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必须抓紧抓好的工作。新发展阶段科学标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方位,新发展理念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引,构建新发展格局是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辩证统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必须联系起来领会、贯通起来把握,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
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
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这一重要战略判断,指明了“十四五”时期及更长一段时期我国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把握新发展阶段,必须用历史的、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到发展基础,看到难得机遇,明确目标方向。当前,山东正处于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期,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努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具备的坚实基础。“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习近平总书记这样强调。新发展阶段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一个阶段,同时是其中经过几十年积累、站到了新的起点上的一个阶段。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不懈奋斗,我们已经拥有开启新征程、实现新的更高目标的雄厚物质基础。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万亿元,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又跃上一个新的大台阶。同全国一样,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山东经济社会取得重大进步,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对外开放持续深化,发展质量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深情似海、厚望如山,对山东作出重要指示,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的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对强省建设认识上不断深化、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形成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为目标,以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三大攻坚战、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等八大发展战略为支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统领的整体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步步走深走实,经济社会方方面面呈现出一系列趋势性、关键性甚至转折性变化,为山东立足新起点、迈向新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0年,山东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2亿吨,同比增长7.5%;完成集装箱吞吐量3147万标准箱,同比增长6.5%,增幅排名全国沿海港口前列。图为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正在进行繁忙的集装箱装卸作业。 山东省港口集团供图
“安置一个人 温暖两个家。”济南阳光大姐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将家政服务技能培训送到乡村、社区、企业、学校,同时开拓线上培训,扩大培训覆盖范围。截至2020年底,已累计培训37万人,安置就业226万人次,服务家庭215 万户。图为公司员工正在参加家庭餐制作技能培训。 大众日报记者 段婷婷/摄
必须体现在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上。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兜牢民生底线,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实事,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近几年,山东近八成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去年,我们将9类350万困难群众救助标准提升22%以上,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20%以上。今后,山东要在解决了“有没有”问题的基础上,聚焦“好不好”问题,把推动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大幅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必须体现到筑牢安全发展底线上。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更没有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抓安全就是抓发展、抓安全就是惠民生、抓安全就是保大局,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更不会实现高质量发展,即便发展了也可能毁于一旦。确保高质量发展在安全环境中推进,必须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积极稳妥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实现从注重风险处置向注重风险预防转变,从减少风险损失向减少风险隐患转变,从注重应对单一风险向注重应对综合风险转变。首要的是维护以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为核心的政治安全,对重点问题、社会热点和敏感节点密切关注,对意识形态领域问题要旗帜鲜明坚决斗争。同时,统筹抓好疫情防控、经济、金融、财政、社会稳定、安全生产、粮食、能源、科技等各领域安全,深入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提前做好风险防控预案,既防范“黑天鹅”,又化解“灰犀牛”,牢牢掌握主动权。
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找准内蒙古在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深入分析自己的优势领域和短板不足,进一步明确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推动相关产业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要注意扬长避短、培优增效,全力以赴把结构调过来、功能转过来、质量提上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这些重要论述,对于全国各地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我们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大国经济的重要特征,就是必须实现内部可循环,并且提供巨大国内市场和供给能力,支撑并带动外循环。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的全球最大最有潜力市场,随着向高收入国家行列迈进,规模巨大的国内市场不断扩张。新形势下,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要着力推动完成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率先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山东处在我国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度发展的重要节点,必须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紧紧抓住畅通经济循环这个关键。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国内大循环绝不是自我封闭、自给自足,也不是各地区的小循环,更不可能什么都自己做,放弃国际分工与合作。这就要求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以国内需求的壮大为全球提供更大市场,又以国内供给质量的提升为全球资本、技术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为山东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带来了重大机遇。我们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的重要指示要求,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发挥自身优势,在服务大局中找准方位,加强同沿黄河各省协同联动,打通各种要素流动的断点、堵点,积极探索有利于促进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内需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以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外部环境下,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对我国加快提升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前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山东常住和户籍人口“双过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国第3,有巨大市场需求,必须坚定不移扩消费、强投资、促流通,把内需潜力释放出来,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这是山东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必由之路。
强化科技创新这个战略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科技创新的作用尤为关键,抓住了科技创新就抓住了牵动我国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加激烈的科技竞争,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山东科技、教育资源丰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98家、居全国第1位,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4万家;全省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在校生240余万人、居全国第3位。“十四五”时期,山东要紧紧围绕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努力突破“卡脖子”技术,编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动态清单,每年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积极创建区域性创新中心;打通高校、事业单位、企业之间流通渠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整合科研院所和高校教育科研资源,完善高校科研院所考核评价,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形成鼓励创新的鲜明导向。
用好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形势下,构建新发展格局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办法;聚焦重点问题,加强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通淤点堵点,激发整体效应。“十四五”时期仍是我国改革的“攻坚期”,面对许多“两难”“多难”问题,关键要用好改革的思维、改革的举措、改革的办法破解难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的交给市场,持续加大政府有效政策供给,坚持“放水养鱼”,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全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深化诚信山东、法治山东建设,加快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对一切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坚决依法打击,让各类市场主体更加公平地享有阳光雨露;用好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等重大战略平台,拓展同日韩深层次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更好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塑造发展新优势。
位于沂蒙革命老区的临沭县朱村近年来围绕红色文化这条主线,依托山水并存的资源优势,不断探索老区人民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方法路径。朱村集体年收入从2013年的15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46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从0.8万元增长到2.1万元,全部实现翻一番。图为朱村新貌。 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