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家长:宁可在医院排长队,也不愿意找家庭医生或社康中心!

小美 美移移民 2020-09-15

这个冬天,席卷全国的流感疫情风暴使得儿童疾病集体爆发,不久前,天津海河医院儿科医生就因为超负荷工作,集体病倒了,最终导致该院儿科停诊收场。

 


与此同时,各大医院儿科也都出现了空前爆满的现象,而一直推广的家庭医生并没有得到家长的信任,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社区卫生中心也是门庭冷落,许许多多的患者家长怨声四起的同时,儿科医生也都是一副焦头烂额的状态...


1


这让我们不禁思考,为什么大家宁可接受复杂的排队、挂号、就诊等程序,也不愿意接受家庭医生或基层卫生中心,以缓解一下儿科医生供不应求的局面呢?而儿科医生又是为什么会这么少呢?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


1、传统观念作祟,认为大医院才靠谱

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还是秉着“有病看医生、无病不求医”的观念,不少人并没有认识到家庭医生对维护全家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而基层的社康中心又只能做基层医疗服务,也没有大医院有保障,所以即使身体不舒服,他们会优先考虑大医院。


同时,大部分家庭都认为,家庭医生作为全科医生,并没有专科医生专业,尤其是儿科。现在不少的成年人一般都是身体扛不住了才往医院走,但孩子稍微有个风吹草动,家长就往医院送。并且很多家长迷信大医院,比如流感发热,正常三五天就退烧了,但家长不放心,在小医院看了,过两天还往大医院送,送到时就退烧了,其实是正常病程,但他们认为是大医院的功劳。



2、全科医生缺口大,家庭医生队伍难以壮大,现有的家庭医生制度未完善,服务质量也待提高

据统计,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经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仅有20.9万人。粗略计算,按照联合国的最低比例要求,我国目前全科医生的缺口超过了40万人。

  

中国当下尚未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师培训体系,极少有医学院校设立全科医学系,基层全科医生数量少,也就导致家庭医生队伍壮大不起来,连人都没有的时候,制度又怎能完善得起来?


国家卫计委基层卫生司司长李滔在上个月底便表示,目前的家庭医生制度重在保基本、建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现有的家庭医生团队需要服务的对象也相对太多。


在河南省焦作市焦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需服务周边3个社区,包括医生、护士和计生保健人员等在内,一个团队一般也就3到4个人,却要服务几千名群众。服务的人数越多,这就意味着能分给每个人的“关心”就越少,这就导致和人民群众的预期还有不小差距。


3、基层社康中心医生太弱,无力应对流感疫情

每年都会有流感爆发,而流感事件又是可大可小的,尤其对小孩子来说,儿童的免疫力不比成人,现在大部分孩子又是独生子女,父母自然不敢拿这事开玩笑,而家长选择不去基层的社区医院做一些流感的诊断或者是治疗,也在揭露着现行医疗服务体制存在着的问题:基层医疗的服务能力非常薄弱,在解决常见病、多发病方面的能力是萎缩的。


同时,在基层的社康中心工作的医生还有大量的社会性事务工作,例如建立健康档案表、高血压、糖尿病的随访等,这使得医生的业务被弱化,进一步削弱医疗服务能力,而基层医生更是呼吁:我们只想好好看病治病!这些也导致大部分基层医生也另辟蹊径,纷纷转到大医院工作。


2


现在,我们大概能了解为何流感一爆发,大家都往大医院挤了吧。另外,据“白皮书”统计数据,最近3年,中国儿科医师流失人数为14310人,占比10.7%,那么我们再来想想第二个问题:为何儿科医生这么少?


1、儿科医生的收入低

很多科室都很辛苦,在辛苦程度一样的情况下,如果儿科收入偏低,大部分医生就不愿意到儿科了。要知道,医生的工资是按基本工资加绩效的模式,基本工资就是一般的事业编制底薪,儿科医生与其他医生的收入差距主要体现在绩效工资上。


这个差距产生有两点原因:第一、药品很少,儿科医生也不敢轻易给儿童过度用药,耗材也少,高值耗材尤其少;第二、儿科手术很少,因为儿科90%的病都是常见病、多发病等小病。这两点导致儿科医生无红包和回扣可拿,因此实际收入很低。


2、儿科医生的压力更大

前面就提及,现在很多家长因为一点风吹草动就把孩子往医院送,这就导致儿科医生们一天工作都没有休息的时候。而儿科病房和成人病房最大的不同,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家长。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七大姑八大姨,他们经常会分别跑来找医生探听小朋友的病况,一人问一次病情,一个医生一天要解释几十次,安抚几十次,压力能不大?


3、医患关系更为紧张

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目前多数孩子还是独生子女,在面临各种情况,这些独生子女的家长的情绪更容易波动,例如:给孩子做多项常规检查或全面的筛查病因时,家长反而认为孩子被扎针抽血是给孩子造成伤害,家长们对孩子的悉心呵护和过度保护也让大部分儿科医生感到无奈,医患矛盾也因此更为激烈。


3


总的来说,儿科医生的共鸣就是“风险大,还更穷”,这便导致中国的儿科医生缺口越来越大。然而,在大多数的西方国家(以下均以美国为例),医生是一个人人艳羡的职业,家长们以自家孩子能成为医生为荣,大家也接受信任家庭医生和基层卫生中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1、医生不仅社会地位高,而且收入也高

medscape2017年的儿科医生薪酬报告显示,儿科医生的年均收入是20.2万美元,在所调查的27个专业的医生中是最低的。儿科医生的收入虽然比不上其他医生,但比起普通职业,美国儿科医生也算是高收入。

尽管儿科薪酬在行业内不高,但是儿科医生的薪酬满意度是52%,这与医生的工作量、工作压力都有关系。并且在medscape医生生活调查报告中发现,儿科医生居然是幸福度最高的医生之一,幸福指数排第四。


2、健全的基层医疗、家庭医生服务制度,服务质量高

中国医院分层明确,加起来有六个层次,不同层级之间的差距甚大,而美国只分医学中心和普通医院,基层医院相差也不大。


近些年来,中国也开始大力推行分级诊疗,但这些年来的效果却不明显,制约分级诊疗进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于基层医务人员的技术能力。而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则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科医学终身教育体系,并采用经济手段鼓励医学生到基层行医,有效地缩减了差距。


同时,家庭医生是许多发达国家中居民患病时的首选求助对象,他们的存在缓解了正规医院诊疗的巨大压力。在英国,90%的门急诊由家庭医生首诊,其中90%以上的病例没有进行转诊,由全科医师完成治疗,98%的门诊处方药由全科医生开出。美国每年12亿人次的就诊量,其中81%发生在医院外的医生办公室。


这样比较来看,英国、美国等国家,基层门诊量、家庭医生占整个比重相当高。


4


西方发达国家的医生职业是非常崇高、非常令人仰慕的,就以加拿大的家庭医生为例,他们一直有个传统“特权”:给社区内需要“介绍信”的居民签署“介绍信”,这种介绍信在申请护照、参军、就读某些名校时是必备的,除了家庭医生,社区内只有议员、牧师等有这样的权利。这些医生的地位确立以及医患纠纷的解决与社会的进步、法律法规的完善分不开。

在西方,大家都愿意当医生,但在中国,医生却被认为是吃力不讨好、高投入、低回报的职业。据2017年高考状元调查报告里,优秀的孩子考虑学医的仅有2%,而面对国内现状,可想而知,选择儿科的就更是少之又少了。



国外的确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但眼见国内医患矛盾愈演愈烈,儿科医生缺口也日益渐大,而基层医院完善和家庭医生的普及又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这个“全面二孩”时代,我们不禁担忧:二孩,我们到底生还是不生?

推荐阅读:

这个87岁的“老先生”常常痛批中国,但她又是最爱国的人

周报|最新移民政策汇总(01/29-02/04)

一分钟了解加拿大|vol.12移民后可将公司迁至加拿大吗?

手持一纸好国籍,北大清华就不是梦了

《三分钟》| 第一句不是“我想你了”,而是背你想要的乘法口诀


- - - END - - -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最适合您的移民方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