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临港有个特别的“家”


临港有个特别的“家”

黄飞与他的特殊人群养护院


来源:家庭周刊 2020-11-04


从轨交龙阳路站搭乘16号线一路向东南出发,行至浦东新区临港新城的书院站下车,再搭乘约十分钟的芦杜专线,便能见到茵茵农田间一处整洁而宽敞的庭院。


邻港养护院


那里住着的,有耄耋老人,也有稚龄孩童。

他们是失能失智的特殊人群,也是黄飞悉心呵护的“家人”们。


院长黄飞与杨倩(中)


“代子女行孝,替父母尽责,为社会分忧”。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黄飞尽己所能践行着这一初心和使命,也切实地帮助了数以百计的家庭驱赶病痛的阴霾,奔赴向阳的新生。


邻港养护院的老人们



◆记者 丁诗圆

因为经历,所以感同身受

以“全村的希望”评价青年时代的黄飞再确切不过了。生于浦东老港成日村的黄飞于上世纪80年代被复旦大学录取,毕业后进入上海建工集团,与妻子组建了属于二人的小家庭。拥有人人称羡的事业和幸福美满的生活,黄飞感到充实而满足。

可是幸运并不一直眷顾于他。1988年,甲肝病毒席卷上海,黄飞妻子全家受到影响,而彼时她已有孕在身。数月后,妻子产下一名八斤多重的女婴,孩子长到三个月大依然无法自主抬头,也不会抓握物体,医院确诊孩子为脑瘫患儿。当时,为小夫妻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着想,黄飞的母亲主动提出将女婴接到自己身边抚养。长辈的爱意没能换来奇迹,1994年,孩子离开了人世,不到60岁的母亲也跟着撒手人寰,前后相隔不过数月。亲人的相继离世令黄飞悲痛万分,而与病魔经年的拉锯战也让黄飞意识到,残疾和病痛是一个小家庭难以承受之重。他决心建一座养护院,专门接收老人和需要特殊护理的残障人士。1999年初,黄飞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中从建工集团辞职,开始下海经商,为养护院筹措经费。

十二年时间,黄飞换了十二个行当,从保险到建筑再到市政工程,“什么挣钱就做什么。”商场的纸醉金迷并没有让黄飞忘记初衷,他说自己确实是个“意志很坚定的人”,赚够了钱即刻回归原本的目标。2011年7月,一座占地近10000平方米、拥有核定床位300张的养护院终于在临港落成。
特殊的人,特别的“家”

养老机构、残疾人养护基地、全国首家盲人定点养护基地、康复中心……这些都是悬挂于邻港养护院墙上的标识,亦足见其承担着多样的功用。

何阿婆和老伴住在养护院东隅最“奢侈”的套间里。说“奢侈”,其实比之上海市区绝大多数康养机构,这里的价格依旧要低廉不少。何阿婆骄傲地介绍,自己的老伴曾是“为国家培养过冠军人才的游泳教练”,数月前因摔伤行动不便,思路也不大清楚了,便一同搬来了这里。屋内放置的最新款iPad、笔记本电脑和各类电器都可见老夫妻俩的经济状况不错。“老头子在市区一直咳嗽。”何阿婆遥遥指向窗外澄净的碧空和碧绿的农田,“这里空气好,活动空间宽敞,尤其黄院长对我们都特别照顾。”

许多细节可见黄飞对于养护院里的大事小情都颇为挂心。与一般坐镇办公室“指点江山”的院长不同,黄飞每天都会查两到三回房,食堂当日的配餐如何,哪一层楼哪处角落的墙面有渗水迹象,黄飞都了如指掌。对于居住其间的百余位老人和病人,他们的年岁、健康状况和经济条件,以及他们的家人多久来探望一次、日常爱耍哪些小性子,黄飞都巨细靡遗地牢记在心。每年,他都会为养护院中健康状况良好的老人们组织春秋游活动,老人们登过金茂大厦,也在艳阳里欣赏过浦江两岸的风景。也正因此,黄飞得到了大家的爱戴。

24岁的杨倩出生不久即被诊断为脑瘫,尽管保留了部分行动及语言能力,但对于条件一般的杨家来说,照料一个失能失智的孩子仍是难以承受的重压。8年前,杨倩的父母将她送入邻港养护院。在这里,杨倩得到了专业的照顾。遇到陌生人同她打招呼,她会在黄飞的引导下笑眯眯地问候“叔叔好”“阿姨好”。当黄飞试探性地提出“跟我一起拍张照片好不好啊”时,她随即点了点头并站到黄院长的身边。

养护院二、三楼的西翼,还住着许许多多的“杨倩”。因为发育迟滞加之常居室内,他们看起来比真实年纪小上许多。在护理员的悉心照料下,更保留了孩童般的天真,笑靥纯净灿烂。黄飞待他们亦亲亦友。他身材高大,与失能失智者交谈时总会习惯性地俯下身子,认真地平视对方的眼睛。(下转第3版)(上接第1版)

采访临近尾声时,有个叫小龙的男孩自己打开了西翼的铁门,跑出来磕磕巴巴地向黄院长要求“和哥哥一起住”,黄飞屈着膝耐心地指导他如何“表现得更好一点”,才能获得跟哥哥同住的机会,小龙也接受了他的建议。信任和依赖总在细微处建立。
不息的信念,请传递下去

经营一家民营养护院绝非易事。目前300张床位只住了130人,而维持收支平衡则需要至少60%的入住率。此外,由于黄飞专注接收中重度失能失智人群,时常有家属会将被公立机构拒收的、弥留之际的病患送来,黄飞不得不面对更多的突发状况和一些纠纷。黄飞说,开办养护院以来,他的手机在夜里从没有关过。

纵使一路艰难,黄飞得到了许多人的理解和帮助。创业初期,黄飞与妻子因缺少沟通而分道扬镳,但他们的二女儿却对父亲的事业大力支持,目前女儿正一边在上海交大学习养老管理相关的课程,一边帮父亲打理院内的诸多事宜;黄飞的现任妻子经营着一家理疗会所,贴补养护院的日常开支;院里还有一位李姓送报老人,曾是南汇中心医院的大内科主任,后在巴西从事了一段时间的心理咨询,现在正帮助黄飞做老人和家属们的临终关怀与疏导,而越来越多的老人和病人家属也对黄飞的工作给予肯定和感恩;每年假期,临港及上海各大高校的学生都会组织志愿队伍前来养护院陪伴老人举办活动,或是外出游玩……

黄飞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如今越来越多资金雄厚的企业开始进入康养行业,也兴建了许多比我们环境更好的养护院。但是那些重症的老弱病残,那些并不殷实的家庭,它们不应该被忘记。我希望从邻港养护院开始,能给他们的生活一点新的希望和可能,也让更多进入这一领域的人关注他们。”

新民晚报官方网站 xinmin.cn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推荐
           

双11”“银发族”成为新力量,购购购老年人最爱买……

贵州遵义:多措并举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建设

都说日本养老院的设计人性化,它们的优势到底在哪?

北京老年人数字生活探访:“智能”有门槛 老人很犯难

60岁儿子喝酒晚归被85岁母亲提鞋“教育”,边笑边跑

河北省将做好五项重点工作应对人口老龄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