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没有“民粹”的选举让香港真正开启新局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香港9月19日进行了三场选举中的第一场选举——香港选举委员会界别分组一般选举,之后还有12月19日立法会选举和明年3月27日行政长官选举。
今次选举投票结票9月20日清晨揭晓,412名候选人竞逐的13个界别分组中364席选委全部顺利产生。至此,1448名新一届选举委员会委员顺利产生(由于立法会议员尚未举行换届选举以及部分当然委员身份重叠等原因不足1500人)。
根据新选制,1500名选举委员(“选委”)既可以选举行政长官,也可以选举立法会议员,更在立法会议员提名中有举足轻重的角色,因为参与日后直选的立法会议员必须在五大界别中的每个界别都获得至少2位选委提名。因此,选委的含金量远较昔日为高。
今次选举有三个重要观察值得各方留意:
一是香港国安法生效后的首次选举,足以显示国安法为港“扫妖除魔”后,整个社会氛围有良好的改变。就在19日,祸乱香港而又收受美国政府间接资助多年的香港职工盟,宣布启动解散程序,这不啻为给当天的选举提供很好注脚。
香港终于能摆脱“揽炒派”的缠绕,在理性气氛下进行选举。以往由于“揽炒派”的阻挠及煽动,香港迟迟不能为国家安全立法,于是“揽炒派”得以肆无忌惮地勾结外部势力,又可以毫无顾忌地对爱国候选人进行抺黑“起底”,可以说在“揽炒派”当道的氛围下,“爱国”都被贴上负面标签,令一众政圈中人尤其反对派中的理性温和人士,难以明确表明其爱国理念。
有了香港国安法,“揽炒派”组织一个接一个解散,“揽炒派”头头不是“着草”(粤语,意为密逃)便是因触法而被关押;于是香港终于可以迎来一场没有“民粹”的选举,这为香港日后的选举,开了个好头。
二是狄志远的胜出,极具象征意义。狄志远所在的社福界竞争激烈,由23人竞争12个席位。狄与黄一峰、刘婉仪同获55票,须即场抽签分胜负,最后由狄志远、黄一峰当选,取得最后两席。狄志远在回归以前已是立法局议员,从政资历丰富。他曾出任反对派最大及最具组织力的政党——民主党副主席,亦曾出任特区政府多个重要咨询组织的职位,甚至曾一度是全港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主席。他的立场一向温和,从不主张“去中国化”,对国家与及香港事务,一向“是其是,非其非”。然而在“揽炒派”气焰甚盛的年代,狄志远这样温和的政治人物,很难透过选举晋身选委会,遑论立法会。但在国家完善香港选举制度后,狄志远可以通过选举胜出,这正是新选制体现“爱国者能”,爱国者并非“清一色”的明证。
三是契合香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探索。“一国两制”是新鲜事物,如何在社会主义中国确保一个地方的资本主义成功运作,极为考验为政者的识见和能力,香港虽是弹丸之地,但“烹小鲜”的况味悠长。以往中央政府希望透过特区政府来摸索,也对资本势力在特首选委会中有相当影响力,予以包容。然而由内地到香港以至全球,近年都发现一个趋势,对资本的粗放式发展,尤其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不能放任坐大。这也是包括我国在内全世界国家治理中不断探索的课题,在香港尤为突出。
在香港这个精致的资本主义社会,任由资本在政治上有过大影响力,恰恰不是在“维护两制”,因为这很可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害处,例如困扰香港多年的房屋问题,“房子早已不是用来住而是用来令财富快速增值的”,这便完全扭曲了香港社会的发展,令社会资源虚耗,令人才错配以至令基层及中产市民怨声载道。
“资本家有较大影响力”以至“楼价高”绝不是资本主义;这是香港整体社会必须认清的道理。然而要令香港房屋供应纳入正轨,并逐步趋向平稳(其实在“黄丝”趋之若鹜的西方社会,楼价也很少像香港一样火箭般上升),便必须从政治制度上确保社会各阶层均衡参与,令特首以至立法会议员不用因为制度的漏洞而被资本羁绊。今次选举的结果,令各方(包括资本豪门、全国性团体以至爱国爱港的年轻人及温和的政治人物)都能参与及胜出,这是香港“一国两制”深化和探索的重要一步,也是成功的一步。
接下来,香港下一个挑战是12月19日的立法会选举。立法会选举涉及地区直选,其规模和氛围远较今天这场选举复杂。如何办好这场选举,考验特区政府的部署和执行力。
作者:冯炜光,香港时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