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gender queer/non-binary傻傻分不清楚 │ 文献导读

症状网络 症状网络 Symptoms Network 2021-05-02


性别到底有多少种?研究多元性别的时候,文献到底怎么查,词汇到底怎么用?


导读文献:The terminology of identities between, outside and beyond the gender binary – A systematic review.

Int J Transgend. 2019 Jul 18;20(2-3):138-154. 

doi: 10.1080/15532739.2019.1640654. eCollection 2019.

 

二元性别身份(binary gender identities)之外的跨性别叙事(transgender narrative)是一个新近的概念,在21世纪初才开始有大量明确探讨多元性别表现的研究。这篇综述总结了学术文献中的非二元身份(binary identidy)以及跨性别身份(trans identidy)的用词、概念以及非二元性别独特经验作为主体的研究。


Sumerian Gala

 

第三性别(a thirdgender)不能放在公认的“男性”或“女性”标识符中的身份概念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希腊神Hermaphroditus和美索不达米亚古代城市的Sumerian Gala祭司就代表了那些不能被定义为“男性”或“女性”的人。在哥伦布前的美国,有许多部落的历史报道认为实际上有四个性别,即male、female、feminine、masculine,有着“Two-Spirit”的概念。基督教移民对非二元的性别身份污名化,反对许多使用传统的“双灵人Two-Spirit”身份,并且严格实施严格的male和female双重角色,但是在1920年代和1960年代以及当今文化之中雌雄同体(androgyny)还是会出现在时尚表达之中[1]。


认识Hermaphroditus:

Hermaphroditus,用炼金术恢复我们本具自足的圆满状态




Two-Spirit(双灵人)和Hijras


Wilson 描述Two-Spirit作为一个与北美原住民的历史观念,在美国常被误用为LGBT社区的总称。实际上Two-Spirit指的既不属于“男性”也不属于“女性”的独特性别表现形式。Goulet(1996)分析了这个词如何被进一步误用,这是由于北美的欧洲移民将“Two-Spirit”的人解释为不正常,并给他们贴上了“Berdache”的标签,这是一个指有明显女性倾向的男同性恋的贬义词。


作者的文章还分析了Two-Spirit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因为在北美部落之中,有些部落对于Two-Spirit有着很高的评价,而在其他部落中,他们只是正常融入日常生活,但在另一些部落,她们可能是被排挤的。


 

Taparia(2011)描述了Hijra作为南亚第三性别的文化,这个词汇在不同的时期也存在不同的含义,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可能会被用来描述不同的群体,例如男同性恋和太监。Hijra在社会被认为既不是男性也不是女性,是法律上公认的第三性别,但是被去势的(emasculated)的“男性”身体,仍然是Hijra这个概念的核心。大部分Hijra社会地位较低,但是其地位是变化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整个社会结构变化的反应[2]。


 


心理雌雄同体(Psychological Androgyny)


Psychological Androgyny指的是一些人格特质,这个概念盛行于80年代,这类人表现出高水平的、典型的“男性”或是“女性”特征的人,被认为有较大的行为的灵活性,在社会环境中有益于个人[3]尽管后来许多研究表明,不符合社会预期的性别气质在年轻人的社交中对于个体而言具有相当负面的作用[4]。


 

Bem在1974年的论文中描述了“严格的性别角色分化已经超过了它的效用”。除此之外,她的研究还详细介绍了“性别角色清单Sex-Role Iventory”的发展。通过对100名斯坦福大学学生的“理想ideal”,“男性masculine”和“女性feminine”特征(traits)进行调查,从而开发出这种性别刻板印象(stereotypes)和角色的测量方法。每个性别的这些典型特征被用作Bem性别角色调查表中问题的基础。Androgyny被描述为一个概念而不是性别认同,但确实使用来自“男性”和“女性”的连续变量的答案来描述同质群体。


 

Wiggins和 Holzmuller(1978)将各种群体描述为“男性masculine-stereotyped”,“女性female-stereotyped”和“雌雄同体androgynous”。根据参与者对一系列预定义问题的“男性”和“女性”答案的平衡,参与者被分为三个类别[5]。同样,Gilbert(1981)[6]描述了四个不同而同质的群体:(1)雌雄同体androgynous:男性特征高,女性特征高;(2)男性masculine:男性特征高,女性特征低;(3)女性female:男性特征和男性低,女性特质高;(4)未分化undifferentiated:男性特质低,女性特质低。2005年有些研究者基于这个清单引入了cross-gender这一个概念,来描述那些测验结果与出生分配性别相反的人,以此来补充跨性别者的概念[7]。


 

psychological androgyny这个概念的概念无疑导致了性别研究范式的转变,不再将性别视为二分法(“男性”和“女性”为对立且没有重叠),而是将“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视为独立维度。这也打破了“成为男性/女性”的确定性本质,并进一步推动了至少部分是社会建构的性别观念。


 


PoMoSexuality(后现代的性)


 

Queen和Schimel在其1997年同名书的序言中指出[8],“PoMoSexuality”(“后现代的性postmodern sexuality”的缩写)并不是新的描述,而是用来检验在当时逐渐新兴的性别和性取向概念的工具。作者将其描述为“怪异的酷儿(queer queers),他们似乎无法稳定保持单一身份(who can’t seem to stay put within a nice simple identity)”。这本书的同名作品以“ PoMoSexuality”一词为基础,打破性别、同性恋和跨性别的边界,这是不希望符合社会所设定的规范界限的一面。


那些选择使用这些标签的人通常是为了抗议社会给自己施加的标签。通过认同PoMoSexual这个标签,个人声明自己性别的多样性,它提供了不承诺使用某个标签的自由。作者总结道,这次词语对于LGBT+社区关于queers的假设反应,就像是“后现代”在艺术界的反应一样,“We react against these assumptions in the same way that in the art world”。


这个词从未被广泛使用,但是它在性与性别的边界开始松动的时刻出现,历史性的记录了这个时刻,投射了当时许多人不想要被性别身份束缚的想法。



在线阅读:

https://www.amazon.com/PoMoSexuals-Challenging-Assumptions-Sexuality-1997-10-10/dp/B01FGL4R4W



 


“Gender Queer”和“Genderqueer”


在20世纪gender queer可能是骂人的话,尽管在部分LGBT社区可能作为性别认同的表达。在《Read my lips: Sexual subversion and the end of gender》[9]中,“genderqueer”一词用于描述没有或不打算进行手术的跨性别者。所举的例子是“crossdressers”,“stone butches”,“intersex people”和“drag people”。


“Gender queer”(现在在以后的文本中通常最用一个词写成)开始出现在同志和跨性别词典中,在90年代后期有了更确定的含义[10]。在这里,它开始描述一个人,他们的性别不在二元性之外,介于“男性”和“女性”之间,或朝向一种特定的二元身份,但并不完全认同它。



 

 “Gender queer”是一个多样化的术语,不能简单地归类为“男性”或“女性”,其次是既是一种内在感受,又是两种性别之外的有意识表达。许多研究都说明Gender queer这一表述本质上是叛逆的。例如,Stachowiak[11](2017)描述了性别酷儿如何对性别系统提出挑战,而Bradford[12](2017)将“Gender queer”身份描述为对主要叙事的反叛(rebellion against the master narrative)。


 

genderqueer和non-binary在许多研究中是通用的,但是在两种性别之外的内涵是复杂的,具有许多维度。McGuire在2018年制作了Gender queer Identity Scale(GQI),这是一个积极代表性别表达多样性的工具。但是,尽管看似一个很好的工具可以帮助学者定义“男性”和“女性”以外的性别,但测量中假设性别是一种静态、不变的[13]。




非二元性别(Non-Binary)


在“genderqueer”开始被广泛使用后不久,“non-binary”一词也开始出现。Richards and Barker在2015年在手册中首次提及“non-binary”一词[14]。“ non-binary”的出现与“ genderqueer”的首次出现相差将近十年。


 



Richards和Barker(2015)提出的描述在七个要点中描述了“non-binary”,这七点通常被简化为以下三点:(1)在“男性”或“女性”之间;(2)比另一种性别更接近一种性别,但不完全是“男性”或“女性”;(3)完全在二元性别之外。在后续的研究中,大量的引用了这一概念。


 

Clark[15](2018年)分析了在使用non-binary这个概念的时候,搭配什么名词也存在差异。一个选项是搭配person或是individual,例如“As non-binary individuals areincreasingly presenting at UK gender identity clinics…”,另一些研究则搭配gender、gender identity或是identity使用。还有一种用法是作为名词transsexual的形容词。这几种用法尚未发成共识,前两者均是被认可的,但是如果搭配gender使用“non-binary gender”,non-binary本身就是一种gender,那么就意味着non-binary是male和female之外的另一种gender选择,这样的观点遭到许多人反对,比较严谨的使用是“non-binarygender identity”这样是准确地将identity定义为non-binary而不是gender


Non-binary的应用也有很多限制,这个词可能给人一种介于男性和女性中间的印象。很多情况下部分完全过渡到自我认同的性别的跨性别者可能不同意non-binary这样一个描述。另外non这样一个概念具有一种与主流社会之外弱势的、不同的含义。


 


GQ / NB或NBGQ


从2014年起,“genderqueer”和“non-binary”成为主要的描述词。许多论文还详细介绍了其他描述,例如“genderfluid”,“ genderfuck”和“ polygender”等等,尽管大多数仍然采用“genderqueer”或“non-binary”作为主要术语。最近发表的一些论文都将几个词汇统称为GQ / NB(gender queer/ non-binary)



 

但是这两个词在学术界以外的用途有差异,genderqueer更多被视为一种反对性别制度的生命,而non-binary被认为是一种非政治身份,更多与跨性别身份联系在一起[16]。大多研究只使用其中一个或是使用GQ/NB这样的词汇,以避免选择其中一个作为定义性总括术语的偏颇。


  • Darwin(2017)将gender queer描述为non-binary之中的一种[17]。

  • Richards(2017)则认为genderqueer是一个流行语,将genderqueer和non-binary互换没有问题。


另外词源学的重要性也需要考虑,语言不是固定的或不固定的,一个单词的词源可以充当一个小的时间囊,从而揭示与其所描述的对象或动作有关的不断变化的叙事和观念。有些时候单词会被重新定义reclaimed,把对某个群体把对这个群体带贬义的词拿回来重新定义)或是不受欢迎(fall from favor),新的词或是新的定义被创造出来。朝着一个单一的(single)、可替代的(alternative)总括性术语(umbrella term)的运动可能代表着凝聚(cohesion),这些词是许多关于非男、非女的概念的组合。



Transgender和Gender Diversity


还有一个新兴的词汇是gender diversity,最早在2009年能见到这个词汇的使用,Winter[19](2009)将“性别多样化”描述为“承认并庆祝所有人都表达了性别认同,而性别认同和表达并不一定与一个人的性别有关。”


学术界以外的一些组织和机构也接受了“性别多样化”这一术语,以表示性别二元体系之间或之外的组织和机构。在英国,跨性别慈善机构(例如Gendered Intelligence http://genderedintelligence.co.uk)和Mermaids(https://www.mermaidsuk.org.uk)在其中都采用了“性别多样化”一词。2017年,美国心理学会第44部门将其名称从LGBT心理学研究协会更改为性取向和性别多样性心理学。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现在也都将“多样化”作为性别选择,也认识到严格的“男性”和“女性”选择对于越来越多样化的人口已经变得太过局限。澳大利亚护照具有“多样化”这个选项,并标记为“ X”,而不是只有“ M”和“ F”的标准。


在1990年代,开始使用 transgender而不是transsexual作为严格的二元“男性”和“女性”身份识别人之外。有些人也将其从“transgender和gender diversity”缩写为“ TGD”。在许多论文中,这两个标识符之间没有具体区分。


性别多样化的使用一直在增加。但是,该术语也经常被用作“总结”二元跨性别之外的所有性别认同的一种方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被用于“涵盖所有”而不是提供具体描述。



小编评述


二元性别之外的众多身份在互联网出现前,这些观念相互隔离,位置处于边缘,在社会中处于被压抑和孤立的位置,但是在互联网普及之后,在网上得以表现出来[18]。在21世纪初期开始,学术界从性别的理解,从二元的与其它的概念,到过渡性的概念,一直到多元兼容流动,日新月异。在过去,不符合二元性别角色的人们,往往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斥,处在边缘的、被孤立、被压抑的位置,随着网络的普及、研究的增加,在美国,跨性别群体的心理健康已经获得显著改善。


向下滑动查看参考文献


[1]Goulet J. G. A. (1996). The‘Berdache’/‘Two-Spirit’: A comparison of anthropological and nativeconstructions of gendered identities among the Northern Athapaskans. Journalof the Royal Anthropological Institute, 2(4), 683–701. doi:10.2307/3034303


[2]Taparia S. (2011). Emasculatedbodies of Hijras: Sites of imposed, resisted and negotiated identities. IndianJournal of Gender Studies, 18(2), 167–184. doi:10.1177/097152151101800202 


[3]Bem S. L. (1974). The measurement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Psychology, 42(2),155–162. doi:10.1037/h0036215


[4]Grossman A. H., & D’Augelli A. R. (2006). Transgender youth: Invisible and vulnerable. Journalof Homosexuality, 51(1),111–128. doi:10.1300/J082v51n01_06


Lee E. A. E., & Troop-Gordon W. (2011). Peer processes and gender role development: Changes in genderatypicality related to negative peer treatment and children’s friendships. SexRoles, 64(1–2),90–102. doi:10.1007/s11199-010-9883-2


[5]Wiggins J. S., & Holzmuller A. (1978).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and interpersonal behavior. Journal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6(1), 40–52. doi:10.1037//0022-006X.46.1.40 


[6]Gilbert L. A. (1981). Towardmental health: The benefits of psychological androgyny. ProfessionalPsychology, 12(1),29. doi:10.1037/0735-7028.12.1.29


[7]Fitzpatrick K. K., Euton S. J., Jones J. N., & Schmidt N.B. (2005). Gender role, sexual orientation andsuicide risk.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87(1), 35–42.doi:10.1016/j.jad.2005.02.020 


[8]Queen C., & Schimel L. (1997). Pomosexuals:Challenging assumptions about gender and sexuality. San Francisco, CA:Cleis Press.


[9]Wilchins R. A., & Serano J. (1997). Read mylips: Sexual subversion and the end of gender. Ithaca, NY: FirebrandBooks. 


[10]Ekins R., & King D. (2006). The transgenderphenomenon. New York, NY: Sage.


[11]Stachowiak D. M. (2017). Queeringit up, strutting our threads, and baring our souls: Genderqueer individualsnegotiating social and felt sense of gender. Journal of GenderStudies, 26(5),532–543. doi:10.1080/09589236.2016.1150817


[12]Bradford N. J., Rider G. N., Catalpa J. M., Morrow Q. J.,Berg D. R., Spencer K. G., & McGuire J. K. (2018). Creating gender: A thematic analysis of genderqueer narrative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Transgenderism, 20(2+3). 1–14.doi:10.1080/15532739.2018.1474516


[13]McGuire J. K., Beek T. F., Catalpa J. M., & Steensma T.D. (2018). The Genderqueer Identity (GQI) Scale:Measurement and validation of four distinct subscales with trans and LGBQclinical and community samples in two countries.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Transgenderism. 20(2+3).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doi:10.1080/15532739.2018.1460735


[14]Richards C., & Barker M. J. (Eds.). (2015). ThePalgrave handbook of the psychology of sexuality and gender. Basingstoke,UK: Palgrave Macmillan.


[15]Clark B. A., Veale J. F., Townsend M., Frohard-Dourlent H.,& Saewyc E. (2018). Non-binary youth: Access togender-affirming primary health ca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Transgenderism, 19(2),158–169. doi:10.1080/15532739.2017.1394954


[16]Quoracom. (2018). Retrieved December 4, 2018, from https://www.quora.com/What-is-the-difference-between-non-binary-and-genderqueer


[17]Darwin H. (2017). Doing gender beyond the binary: A virtual ethnography. Symbolic Interaction, 40(3), 317–334. doi:10.1002/symb.316


[18]Cover R. (2018). Emergent identities: New sexualities, genders andrelationships in a digital era. Abingdon, UK: Routledge. 


[19]Winter S. (2009). Are human rights capable of liberation? The case of sex and genderdiversity. Australian Journal of Human Rights, 15(1), 151–173. doi:10.1080/1323238X.2009.11910865 



性心理与性别认同

2021


1.医学视角的儿童青少年的非二元性别群体 │ 文献导读

2.一个人的孤独与自尊 │ 疾病口述

3.女性的自体女性恋(Autogynephilia) │ 文献导读

4.一个人的虚无、性别焦虑与存在性焦虑 │ 疾病口述

5.性取向、自体女性恋与自体男性恋│ 文献导读

6.一个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性瘾者 │ 疾病口述


联合传播伙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