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推销要凉,养老机构“增值服务”划红线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亚太养老产业力量联盟”——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养老机构内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增值服务”,将得以严格的限定和规范。5月26日,北京商报记者从业内获悉,日前民政部、国家卫健委、应急管理部和市场监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2019年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为养老机构所提供服务种类划下了“红线”。在业内看来,此项政策将为此前野蛮生长的养老机构“增值服务”设定明确的边界,加速倒逼此类供给加速转型。
机构服务划“红线”
《通知》提到,四部门直指全国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础仍然薄弱的现状,设定了今年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的目标,即今年底前,全面清除养老机构已排查出的重大风险隐患,在此基础上实现60%养老机构达标(符合《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国家标准),启动实施养老机构等级评价示范工程,推出一批星级示范养老机构。而且民政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将研究起草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强制性国家标准。
与此同时,《通知》还要求,民政部要在下半年启动全国养老机构等级评价工作,推行全国统一的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等级评价制度,力争在省域范围创建一批五星级养老机构、在市域范围创建一批四星或三星级养老机构、在县域范围创建一批二星级养老机构。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通知》要求各地民政部门要将保健市场乱象整治、非法集资风险排查纳入养老机构日常监管内容,严禁养老机构向老年人推销保健产品服务或为其他经营主体推销活动提供支持;督促养老机构引导老年人理性消费,鼓励养老机构和入住老年人投诉举报反映保健产品虚假宣传及非法集资问题线索,及时通报有关部门依法处置,严禁养老机构向入住老年人非法集资等。“实际上,这是我国正式为养老机构提供服务的形式和范围划定了‘红线’,推销保健产品服务、非法集资成为了养老机构坚决不能触碰的底线。”有养老机构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
“零成本”的诱惑
“近年来,由于养老机构普遍投入大、实现盈利的周期较长,因此不少经营者开始在机构中嫁接各种‘增值服务’,向入住老人销售保健品或康复器械、针对老年人的金融产品以及旅居卡等,而这成为了它们回本的重要渠道。”上述养老机构负责人坦言,对于一些中小型机构、养老驿站来说,这项收入非常可观,有的能达到8万-10万元/月,有些机构每月流水甚至有70%都是由这些“增值服务”构成。民政部养老服务标准化专家,同时也是一家养老机构负责人的曹苏娟直言,中小机构或者养老驿站,床位数量普遍较少或者完全没有床位,因此,这些机构固定收入就相对微薄,有时需要依靠一些额外的服务来确保收入。
此外,有知情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市面上还有一些定位高端人群的大型养老机构,投入非常高,只依靠床位费前期经营难度太大,因此经营者会积极地引入一些商家常驻机构,或者代为销售一些保健产品,“有的机构还会将部分场地交由保健品企业,面向机构内的老人进行集中的宣传、促销等,在这一过程中,养老机构几乎不用付出任何成本,却能拿到流水或利润分成,以及场地租金等”。
曹苏娟直言,根据规定,我国养老机构的经营范围中应该不包括销售保健产品服务,即使内设了医疗机构,这类服务也超出了执业范围,不应被纳入养老院的“增值服务”之中。
不过,曹苏娟也表示,由于保健产品服务涉及的种类非常广泛,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就禁售内容给予明确定义,推出相关禁售产品服务的目录、清单,方便机构经营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避免出现类似的情况,利于相关部门更有效地监管。
增值服务新方向
“我国老龄化不断加剧,但养老机构的日子并没有多好过。”上述养老机构负责人坦言,如果一个养老机构不销售会员卡、不卖产权或类产权产品、不收取高昂押金的话,对于入住率的要求就非常严苛。曹苏娟也表示,虽然养老机构的盈利情况会受到地理位置、前期投入、业态、机构定位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但整体来看,一个普通的养老机构收入结构基本由三部分组成:床位费、护理费和餐费,前两者基本占整个机构收入的65%-75%,“根据测算,目前养老机构现金流‘回正’的周期大多需要五年左右,有的在地方政府予以支持、物业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入住率可能在30%-50%就可以实现盈亏平衡,但有些需要自己解决物业的企业,则至少需要50%甚至更高的入住率”。曹苏娟表示,在开业前几年养老机构入住率还无法达到五成的情况下,延伸服务种类,提高增值服务比重无可厚非。
但曹苏娟等多位业内人士都直言,“增值服务”不能简单地和销售保健品等同起来,尤其是一些机构盲目地追求利润而引入一些资质不健全的产品、服务并为其背书,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令自己的品牌受伤。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养老机构将服务延伸至居家养老领域,承载一些可以由自己直接提供的居家服务作为主要增值点是更为合理、可持续的。”曹苏娟表示,比如养老院为周边社区、街道内的老人提供一些陪同就医、院外照护等服务,或者销售一些质量过硬、品牌可靠的消耗品,并将选择自主权、知情权充分提供给老人及其家人,才是未来养老机构“增值服务”的发展方向。
来源:北京商报
子女:转给身边买保健品的父母看看吧!
电视里“虚假医药广告专家”刘洪滨身份变幻,侃侃而谈。
时而是苗医传人,时而是北大教授,时而是蒙医后人......
只要医药广告的导演往哪儿指,“专家”就卖力地演:三盒一疗效,无效就退款。
然而,扒出了一个刘老太,还有千千万万个“专家”捧着保健品继续卖力表演。
这些表演,于早上10点半,下午1点半准时在各电视台播放,他们的目标群体只有一个——守着电视机的老年人。
老年保健品涌入市场,妖孽横生
1997年,一句“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x金”的广告声如洗脑,势如破竹,准确炸开全国各地儿女们的裤兜。
然鹅,这句广告依然未变。
而更多的老年保健品涌入市场,妖孽横生。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真实案例
烟台七旬老夫妇深陷保健品包围圈 3年花掉20万元
马宁在烟台市区一家银行上班,父母的养老钱也都存在她所在的银行。两位老人都有退休工资,平时又没什么花费,所以不但日子过得很滋润,而且每年都能存些钱。其中有笔定期存款,老人一直都没动过。
3月24日,马宁发现母亲竟然来取定期存折上的钱!家里出什么事儿了吗?她赶紧问了一下钱的用途。也多亏这一问,让马宁发现父母深陷保健品骗局了!
母亲告诉马宁,她在大润发附近的某某大道内一家名为“什么堂”的地方,买了一种药,叫“××本草”,钱已经交了,但药还没拿到。这种药每4盒3999元,老太太买了16盒,花了15996元!
这还不算,随着马宁进一步的了解,她发现不仅是母亲,父亲买药更疯狂,而且母亲是被父亲拉下水的。
2012年,马老先生偶然获得了一次听“免费健康讲座”的机会,并逐步陷入“保健品骗局”。吃了高价买来的保健品之后,他自我感觉效果很好,于是动员老伴儿加入购买行列。两人先后买了好几种保健品。其中一种标价598元一盒的保健品,老爷子就买了好几万块钱的!
父母的钱平时都是自己管理。马宁粗算了一下,自2012年以来,两位老人不但没存下钱,而且动了不少原本动用不着的养老钱。“他们虽然背着我,不跟我说,但是我大体一推算就能知道,从2012年到现在,他们在这方面花了能有20万!”马宁说。
威海老两口痴迷保健品“砸”进近30万 儿女因为这事和父母闹僵了
威海的刘女士和丛先生今年都70多岁了,退休后的十年间,他们一直坚持买保健品服用,为购买这些保健品,他们已经花费了近30万元。
23日下午,我见到了这对老夫妻。原本以为吃了这么多昂贵的保健品,两人应该精神矍铄,身板硬朗,但眼前两位老人瘦骨嶙峋、身体孱弱。当我听说两人除了基本生活,大部分退休金都用来买保健品时,既惊讶又担心。惊讶这对老夫妻为何如此沉迷其中,又担心老两口的健康和生活保障。
●支招:爸妈痴迷保健品 儿女该怎样办?
有媒体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保健品推销人员利用老人渴求健康、不给子女添麻烦和希望摆脱寂寞的心理,采取亲情营销手段,忽悠老年人大量高价购买保健品。中国婚姻家庭协会副主任、心理专家王鹰达认为,老人迷恋保健品,儿女疏远、老人亲情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做儿女的,关心老人才是让他们远离保健品困扰的正道。
做儿女的应给老人情感关爱
不少儿女为了工作,辛苦奔波,缺乏与父母交流,这让推销保健品营销人员钻了空子。他们瞅准老人们情感关爱缺位,采取贴身亲情营销手段,让老人们心甘情愿掏了钱。
对子女来说,应该常回家看看老人,小孝是给父母物质上的东西,而大孝不仅仅是物质关怀,还有精神上的陪伴,多给父母一些爱的表示,给他们拥抱,帮他们洗个脚,等等。这会让老人排除内心的孤独感,也促进父母子女之间的感情沟通,有利于让老人远离保健品营销陷阱困扰。
寻求:受多家海内外公司委托收购,投资!!!
要求:公建民营养老机构项目,投资老年护理院,投资居家护理, 有养老土地的项目等……证照齐全!北上广及全国各省会城市……各种方式合作可谈!
电邮:228545312@qq.com
微信:jgj228545312
分享是对我最大的赞赏
随缘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