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读书深造,祝每个人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活法 │ 杂谈

症状网络 症状网络 Symptoms Network 2021-05-06

这几天各种科研服务公司纷纷发了南大的事情。小编在南京,在茶余饭后南京高校学生自杀的话题常常占据了饭桌议题。

转:南京大学半年四位博士自杀:这栋楼半年内已经两跳一烧炭

转:南京大学又一女博士跳楼身亡!半年已4位研究生自杀…


作为精神科医生,见过很多学生,对这样的话题往往保持警惕。因为实际接诊的自杀患者之中,每个人自己对于自己死亡、自杀意义的建构往往区别很大。甚至很大一部分的个案之中,行为其实伴随于精神病性症状,与网上舆论的价值观其实完全不一样。

尽管到了具体的案例可能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例如有遇过自杀前一阵子出现了很多幻听,每天走到哪里都有同学在骂他的研究生;我还记得以前我在大医院的时候,曾经某一个月,四周有来往的同辈和老师相隔一天去世了两个,医院低调处理。


许许多多自杀干预研究里面提到,自杀者的心里特质往往固着于口腔期,至少在决定的那一刻存在着一种口欲期的思维,“只要没法xxxx一切都绝望了”。在那一刻,无视其他的可能性,沉浸在一种绝望之中。

Aaron T.Beck于1975年提出了自杀的绝望理论,自杀行为是由于绝望感和/或推理能力受损的结果。George Kelly的理论认识到自杀时人会觉得自己没有选择,也没有理由等待痛苦,因为他或她只会痛苦。人们的环境难以预测,唯一的确定性和清晰度的方法就是死亡。Robert Joiner的人际理论表明,自杀未遂涉及三个关键方面:“挫败的归属感”,“感知的负担感”以及获得性的克服死亡恐惧的能力。受挫的归属感是未满足需求(尤其是归属需求)的经历;感觉到的沉重负担既指对“自我存在缺陷以至于对他人负有责任”的观念,也指对自杀的受害者和企图自杀者普遍存在的“自我憎恨的情感负担”。


相较之下,谈论自杀的人,往往在谈论自己的焦虑,他们谈论的是自己的担忧、自己的压力,自己心里时不时冒出来的被压抑的不安和绝望。

这种绝望,似乎具有传染性,似乎这种绝望只要不去压抑它,它就会失控,让自己活不下去,与此同时,生者的哀悼之中,能做的就是去哀叹自己的压力,把注意力转移到去批判体制性的问题,让生者有动力活下去,然后纾解了压力之后,继续卷。

蛊王

在当代的舆论之中,研究生的绝望和压力投射在哪些方面?大部分的人仍然没有研究生学历,他们向往着读个研究生之后,有着更大的平台,去改善自己此刻的窘境,但是实际到了这个环境之中,大部分的人该迷茫仍然迷茫。

学历崇拜、科研传销体系已经一直向我们宣扬着学历的重要性,真的去追求了之后,才发现重要的不是学历而是在获得学历的过程之中物竞天择。科研压力大,毕业难,找工作难,内卷。就算找到了工作,可能发现只是更卷。

在中学、本科的时候,应试教育里面,做题做不过别人就压力大的想跳楼;在素质教育里面,15岁赚的钱没有别人多、没有搞个大事得个什么奖就天天压力大的想跳楼。在科研之中,存在许许多多的困难、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需要和很多人打交道,看到别人一堆文章,年纪轻轻发顶刊,但是自己实际去做才发现大部分的人光是做出一点事就要用尽全力,而发了顶刊的人也必须要不断的再发顶刊。

蛊王人人称羡,但是养蛊过程之中失败者众有谁能看到。在压力之下的失败者,其实也不见得就是失败者,不过是必须经历着甘于平凡、甘于做个普通人的状态。

整个社会、整个网络、整个社交媒体一打开好像都在宣扬什么是好的,不断有信息告诉个体应该做什么,不断传播着成功和失败的观点。


但是没有人和你说,没有“成功”要怎么办,没有成为社会期待的样子要怎么办,(去死吗??)。就算你自己发现了你可以怎么办,也会总有人语重心长的和你说“你应该去卷,那么做会更好”。难。

祝每个人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活法。


作者/编辑:Circle


本科复旦大学临床医学,辅修宗教学,2012年开始学精神分析,打酱油的人类学爱好者,一直读到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博士。研究抑郁和焦虑的治疗。在学人本主义心理咨询,擅长精神疾病群体的心理咨询以及性少数群体的心理咨询。


排版:胡轩睿





联合传播伙伴

About Us

我们是由精神科医生带领,精神心理行业从业者组成的工作团队;


我们是由精神心理疾病病友,LGBT🏳️‍🌈性少数群体患者构成的互助团体;


我们是由热爱精神病学,心理学的志同道合好友形成的科普讨论小组;


我们服务同行,服务病友,服务患者家属,服务于每一个愿意与症状和平共处的朋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