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老人”基辛格,度过了怎样的一生?丨一撇一捺
由《直播港澳台》团队出品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幼年:犹太家庭在德国生活如履薄冰
100年前的德国巴伐利亚地区菲尔特的一个普通中产之家,诞生了一位男婴。身为教师的父亲为这位家中的长子取名海因茨·基辛格。幼年时期的基辛格在教师父亲的影响下,不仅阅读了包括歌德、席勒、黑格尔、康德在内的大量德国经典哲学和文学作品,还学习了钢琴,业余时间还能够与同龄人踢踢球打发时间。
岁月静好被时局变化所打破。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作为犹太人的基辛格父亲处境艰难,他从菲尔特女子学校教师的岗位上被免职。1935年后,拥有20多年教书经验的基辛格的父亲,只有在犹太教会学校才能谋得一份职业。此后几年间,基辛格一家人受到德国社会的排挤,当地居民对犹太教堂发动袭击,砸坏犹太人家中的窗户,还可以随便殴打犹太人。
摆在基辛格一家面前的是,德国社会的文明与法制在纳粹时期不堪一击,“希特勒青年团”成员给他们蒙上了危险的阴影。他们留在德国的结局,很可能被关入集中营或者被屠杀。
青年:融入美国 成为精英
1938年,基辛格一家人逃离德国,幸运地躲过了针对犹太人有组织屠杀的“水晶之夜”,辗转经伦敦最终去到纽约。15岁的少年因为喜欢阅读而戴上了眼镜,他在启程前冲着检查行李的海关检查人员说道:“总有一天我会回来的”。多年后,基辛格并未食言,他先后作为美军反情报部队官员、知名国际关系学者和享誉全球的政治家重返故土。
为了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海因茨·基辛格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亨利·基辛格。他们一家人起初生活在纽约的华盛顿高地,这里属于曼哈顿北部的一个地区,有超过2万名德国人在此定居,大部分是犹太移民,一开始一句英语都不会说的基辛格并没有异国他乡的不适感,华盛顿高地非常像他儿时生活过的菲尔特。
基辛格一家人生活在美国,却不属于美国,就像他们曾经生活在德国,但总是与德国本地人格格不入一样。远渡重洋来到美国,虽然拯救了生命和家庭,但无法被美国民主政治和文化所认同,基辛格一家仍然处于找不到归属感的焦虑之中。改名后的基辛格,还需要改变他的少数族裔地位。
二战的爆发和美国宣布参战,给了像基辛格这样的犹太移民融入美国的契机。1943年,基辛格就读于纽约市立学院时,受征召入伍,在84步兵师担任德语翻译兵,以谍报部队身份被派遣到欧洲战场,该师隶属于战略情报局。在部队中,基辛格凭借优越的洞察力获得赏识,成为了北约间谍学校的教官,这也为日后越战时期他在国家安全保障会议下自设谍报委员会埋下伏笔。
身穿美军制服的亨利·基辛格,拍摄于1945年。
据统计,二战期间,包括基辛格在内的55万犹太人在美国服役。在军队里,信仰犹太教的基辛格没有享受特殊待遇,与同僚们一起硬着头皮吃火腿肉,他们穿着统一的制服遵循军队里的规定。基辛格后来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这是一个美国化的过程,我第一次离开德国犹太同胞,军队给予我自信。”
1947年,基辛格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基辛格在哈佛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个飞跃,他师从美国历史学家艾略特,后者曾为六任美国总统担任过政治和历史问题的顾问。名师出高徒,基辛格不仅在1950年以一等荣誉取得政治学学士学位,随后分别于1952年及1954年获得哈佛大学的哲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基辛格在哈佛时期经常出席战后对国际形势的研讨会,积攒起了进入华盛顿从政的人脉,其中就有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肯尼迪、未来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小罗斯福总统妻子埃莉诺、艾森豪威尔时期的国务卿赫脱以及洛克菲勒家族的纳尔逊·洛克菲勒等人。
二战后短短不到10年时间,基辛格便借助国际探讨会和高等学府体系内的学术活动,成功跻身美国社会及政治精英之列。在哈佛求学时期,基辛格被校报刻画成“严肃的猫头鹰”,指他说话一板一眼,颇有权威,还带有轻微的德国口音。
中年:美国政治人物的智囊 中西方交流的桥梁
1954年,刚刚步入中年的基辛格拿到了哈佛博士学位,并且成为公认的国际战略专家。在基辛格有关核武器的著作《核武器与外交政策》中提到“有效的战略将加强文明的道德品行,赋予智慧的领导人更大的力量,还能重塑人们对于国家的信心。”这一个关于国家权力的论断,让他得到了多位美国总统的赏识,包括艾森豪威尔、肯尼迪、尼克松和福特在内,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他们对于基辛格在外交和军事方面的创新提议,都展现了极大兴趣。基辛格既是冷战体系的专家,又深谙核武器相关知识,他既能解决当代政治挑战,也能解决核时代的军事危机。
拿到博士学位的基辛格也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次机会。1955年以后,基辛格成为时任纽约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的幕僚,二人相识于哈佛的国际研讨会上。
按照最初的设想,纳尔逊有望成为共和党的肯尼迪。像传奇总统肯尼迪一样,纳尔逊也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政治人物,他通过锐意革新,重塑美国人一直以来的价值观。1960年、1964年及1968年整整三届,纳尔逊一直争取成为共和党总统提名人,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基辛格在此期间均贡献了智慧,并且承担了大量的组织工作。
最终,基辛格追随最长时间的纳尔逊并没有当总统的命,另一位共和党籍候选人尼克松笑到了最后。1968年,基辛格开始担任尼克松的顾问。在尼克松成为总统后,基辛格成为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总统顾问。在尼克松主政期间,基辛格制定了对苏联的缓和政策,以求缓解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他参与了战略武器限制谈判,并在1973年与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达成了《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和《反弹道导弹条约》。
尼克松(左一)与基辛格
基辛格还深度影响了美国的越南政策,1973年他在巴黎代表美国与南越、北越、越共三方签订结束越南战争的和平协议。尽管越南局势的后来演变方向与“巴黎和谈”不同,但基辛格为和谈付出的努力让他获得197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不过,这个诺贝尔和平奖的获得颇有争议,当时《纽约时报》对基辛格得奖消息评论说,这是“诺贝尔战争奖”。
1973年9月22日,基辛格正式成为美国国务卿,在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下台后,在福特总统时期继续担任这一职务。实际上,基辛格是第一位担任此职务的外国移民,在父母、孩子、兄弟的陪伴下,基辛格宣誓就职时,难掩激动的心情说道:总统先生,你提到了我的出身,没错,我想世界上找不到第二个国家可以接受我这样身份的人站在总统身边。
从1969年1月到1977年这8年,在担任总统国安事务助理和国务卿期间,基辛格主持美国“三角外交”政策,既在冷战背景下缓和美苏关系,还推动了中美关系正常化。1977年1月,福特总统将总统自由勋章授予亨利,并称赞他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务卿”。
晚年:著书立说 发挥政治影响力
白宫生涯之后,基辛格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一家商业咨询公司,为国际大公司提供政治风险咨询,他一面经商赚钱,一面对时政发挥着独到的见解。
基辛格同时也一位高产的作家,他曾经创造过哈佛历史上篇幅最长的博士论文,他一生笔耕不辍,出版多本著作,创造了个人年收入800万美元的高效益。
2001年,“9·11”恐怖袭击发生后,已经离开美国国务卿这一职位多年的基辛格,仍旧在华盛顿决策圈发挥着影响力。当年,他不仅站在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的身边,还为后者提供中东地区政策建议,并且指导了远距离的战争策略。
“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1971年7月9日的那个下午,基辛格一行降落在北京机场,他们随后被带到了国宾馆里。在那里,他见到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基辛格热情地先伸出了自己的手,说到“这是抛弃过去的第一步。”
这次难忘的访问之旅,也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瞬间,周恩来与基辛格探讨大国战略平衡问题后,由衷地称赞道:“基辛格博士,您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哪!”
自从1971年秘密访华,为中美关系正常化铺路以来,基辛格前后100多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对中国有比较深入的认识。他见过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数代中国领导人,被中国政府称作“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在中美关系多次面临严重困境的时候,自己积极奔走于两国之间,充当两国政府都信任的中间人,积极斡旋,最终成功促使两国关系走出困境。近几年来,面对中美关系再次出现的严峻困境,年迈的基辛格多次呼吁两国管控矛盾,并多次前往中国。最近一次是今年7月,已经100岁的他不辞辛劳来到中国。
2022年,在基辛格99岁生日之际,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发表视频致辞,高度评价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2023年10月24日,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在纽约举行年度颁奖晚宴,向基辛格颁奖,表彰他为中美关系发展所作的卓越贡献。基辛格当时在获奖致辞中表示,“我一生中一半时间都在为美中关系工作”,美中之间的和平与合作至关重要,符合两国和世界的利益。基辛格呼吁美中两国共同推动双边关系重回正轨,“正如我50年前所相信的那样,我们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出路”。
基辛格去世后,其个人网站也发文进行悼念,回顾了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文章称,他领导美国应对了一系列复杂的外交挑战,参与制定了美国最重要、甚至具有争议的政策。这篇文章中,与中国相关的内容多达11处。
参考书籍:《大外交》、《基辛格传》、《基辛格 大国博弈的背后》
如需转载请回复“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