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叶成辉:希望香港应科院在河套发光发亮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更多分析请下载直新闻APP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8月29日下午,国务院印发的《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对外公布,引发深港两地社会热议。《规划》提出,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这一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打造成为国际一流科技创新平台。
“河套规划”带来哪些政策利好,对科研机构有怎样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未来在科研成果落地和应用方面,河套合作区聚集了怎样的优势?深圳卫视驻港记者丘倩怡专访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行政总裁叶成辉,带来专业解读。
河套“场景”对香港科研成果应用至关重要
“其实我一来做应科院的总裁,第一个就是要跟河套合作区合作。”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行政总裁叶成辉说。
叶成辉接受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专访。
在2021年10月上任后,叶成辉提出的首要发展计划的重点,就是积极考虑进驻位于深圳福田的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以及落马洲河套地区。
为何如此看重河套合作区?叶成辉表示,香港有很多好的科技研发,但是应用场景不够,因为香港只有700多万人。他以“独角兽”企业为例解释说:“你看香港说有12到18家的‘独角兽’,基本上没有一家是因为(应用)场景在香港变成‘独角兽’的,要不就是在内地,要不就是在东南亚、欧洲做得很好,才能变成‘独角兽’。”
在叶成辉看来,河套合作区其实在政策上的安排是非常清楚的,它既有香港的部分,也有深圳的部分,深港两地会更进一步地实现生产要素的互联互通,同时也会助力香港的科研成果在大湾区其他城市得到应用。
公开资料显示,香港应科院由香港特区政府于2000年成立,是香港最大的公营研究机构,也是特区政府指定的“香港资讯及通讯技术研发中心”。香港应科院的主要科技研发领域包括“人工智能及大数据”“通讯技术”“网络安全、密码及可信技术”“集成电路及系统”和“物联网感测技术”。而这些科研领域,最重要的是落实到“应用”二字。
叶成辉告诉记者,河套合作区的应用场景非常大,能够很好地解决了香港应用场景不足的短板。“我们叫应用科技研究院,所以‘应用’非常重要”,叶成辉强调,“我们在做不同的项目,譬如说在第三代半导体或者是三维半导体方面,香港的应用场景真的不多。而河套那边有不同的半导体企业,譬如有华为在附近,跟我们合作的话非常方便。”
深港两地联合评审机制有何意义?
深港两地专家评审的内容和重点是什么?为何需要评审才能入驻?深港两地联合评审机制与以往在香港的评审有哪些不同?存在何种优势?
对于这些问题,叶成辉表示,评审组既有内地的院士和教授,也有香港各个大学的教授,大家看事情的角度不同,考虑的法律等问题也不一样,能够帮助充分考虑到科研成果应用时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这对未来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不同科技项目都有很大意义。
在叶成辉看来,深港两地联合评审机制不仅具有创新性,还能更好地“把关”科研项目,让研究成果更具应用价值。叶成辉还说:“评审组看重这个科技在河套那边,2年后能不能落地?5年后会怎么样?这跟平常我们在香港的评审有点不一样。香港评审一个科技项目,通常就是看看有没有创新性,对应用方面的要求可能没有高。”
与此同时,通过深港两地专家和有关机构的联合评审,可以更好地发掘两地科研项目的互补性。叶成辉举例称,香港应科院从2015年开始研究车联网技术,与内地无人车的蓬勃发展就是一个深港科研协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典型。
“我们在评审车联网项目的时候,发现内地所有的企业,其实是做无人车内部的技术,而我们的的车联网技术是管理路况、路灯、交通灯、行人等,跟内地无人车内部的技术十分互补。现在好多内地城市都在找我们在做车联网。”叶成辉说。
事实上,香港应科院在去年9月就与深圳市智慧城市科技发展集团(深智城)发布了“大湾区互联互通路线图”,计划于3年后完成跨湾区“无人车”的设计和实地试验。按照相关时间表,两地拟在2023年内统一“车联网”标准,并在2025年在河套区港深交界,建立示范区。
河套合作区有着突出的区位优势,跨境合作条件优越。日前公布的《规划》提出,构建国际化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其中在科研人员进出、货物分线管理、科研资金跨境流动监管、数据跨境流动、税务安排、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推出创新措施。在叶成辉看来,这些创新体制机制回应了港深两地科研人员的难点和痛点,在打通这些关键节点后,将能让深港协同发展的优势更加突出。
叶成辉认为,河套合作区与其他地区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深圳作为世界范围内科技领域领先的城市,叠加香港的区位优势,能够成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平台。“其实香港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香港国际化程度非常高,也有大家都认可的普通法。所以我觉得,在河套也好,在大湾区也好,香港的定位应该是,带动内地的企业‘走出去’,比如走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叶成辉强调,“你看河套合作区有深圳、有香港,只要我们两边的合作更进一步的话,深圳的企业可以借助香港去实现国际化。”
摄影丨黄俊强 杨振华,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
推荐阅读
▼
更多精彩内容 搜索微博“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