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检验科工作有三种方式,你用哪一种?
以下文章来源于检验医学 ,作者徐瑞平
点击上方蓝字订阅 医学检验沙龙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点击上图 查看专业辅导资料
徐瑞平
河南省镇平县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来源:检验医学
在检验科工作有三种工作方式,对照一下,看下你属于哪一种?
在检验科这是最低级的工作方式,用“手”工作的人,或许工作起来也非常勤奋,他们兢兢业业地每天在劳作着,但是缺乏对工作本身的思考,只是在机械地重复着那个可能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的机械动作,整日的付出却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用手工作的人追求的目标就是工作做完就OK了!
就像你在检验科工作,标本来了你会收一下;现代化的仪器如此的先进,傻瓜式一键操作,你离心编号后,甚至可以闭着眼按几个按钮,就能工作!
但是,这只是你的生存的基本技能,为了生活下去形成的条件反射,即使你做的再熟练,也不过只是机器的奴隶,检验结果的搬运工而已!
在这个现代AI智能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已经开始融入医生的工作流程,未来医院,医疗人工智能将成为主角代替一大部分医务工作者。
检验科本就是机械化程度最大的科室,随着科技的发展,检验科会更人工智能化,除了检测、现在连抽血都有了专门的抽血机器人,运输标本也有了专门的气道运输,审核标本成了自动审核,很多工作都已经在取代本脑,这样不假思索本能做事,终有一天,我们也将会被"取代"。
血小板这么低,是抽血不顺导致还是真的有问题?推个片染个色找找原因吧!
APTT高出这么多是凝血有问题还是用药影响?
血钾危急值是病人的真实结果还是标本溶血?
明明是黑色柏油样大便,为什么大便潜血阴性?是钩状效应还是饮食药物影响?
用脑工作的人往往是聪明的人,他们工作很高效,是很好的执行者。这种工作方式的人知道做事情不能仅仅凭靠自己的不停的体力和时间的付出,他们会把工作当成一个事业来做,属于谋定而后动。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拥有的境界,这也是为何现在效率盛行原因,我们在单位时间内提高自己工作的效率,让时间大大剩余下来,我们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用脑工作的人追求的不仅仅是“做完”,更重要的是“做好”!
用心工作的人往往最具有创造性。用心的人往往更能发现事物背后的秘密。
这三种工作方式代表了干检验工作三种不同境界。
第一种工作方式对应第一层境界,叫尽职。在其位,干其活,看好仪器,干好检验分内事,这也是医务工作者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第二层境界叫尽责。带着责任感做工作,除了尽好本职本分之外,还为大局承担更多责任。
第三层境界叫尽心。把工作作为人生价值来追求,惦着干,想着干,还要敢冒风险,敢于担当,勇于负责,善于开创。
中国医学检验界的领军人物,检验界的超级"大腕"丛玉隆教授,在科研经历中有两个“故事”最能说明处于这一境界是什么样的。
1984年夏日的一个下午,北大一院。一位外科医生拿着一张凝血酶原时间报告单来找丛玉隆教授:“主任看看吧,怎么做的化验?”丛玉隆教授看了化验单后发现患者凝血酶原检测结果为18秒,比正常值延长了7秒。这意味着如果手术会引起出血。而医生根据临床检查,认为患者不应出现该问题。丛玉隆教授对那位医生说:“你重新抽一次血,再做一次吧。”这次检测结果为12秒,是正常的。丛玉隆教授沉默了:18秒的结果真是个错误值吗?
问题出在哪儿?他不服气,一个人静静地思索。突然,一个念头闪了出来:按常规一般都是上午进行化验,这份标本为什么要在下午做?他赶紧查流程,发现该标本是当天下午两点半才送过来。他接着往下“追”——这份标本是夜班护士在凌晨5点采集的,但搁在护士台上忘了送了。正值夏天,又在下午送到,这会导致什么结果?他继续求证——他抽了自己的血,分别放在不同温度环境里做实验,结果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和温度的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值越来越长。证据找到了,谜团解开了。但丛玉隆教授并没有证明检验科青白就了事,他根据实验结果给临床定了“规矩”:凡是做凝血酶原时间的标本,必须在两三个小时之内送到化验室(在室温条件下),否则结果很难保证。
不仅如此,他还围绕13个凝血因子和温度变化的关系做了系列研究,论文一一发表,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好评,也成为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的重要理论依据。
一位慢性肾炎的住院病人,尿蛋白四个“+”,可次日检查却成了阴性。病理和生理的变化不可能出现如此大的结果差异,是什么原因呢?
经了解,丛玉隆教授获得了一个关键的细节——患者未用专用的尿杯装尿样,而用青霉素瓶留存了标本。为了证实是否青霉素干扰了尿蛋白测定,他将不同浓度的青霉素放在肾病患者尿标本内,结果发现5 mL尿内含有5000 U青霉素,就足以使尿蛋白4个“+”转阴。
事情似乎到这里可以结束,但他联想到临床上肾炎患者经常会使用大剂量的青霉素,约有85%的青霉素要经肾排出体外。于是他顺藤摸瓜,观察使用不同剂量的青霉素后,在不同时间段内对尿蛋白检查的影响,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使用多大剂量的青霉素、在何时采取尿液标本,才不影响实验结果的报告。这些珍贵的数据很快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发表,半年后又被美国《化学文摘》转载。
类似的“故事”在丛玉隆教授身上还有很多,有的甚至成为医学教学中常被引用的经典例证。
很多人会说,我们也就是一最基层的小医院,没有那么多高大上的先进设备,创哪门子新!
但是,苹果砸到人的脑袋上,本来也就是一个稀松平常的现象,只有牛顿不断挖掘背后的原因,发现了重力理论。
正如丛玉隆教授所说,不能一说创新就是分子生物学。对医学检验来说,创新的种子往往就埋在司空见惯的常规之中。
所以,用心工作的人,把工作当成自己的终身事业来做,工作本身是种享受,为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进步甚至为国家和人类的幸福而奋斗。正如乔布斯所说:活着是为了改变世界!
请问:你用哪种方式工作?!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文章最后右下点好看
编辑 | 小龙(女)
◎公众号医学检验沙龙声明◎
点击“阅读原文”,观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