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心里不曾有座世外桃源

2017-01-05 安梳颜 守望香格里拉


谁心里不曾有座世外桃源


文/安梳颜


每个人都应该有个心中的世外桃源,它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在那里不受世俗打扰,不被外物侵袭,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美满,不用担心生存问题,也不用担心道德败坏,所有的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


《消失的地平线》里,是这样描述香格里拉的,清新地渐次显露出典雅高贵的风格、端庄完美的气质以及融洽和谐的氛围,让人看着舒服但又不抢眼夺目。


那里有一些博物馆和百万富翁之流都会竞相购买的稀世珍宝:精致的浅蓝灰色宋代瓷器,保存上千年的中国山水画,上面绘着仙境但冷色和漂亮的细部并不太过精心刻画的漆器。一个无与伦比的优雅世界仍在瓷器和釉彩中得以呈现,让人瞬间产生强烈情感,然后再融入纯净的遐思。它们没有丝毫的虚夸,没有极度渲染的效果,也没有对观赏者情感刻意营造的冲击。然而这些细腻精妙之处却像一朵花的不同花瓣一样真切地存在着。


那里有绿莹莹的山谷,有巨大雄伟的雪山银屏,小河及溪流淙淙地穿过山谷注入营水库井灌溉着农田和精耕细作的种植园,这广阔的被群山环抱的断层谷地非常巧妙地被小小的草地和爽朗的花园所点缀,溪水边栖息着涂过油漆的茶馆和轻巧如玩具似的房屋。而那里的居民看来似乎非常成功地结合了汉族和藏族的文化。


那里有不流传与世的音乐奇观,有热衷沉迷音乐的尘世旅者,有贝多芬遗留下的曲子。


那里的居民热情而适度,对所有的事情都保持着理性的态度,以中庸之道治家。


这样看来,香格里拉真的是世外桃源一般的存在。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这样描述他心中的世外桃源。


这样看来,无论是《消失的地平线》里的香格里拉,还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我们对心中渴望的那种生活,都是淡然适度的,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


你可以想象,自己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地方,青藏高原上,有蓝蓝的天,有大朵大朵的云,阳光晒在脸上,微风拂面而来,远处是巨大而雄伟的雪山,在这样的大自然下,我们的内心得到了安抚,我们的灵魂也得到了净化。


它是个远离世俗的地方有个不一样的新世界,那里是和平的、静穆的、快乐的,就像书里所描述的那样,会让世人甘心留在那里而不愿离开,哪怕书中的主人公康维从那里出来后,依旧希望能回到那里去。


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似乎总是被这样那样的琐事困扰着,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我们把这些情绪无限地放大,最后把自己弄的烦恼不堪。


生活更像是一个浓墨重彩的大染缸,我们生在其中,便不得不妥协,最初的自己,最初的梦想,最开始的地方,似乎在时光的消逝下,渐渐不复存在了。



我依稀记得年少时,认识一个热血少年,当时在学校,他便意志坚定地许下诺言,要把此生所有的精力都献给公益。


他积极地去组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他组织支教,给偏远山区的孩子送书,送文具,送各种必需品。


他参加过公益徒步,去过麻风病村,救助过无望的孤儿......


我们所有人都远远地看着他的所作所为,心底感叹着他是如此的潇洒勇敢,同时也默默地羡慕他,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步一步地往前走,不迷茫不着急。


可是多年后再相遇,记忆里的他似乎不见了。


他客套地和我们寒暄着,讨论着自己家的生意,谈论着这些年的恩怨得失.....


就这样,那个要把自己一生交给公益的人不见了。


我们都一样,在世俗的种种下,我们放弃了,我们妥协了。


《海上钢琴师》的主人公1900的生活范围是狭小的,狭小到他的整个一生都只在“佛吉尼亚人号”船上度过,至死都没有踏上陆地一步。他的生命始于此,也终于此。


“佛吉尼亚人号”是1900生活着的世外桃源,而陆地世界是他所恐俱着的“猛虎遍地的国度”。


1900则给读者展示出了一种另类的美好人生。“一架钢琴。琴键是始,琴键是终。”“琴键之上,音乐无限!这一点,令人欣喜,生命也得以延续。他弹奏着自己的幸福,在那并非无尽的键盘上。”1900的确是幸福的,他的爱,他的智力甚至整个人生都被那架钢琴所占用,他深深地沉迷于音乐的世界中。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可能是一个地方,也可能是艘船,更可能只是一个目标,一个梦想...... 可是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谁知道最后能不能到达呢。


-End-


重读《消失的地平线》相关文章

《重读消失的地平线》

《我们都被生活磨成了普通人》

《遥远的悲哀》

《愿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慢下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