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又一地发新版“限塑令”!上海禁限餐饮、快递等部分塑料制品!
注意!又一地发新版“限塑令”了!!!
上海:发布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
今天(9月29日),上海市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塑料污染治理的分阶段目标:
到2020年,率先在餐饮、宾馆、酒店、邮政快递等重点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基本实现塑料废弃物零填埋;
到2021年,全市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有效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
到2022年,全面实现塑料废弃物零填埋;
到2023年,全市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参与的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本轮《实施方案》从四个方面同步发力!
在源头减量方面,有序限制一次性塑料购物袋、一次性塑料餐具、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快递塑料包装等四大类塑料制品的使用。同时,推行绿色设计,提升塑料制品的安全性和回收利用性能。
在分类回收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场所进一步细化可回收物“蓝桶”,提高废塑料的回收比例。推动电商外卖平台、环卫部门、回收企业等开展多方合作,在快递外卖集中的重点区域投放塑料包装回收设施。建立健全废旧农膜和黄板回收体系,到2023年底基本实现废旧农膜和黄板全量回收。
在资源化利用方面,推动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结合上海实际,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和企业,提高聚苯乙烯(PS)、聚丙烯(PP)、聚乙烯(PE)等品类塑料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在环境风险管控方面,禁止生产和销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购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等易向环境泄露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同时,开展塑料垃圾专项清理,开展塑料垃圾及微塑料污染的生态环境影响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确保垃圾焚烧发电等企业的稳定达标排放。
禁限塑时间表愈加清晰,
产业加速调整
到目前为止,广东、海南、陕西、山东等20余个省级行政区域均发布了地方性禁塑限塑政策,相应省会、计划单列市开始进入禁塑倒计时。
梳理发现,各省的禁塑节奏类似,多为2020年在主要城市试点,2022年推广到全省,2025年达成全省禁塑限塑的目标。
禁限之下,相关市场应声而动。不可降解,是此次禁塑的矛头所向。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1 - 6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塑料制品产量累计为3176.8万吨,同比下降9.6%。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分析认为,中国塑料制品产能已经进入调整期。未来不可降解产能有所收缩,可降解产能布局将加速。
▲ 2020年1-6月中国塑料制品产量分地区统计表(单位:万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在企业侧,金丹科技、金发科技、恒力石化、华峰集团等多家中国塑料制品企业已经围绕可降解塑料材料和制品扩建产能。了解更多戳→《“限塑令”加码来袭!可降解塑料迎爆发?这些企业纷纷忙扩产!》
在城市侧,围绕可降解材料,各城市间正形成新一轮产能与研发资源的“抢夺战”。
3月,《海南省全生物降解塑料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发布,从基金、政策、规划、标准各维度率先打出了一套组合拳;9月,广东提出了到2025年50万吨的阶段性产能目标,着力打造5到10个可降解塑料原材料和制品产业示范基地;湖南正在筹划可降解塑料产业创新联盟,通过市场化手段培育相关产业链……
“尽管市场产能在加速,但未来可降解塑料产能缺口仍然非常大”,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温宗国表示,目前国内的可降解塑料主要以PLA和PBAT项目为主,总体市场占比不足1%。他分析,面临刚性的政策时间表,除了产能不足,高昂的市场价格也是制约可降解塑料快速市场化的因素。
▲ 来源/IC、新民晚报
(资料来源:澎湃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网等)
往期推荐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