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前所未有,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陡然上升。面对严峻复杂局面,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同舟共济,共克时艰,迅速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决阻断疫情传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和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着力对冲疫情不利影响,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经济运行由降转升,呈现恢复性增长势头,展现出韧性强、潜力足的鲜明特征。但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仍在增加,国内经济稳定复苏基础尚不牢固。下半年要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围绕“六稳”、“六保”狠抓政策落实,全力保民生,倾力助企业,加力补短板,大力促改革,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一、统筹防疫和发展成效显著,经济实现恢复性增长
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对我国经济运行造成巨大冲击。面对疫情大考,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迅速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及时作出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全面部署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促进了我国经济企稳回升,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生活。
(一)加大宏观政策对冲力度,经济增长由降转升。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就业优先政策,落实助企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规模性政策,着力稳定经济基本面,国民经济稳步复苏。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1.6%,比一季度收窄5.2个百分点。尤其是二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凸显了中国经济强大韧劲、巨大回旋余地和综合施策效果。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2%,比一季度提升10.0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4%、1.9%。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连续3个月正增长;服务业生产指数增长2.3%,连续2个月正增长。我国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实现经济稳定恢复、保持社会大局稳定,难能可贵,成之弥艰。
(二)着力稳就业保民生,社会大局总体稳定。疫情直接影响就业和群众基本生活。面对显著上升的就业压力,各地区各部门坚持减负、稳岗、扩就业并举,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聚力支持灵活就业。就业基本盘保持稳定,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7%,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下降。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6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2.7%。农业生产稳中有进,特殊之年我国夏粮再获丰收,产量达2856亿斤,创历史新高。生猪生产逐步恢复,市场保供稳价取得成效,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8%,比一季度回落1.1个百分点,多数“菜篮子”产品价格持续回落。基础工业发展得到保障,煤电油气供应安全稳定,上半年原煤、原油、生铁、钢材、十种有色金属、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0.6%、1.7%、2.2%、2.7%、2.9%、10.3%。基本民生保障和兜底力度加大,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价格临时补贴标准阶段性提高。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社会救济和补助收入同比增长13.2%,人均政策性生活补贴收入增长13.1%。
面对疫情对经济带来的严重冲击,各地区各部门全面落实助企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规模性政策,着力稳定经济基本面。今年二季度,我国经济增速由负转正,凸显了中国经济强大韧劲、巨大回旋余地和综合施策效果。图为2020年6月20日,建设者在河南孟州黄河大桥工地施工。新华社记者 郝源/摄
(三)聚焦补短板强弱项,三大攻坚战取得扎实进展。针对疫情引发的贫困地区人口就业难、增收难和返贫风险增加等问题,加大精准帮扶力度,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同时加强污染防治,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上半年,脱贫攻坚扎实推进,“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基本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截至6月30日,中西部22个省份已开工扶贫项目40.9万个,开工率达95.2%;25个省份已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2830.9万人,超过去年外出务工总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人们享受到更多的蓝天碧水。上半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同比提高4.9个百分点;194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Ι—Ⅲ类)断面比例提高5.6个百分点。创新资金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信贷较快增长,金融市场总体稳定。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1.1%,比3月末加快1.0个百分点。6月份,股票成交量同比增长33.4%。(四)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新产业新动能发展壮大。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大力支持企业求新应变、危中寻机,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产业高端化趋势更加明显,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4.7%,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智能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上半年服务机器人、城市轨道车辆、充电桩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0.9%、13.0%、11.9%。高技术领域投资力度加大,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3%,一批5G、数据中心等“两新一重”项目开工建设。信息经济、网络经济、数字经济茁壮成长。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移动互联网累计接入流量增长34.5%。直播带货等新模式异常火热,网络消费持续活跃,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等新需求快速扩张。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14.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25.2%。(五)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市场潜力逐步释放。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着力点,积极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发挥投资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1.4%,比一季度收窄7.6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收窄。其中,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6.1%、5.8%。坚持土地、资金等要素跟着项目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上升。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3.1%,比一季度收窄13.0个百分点,连续4个月收窄。二季度,固定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明显加大。用足用好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出口信贷等支持政策,帮助外贸企业保订单、保市场,外贸形势好于预期。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按人民币计价)同比下降3.2%,比一季度收窄3.3个百分点。6月份,出口额同比增长4.3%,进口额增长6.2%,今年以来首次实现进出口双双正增长。(六)大力增强微观经济活力,市场预期持续向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企业帮扶,精准有力及时推出8个方面90项政策措施,落实落细支持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各项政策,积极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随着一揽子政策逐步显效,企业成本压力有所缓解,生产经营形势逐步改善,市场预期总体向好。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同比增长11.5%,连续2个月正增长。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9%,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均连续4个月保持在临界点以上。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看好,外国投资者在华投资经营信心较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今年我国经济将增长1.0%,是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唯一保持正增长的国家。6月份,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按人民币计价)同比增长7.1%,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应当清醒地看到,上半年我国主要经济指标仍在下降区间,疫情冲击损失尚未弥补。同时,境外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快速扩散蔓延,外部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国内需求不足,实体经济困难。但危机中蕴藏新机,挑战中孕育动力,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推动经济行稳致远具有较好基础和条件。
今年,我国把扩大内需作为对冲疫情影响的重要着力点,积极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河北省正定县通过科学有序开放各旅游景区和街区的商业摊点,持续释放正定古城夜经济活力。图为2020年6月3日晚,正定古城南城门在霓虹灯的映衬下魅力尽显,人们踏着夜色欣赏古城风貌。新华社发 张晓峰/摄
(一)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但大变局中蕴含新机遇。全球疫情仍在加重,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世界经济复苏前景不乐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将下降4.9%,世界贸易组织预测二季度全球商品贸易量将下降18.5%。同时,疫情催生了医疗卫生、数字经济等领域国际合作,有利于我国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快发展。防控疫情过程中,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为我国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空间。尤其是我国疫情传播率先阻断,经济运行率先企稳,为更好利用全球要素资源、促进世界经济复苏赢得了先机。(二)需求消费恢复慢于生产投资,但发展活力正在迸发。受疫情防控等影响,需求端复苏相对滞后,居民消费恢复较慢。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实际下降9.3%。但疫情客观上带动线上消费持续活跃,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共享经济、平台经济逆势成长。针对疫情暴露出的公共卫生、应急储备等领域不足,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三)企业经营困难犹存,但市场主体韧性增强。上半年企业经营有所改善,但疫情造成损失仍较明显,利润下滑较多,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大。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2.8%。6月份,小型企业PMI为48.9%,低于临界点。针对企业困难,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深化简政放权,鼓励创业创新,最大程度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同时,企业主动加快转型升级,创新生产营销方式,避免了规模性破产倒闭,上半年日均新设企业达到2万户,彰显了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的强大韧性。(四)重点群体就业压力较大,但经济复苏正在创造新岗。当前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但农民工、大学生等群体就业压力不容忽视,特别是随着毕业季到来,大学生失业问题更加突出。6月份,全国20—24岁大专及以上人员调查失业率为19.3%,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上升2.1、3.9个百分点。面对压力,各方面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随着经济运行企稳回升,企业用工需求趋于扩大,加上各地广开就业门路,创新方式盘活就业市场,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增多,日益成为重要的就业“吸纳器”,将对就业稳定发挥重要保障作用。(五)脱贫攻坚进入“最后一公里”,决胜全面小康完胜在望。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任务和决定性战役。截至今年2月底,全国还有52个贫困县尚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数百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脱贫。剩余贫困人口总量虽不大,却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了新挑战,剩余脱贫攻坚任务艰巨。总的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取得决定性进展,当前各地区各部门全力以赴发起脱贫攻坚最后总攻,集中精力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只要大家绷紧弦、加把劲,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就完全有条件有能力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克服疫情不利影响、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发展信心,坚持底线思维,努力育新机、开新局,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下好“先手棋”,打好“组合拳”,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努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双胜利!(一)坚持防疫发展“两手抓”,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回升。坚持统筹兼顾,一手抓常态化疫情防控,巩固疫情防控向好态势,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强化政策协同协调,狠抓政策落地见效,推动形成发展合力。(二)千方百计稳就业保民生,助民需帮民困解民忧。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的首要任务。要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有针对性稳岗拓岗,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多措并举增加居民收入。加大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育幼养老等方面投入,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综合运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保障救助措施,兜牢基本生活底线。(三)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补短板。要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加大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力度,尽锐出战,一鼓作气,打赢脱贫攻坚这一全面小康决定性战役。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抓好源头防控,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握力度,防患未然,切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今年上半年,我国用足用好各项外贸支持政策,帮助外贸企业保订单、保市场。6月份,我国出口额同比增长4.3%,进口额增长6.2%,今年以来首次实现进出口双双正增长。图为2020年7月23日,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的一电器公司内,员工加班加点赶订单、忙出口。人民图片 章勇涛/摄(四)助力企业纾困发展,有效稳定市场主体。稳住上亿市场主体是保障就业和民生的关键所在。要积极落实减税降费等纾困惠企政策,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切实做到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引导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积极支持企业转型发展,引导帮扶企业通过技改、重组等方式实现升级转型。弘扬企业家精神,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五)全力促消费扩投资稳外贸,加快释放需求潜力。抓住我国内需潜力大和产业链完整的优势,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商品消费优化升级,全面促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加快培育消费新业态。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继续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大力推进外贸提质增效,畅通国际货运通道,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六)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创新,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量的积累和质的突破。没有量的增长,经济发展就缺乏基础;没有质的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效率就难以改善。必须以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作者:宁吉喆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党组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