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江源头涌春潮

 三江源头涌春潮
《求是》杂志记者 郭斐然 三江源报记者 秋 菊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之源,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我国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

  

“王者终归来”。2021年12月,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措池村,雪山裸岩之上,一只雪豹正俯视大地……照片引发大批网友“云围观”。

  

雪豹素有“高海拔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气压计”之称。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20世纪中期以后,三江源地区雪线、冰川逐年萎缩,草原湖泊湿地面积缩小,野生动植物大面积消亡,处于高原生态食物链顶端的雪豹更是濒临灭绝。

  

2016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视频连线昂赛澜沧江大峡谷观测点,详细询问:“杂多县有多少只雪豹?”“生态恢复情况怎样?”“生态管护员力量配置情况如何?”……2021年3月7日,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现场,孔庆菊代表向习近平总书记展示雪豹和荒漠猫的照片,介绍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已经得到显著改善。目前,全世界雪豹数量约5000只,60%以上分布在我国,每年10月23日的国际雪豹日,这一雪域精灵更是化身世界级“云养网红”。

  

同一主题,时隔5年,跨越时空的对话,背后是从上到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与不懈努力,勾勒出三江源生态系统整体性修复的历史性变化。

  

曾经的“雪山隐士”,而今已“王者归来”。

  

“保护比天大”。在称多县的嘉塘草原,有位康巴汉子被称作不会飞的黑颈鹤。他清楚每年春天第一只黑颈鹤落足的准确时间;鹤群早上在哪里觅食,晚上在哪里休憩,什么时候喜欢临风起舞、炫翎耀羽;如何接近鹤群而不会引起它们的躁动……黑颈鹤在天上,他在地上,一起结伴同行。

  

他叫才培,今年41岁,胡子拉碴,脸黑得像煤球。才培是黑颈鹤的亲密伙伴,更是共同家园的守护者。我们寻到他的时候,他正俯着身子,用一双粗大的手捡拾饮料瓶、垃圾袋,然后用绳子串在一起,缠在腰间。附近乡民说,每当旭日东升,他就开着四轮车出发,去草原、公路、河床清理垃圾,十几年如一日。受他感召,5个子女也都加入进来。最小的女儿更求拉毛以实际行动带动全班同学成立“小小环保志愿团”,荣获全国2021年度“新时代好少年”称号。

  

“三江源有数不清的才培父女”,玉树州委宣传部达忠录说,“17211名生态管护员和当地群众,在生态保护中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多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牧民,放下牧鞭,戴上袖标,从草原的使用者成为共同家园的守望者。

  

他们常说,“保护比天大”。

  

“人与青山两不负”。行走在江河源头的广袤大地,看旷古悠远的高山、冰川、湖泊、牧野,见走兽追逐、飞鸟成群,不禁叹服大自然的辽阔、雄浑、壮美。

  

大自然与我们自身、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在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如何兼顾保护与发展,人与自然能否做到和谐共生?

  

回顾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2021年两次参加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以及两次考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答案清晰明确。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中华水塔”是国家的生命之源,保护好三江源,对中华民族发展至关重要;要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这些重大判断与要求,明确了定位,指明了方向,提出了办法。


图为位于青海省玉树州玉树市的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扎西江措/摄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通过实施黑土滩综合整治、退化草场改良、沙化土地治理、水源涵养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三江源头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草地植被盖度和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和30%以上,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面积净增308.91平方公里,三江源头再现千湖美景。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国正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第一批设立的三江源等5个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一幅青山绿水、江山如画的美好图景,正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

记者手记:
  
走进三江源,我们更加真切体会到“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的深刻含义。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三江源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对中国、亚洲乃至全球都具有重大意义。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导下,设立国家公园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出台,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整体保护,被誉为“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大尺度保护的典范”。这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的缩影,是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方向、共同建设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的生动实践。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求是网)


来源:《求是》2022/05

作者:《求是》杂志记者 郭斐然 三江源报记者 秋 菊

制作:汤宝兰

校对:陈嵘

审核:张西立 罗素英

监制:于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