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和平:美国联合“印太”国家孤立中国,会得逞否?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直新闻: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日前表示,总统拜登将在这次亚洲行期间正式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对此,您怎么看?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毫无疑问,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是拜登这次亚洲行的重头戏,其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美国在推行“印太战略”过程中面临的一块短板。
我们知道,过去这些年来,无论是奥巴马推行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还是特朗普与拜登接力推行的“印太战略”,都是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内的动静非常大,但是,在经济领域内却基本上是毫无建树。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印太战略”始终立不起来,因为它的三条支撑腿只支起来了两条,也就是政治和军事,但是经济那条腿,则始终是软的。
相反,美国“印太战略”的短板,却成为了中国的强项,中国不仅在经贸上跟“印太”地区国家甚至是跟美国的盟友打得火热,甚至还推动并参与了全球最大自贸区,也就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印太”地区的相关国家甚至包括美国的铁杆盟友,在面对美国推行“印太战略”的时候始终是三心二意、瞻前顾后,也就是在政治与安全上依靠美国,在经济上则摆不脱对中国的依赖。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奥巴马执政后期,美国曾经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跟区内相关国家签订了一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然而,最终这一协定却被特朗普废除了。而拜登政府推出“印太经济框架”的目的,就是为了既回应区内盟友的呼吁与期待,同时也弥补美国“印太战略”中的一块短板。
那么,根据我个人的观察,跟过去美国牵头成立的TPP以及后来日本牵头成立的CPTPP相比,拜登政府推出的“印太经济框架”有着这么两个鲜明的特色:其一是,无论是TPP还是CPTPP,虽然它们都名为区域经济协定,但是却打上了鲜明的意识形态烙印,也就是对成员国在政治议题上有着严苛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排挤中国,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歧视。而拜登政府推出的“印太经济框架”却没有了这方面的要求和内容,但是,拜登政府却明确宣布,不会跟中国就此进行谈判,也就是说,除了中国之外,所有“印太”地区的国家都可以加入。
我认为,拜登政府之所以做出这样一种改变,是因为TPP与CPTPP中的政治色彩与意识形态条款,在歧视与排挤中国的同时,也歧视与排挤了“印太”地区很多在美国看来并不民主的国家,这实际上是不利于美国在经济上建立“围堵中国的统一战线”的。因此,这次拜登政府干脆图穷匕现,直接宣布只排挤中国一个国家;其二是,在排挤中国的同时,对于“印太”地区其余想加入的国家,这个“印太经济框架”却是异常包容与灵活,它在内容上分为了贸易、供应链、基础设施与减碳、税收与反腐四大板块,并允许区内的相关国家可以选择加入其中的任意一个板块。这样做,显然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把区内的相关国家都容纳进来。
直新闻:那在您看来,拜登政府即将启动的“印太经济框架”,又会对中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特约评论员 刘和平: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首先提醒大家注意一个细节,也就是,在拜登即将访问日本出席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机制领导人峰会,并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之前,不仅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先后跟日本与韩国外长通了电话,而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也应约与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通了电话。
这显然是为了抢在拜登即将进行亚洲行之前,跟相关国家打招呼,要求相关国家不得因此而损害中国的国家利益。不过,虽然拜登此行的重头戏是启动“印太经济框架”,但是,无论是王毅还是杨洁篪在跟相关国家沟通的时候,似乎都对此视而不见,而仅仅是将焦点集中在了意识形态与安全领域,要求相关国家不得趁机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的主权与安全,尤其是不能插手介入台湾问题。
那么,中方对拜登政府推出的“印太经济框架”漠不关心,这究竟是疏忽还是有意而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究竟又是什么?我个人认为,中方应该是故意的,原因就在于,中方并不惧怕拜登政府推出的“印太经济框架”。因为第一,跟当年奥巴马推出TPP不同的是,拜登推出的“印太经济框架”并没有获得美国国会的批准与背书,这也就意味着,这个所谓的“印太经济框架”,并不是美国民主与共和两党以及国会参众两院的共识,随时都有可能会被废除掉。要知道,当年获得了国会批准的TPP都被特朗普废除了,而没有获得国会批准的“印太经济框架”就更加有可能被拜登的继任者废除;第二,至少从目前已经公布的内容来看,拜登政府推出的“印太经济框架”还是一只无牙的老虎,在这个框架中,美方并没有对有意入会的国家放宽市场准入,这显然又是为了照顾拜登以及民主党的票源也就是美国的劳工阶层。而没有放宽市场准入,也就意味着对“印太”国家的吸引力相对有限。
作者丨刘和平,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
编辑丨张思南,直新闻主笔,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特约评论员
排版丨郑志佳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