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山万里 人民至上

新华社记者 求是微平台
2024-11-08

江山万里  人民至上

新华社记者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是深深扎根人民、始终信仰人民的大国领袖的无限深情;“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是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的百年大党的不变坚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的理念,给全党以方向和指引,给人民以温暖和力量。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出发点
  
这一刻,光耀未来。2022年10月22日,如潮掌声中,党的二十大报告通过。报告以“六个必须坚持”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质,其中“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居于首位。
  
坚持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出发点。
  
任何理论的产生都有特定的生成土壤。人民至上虽提出于新时代,却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深刻的生成逻辑。
  
这一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的坚守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影响力,就是因为它植根人民之中,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人民至上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应有之义。
  
提出“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一魂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彰显了对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的坚守和发展。
  
这一理念,是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浸润与传承。

  
2021年3月,福建武夷山九曲溪畔,习近平总书记拾级而上,走进朱熹园。
  
“总书记一路往里走,到最里面一间屋舍,看到墙上印有朱子的名言‘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他驻足凝视良久。”当时为总书记做讲解的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张建光许久忘不了这一幕。
  
总书记凝视的这句古语,是朱熹对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主张作出的阐释。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就曾引用过朱熹的这句话,用以强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
  
从黄土高原一路走来,习近平同志深沉的人民情怀、深厚的为民理念,植根于历史的中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民本智慧融入治国理政中,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意义。
  
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阐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要求坚定不移推进公平共享,增进更多民众福祉;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表明重大工作和重大决策必须识民情、接地气;以“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展现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新故相因、道理相承。人民至上,是民本思想的历史回响,更与时代的脉搏共振共鸣。
  
这一理念,是对百年大党初心使命的赓续与坚守。
  
平津战役,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役,中国革命的光辉一页。2024年2月2日,在天津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平津战役纪念馆,回顾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
  
平津战役胜利几个月后,面对胜利“用的是什么妙计”的提问,毛泽东同志以“打仗没有什么妙计,人民的支持是最大的妙计”作答。
  
在此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感慨:“民心最重要”,“战争胜利确实靠后勤,靠老百姓”。
  
相距数十年的两句话,相映生辉,道出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奥秘。
  
从革命年代“百万工农齐踊跃”到建设时期“六亿神州尽舜尧”,从改革开放之初“万千能人涌珠江”到新时代“举国同心战贫困”,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的历史。
  
中南海新华门影壁上,“为人民服务”的大字熠熠生辉。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里,“坚持人民至上”的经验启迪后世。
  
人民至上,是对我们党不变的价值追求的弘扬,是对党根本宗旨认识的理论升华。
  
新时代治国理政最鲜明的价值取向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看望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同大家深入交流,共商国是。
  
这样的场景在新时代已是常态。
  
2022年10月23日,人民大会堂暖意融融。
  
万众期盼中,刚刚当选新一届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发出新征程上“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的豪迈誓言。
  
这一幕,人们倍感亲切。2012年11月15日,也是在这里,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新时代“答卷”起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全国人民擘画的新时代图景壮丽绚烂,人民至上是其中最鲜亮的底色。
  
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让江山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
  
惊蛰起,春水润。人民大会堂里又一次见证了领袖与人民的深情,回响起政声与民声的交响。从2013年至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59次参加全国两会团组审议讨论,兼听广纳、汇聚众智。一幕幕温暖画面,映照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本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
  
来自各行各业的代表委员把民声、民意、民智带到全国两会。今年,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共收到代表提出的议案298件,建议、批评和意见7000余件;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共收到提案5898件。
  
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居民们的意见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搭上国家立法“直通车”,民法典等法条里、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等政策中无不闪耀着群众的智慧……
  
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不断丰富、人民民主不断扩大,覆盖14亿多人民、56个民族的民主体系愈发完善,保证了人民民主的理念、方针、政策贯彻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坚持人民至上在民主政治领域的生动写照。
  
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最大追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2024年3月19日,两会之后的首次考察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走进当地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区,察看秧苗培育和春耕备耕进展,听取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情况介绍,并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一笔一笔算投入产出账。
  
“怎么称呼您?”
  
“我是人民的勤务员。”
  
这段温暖的对话也发生在湖南,在10多年前的湘西十八洞村。
  
那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走进苗族老人石拔三黑黢黢的木屋里,察谷仓问生活、看床铺感冷暖,还同她坐在火塘边拉家常、算一家子的收支账。也是在那一天,在村里院坝的前坪上,面对围坐在身边的父老乡亲,总书记第一次提出“精准扶贫”。

今日之中国,“文博热”火爆,“文创风”劲吹,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了。“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对文化传承与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图为2024年2月20日,人们在观看贵州省石阡县仡佬毛龙节舞龙大赛。 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摄

  
跋山涉水,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只为“看真贫”;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连续5年审定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结果,只为“真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将对人民最深厚的情感,化为最响亮的誓言、最坚实的举措,引领全国人民打响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反贫困之战,创造近一亿人脱贫的伟大奇迹。
  
正是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才会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要求锲而不舍推进全面小康,才会以“生命至上”的理念做好疫情防控,才会以“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为目标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才会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久久为功建设生态文明……
  
因为心系苍生,中南海直通老百姓;为了不负人民,治国理政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
  
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台一系列惠民生纾民困解民忧的政策举措,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民生作为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不断推动人民群众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人民至上,是宏大的、长远的,也是具体的、细微的。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大国之大,也有大国之重。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
  
走进吉林省和龙市光东村,看到一些村民还在使用传统旱厕,习近平总书记记在心头:“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
  
关心“小厕所”,只因其中蕴含着“大民生”。从农村“厕所革命”到城市垃圾分类,从防治“小眼镜”、“小胖墩”到保障群众安全温暖过冬,百姓一件件一桩桩“小事”摆上中南海的议事案头,汇入国家发展顶层设计,成为改革突破口、发展着力点。
  
当“国之大者”与“民之关切”同向聚合,发展的“大图景”与千家万户的“小目标”交相辉映,人民至上理念融入柴米油盐的日子里、展现在人民群众灿烂的笑靥中。
  
坚持人民至上,最终要落脚在把“人民满意”作为工作标尺。
  
贵州省遵义市花茂村原来叫“荒茅田”,后来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荒茅田”早已一去不返。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的名句“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已经成了花茂村的文化名片。
  
在浙江舟山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听了乡亲们对村干部的点赞,指出“干部好不好不是我们说了算,而是老百姓说了算”;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党员、干部初心变没变、使命记得牢不牢,要由群众来评价、由实践来检验”;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启动后不久,向全党号召“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判主题教育成效的根本标准”……
  
无论何时何事,习近平总书记总把人民作为“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把群众意见作为“最好的尺子”。
  
“共产党瓦吉瓦(好得很),总书记卡沙沙(谢谢)”,“总书记给全国人民当家当得好”……老百姓一句句肺腑之言,道出对人民领袖的爱戴和信任。
  
创造新的伟业的根本力量源泉
  
2024年3月5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在江苏代表团,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代表,带来了他在农村探索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的思考与实践。
  
面对在场的全国人大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发展中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引导激励广大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新征程上要创造新伟业、书写新荣光,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汇聚14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力量。
  
这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关键密码。
  
“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2023年4月,新征程开局起步之际,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在全党如火如荼开展。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正是开展这次主题教育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之一。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再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新时代每一次党内集中教育,“人民”二字都是始终不变的关键词。
  
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党中央就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不良风气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党中央就驰而不息纠“四风”、树新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伟大实践中,人民至上贯穿始终。
  
人民是党的生命之根,根深方能叶茂。
  
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唯有坚持“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我们就要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不断把心系群众、情系百姓体现到履职尽责全过程各方面,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我们党才能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政治优势,防止脱离群众这一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才能真正赢得民心民意、赢得历史主动。
  
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的力量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事业,必须紧紧依靠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受益者,也是推进这项历史伟业的最坚实根基、最深厚力量。
  
“你是大国工匠。”参加今年两会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东方女焊神”孙景南投去了赞许的目光,“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一穷二白,从无到有,引进消化吸收再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搞出一个独立自主的制造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这一想啊,真是无比自豪。就拿交通来说,现在我国汽车产销量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是最好的,高速公路里程也是最长的,高铁走出去了,城市轨道交通也走出去了,轮船也走出去了,大飞机我们也造出来了,造船业的‘三大明珠’都造出来了……都是一步步往前走,不断地国产化,然后走在国际前头,并在不断突破。”
  
无数平凡人的拼搏奋斗,汇聚成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滚滚洪流。
  
习近平总书记说:“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
  
这是作答世界之问的中国智慧。
  
当前,地缘冲突的飓风、阵营对抗的漩涡、经济衰退的暗流搅动世界,人类前行之路颠簸动荡。如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国人民?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中国答案独具温暖的人民视角。
  
阐发中国梦愿景,表达“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的期望;凝聚促进发展的国际共识,提出“只有各国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人权才有基础”;讨论世界各国的现代化道路,明确“现代化不仅要看纸面上的指标数据,更要看人民的幸福安康”……
  
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号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和促进人权”。
  
以人民之心为心、以天下之利为利。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中国的发展不仅有益于中国,也惠及世界。
  
来自中国的菌草为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民创造了绿色就业机会;来自中国的杂交水稻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增产稻谷可多养活数千万人;来自中国的数字技术,改变了非洲的面貌,也改变着非洲普通人的生活……
  
“让人民都过上好日子的经济发展才是好的发展!”一位阿根廷学者表示,习近平主席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为21世纪全球发展提供了新范式,为实现全球范围内更均衡、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的发展描绘了蓝图。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今年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催人奋进:“要继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振全社会发展信心,党员干部首先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把各方面的干劲带起来。”
  
江山万里披锦绣,遍地英雄下夕烟。浩荡春风里,人民至上的誓言嘹亮,矢志复兴的步履昂扬。
  
(执笔:高蕾 王子铭 孙少龙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求是网)


来源:《求是》2024/07
:新华社记者
制作:韩辰
校对:何晨琛

审核:李达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求是微平台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