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港十年医疗“过河”路 听听他怎么说

罗代姣 陈淼松 直新闻 2022-10-15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直新闻按





2022年是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成立的十周年,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的第三年。过去十年间,我们见证了深港医疗合作实现的跨境医疗福利“过河”、深港电子病历互通等多项重要成就,也见证了大湾区医疗合作取得的“港澳药械通”正式拓展实施、香港特区政府宣布推动“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等突破,积极探索着推动跨境医疗融合的种种改革新方案。
今年也是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助理院长、香港大学矫形及创伤外科学系副教授杜启峻从香港来到深圳工作的第十个年头。深圳卫视直新闻本次特别邀请到回港休假的杜启峻接受专访,通过他的视角,审视过去十年深港医疗、大湾区医疗合作取得的发展和成就,以及跨境医疗融合为人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变化。


图为杜启峻(右)接受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驻港记者罗代姣(左)专访

个人的十年 深港医疗的十年


2012年,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正式成立,标志着深港医疗卫生合作取得进一步突破,而伴随着港大深圳医院一同扎根于深圳的,还有众多来自香港大学的优势学科医疗骨干人员,杜启峻正是其中的一员。


作为全国知名的治疗罕见骨病的专家,秉承着“助人为快乐之本”的从医初心,杜启峻来到深圳成立了华南首个成骨不全多学科治疗中心,为全国各地上千名“瓷娃娃”等各类罕见骨病患者进行治疗,帮患者重拾站立和行走的希望。


回忆起过去的十年,杜启峻感慨道:“十年时间真的过得很快,好像昨天才是第一天去到医院,看到医院很漂亮,看到有很多病床,可以发展很多新的服务。”在他看来,从香港来到深圳,是他个人职业生涯的一次重要机遇。



在深圳,他接触到了许多的罕见骨病患者,主持内地的科研项目获得研究经费,在罕见骨病的临床治疗和研究上取得了前沿性的研究成果,治疗了众多罕见骨病患者,他还每年坚持去全国偏远地区义诊,足迹遍布各地。不久前,他就率领团队去到西藏义诊,为当地的小朋友进行骨骼检查,还将一些家境贫困的患儿带回深圳作进一步治疗,这些都让他感到特别开心。


杜启峻为西藏的小朋友们进行骨骼检查


此外,借助在国内取得的研究成果和丰富经验,杜启峻还走出国门,向世界分享前沿成果。在接受直新闻驻港记者专访前,他才刚刚结束英国之行,向国际社会分享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治疗成骨不全的经验。同行交流令他收获颇丰,而最让他开心的事情是,通过他的努力,下一届会议将来到香港,这也将会是该国际会议首次在亚洲举办。


杜启峻在英国学术会议上演讲


十年,既是杜启峻扎根于深圳、实现个人发展的十年,也是深圳医疗水平突飞猛进的十年,更是内地与香港医疗合作持续深化的十年


杜启峻回忆道,在医疗水平方面,他初来乍到时所见的深圳相比香港确实存在着较大差距。但十年过去,深圳这座城市日新月异,整体的医疗水平也在飞速进步。


“我看着它一直进步,整个深圳的发展很快,我想不到有哪个城市可以像它这么快,我们院长形容,‘在深圳过一天好像是别人过一个星期这么长’。”杜启峻说。


大湾区医疗融合背后的“制度保障”


医疗水平的快速提升背后必然有着制度建设的合理基础,好的制度一定是引领着医疗发展的制度。在香港和深圳都工作过多年的杜启峻,对于两地的医疗制度都非常熟悉。杜启峻认为,深圳公立医院医疗水平的突飞猛进,离不开国家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医院考核标准,这些都确保公立医院能够做到高标准。他强调,用以评审内地公立医院整体医疗管理水平的“三甲医院标准”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是一个很好的医院考核标准。



人才,是医院发展最为核心的要素。除了医院考核标准之外,深港医疗合作水平的持续深入,还体现在保证深港两地医疗人才评价机制跨境衔接的制度性改革上,而杜启峻正是这一改革的亲历者和受益者。在2021年8月5日,杜启峻作为37位港籍知名医生之一,获得由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正高级职称证书,成为首批获得“正高”职称的港籍医生。


提起“正高”职称的作用,杜启峻表示,“正高”实际上是对于香港医生医疗水准的高度认可,对他们来到内地发展会起到非常重要的激励和支持作用,不仅有利于他们融入内地的评价考核体系,也有助于他们申请国家的科研项目和基金。“(以前)国家没有一个标准给我们,所以有了之后,我们就可以与内地一些专家水准平等地划等号。”杜启峻说。


首批港籍医生获评内地正高级职称 图源:文汇报


人才是双向流动的,在粤港澳大湾区医疗合作的大框架下,不仅要从香港引入医疗人才到大湾区内地城市,从内地向香港的人才引进亦是大势所趋。在香港第五波疫情期间,内地援港医疗队取得的卓越成就充分证明了内地医疗团队的优秀资质。要推进大湾区医疗合作融合发展,内地医生能否顺利在港执业备受关注。


事实上,香港正面临着医护人才短缺的问题,医疗系统相对以往更为紧张。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医管局此前表示将推进“大湾区医疗人才交流计划”,近日更是宣布计划在下半年引入8名大湾区内地城市的资深医生来港,期望通过计划建立医疗人才库,为中西医结合和提高医管局服务作出贡献。


作为熟稔两地医疗制度的医院管理者,杜启峻认为这一政策的方向十分正确。“我们引进了一些优秀的内地团体照顾我们香港患者,也都非常好的成效。”他说,“我们会在内地支援我们香港的一定是最优秀的团队,所以我对于他们的医疗水平绝对是信任。”不过,鉴于他自身来到深圳工作的经验,他认为这一政策还需要考虑到内地医生去到香港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譬如在生活上、语言上、薪酬上等,但这一政策一定会朝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


除了人才评价机制的衔接以及人才交流的政策之外,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医疗融合发展,还需要推进内地与港澳实现“药械合作”的机制对接工作,包括对内地使用“港药”“港械”的制度性认可。近年来,“港澳药械通”政策坚持“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原则,逐步扩展适用范围。截止2022年8月上旬,在“港澳药械通”政策下,在大湾区内指定医院已获批使用的临床急需药品及医疗器械的数量不断增加。



提起“港澳药械通”,杜启峻对能够参与相关工作表示十分骄傲。“我是第一个申请到这个‘港澳药械通’的医生,我们这个项目是将我们过去在香港玛丽医院用了十年的遥控生长棍,如何医治一些早发性脊柱侧弯的疾病,带到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据他介绍,通过“港澳药械通”引进的遥控生长棍,可以大大减低早发性脊柱侧弯患儿的手术次数,令患儿可以轻松地做骨延长和矫正的手术,大大减少病人的痛苦。


在他看来,通过“港澳药械通”的政策,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医院能够引进这一类医疗器械,不仅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医疗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实际上还能够让更多的病人受惠于此。“很多的疾病可以受惠于这个政策,希望可以将一些最好的资源,最好的治疗方法、药物、仪器等等,通过这个政策引进来内地。”杜启峻强调,这一政策不光只是为了引进药械,它还是很好的监管手段,能够确保引进来的药物或者是仪器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让患者们最终受惠。


杜启峻表示,事实上,香港的儿童医院已经建立多学科团队的治疗模式,也都可以大大采纳他们过去在深圳学到的一些经验来到香港。展望未来,他认为,他在深圳过去十年间积累的经验,将来也会用于反哺香港社会。


“香港始终是一个很小的地方,罕见骨疾病的患者数目不是很多,我们如果将过去十年学会的新技术、经验带来香港,绝对可以造福我们的患者。”



作者丨罗代姣,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陈淼松,深圳卫视直新闻编辑
编辑丨李怡,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编
排版丨丘慧

本文章版权属于“直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

推荐阅读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