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尔茨的二次访华与随行的德企巨头
直新闻是深圳卫视全媒体新闻品牌
参与评论请在新浪微博@直新闻
应国务院总理李强邀请,德国总理朔尔茨于4月14日至16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备受外界关注的是,此次陪同朔尔茨访华名单中,除了德国农业部长、交通部长和环境部长等主要内阁成员之外,还有一份被称为德国“商业天团”的企业代表名单。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12日在记者会上介绍说:“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期间,习近平主席将同他会见,李强总理将同他会谈,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据报道,朔尔茨于14、15两日先后前往重庆、上海,会见在华德企高管,并于16日赴北京。外界分析,在中欧贸易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朔尔茨此访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市场仍是德商界巨头全球支柱
此次朔尔茨访华是在欧洲对华战略转向,以及俄乌冲突结束仍遥遥无期的背景下所进行。由于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德国联邦政府于2023年7月13日公布了首份“全面对华战略”报告。这一战略报告强调德国应该从俄乌冲突等全球地缘政治事件中吸取教训,应实现经济伙伴关系多样化,从而减少所谓“对中国依赖的必要性”。这份“全面对华战略”报告与欧盟所谓的“去风险”战略一致。
德国政府虽然嘴巴上喊着“减少对华依赖”,然而行动上却很诚实。此次与朔尔茨一齐访华的包括大量的德国企业界代表。这意味着德国商业界仍然重视中德的贸易合作,以及合作对促进两国共同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
深圳卫视直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这些商业巨头包括来自西门子、科思创、巴斯夫、福伊特、DHL、蔡司、宝马、蒂森克虏伯、梅赛德斯-奔驰、默克、大众等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德国企业CEO或总裁。其中部分企业,早在40年前就开始在华投资,在华的业务早已成为它们全球业务的支柱。这些企业从行动上证明了中德在经贸上的合作远大于风险。
拿大众举例,仅中国市场就占大众全球汽车销量的约50%。根据德国《商报》(Handelsbaltt)的报道,这次随行经济代表团名额的抢手程度,已经达到德中经济关系黄金时期的水平。
德国总理朔尔茨 来源:美联社
这是朔尔茨自2021年12月上任以来的第二次访华。从时间维度上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有分析认为,德国政府一方面发表对华鹰派战略报告,另一方面德国政府和商界均高度重视访华行程,这意味着以社民党为首的朔尔茨政府在政治上确实受到了来自美国、欧盟以及德国执政联盟中其他党派的压力。但朔尔茨政府深谙“经济问题是一切问题的根源”,依然将与中国的经济合作视为执政成功的关键。
德国商界与所谓“去风险”截然相反
事实上,德国商界也存在所谓“去风险”的声音,但与政界的“去风险”内涵截然相反。根据“德国之声”的报道,德国企业正通过增加对华投资达至“去风险”。对于这些德国企业来说,对华贸易的商业风险并非过于依赖中国,而是来自美国外交政策的不稳定、随时会被要求“脱钩”的政治风险。
德国电动机和风机制造商依必安派特(ebm-papst Group)的首席销售官Tomas Nürnberger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公司近期在上海开设了新的总部,“我们在中国的分公司从架构上做好了准备,随时能够以极快的速度和德国总公司以及其他国家分公司的业务剥离。”
依必安派特上海总部 来源:依必安派特官网
依必安派特对华加大投资并不是个例。在中国的德国商会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50%的德国商会成员打算在未来两年内增加在中国的投资。德国商会首席代表Maximilian Butek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甚至强调,相当多的德国企业认为,“最大的风险是因为不在中国发展而失去全球竞争力。”
德国基民党议员Nicolas Zippelius表示:我还看到有些企业甚至把生产线从欧洲整体搬到中国去,在那里大举投资,因为在那里设厂比欧洲更有经济效益。事实证明,以美国为首所号召的脱钩式“去风险”本身才是真正的风险。
美国仍是中德关系最大障碍
在经历了新冠疫情之后,德国经济一直萎靡不振,而俄乌冲突更是让其雪上加霜。
在加上美国大选选情焦灼,甚至不排除特朗普在2024年底重新执政的可能性,美欧之间的关系也将随之面临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朔尔茨此次访华,再次凸显良好且健康的中德经济关系对于稳定朔尔茨和所在政党执政地位的重要性。
然而同样值得注意的是,朔尔茨政府的联合执政基础并不牢固。受到两个对华鹰派政党的牵制,朔尔茨很难像德国前总理默克尔那样拥有独立的外交决策能力。其次,美国作为德国的最大贸易出口国以及北约盟国,德国不可能排除美国这一个外界干扰因素,作出完全符合德国利益的行动。
排版丨苏瑞雪,深圳卫视直新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