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发言摘登

求是 求是手机报 2021-04-1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开辟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2020年7月18日至19日,由生态环境部宣教司、中宣部理论局、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2020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宣部、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有关司局和单位的负责同志,部分地方党委政府代表,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150余人汇聚一堂,研讨交流,形成了一系列有深度、有价值的思想观点、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意义和伟大实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述了四方面关系、具有四方面重大意义(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 孙金龙)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释了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锚定了生态坐标;深刻阐释了环境与民生的关系,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赋予了新的特定内涵;深刻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筑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绿色根基提供了方向引领;深刻阐释了国内与国际的关系,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厚植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理论成果和精神财富,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精华和理论品格,创造性地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植根和升华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让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源远流长,发扬光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新形势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总体思路、重大原则作出深刻阐释和科学谋划,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根本保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凝结着对发展人类文明、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深刻思考,具有鲜明的世界意义。


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在戈壁荒滩等非耕地上发展特色林果产业,取得良好经济和生态效益。图为2020年7月19日,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黑泉镇十坝村,农民将采摘的枸杞装箱。新华社发 郑耀德/摄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成果(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主任 徐光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并在指导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取得一系列新的重大成果。一是彰显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特点。所谓“根本性”就是挖根子、抓要害、找关键,即要挖掉存在问题的根子,抓住造成问题的要害,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从根本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所谓“开创性”,就是要破除旧思想、克服旧习惯、“创”出新路子,即破除只要发展不要生态、GDP是唯一政绩的旧思想,克服要发展就挖矿找地、要增长就加大开发力度的旧习惯,“创”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保护、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所谓“长远性”,就是要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谋得透,着眼于长远性目标,着力于持久性奋斗。二是全面部署,重点突破,切实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力度。三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所谓“历史性”变化,就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从来没有取得的成效、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局面,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做到了、我们取得了、现在出现了。所谓“转折性”变化,就是长期形成、仍在发展的自然环境的严重问题、发展势头得到有效解决和明显遏制,自然环境状况和发展向好的方向前进。所谓“全局性”变化,就是包括思想理念、方针政策、决策部署、发展规划、工作措施、行为方式、制度法制等事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工作,都有全面部署、全面安排、全面推进、全面见效。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庄国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明了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目标、原则和路径,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思想认识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问题作出了深刻回答,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论断,树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念,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在发展理念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述阐述了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要求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找到了一条重塑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关系的现实路径。在价值取向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环境就是民生”的重要论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目标,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理念的具体落实。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贡献(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 吴舜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在借鉴吸收古今中外先进思想基础上,结合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要求所进行的理论创新,体现了理论的创新性、论断的科学性、指导的全局性、影响的长期性、实践的有效性和内容的体系性。一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卓越贡献;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的新境界。二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治国理政方略的高度,把生态环境作为重大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是深化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我国迈向新时代的文明自觉和自信。四是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实践与思考
  
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五大体系(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肖铮)2013年2月、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甘肃视察,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殷切期望,要求构筑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对于祁连山生态保护给予“由乱到治、大见成效”的评价。
  
对于甘肃而言,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厚重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甘肃省委省政府牢牢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生态文明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一是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推动形成以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刚性约束的经济社会发展决策自觉。弘扬古浪八步沙“六老汉”三代人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的奋斗精神。初步形成了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彰显甘肃特色的生态文化体系。二是出台《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 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设立总规模2000亿元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增速高出全省GDP增速1.6个百分点。三是强化责任担当,积极构建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取消对甘南、临夏和75个县的GDP考核,实行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生态环保一票否决。四是持续推进改革创新,积极构建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设立跨地区集中管辖环境资源案件专门法庭,探索环境资源案件审判的甘肃模式。稳步推进祁连山、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五是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按照“抓点、带面、治污、降耗、增绿”的思路,积极构建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
  
提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执行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 高世楫)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涉及生态文明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行政管理体系、市场交易体系和社会规范体系,共同对政府部门、企业组织、社会组织和公众的行为产生约束和影响。要使这一套制度体系充分发挥作用,需要进一步理清不同主体的内在激励和行为特征,分析对不同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制度能够得到有效实施。要不断地改善外部环境、理顺内部机制,使法治、行政、市场、社会规范等不同手段能够及时有效地为保护生态环境、提升人民福祉发挥作用。

由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明显恢复,藏羚羊整体资源逐步上升。每年5月至7月上旬,藏羚羊从三江源、西藏羌塘、新疆阿尔金山等地前往可可西里卓乃湖集中产仔。图为2020年5月15日,几只藏羚羊在可可西里地区活动。新华社记者 吴刚/摄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制度政策(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秘书长 刘青松)注重发挥体制机制的引领作用,通过构建完善生态文明综合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建设体系,创新环境经济政策手段等,统筹引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国有一批地方率先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浙江省丽水市在全国率先探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形成多条示范引领全国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浙江省湖州市建立了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等制度,近5年来全市财政累计安排生态引导资金近6亿元,带动社会资本120多亿元;福建省南平市在全国首创“生态银行”模式,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光泽县主动融入南平市生态资源保护开发运营,探索“山水生态银行”试点;全国林改第一县福建省武平县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率先开展林权直接抵押贷款盘活林农资产,率先探索重点生态区商品林赎买机制,让原本待砍伐商品林变身“绿色不动产”,率先探索兴“林”扶贫机制;安徽省旌德县在全省率先推进林权收储担保融资试点,创新实施“林农增收五法”,实现“不砍树能致富”;江西省崇义县打造“崇义绿色生态板块”,建立了区域性股权市场服务平台。
  
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同并进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的基本框架(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刘世锦)绿色发展在应对疫情冲击、经济复苏和高质量发展中至关重要。我国有效应对疫情冲击,在全球率先恢复增长,应抓住疫后经济恢复的机遇,在坚持绿色发展上表现出远见和定力,争取实现绿色复苏。包括强化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绿色内涵,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低碳和韧性基础设施、建筑能效提升、绿色城区、绿色技术等,避免采用化石能源驱动恢复经济;支持绿色就业,实施劳动密集型生态公共工程;在刺激消费中重点鼓励绿色消费。可以考虑推进形成以都市圈、城市群建设为龙头,产业结构、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为主体,数字经济、绿色发展为两翼的结构性潜能挖掘格局,全方位地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
  
“十四五”时期,要加快形成包括发展理念、政策目标、重点领域、体制机制、关键技术等在内的绿色发展基本框架。在发展理念上,促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进一步落地,形成包括绿色消费、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金融等在内的完整绿色经济体系。在政策目标方面,将“十四五”规划绿色发展目标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相互衔接。围绕增强人类健康和福祉,建立综合性指标。在重点领域方面,把握疫后经济复苏的战略机遇,推动绿色发展,为构建韧性经济社会确立方向。在体制机制方面,采取综合措施,考虑短期和中长期目标衔接,提高绿色治理的协调性和效率。在关键技术方面,一是要解决好绿色发展中的“算账”问题,实现生态资本服务价值可度量、可核算,二是要把绿色创新作为全部创新的重要内容和前置环节,向全社会推荐推广绿色城镇化进程中的重大技术。

2020年4月25日,湖南省岳阳市城陵矶港环保提质改造项目主体工程——全封闭“胶囊”形散货大棚正式投入使用。该散货大棚长470米、宽110米、高46.5米,具有全封闭、装卸能力强、覆盖范围广等优点,将有效解决城陵矶港的货场粉尘污染问题,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图为无人机拍摄的湖南岳阳全封闭“胶囊”形散货大棚。新华社发 陈振海/摄
  
深度挖掘生态资源潜力,落实“三个最大”要求(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汤宛峰)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时提出“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要求,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最大”是一个辩证统一、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价值是根本、责任是保障、潜力是动能,价值源于需要、重在体现,责任源于使命、重在担当,潜力源于现实、重在挖掘。“三个最大”确立了青海发展的价值观、责任观和潜力观。青海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清洁能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高原美丽城镇、民族团结进步“五个示范省”建设为载体,以生态、循环、数字、飞地“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的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因地制宜发展生态旅游、生态畜牧业、林业经济等特色产业,建成全国最大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绿色发展模式。
  
污染防治攻坚战与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造福人民群众和依靠人民群众的统一(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云飞)坚持将造福人民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生态惠民,将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让人民群众从生态文明建设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坚持生态利民,将生产和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服务作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坚持生态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
  
坚持依靠人民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路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构建和完善生态文明全民行动体系。坚持用制度和法律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权益,充分落实人民群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的权利。坚持推进人民群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绿色化,以此推动人民群众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进而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治理方式。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实践的重大变化(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郇庆治)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的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了四个重大变化:一是在生态环境治理上,更加呈现为综合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过程(源头预防、过程减量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和区域整体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的协调联动机制);二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设定上,更加强调“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统筹推进以及生态环境治理和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现代化;三是在绿色发展战略取向上,更加重视“生态现代化”和“绿色发展”的共同引领与协同推进;四是更加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准确把握“五大关系”,推进共抓长江大保护工作(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 孙志禹)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正确把握“五大关系”,加大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工作力度,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要求,三峡集团准确把握好“五大关系”,推进工作取得新成效。一是“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三峡集团基本实现在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业务全覆盖,同时聚焦环保督察任务和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并以城镇污水处理攻坚战为切入点,推进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二是“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区域片区综合开发、导入生态产业,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案例支撑。从更多专业、更宽领域创新构建生态空间、综合评价生态效益,算大账、算综合账。三是“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高度重视顶层设计、规划引领,研究确立了清洁能源和长江生态环保“两翼齐飞”发展思路,逐步由“建设三峡、开发长江”向“管理三峡、保护长江”转变。四是“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坚持资本、资产和项目协同联动发展,努力实现项目由外部“输血”到自身“造血”转变。五是“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搭建长江环保集团、绿色发展基金、工程研究中心、产业联盟和专项资金五大平台,与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市全面对接,强化市政、水利、生态、环境等多专业、多领域的协同融合,持续完善“共抓”格局。
  
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赢蓝天保卫战,坚决摘掉污染的黑帽子(河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 高建民)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问题如此严重,导致河北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没有扭转。河北省委省政府为切实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出重拳、下猛药,统筹推进压能、减煤、治企、降尘、控车等重点任务,打出一套标本兼治的组合拳,蓝天保卫战取得了突出成效。一是壮士断腕,压减产能。2013年初至2020年6月,累计压减炼钢产能6811.4万吨、水泥产能7704.9万吨、平板玻璃产能8643.5万重量箱。二是全面发力削煤减煤。累计清洁能源改造764万户,推广洁净煤514万户,实现农村散煤清洁替代全覆盖。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2015年82%下降到2019年75%。三是超低标准排放改造治理。在全国率先开展钢铁、焦化、燃煤电厂、水泥、平板玻璃、陶瓷等六大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四是法制先行,严管车辆。京津冀同步制定颁布了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探索建立了重点运输单位绿色运输承诺制,国V以上的排放标准和新能源车辆使用占比达到90%以上。五是差别管理,严防一刀切。将全省重点工程、民生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疫情防控等4466家企业纳入监管正面清单,不限产、不停产、不检查、不打扰。


来源:《求是》2020/15
作者: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制作:曾嘉雯
审核:刘小畅 张利英
校对:陈嵘
监制:张西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