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同,新生活
“北京的传统文化特色在哪里?就是胡同。如果北京的胡同都消失了,都变成高楼大厦了,还怎么记得住乡愁?”
2019年2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前门东区,沿草厂四条胡同走访察看街巷风貌,强调“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我们搞现代化建设,既要把这个文化底蕴保留下来,又要让胡同居民过上现代生活,要把二者结合好”。
前门东区共有46条胡同,是北京老城重要历史片区,是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深厚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前门东区在最大限度保护古都风貌、留住胡同韵味的同时,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品质,老胡同的居民过上了蒸蒸日上的新生活。
提升改造,让“生活有里又有面儿”。走进草厂四条胡同,青砖灰瓦,阳光半洒,街上的喧嚣渐渐隐去,古朴的青石板路蜿蜒向前,时光仿佛在这里慢下了脚步。
“找回了小时候的感觉,但又比那时候好太多了!”说起胡同变化,75岁的朱茂锦老人感慨万千,“以前到处私搭乱建,垃圾成堆。电线密得跟蜘蛛网似的,不安全也不好看。公厕更别提了,不用打听,闻着味儿就能找着。”
近年来,随着疏解整治和提升改造,草厂胡同持续变样。按照原有胡同肌理进行恢复性修建和保护性修缮,老胡同重现古朴风貌;拆除违建、架空线入地、见缝插绿,窄仄破旧的胡同日渐舒朗雅致;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电器厨卫设施便利又安全;干净敞亮的胡同厕所里,新风系统、消毒灭蚊蝇设施、采暖设备一应俱全。
细节处更彰显“绣花”功夫:空调外机加盖统一灰色镂空砖,助其“隐形”;“伪装”成花盆的宠物便便箱,方便居民随时清理宠物粪便;百余处上下台阶的“爱心扶手”、近300个院落里的感应式太阳能小夜灯,让老人们的生活安心更暖心……目前,草厂胡同正“一院一策”打造更多“美丽院落”,更好满足居民在“储、厨、卫、浴、光、亮、停、绿”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
精雕细琢,赋予胡同光鲜亮丽的“面子”,更给了居民整洁舒适的“里子”。“生活有里又有面儿。”朱茂锦说,“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惬意’!”
“小院议事厅”,议出居民顺心顺意。草厂四条44号院的“小院议事厅”内,来自街道、社区、居民等方面代表,正热烈讨论如何进一步提升改善胡同环境。
“胡同铺什么材质的路面、两侧种什么绿植、厕所怎么改、垃圾分类怎么推动、传统节日怎么庆祝等,社区内的大事小情和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都在这里开展过讨论”,小院议事厅“厅长”李彩仙介绍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设立“小院议事厅”,“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定”,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提高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图为提升改造后的前门东区草厂胡同。 北京市东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来源:《求是》2022/10
作者:《求是》杂志记者 旷思思
制作:曾嘉雯
校对:陈嵘
审核:罗素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