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心托毫素-访孔维克

2016-10-02 中国画研究► 当代国画



深心托毫素

访孔维克

整理编缉_《当代国画》

文章来源_网络




十年前与孔维克先生有过一面之缘,他爽朗的笑语,渊博的学识给我留下很深地印象。因为编纂《记忆与阐释》一书的因缘,十年之后的今天,与他再度重逢。孔先生风采如昔,举止谈笑间依然散发着过人的活力。刚一见面,他便拉着我延之入座,取出最新出版的两本精美画册与我谈起了自己有关中国画创作的新见。


 

孔维克《雪霁》44×69cm


  孔维克平易的作风,倏忽间涤除了我与他之间的距离感,在他的娓娓道来中,我情不自禁地走进了他所构筑的艺术世界。


  孔维克系孔子第78代裔孙,青少年时代因为“家庭出身”问题,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岁月中备尝艰辛,艰难困苦没有使之消沉,反而玉成了他,他那哀乐过人的精神世界需要滋养需要充实。由是,缪斯女神与他不期而遇。孔子云:“诗可以怨”。孔维克或正是从其先祖的教益中得到了某种启示,他认为不唯诗可以怨,书画也可以怨,他内心既有的艺术冲动被唤醒了,他拿起了画笔,他在不停地挥运中获得了一种释放,抒郁结、散怀抱,升华自己的精神,陶冶自家的性情,把胸中的阳光和旖梦借助一管毫素轻轻地倾泻在一张素纸之上。孔维克初从山东省柳子剧团美工刘元声,杭州第五中学教师刘泽民习素描、速写和彩画,乃窥绘画的门径。继远足塞外江南,其间又得顾生岳、吴山明、周诗成、何志生、吕品等画坛名宿指授,画艺大进,浸浸然已成美术青年中的翘楚。


 

孔维克《少女》42×57cm


  1977年,文革结束后,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孔维克在山东省统招美术类考试中,以名列前茅的优异成绩考中山东师范学院和曲阜师范学院,又因“家庭出身”问题落榜。半年后政策宽松,被扩大招生补取至济宁师专艺术系,从刘远智习水彩画。求学期间,得到济宁师专客座教授宋忠元、张鹤云、王小古、单应桂等的悉心教诲,在中国画研习方面用力独多。



孔维克《老人像》42×57cm


  从孔维克习画的背景来考量,他早期的习作、创作生涯无疑是发轫于徐悲鸿所建立的以西方素描、油画为标准的中国现代美术体系。我尝观孔维克求学期间的素描写生人像习作数帧,所作均造型严谨,生动入神,是典型的学院派作风,放诸今日视之,恐亦鲜有出其右者。孔维克青年时代,又有长期从事连环画、插图创作的经历,更于此中锻炼了他不同凡庸的造型能力。应该说,在中国现代美术的转型中,人物画最先冲破传统文人画桎梏,进入现代语境,而山水、花鸟画则始终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作为写实主义的倡导者,徐悲鸿认为要扭转中国画的衰颓,必须以人物画为主体,而人物画必须建立在西方素描写实的基础之上。客观评价,徐悲鸿平生所主者,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另一方面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文人画传统的外部破坏力量,这也是徐悲鸿在今天备受争议与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


 

孔维克《消夏图》67×46cm


孔维克涉中国画创作之始,对此即有深会。他身出世家,自幼即得到良好的文化启蒙。孔维克对我谈及“五六岁时即随父把笔临池,及长复得一乡间书法高手李树春老先生的指点,对书法美渐生解悟。对于书理,李树春老先生最有创造性的认知是:‘画字写画’他对这四个字的具体解析已记不清了,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对它的理解却越来越深刻,受益亦愈深。我理解的‘画字’,是指要像画画儿那样去写字。写字既要守法(尤其在初写阶段)又要不拘于成法,要用画字的眼光去揣摩法帖,用画家的心态去理解书法,就像是提起笔来把字‘画’出来一样,用心去‘画字’,才能有创造、有情趣。李老先生讲执笔也不似家父那般,必要做出一个标准不变的动作、架式,而是灵活执笔,能把握‘指实掌虚’的要领即可;‘写画’,是说要像写字那样去画画。



孔维克《山水人物》67×43cm


画画要重‘骨法用笔’,所谓骨法用笔,不仅指用笔时把握住所画物体的结构,更要以书法的提按和徐疾变化来勾勒结构、涂抹块面,这样才能使画面有精神并且耐看耐品。”孔维克确为解人,他深谙中国画是线的艺术,而中国画的内美正来自书写性的造线能力,比如同样画一竿竹子,造线能力强的人一点一画,自然韵味无穷,造型能力弱的人,无论怎样画,无论其繁简,都不耐细品,这种内在的修为难自藏拙。唐人张彦远云:“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中国画是否具备内美,正是源于书法修养的深浅,书法功力达到什么程度,绘画内美也就表现到什么程度。孔维克对书法的理解颇深,不逊于很多书法家,只要读一读他的书论文章《漫谈画家字》便可聊窥一斑。他在人物画创作实践中无论早年抑或当下,始终理性回避着毛笔着墨皴擦出有素描效果的人物画创作技法。他见诸于形体的线,是一种遒劲的书法线型,有一种涩、沙的感觉,每一根线从头到尾力量皆贯注内里。孔维克接着又谈到“中国画中的线远远不止于形的边界,不只是轮廓与形状,而且要表现体积、分量、质地、肌理、动态、空间等,更要表现画家对物象的感受、感情、联想与情调。还要有画家自己的个性,所以是主客观高度的统合”。聆听孔维克有关于中国画“线”的阐释,令我深深体味到在中国画的创作中,线不只是物象的描绘,还是画家心灵活动的记录,好像“心电图”。即使未与某位画家谋面,我们仍然能从他的“心电图”中去追索,感受其心灵活动的记录,得到相互间的共鸣。孔维克随手为我翻检出他的处女作《乡会图卷》白描长卷,但见是卷以鲁西南日常生活中的“赶大集”为题材,描绘了各色人等,如老汉、老妪、青壮男女、髫龄稚子逾千人,众多不同身份不同装束不同形象的人要安排在一个画面中,必然有一个主次参差的处理技巧问题,他利用帐篷、土坡、树木、回廊以及人物左顾右盼回眸前瞻等的处理,依各个位置的高、低、松、紧,把一个庞大纷杂的赶集群体处理得井井有条,而“高古游丝描”与“铁线描”的合二为一构成了这一图卷的丰美玄妙之诣,诚可谓尽显中国画中的造线之美,良有以也!



孔维克《消夏图》68×67cm


  当我谈及艺术家的类型问题时,孔维克认为:“艺术家的成长分两种类型。一种是蚂蚱型,由幼到小到中从小到大最后成为一个大蚂蚱,他沿着一个稳定的艺术成长道路不断地积累丰富,逐步走向成熟,终成正果;另一种是蝴蝶型,由虫生茧最后蛹而化为蝴蝶,他不断地在变化、不断地去寻找艺术新感受,从而完成不同艺术创造期的蜕变,每个时期都是他灿烂的真我,连缀在一起才能显示出他多彩的艺术生命。不同的类型不能用相同的品评尺度去评判,画家自己也要清醒地认识自己才能完成他的人生自我设计和艺术品格的塑造。”孔维克上述的比喻非常形象,就其而言,他当属后者。他的绘画技巧精熟,基本功扎实。他的画外修养广博,他的书法碑帖并举,是当代画家中少见书画并美的高手;他善为文,无论古文白话皆指挥如意,信手拈来,这似多出自其幼功。这一切为孔维克画风的多变善变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资源储备,这不啻是众多画家所不及的。孔维克在人物画创作领域是一位多面手,传统白描、传统文人画,历史、现实题材的大场面作品俱能一展其才。令人更大为慨叹的是,他还能工写两由之,轻而易举地打通了工笔和写意的通道,他的绘画才华的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孔维克《知音图》65×42cm


  80年代孔维克的画风可以用清新概括,代表作品《沐》即此时期的佳构。80年代末到90年代他大抵进入到一种历史感甚浓的丰厚层面。进入新世纪以后,他的中国画创作格局则趋于宏阔、博大。孔维克于1989年、2009年,20年间两次创作了巨幅历史画《公车上书》,在这两件鸿幅巨构中,前一件已然开创了他中国画创作从写实性走向表现一路的新风,是其追求个性化造型语言的开端。此际孔维克已意识到艺术形式的极端重要,为了抒发真情实感,必须寻绎和创造与之相应的表现形式。创作始于1989年的《公车上书》于笔墨处理、人物造型、整体形式上多有突破性的变化,在这一作品中,孔维克将“公车上书”的场景横跨于一部古时线装书中,画面上方的朱丝阑中以宋版字记述了“公车上书”的始末,这显是以一种现代构成艺术的理念来打破历史画单一时空的表现,同时不露痕迹地向观者暗示出历史的进程又翻开了新的一页。此作甫一问世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了大家普遍赞赏。在我的眼中,孔维克是一个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很强的画家,他从事艺术创作绝不止于供人欣赏、消遣,他善于以画载道,以个体的创作为载体来启迪人们的思想,促进社会的进步。在品读两件《公车上书》巨制的过程中,我就有关“画以载道”的问题向其求教,他回答到:“我非常钦敬和崇拜那些能扭转乾坤、改变人意识的人物。涉足于笔墨生涯几十年了,不知从哪一天起突然顿悟到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竟这般苍白无力;论其造福人类不如自然科学;就文化构建来说也不如哲学家;其震撼人心,塑造灵魂又不如文学,有时还真有点自惭。既然命中注定自己只能与纸笔丹青结缘,还是尽可能地用画笔来表述自己对人生价值和生存时空的理解,以求与朋友们交流沟通,也平衡一下自己时不时地冒出的情感。窃以为,画的审美功能主要是愉悦感官,其中可以是抒情式地使人看了得以休息,也应注重‘成教化,助人伦’,表现某种思想、理念,给人以思考。当然画不应是思想的图解,也不应画成‘一篇论文’。”从1989年到2009年,是我们伟大祖国大变革、大发展、大进取的20年,时代孕育豪情,艺术呼唤崇高,这肯定是孔维克二度创作《公车上书》的主要情节。我个人愿意将孔维克新作《公车上书》解读为史诗性的作品,这一巨制是站在今天时代的高度去追思历史,寓深广的历史感于强烈的爱国主义之中;它彰显的是史实的片段,用俯视的角度大跨度扫描,又用近镜头特写。



孔维克《千里寄情思》67×67cm


孔维克甚至自己妝扮成清末的士子,以超越时空的方式将自己置身于这一段历史中,反复钩沉、发掘、提炼、凝聚画意的历史意蕴与现实意义。孔维克的《公车上书》新作展示给我们的是一种象征、一种意志、一种方向、一种信仰。这一巨制,孔维克采取了通景屏的创作形式,画面中的戊戌志士形象各异,神情激昂,他在创作这多形象时无疑是将形象的探索与对历史的思考相统一,将画中的人物置于当今时代的认识之中。画中的诸多人物,既适应远距离观看,又具有雕塑般的厚重感,尤其在笔墨节奏、对比方面特别凸显出一许凝重、深厚的悲壮之气、阳刚之美,强化了作品中激越、高亢的音调,足可得摄人心魂的恢宏大美。达摩面壁十年,石壁凹进去一个深幽的抹不掉的佛陀身影。孔维克二十年“炼”一画,完成了一个积健为雄,画以载道的过程,唯有动态的积健,才有雄的发展;唯有载道的画思,才能超越前贤追寻精神的力量。我坚信孔维克的中国画创作在走向宏阔、博大境界之后,必能在不断的文化积累中平添更大的精神含量!



孔维克《秋雨疏林图》138×56cm


  我对孔维克先生并不是很熟稔,在匆匆地访问中,他告知我,他即要由山东省美协调山东省画院出任院长。我只是从朋友那里听闻孔先生是一个工作狂,我了解协会组织工作的繁忙,协会工作与艺术创作两者本来是一对矛盾体,但孔维克却处理得至为统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画院是一个专业的创作单位,在这里或许将生发出孔维克艺术创作的新变,使其真正实现“化蝶”的高境,于此我们将热切期盼、拭目以待



End



关链文章 >>   回到江南-张谷旻的山水画

近期精选 >>  李翔:道法自然,物我浑化 / 王家训: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 陆俨少谈有生命的创新  /写景 写意 写情-读张仁芝的画






| 分享朋友圈才是王道 |


整理编缉_夕月慕画

本文/图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来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