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养老产业为何兴旺不起来?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亚太养老产业力量”——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亚太养老产业力量
三周年啦!!!
即日起在文章底部留言,当天获取您的朋友对您的留言点赞超8个❤,即可获得奖品。
赶快去留言区留下您的精彩点评吧!!!
这次我们的奖品是:
近日,小编关注到Q教授的一篇文章《养老产业为何兴旺不起来?》,北京市民政局审批的这458家养老机构的发展能否代表养老产业的兴衰,如果仅以政府审批的养老机构视为养老产业,这个市场会非常小,完全不是党中央、国务院鼓励发展的养老产业,当然管中窥豹,从这个点,这个角度来看养老产业为何兴旺不起来还是可以的,那么,我们借Q教授这个话题,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养老产业为何兴旺不起来的根源在哪里:
一、提高对养老产业发展重要意义的认识
首先,应该提高认识。如果我们对一件事情,对一个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个产业就很难发展起来,特别是政府为主导的养老产业,如果政府官员、学者都认识不到位,那将成为制约这个产业发展的一条套索。在Q教授的文章中,开篇的一句话是:有人讲养老是“朝阳产业”,或是“支柱产业”,似乎这个产业的“饼”很大。养老是朝阳产业,这个不是有人讲的,这个是2016年10月11日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八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等多份文件,会议指出,养老服务业既是关系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然后2016年12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这是很少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关于养老的政策文件,所以说,养老是朝阳产业,是国家已经定调的事情,如果连这一点,还抱有质疑的态度,又怎么可能研究好、落实好中央关于养老的政策呢?落实不了政策,养老产业又该如何发展呢?
所以,对养老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是养老产业发展的基础,Q教授的文章中,对养老是朝阳产业的认识还未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政治认识和对养老政策的学习、解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这是养老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文件开篇第一句话就指出:养老服务业既是涉及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所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研究,养老是不是朝阳产业,我们应该做的是,养老是朝阳产业,我们应该如何去落实,去发展这个朝阳产业。
所以,对发展养老产业的认识,是养老产业兴旺不起来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二、客观看待当前时期机构入住率的问题
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为3091228人。如果把入住养老机构的4.1万人都看作是北京市的老年人(假定外地来北京和北京到外地养老人数相抵消),则意味着只有1.3%的户籍老年人住在养老机构。这个数据与北京市提出的“9064”养老模式中“4%的老人在养老机构养老”具有相当大的距离。
普查得到的全市460家养老助残机构设计床位总数为96540张,在民政局备案床位总数为90435张,目前正在使用的床位总数47964张;实际使用床位占设计床位的比例为49.7%,实际使用床位占备案床位数的比例为53.0%。如果把备案床位数比例作为床位使用率,可以发现北京市养老机构实际床位利用率刚刚超过50%。
统计数据表明:1、入住养老机构的人口比例仅1.3%,远低于北京市提出来的4%的目标;2、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低,仅50%左右。
如果按照不同床位使用率进行分组来看机构个数和所占百分比(见表1),可以看出北京市有近20%的机构入住率不到20%,有50%的机构入住率不到50%。真正“一床难求”的只有49家养老机构(这里不列出名单),占全部有效养老机构的10%多一点。
从上表中的数据,参照行业经验,入住率达到70%以上的,基本上运营盈利是没有问题的,那么这个比例是多少呢?共有158家,大概比例是35%,也就是说,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养老机构,应该是有盈利的。
北京市老年人中日常生活需要护理的比例为17.1%,如果按当时北京市309万老年人计算,应该有52.8万名老年人需要护理,而入住养老机构无疑是得到护理的最方便的形式,也是需要护理老年人最好的选择。而实际上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一共才有4.1万人,而这4.1万人当中,完全自理老人为1.28万,占31.9%;半自理老人1.32万,占32.8%;完全不能自理老年人1.41万,占35.2%。也就是说,住在北京市养老机构中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或需要别人照护的老年人只有2.73万人。与实际需要照护需求的52.8万人相比,差距十分巨大。
一方面是需求巨大,另一方面是实际使用率低,这里面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完成十二五养老床位建设目标,建设了大量低质、用来充数的养老床位,这些床位和养老需求完全不匹配,所以,中健联盟产业研究中心研究认为,床位空置率高的原因,除了区位等原因以外,养老床位及其对应的养老服务质量差是其空置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现在提供的养老服务,已经和过去福利性的养老服务有着本质的区别。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老年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提高,过去那种有地方住,不饿着的养老服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那些服务好、性价比高的养老机构,很多都是一床难求。
三、养老支付能力不足说明没有“市场”?
Q教授的观点:中国的养老不是没有需求 而是没有“市场”,市场是指那些可以支付得起的需求。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是公共服务的责任,市场只有在公共服务的推动下才会兴旺。我们从字面上来理解:中国的养老没有“市场”,需要政府把公共服务的责任担起来,在公共服务的推动下,才会有“市场”。
随后,Q教授从机构运营成本、人员工资、退休收入、老人支付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论证。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分析一下:
这里,我们先给大家介绍两个情况:
1、中健联盟产业研究中心对美国养老的研究表明,美国人在养老方面的支出,是其退休工资的三倍左右,这个也好理解,退休 工资,代表的是老人当年的收入水平,其退休时期的支出水平,要比当时高很多,再加上各种保险和社会福利,老人在养老方面的综合支出,是其退休工资的三倍。
2、日本在介护险的支持下,养老服务个人支出仅占养老服务总支出的20%左右,也就是说,一万块钱的养老服务,个人仅需要支付2千元左右。美国和日本是两个国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式,但都较好地解决了养老的难题,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我国的情况:
1、低薪酬、低素质,提供低质量的服务
北京养老护理人员,40-59岁为主,占总量的74.4%,40岁以下的,仅占22%,而且还多数来自外地,这样的人员结构,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是不太可能的。
从普查得出的数据看,北京市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以年龄40-49岁组为最多,占44.2%,其次是50-59岁这个年龄段,占30.2%,二者合计占近四分之三。而40岁以下的护理员占22.0%,60岁及以上的护理员占3.6%,二者合计则占四分之一多一点。实际上北京市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很多都来自外省市,这其中来自北京市的只占32.5%,来自外地的占了67.5%。
这些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2016年平均拿到的月税后工资为2788元(见表2)。其中工资最高的是企业,平均为3063元,民办非企业为2973元,事业单位的工资最低,只有2509元。
那么相对于北京市职工的平均工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工资处在什么水平呢?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结果,2016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为7709元。尽管这里统计的是税前工资,但刨除个人工资所得税以后,仍远远高于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月平均工资。
护理人员的平均工资仅相当于北京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的32.5%,也就是说,拿着不到全市职工平均工资的三分之一,不仅找不到好的服务人才,同样也留不住人才,一名合格的养老护理人员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和所需要的技能知识,不比一个护士要少多少。
所以,低薪酬,只能招来低素质的护理人员,然后提供低质量的养老服务,而低质量的养老服务,是没有市场的,没有人愿意花钱把自己家的长辈送到养老机构去享受低质量的服务。
2、不是没有消费能力,而是缺少消费意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消费能力提升很快,中国大妈更是横扫全球,那么,是因为北京养老机构的收费高吗?我们来看一下统计数据:
排除一些特殊和极端情况外,表3给出了北京市养老机构平均收费定价(元/月),它涵盖了床位费、餐费和护理费的总和。如果不考虑法人单位类型,只考虑生活自理能力,那么花费最低的应该是生活完全能够自理老年人,三个费用加到一起为2931元/月;花费最高的应该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老年人,三者费用之和为4465元/月。如果再考虑法人类型,那么生活能够自理且在事业法人机构的花费应该是最低的,三者合计为2528元/月;而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在企业法人机构的老年人花费是最高的,三者之和为9884元/月。如果再考虑到其他杂费,如取暖费、水电费、洗涤费或其他杂费,估计还要再加500元。这样,在北京居住在养老机构,每月至少要花费3000元,最多要花费1万多元。这反映了北京市目前养老机构的整体收费标准和收费水平。
从表4给出的结果看,北京市老年人月平均养老金收入为3456元。
北京市老年人是否有足够的支付能力来进养老机构,还必须看老年人总收入的分布情况。将老年人月总收入进行分组,得到在各个收入分组中老年人的人数和比例(见表5)。可以看出:北京市老年人中约有20%的人总收入在2000元以下,约有70%的人总收入在5000元以下;总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只占约10%。
如果假定老年人拿出总收入的一半来支付养老机构的费用,那么月收入5000元则属于最低门槛了,因为她们只能选择月收费在2500元的养老机构,也就是只能选择事业单位养老机构,而且她们还必须能够“完全自理”。按照这个标准,北京市占70%月总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老人完全不具备进入养老机构的可能,不管她们生活是否能够自理还是不能自理,只能是在家养老或在家接受照护。
Q教授做了一个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假设,用一半的收入来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的收入来源,相当一部分是退休工资,而退休工资代表的是过去的收入水平,以此来购买当前的服务,已经不足,如果还要再减一半,以当前服务的提供成本,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再一个,中国老人历来就有攒钱养老的习惯,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假设用全部的收入来入住养老机构,而用老人的储蓄作为应急所需,这是较为合理也是符合当前情况的设想。
如果我们将收入5000元以上的,设定为市场化的主要服务对象,那些根据以上的数据,约有30%的老年人是目标客户,如果按照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2016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为3091228人,约有92万老人是有条件,有潜在消费能力的客群,相对于北京总共存在的9万张床位,10:1,这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市场。更何况,我们还应该看到,月收入8000元以上的高收入人群,占到总量的10%,意味着,北京有30万高价值老人客群。
所以,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能够提供让这部分高价值愿意付费的养老服务,让他们对养老服务有付费的意愿。
目前住在北京市养老机构的老人中自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各占三分之一。也就是说,30万高价值老人客群,自理、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各有约10万,如果再将家属支持的支付能力算上,这个市场会更大。
3、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加强补贴的管理
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养老机构获得过政府财政补贴的比例高达82.7%(见表7)。其中事业单位获得补贴的比例为78.4%,民办非企业为88.0%,企业为52.9%。这里面民办非企业拿到政府补贴的机构最多,其次是事业单位,拿到政府补贴比例最少的是企业(或营利性)养老机构。
政府的财政补贴会涉及具体的补贴内容(见表8)。在所有的养老机构中拿到政府提供运营补贴的占67.0%,建设补贴占20.0%,人员补贴占10.8%,房租补贴只占1.6%,其他补贴占6.3%。
所有获得过补贴的养老机构,其获得的补贴额度也有很大差异。普查调查了从2013年以来到2016年9月22日(不到三年的时间)所获得过政府补贴养老机构所得到的各类补贴额度,经过数据汇总和整理得到了不同法人类型机构获得的各类补贴的均值、中位数,以及补贴的最小和最大额度(见表9)。在运营补贴中事业单位平均获得了189万元的补贴,获得的补贴最多;而民办非企业获得了177万元的补贴;企业平均获得了68万元的补贴,补贴额度最少。
从以上数据,我们注意一下,在运营补贴方面,同样是民办非企业,最少的补贴数是0.5万元,最多的是9600万元,两者相差将近2万倍,对于补贴的发放是否合理,如何使补贴更好地发挥促进养老服务发展的作用,建议北京市人大或者全国人大作专题调研。
政府还为养老机构提供了很多政策性优惠,比如减免营业税,减免所得税,减免水电气热费和房产税等。在北京市,获得减免营业税的机构比例最高,占到61.9%,获得水电气热费优惠的机构占到43.2%,获得企业所得税减免的占36.7%,获得减免房产税的占到15.4%。
我们在看到政府补贴的同时,是否也应该问一下,为什么只有部分得到了支持,而另一部分没有得到支持,是宣传力度不够,还是什么原因,如何创造一个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环境,让养老产业有更好的发展土壤,这个才是政府相关部门和立法部门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四,关于养老产业发展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养老产业为何兴旺不起来,借Q教授的文章,我们和大家一起来分析,分析以后,我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让未来,我们的老人能够老有所养。为此中健联盟产业研究中心,提出如下想法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1、统一认识,集中发力,区别发展
统一认识,就是全国上下,我们都要认真学习和体会中央文件精神,基本的共识是:“养老服务业既是关系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基于这个统一认识,大家集中发力,养老服务业发展才会更好。区别发展,针对养老是民生事业和针对养老是朝阳产业,应该有不同的政策来支持,如果将这两者混为一谈,必将顾此失彼。
这其实就是养老讨论了很多年,仍然未解决的问题,如何界定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事业和产业的关系,目前,针对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还非常少,2016年91号文定调了养老产业作为朝阳产业发展的方面,但直到2019年才开始出台支持养老市场发展的政策,需要针对养老产业市场化发展出台更多的支持政策,建议这个作为下一阶段政策出台的重点。
2、构建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支付体系
养老服务的支付,全靠国家,全靠个人,都是不对的,那么,国家、社会、家庭这三者如何共同发力,来解决养老支付能力不足的难题,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国家在逐渐完善社会养老的保障体系,并进行政策体系建设,社会如何来补充养老支付能力不足的难题,参照国际养老产业发展经验,发展养老金融,如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多种形式的养老基金等,都是有利于养老产业发展的,一个是通过养老金融和保险,加强养老服务的支付能力,另一个是加大对养老服务提供者的支持,降低服务成本,才有可能降低服务收费。
我们需要从国家、社会和家庭等多个方面来建立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支付体系,如果仅以老人的退休工资,是不可能建立起养老产业体系,养老产业也不可能发展的,老人退休工资,只是养老服务支付体系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多渠道、多种方式来解决养老服务购买力不足的难题,只有建立了有足够支付能力的养老服务支付体系,养老产业才能够真正的发展起来,当然,前提是我们需要建立高质量的养老服务体系,当前的养老服务质量离市场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3、公平、公开、公正的精准补贴政策
从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补贴政策差别较大,最大的差别居然会相关到近2万倍,我们需要建立一套公平、公开、公正的补贴制定,所有获得补贴的,都需要在政府网站上做出详细公示,同时要加强精准补贴政策的建立,参照日本的补贴经验,养老机构的建设,政府补贴30%的建设资金,并可以提供金融支持,对于养老服务,主要由介护保险等多种保险提供支持。换个角度理解,政府将补贴以保险的形式支付,管理更加规范,也更加精准。未来,我国的养老补贴,建议以入住老人为基础,所有的补贴都以真实入住的老人来展开,将补贴补给老人,而不是补给机构,比如说,有ABC三家养老机构,收费分别是2000、3000、5000,老人入住分别可以获得1000、1200、2000元的补贴,其余部分自行支付,将入住养老机构的选择权交给老人,并提供与之对应的补贴,只有老人实际入住,补贴才会生效。同时还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补贴,在养老产业发展的初期,以北京为例,每位养老护理人员,每月给予1000元的补贴都不算多。补贴涉及到社会公平,需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精准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够花更少的钱,获得更大的效果。
4、加快建立养老服务大数据信息平台
养老补贴欠公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养老服务未建立有效的大数据信息平台,有一个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案例,就是公安部门对酒店的管理,哪个酒店,什么时候,谁入住了,公安部门都可以实时掌握,这对公安部门加强对酒店的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基础。而到目前为止,民政部门的统计数据还在采用类似旅游部门的,所谓的直报方式,这种方式的结果,东三省的GDP数据已经告诉我们结果了。假如民政部门有了详细的各机构老人入住数据,这补贴的发放,就会非常有针对性,能够最大限度发挥补贴的作用。加快建立养老服务大数据信息平台,可以学习公安部门的经验,有了大数据平台,我们在制定政策、对未来产业发展的趋势预测等都有了充分的数据支持,决策会更加准确。
Q教授说:当政府把养老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并覆盖所有老年人,特别是低收入老年人的时候,大量的需求将被释放出来,社会组织和企业将有大量的服务性工作要做。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养老产业才能从现在的困境中走出来,才会真正的兴旺发达起来。
我们不认同这个观点,养老产业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Q教授讲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公共服务可以释放部分需求,政府的服务采购,也能够满足一部分养老服务组织和企业的业务,但真正让中国养老产业发展起来的,还是需要建立高品质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及养老消费支付体系建设,只有我们建立起了养老服务支付体系,解决了支付难题,我们将会有更多的机会来发展养老产业,而不仅仅只是靠政府提供的那些基础保障性的养老服务需求。
Q教授那篇文章末尾,读者陈浩的留言:这篇报告是学者的调研报告,并非养老市场专业人员。且调研数据来源真实性存疑,就普遍养老机构生存情况来说,该报告结论不代表北京养老市场的普遍情况。
小编认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都不一样,在没有可靠技术保障的情况下,民政部门的数据真实性确实有待检验的,关于养老机构的盈利情况,是通过询问机构来了解的,这个确实不能代表北京市场的普遍情况。只有政府掌握了养老机构实时入住情况的时候,我们才可以随时了解机构的基本盈利情况,否则仅靠询问,是很难得到真实情况的。
其实,养老机构仅仅只是养老产业的一小部分,既然养老产业被国家定位为“朝阳产业”,养老产业涉及到医疗保健、适老用品、养老服务、房地产、保险、金融、娱乐文化、旅游休闲、咨询服务等多个细分行业,如果我们还只是将养老产业=养老机构来研究,那不仅是浪费时间,也是浪费精力的事情,我们需要站在更广阔的养老产业市场来研究,真正将养老产业发展成为“朝阳产业”,丰富养老服务供给,才能够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对养老服务的需要。才能够真正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养老服务业既是关系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
养老产业发展当前确实非常艰难,但我们坚信党的领导,养老产业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是值得我们努力,并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来源:中健联盟产业研究中心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创始人之全球创新计划,开班啦!!!
江湖不相忘 分享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