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4月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新中国(4)金融战:从胡雪岩到陈云

2017-02-22 迷雾君 拨开迷雾看世界

本公众号“拨开迷雾看世界”之三部曲由以下文章组成:

《拨开谜雾看世界(上):被篡改的历史》讲述满清为了统治需要篡改了中国人的历史;欧洲人伪造出欧洲中心论给世界人民洗脑。

拨开迷雾看世界(中):气功,宗教和精神控制 第1篇讲述气功出偏差的原因和邪教教主控制教徒的方法;

拨开迷雾看世界(中):独特的视角看宗教 第2篇介绍中国宗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讨论宗教政策。

拨开迷雾看世界():新中国》篇幅太长,分好多集了

新中国(1)历史为什么选择了毛泽东

新中国(2)朝鲜战争是斯大林的阴谋

新中国(3)毛岸英的特权

本文是 新中国(4)金融战:从胡雪岩到陈云

1. 胡雪岩破产内幕

话说1883年11月,胡雪岩正在为一笔汇丰银行50万两银子的债务寝食不安。红顶商人胡雪岩,总资产2000万两银子(大约相当于现在的40亿人民币),按理50万两不算大事。可就是这笔钱,成了压垮胡氏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

胡雪岩的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英皇授权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对清朝的鸦片贸易。东印度公司一边通过武力威慑,一边通过贿赂和毒瘾控制满清官员,拓展鸦片贸易。

清朝采用银铜双货币机制,比价基本稳定在1两白银合1000文铜钱。鸦片贸易导致清朝白银大量外流,白银升值到1两白银合1600文铜钱。老百姓平时所得都是铜钱,而税赋要折合成白银,这样相当于老百姓的税赋增加了60%。于是各省欠税日多,清政府越来越穷。

东印度公司解体后,犹太人沙逊抓住机会控制了印度腹地的罂粟园,发了大财。1864年沙逊投资成立了汇丰银行。1874年来自苏州洞庭东山的席正甫当了汇丰银行的洋买办。汇丰银行靠英国的实力禁止清政府查账,所以中国的贪官污吏和达官贵族都把钱存在汇丰,而只要很低的利息。

汇丰银行凭借大量低成本资金可以给本土钱庄、票号拆借资金。同时,席正甫凭自己的影响力让自己的儿孙包办了20家外资银行中13家的买办席位,

这样,席正甫掌管的汇丰银行就有了类似中央银行的能力,可以控制市场上资金的松紧。每到生丝收购季节,汇丰就配合各大洋行收紧银根,丝商们借不到足够的资金收购生丝,丝农们不得不低价出售给洋行。

胡雪岩看不惯丝农被洋行盘剥,决心夺回定价权,于是找准机会偷偷提前广发定金大量收购生丝,并力邀同行形成价格同盟。

胡雪岩的后台是左宗棠。左宗棠主张塞防优先,因收复新疆而势头力压李鸿章。主张海防优先的李鸿章,指使盛宣怀择机干掉左宗棠的钱袋子胡雪岩。

这样,各大洋行通过汇丰银行等外资银行收紧银根,并放出风声在胡雪岩的钱庄造成挤兑风潮;同时盛宣怀通过北洋系扣住应该付给胡雪岩的50万两斜饷,向胡雪岩背后捅了致命一刀。胡雪岩苦心经营几十年的金融帝国崩溃了。

没有自己的中央银行,那就只能任由外资银行宰割。

2.孙中山的钱是哪里来的

1920年,高尔察克手下的雇佣军哗变,和苏联政府达成协议,雇佣军把高尔察克和抢占的沙皇中央银行黄金储备交出,换一条生路。穷的叮当响苏维埃政府发了一笔横财,拿到了价值约5000万英镑的黄金。于是苏联以这批黄金做储备,发行了金卢布,经济开始稳定下来。

刚刚站稳脚跟的苏联危机四伏。苏联军力主要集中在欧洲部分,中苏漫长的边境线是苏联的软肋。所以促使外蒙独立和控制新疆、控制东北的中东铁路,成了苏联的核心利益。

苏联派越飞出使中国。有英美撑腰的吴佩孚不予理睬。最终越飞找到了及其缺钱的孙中山。1923年1月26日,《孙文越飞宣言》公开发表,俄国援助孙中山搞国民革命,孙中山认可东北铁路应由中苏共管,进驻外蒙的苏联红军不必立时撤退。

于是,孙中山开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建了黄埔军校,并开始北伐。而苏联在1923-1926年给国民党提供了3000万金卢布(约2700万银元)的军火和财政援助。

同时,苏联给了西北的冯玉祥国民军600多万金卢布的武器弹药,1100万金卢布的贷款。

3.蒋介石的钱是哪里来的

1926年11月,北伐的蒋介石到了南昌。此时汪精卫到了武汉,汪精卫以孙中山继承人自居,又有苏联顾问鲍罗廷的金钱支持,主导了政权。北伐大军的粮饷都在汪精卫手上,蒋介石随时可能失去权力。

这时候,老相识上海滩金融大亨虞洽卿来了。

虞洽卿是犹太背景的荷兰银行的买办,代表国际银行和租界势力,来和蒋介石谈条件。1927年2月,达成秘密协议:蒋介石到上海、南京后,可以获得贷款6000万大洋,条件是蒋介石要反共。

1927年3月26日,蒋介石到了上海。席正甫(就是前面斗倒胡雪岩的那位)的后人,上海银楼公会的席云生首肯,4月1日-4日上海的银行和钱庄给了蒋介石300万银元的首付款。

4月12日,蒋介石对共产党和工人动手了。四一二大屠杀一开始,银行家们立即又给了蒋介石700万银元。随后,又为蒋介石发行了3000万银元的公债。

6月20日,蒋介石向冯玉祥开出每月260万银元的天价,冯玉祥立马抛弃了苏联人,并逼迫汪精卫与蒋介石合流。此时共产国际提出要汪精卫土改,让共产党组建军队的等条件,同时只肯提供200万金卢布援助。

7月12日宋子文代表蒋介石与汪精卫密谈。三天后汪精卫开始清共。

这个时候,蒋介石在二次北伐中丢了徐州,桂系和汪精卫开始逼宫,江浙财阀也断了支持,蒋介石只好于1927年8月14日下野,孙科上台。

蒋介石痛定思痛,加紧追求宋美龄。席正甫的孙子席德柄是宋美龄的哥哥宋子文留美时的同学,宋家的政商资源炙手可热。这是买办财团和军事独裁者的完美结合。

这时候新政府财政上已经难以为继,桂系又和唐生智内讧,1928年1月4日不得不请蒋介石重新出山。宋子文马上安排,4000万银元公债被认购一空。

4.蒋介石的金融改革

中国银行的前身是盛宣怀筹建的户部银行,是官商合办银行,后来改称大清银行,辛亥革命后改组为中国银行。此时,席家成为中国银行的幕后股东之一。后来北洋政府将官股出售,中国银行97.47%都为私人所有。

为了夺取金融控制权,早在1928年,蒋介石就成了了中央银行。宋子文任总裁,席家的席德懋主管外汇业务。蒋介石的交易是参股中国银行,而让席家介入中央银行,双方利益置换。但直到1935年,中央银行才确立了权威地位。

当时的中国,银两的成色、重量五花八门,各种银元也很多,还有铜钱流通。所以首先要统一货币,1933年4月废两改元成功。1935年,政府发行公债筹资强行改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然后,蒋介石把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手中的通商、实业、四明银行发行的钞票集中挤兑,把这三家银行也改组控制了。

最后,宋子文控制了中国银行系统,孔祥熙控制了中央银行系统,陈家和宋家分享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作为蒋家的自留地。民国的金融体系成了四大家族的囊中物。

1933年,罗斯福推新政,美国财政部在海外市场收购白银,推高银价,表面上的目的是推高银本位国家的购买力,利于美国出口倾销。实际的效果是造成中国白银大量流失,造成通货紧缩,最后被迫放弃银本位制。

1935年11月,国民政府公告,中央、中国、交通三家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由政府收兑。法币1元对英镑1先令2便士半。国有收购的白银运到伦敦出售为英镑作为准备金。

法币从这一天起,成了外国货币的附庸。

此后,民国政府又向美国财政部出售白银,所得美元作为准备金,100法币等于30美元。如果美元和英镑汇率发生较大变动,则盯住币值较高的一方。

然而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蒋介石不得不通过印钱来打仗,法币贬值信用岌岌可危。中英平准基金失败,最后靠美国的援助度过了难关。

1945年日本投降,宋子文宣布1元法币换200元伪币掠夺了沦陷区。其后疯狂印钞造成的恶性通货膨胀断送了法币。1948年8月最后的金圆券改革失败,直接导致了国民党政权的崩溃。蒋介石带着最后的黄金和白银去了台湾。

5.共产党的钱是哪里来的

苏区货币

1931年11月,毛泽民受命筹建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以银元为本位,30%以上的准备金发行了苏区纸币,以及银币、铜币,统一了苏区混乱的货币。

苏区银行对需要市场和经营资金的,发放低息贷款;秋收时,以合理价格买入粮食;缺粮时,以合理价格卖出。

在统一货币、统一财政的基础上,苏区通过贸易、税收获得的资金保证了经济的发展和物价的稳定。

1932-1934年,苏区的货币走的是一条完全独立自主的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成功建立的的货币金融系统。

物资本位的北海币

薛暮桥,小学文化,山东根据地工商局长货币政策负责人。

薛暮桥创造的“北海币”发行方式,是每发行1万元货币,至少有5000元用来购买粮食、棉花、棉布、花生的重要物资。如果物价上升,就出售物资回笼货币,平抑物价;如果物价下降,则增发货币,收购物资。

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创造的这种不以金银或外汇为准备金,而是以物资为本位的货币,成功稳定了物价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这表明了一个朴素的真理:货币是交易的工具,货币的价值来源于能买到需要的货物。

战略物资与贸易战

薛暮桥把海盐和花生油这两样敌占区急需的战略物资,作为贸易战的主要武器。根据地规定出售海盐和花生油只收北海币,这样敌占区的商家不得不持有一定数量的北海币;后来人们发现北海币币值稳定,很乐意持有。

这样,北海币就变成了敌占区的“外汇储备”,享受了“铸币税”的收益。这和美国人后来策划的石油只能使用美元购买如出一辙。

想想看,假如今天的中国经济学家能够学习一下小学文化的薛暮桥,规定中国的稀土这样的战略物资出口只能用人民币结算,是不是可以让外国人多储备一点人民币?

6.人民币之战

有了这些实践为基础,1948年低,中共开始发行统一的货币:人民币。人民币不规定含金量,不与金银挂钩,汇率根据货币实际购买力而定。

这样,人民币就成了一种真正独立自主、不受他人控制的货币。

相比美元以国债为抵押发行,每发行一美元代表背后有美国政府一美元的负债,这是一种货币制度上的本质不同。

人民币诞生没多久,就遇到了巨大的挑战。1949年10月,以上海、天津为龙头,全国物价开始猛涨。11月的物价,比7月底已经涨了2倍!

这种局面,已在陈云的预料之中。一方面战争仍在进行,军费开支巨大,政府不得不靠增加货币发行来弥补军费。另一方面,在银元之战中被陈云铁腕打压的投机商不甘心失败,把赌注下在老百姓必需的日常用品上。

他们哪里知道,陈云对付投机商的策略是,一方面和投机商比囤积物资,一方面在他们的资金来源上进行釜底抽薪,这就是紧缩银根!

投机商犯了胡雪岩当年的致命错误,囤积方叫板政府,但如果不掌握货币发行大权,那就是在找死!

中财委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粮食、棉花、棉布的大规模调运,并进行集中管理。同时又采取多种办法收紧银根,一是征收税款,二是发行公债。还要求国家单位必须把现金存入国家银行,不许存入私人行庄。对私人行庄实行严格的金融管理。人民银行还推出“折实储蓄”来吸纳社会闲散资金。这样社会的游资渐渐被吸干了,而投机商还浑然不觉,继续用很高的利息拆借资金,买入粮食和纱布。

截止到11月13日,国家可以调用的粮食不下50亿斤,国营中纺公司掌握的棉纱和棉布达全国产量的一半,人民银行吸收了8000亿社会游资,投机商已经深陷重围而不自知。

这时,陈云认为稳定物价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连下12道金牌,制定了紧盯物价目标,集中物资,打击投机商的细则,为大战做最后的部署。

11月20日开始,上海、北京、天津、汉口等大城市的国营贸易公司开始陆续出货。投机商一看又有物资放出,不管价钱多少,一窝蜂地扑上来吃进。这次国营公司在出售物资的同时,居然在逐步提高价格,向黑市价格靠拢。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难道政府也想利用涨价套利?他们没想到这是陈云使出的“引蛇出洞”之计,引诱投机商把手里的资金全部拿出来。

投机商根据过去的经验判断,紧俏商品一天就能涨好几轮,不但可以应付拆借利息,更可以获得暴利。他们也顾不得多想国营公司涨价的动机,不惜一切疯狂吃进,兜里的钞票却在不知不觉中被吸干了。银行贷不到款,就借高利贷,甚至不惜每天支付50%,甚至100%的惊人利息!

11月24日,总体物价水平到达7月底的2.2倍,这正是陈云定下的物价目标,在此水平上,国家手里的物资和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相当,政府集中力量对投机商发起总攻的决战时刻来到了!

11月25日,同时在各地,国营贸易公司开始了全面抛售纱布,并不断地调低价格。投机商开始还敢接招,继续吃进。但国营公司的物资铺天盖地而来,投机商手里的资金几下就被抽干了。这时投机商才意识到大事不妙,赶紧“割肉”抛售手中高价囤积的纱布。他们抛得越多,亏得越厉害,棉纱市场行情如雪崩一般一泻而下。

政府连续抛售10天以后,粮棉等商品价格总计猛跌了三四成。许多投机商扛不住了,纷纷破产,天津的投机商纷纷跳楼自杀。上海的私营批发商一下子倒闭了几十家,棉布投机商一共亏了250多亿元。

三个月后,陈云采用同样的战术,在粮食大战中,对负隅顽抗的投机商给予最后的致命一击,从此投机势力土崩瓦解了,物价逐步走向平稳,在中国大地横行十几年的超级通货膨胀终于被驯服了!

这场粮棉之战中,政府不仅能够主动应对,而且有计划、有步骤地达到了预定目标。无论是物价总指数,还是主要商品的价格,都在预计的水平上。蒋介石解决不了的通货膨胀,美国人认为不可能平息的物价,被陈云和他的同事们,经过精确计算和严格执行,一举实现了。

难怪曾有人说,那些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同陈云、薛暮桥、南汉宸等相比,完全不在一个级别,因为他们都没有机会在世界人口第一大国里,实际操刀验证过他们的理论。弗里德曼和萨缪尔森等人注重自由市场,斯蒂格利茨强调政府计划调控。而陈云早在建国初期就提出了“大计划,小自由”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既强调政府调控,又注意自由市场。

后记

1980年之后,中国的决策者们似乎丧失了自信。洋经济学家、海归们被奉若上宾。美国所有的高科技都对中国人严防死守,唯独热衷于培养、赞美、资助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是不是有什么可疑的地方呢?

1994年执行至今的强制结汇制度,导致人民币变成了美元的附庸。不禁令人感慨。

而国有银行改制必须引入外资战略投资者的政策又是如何出台的?中国石油H股1.28港元卖给海外投资者,A股定价16.7人民币而开盘48.6人民币卖给中国投资者的逻辑又是什么?

要控制一个国家,先控制他的思想。深思!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资料来源:

宋鸿兵 《货币战争2金融高边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