重大科技突破?有成功培养出一大批科研人才?平心而论,一段时间的乱象令香港陷入政治泥淖中而不能专心发展。以今次宣讲团为例,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可以在立法会内对众多议员讲“十四五”,这在从前是无法想象的。昔日的立法会,黄副主任还未开讲“十四五”,已经有好几拨的冲击了,遑论大家静下来谈“十四五”机遇?
今天的香港局面应了邓小平当年的一番话:“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保持中央的某些权力,对香港有利无害。大家可以冷静地想想,香港有时候会不会出现非北京出头就不能解决的问题呢?”试想没有邓公当年的睿智和安排,香港今天能成功摆脱2019年的黑暴梦魇?当然,中央的果敢果断、依法治港,也是不可或缺的。
香港今天大致可以摆脱政治内耗了,接下来是加快发展步伐,其中一点便是要和我们的近邻,近年发展势头甚好的深圳的协调。诚如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和规划司副司长胡朝晖所言:“中央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加快推进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建设、支持香港和深圳共建一流的科研设施集群,同时要研究推出更多大湾内人才、科研资金、科研设施对香港的便利措施,以及支持香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平台。”
科创是香港将来的出路和经济增长点,然而光靠香港这个细小市场是发展不起来的,香港需要和深圳多合作,不要再摆出一副高傲自大的姿态,不要与邻为壑,更不要以为“香港经验第一,其他都不值一哂”。中外历史证明,发展的路径千条万条,能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路径才是好路径,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误事。港深两地是近邻,是可以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两个城市,也是港人开拓内地市场的一个桥头堡。
诚如胡朝晖所言:“(香港)要发挥好内地与国际的‘超级联系’作用,促进国内国际循环,合作开拓海外市场。”最接近香港的内地城市当然是深圳,因此香港这个“超级联系人”角色,若发挥得好,香港可以有大发展,广袤的内地可以开拓海外市场,深圳也可以蒙其利。
香港经历了2019年的大乱,在邓公有远见的设计下,在中央依法治港之后,今天香港迎来“十四五”的新机遇。只有透过发展,香港才有余裕去解决其深层次社会矛盾。炒作所谓“去中国化”、“恪守‘两制’便一切不变”、“公民社会是否仍然活跃”等等是帮不了香港的。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邓公1992年1月29日在顺德发表的至理名言,对今天香港的局面,尤其适用。
作者:冯炜光,香港时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