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这里比雷神山都要艰苦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经过30天争分夺秒日夜奋战,中央援港应急医院一期4月7日竣工交付。
中央援港应急医院一期的建成,凝结了施工者日夜奋战的汗水、设计者精密周到的构思、后勤人员四处奔波的筹谋。
30天在一片荒地上拔地而起的这座医院,是中国基建的创举,更是同胞之间爱的传递。
2万余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为着“中央援港 同心抗疫”的共同使命,逆行驰援河套工地,争分夺秒在一片荒滩上抢建生命之舟。
“今天晚上必须把混凝土给按下去,下刀子也要按下去”
陈松鹤
3月的深圳,烈日高温与暴雨阴冷来回切换。这对于中央援港应急医院建设工地上的施工者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
河套地区的地质条件被施工者们称为“软地基”,这里土质蓬松、含水量高,极易造成建筑沉降或者大型车辆倾覆。3月6日入场后,应急医院二期B1工区的工区长陈松鹤就发现,软地基问题远比之前想象中严重。关键是,除了普通病房外,B1工区还布局有ICU病房和手术室,这里医疗器械更多、建筑主体更重、配套设施更复杂,因此,地基必须要足够结实。
然而,全场资源紧张,是横在每个建设者面前的一道槛。对于原本施工时间相对宽裕的陈松鹤来说,他还额外接到了污水处理站的建设任务。由于前期设计复杂,污水处理站的开工时间已经比正常工期晚了一周,却又必须与应急医院一期同时交付。在经历了混凝土短缺,搅拌站不供货,下雨造成塌方,只有一部桩机做软地基处理等一系列情况后,陈松鹤坦言:“那一段时间干得压力非常大。”
陈松鹤只能见缝插针,随时盯紧现场作业车辆和物料,一看到空档,马上请来B1工区帮忙。
实际上,这块24小时永不停摆的工地,由于所有的资源只能通过深圳河上的一座临时钢架桥进入,物资短缺是家常便饭,突发状况也显得稀松平常。但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却能在进场第1天完成4.3万平米的场平,第3天完成1.6万多方混凝土浇筑,第5天完成4000多个箱子拼装,第22天完成通水通电,这是现场数百支队伍互相补台、不舍昼夜才能谱就的协奏曲。
“这里比雷神山都要艰苦”
赵后杰
来自江苏的暖通师傅赵后杰就没想到自己的工作量一下子翻了倍。
受全国疫情影响,原本负责一期A2工区负压系统的队伍无法入场,正在二期工作的赵后杰只能临时顶上。在每天十多个小时的工作时间里,他和工友都只能弯腰窝在不到一米高的空间内。其实,在常规项目中,有足够的时间让他们站着把架空层的管道铺好,再进行箱体吊装。但现在,为了赶时间,这两道工序不得不同步进行。
“不下雨的时候,我们就躺在地上;下雨就没办法了,躺也不能躺,腰一天下来确实强度很大,腿都肿起来了。”赵后杰想起连下两天雨后的工地,积水有20多公分,但为了工程,大家淌在水里接着干。
其实对于赵后杰来说,抢工期并不稀奇。
2020年1月,他在接到任务后三个小时便火速出发赶往湖北武汉,参与建设雷神山医院,负责5000平方米区域的暖通工程。离开雷神山后,赵后杰意外在裤兜里发现了一张当时的饭票。两年多来,这张饭票陪他走过了许多个医疗项目工程,也陪他见证了中国负压病房质量和标准的不断提升。
“像以前风管的保温棉是不带铝箔的,时间长就会氧化;现在新型的材料改进了,生产出来就带铝箔,铝箔扛耐腐蚀,耐劳化,太阳晒也是没问题的。”赵后杰说道。
不过,聊起生活条件,赵后杰坦诚地说,这里比雷神山都要艰苦。
“我们就住帐篷里,一下雨水都这么深,只能这样了,然后就克服一下,每天就把水用铲子往外铲。”
16人的后勤团队
保障上万人的生活
彭庆南
事实上,工友们的住宿,一直是后勤负责人彭庆南最棘手的难题。3月23日的一场暴雨过后,如何将帐篷区的工友转移并妥善安置,成为了后勤组的当务之急。
截至4月6日,彭庆南带领的后勤组为在场人员提供了早中晚宵夜共计1439310份,发放大帐篷910顶,小帐篷241顶,8550张铁架床,折叠床8965张,8369床被子,配送饮用水22110桶、90850支、姜茶凉茶281桶。
在这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彭庆南和他16人的团队每天来回奔走,终于让上万人在河套的生活得到了保障。
帮他们照顾好自己
赵思特
如果说现场所有建设者都在负重前行,那么赵思特的队伍,就是在帮他们照顾好自己。
赵思特是一位年轻的“90后”安全总监。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的他,练就了一双发现隐患的“火眼金睛”。“有人的地方就可能有安全风险点”,赵思特每天都要对工程现场的各个角落进行三次巡查。虽然人称“赵总”,但他最擅长的就是跟工人“唠嗑”。在工地上,他能在河南、云贵、湖南等地的方言中来回切换,“天天在现场总能憋几句,你都学会了”。
赵思特说,他在苦口婆心劝工友们戴好安全帽的时候,常常会说“一个不带帽带的男人是没有责任心的”,因为自己出门在外,最懂得被家人牵挂的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是父亲、丈夫、儿子,我们今天为了大家舍了小家,但是我们小家的每一名成员都无时无刻不盼望我们今天在战的每一名战士平安回家。”
东北人有颗细腻的心
李晨
中央援港应急医院一期施工现场的人情味,来自于安全员们的“唠唠叨叨”,也来自于设计团队的锱铢必较。
李晨是应急医院项目的机电技术总工程师。机电工程可以理解为整个项目的“血脉”,这些错综复杂的水、暖、电管道,是确保医院交付后能够正常运转的基础。而在机电设计深化的过程中,不仅仅考虑施工的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患者”入住的舒适度。
李晨每次去到现场,总会发现一些小问题,然后及时进行优化。李晨说,医院是服务患者的地方,病房的一切施工都要首先考虑到使用者的需求。在这一方面,平常总是大大咧咧的东北人李晨,却格外细腻。比如病房在做样板间时,有些新风头可能对着病人,在李晨看来,这会带走病人一部分的热量,于是他强制性要求所有的分包公司将新风头一律朝着门的方向吹。“很多施工的细节,是在我们建模的时候没有发现的,要经常来现场,经常看,才能有所突破。”
在应急医院一期交付之后,李晨还将继续坚守在河套,参与建筑投入使用之后的维修保养工作,维保期是4月6号到7月31号。李晨说,能参与这个项目,会有一种自豪感,使命感也比以前大很多,“香港同胞就是我们的同胞,救自己人,我们要尽全力加速我们的建造!”
工地里的画师
做焊接、吊箱体、铺管道,在工程生活区的一处角落,一幅幅记录着施工现场的漫画,引得步履匆匆的施工人员驻足观看。
这是水电工许新焰业余时间创作的新作品《画工地》。它记录着现场辛苦建设的一幕幕,也描绘着希望中疫情结束后的诗和远方。
许新焰
许新焰说,他以前看香港电影的时候就想去那里看看,没想到是以这样的方式和香港产生了联系。眼下,许师傅最大的心愿是尽快把医院建好,谈了多年的女朋友,正在老家等他结婚。
“到时候我们下岛之后一些工人喜笑颜开、凯旋而归的画面,我都会继续在画面上把它呈现出来,”许新焰作出承诺,”希望疫情早点过去,(大家)早点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我回家之后人家都会竖大拇指赞叹我们,说我们是英雄。“
一河之隔,河套施工现场与深圳的高楼林立已经融为一体,用心绘画、用爱坚守的许新焰和两万余名逆行者们,也一道成为了最美的风景。
作者 | 王磊,陈晨,巫志刚
编辑 | 曾子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