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 吴岩: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语
以下文章来源于外研社高等英语资讯 ,作者吴岩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上作主旨发言,为新时代高等外语教育改革指引方向、明确要求、规划路径。本期专家视点与大家分享基于此次发言的文章,供大家研读和理解新形势下高等外语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思路、措施、标准和目标,从而把握高等外语教育发展大势,共同为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作出努力。
提 要:高等外语教育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更关系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建设。本文主要围绕新时代高等外语教育的“三变、两新、两大”,即识变、应变、求变,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探讨其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总体思路、总体措施、总体标准和总体目标。我们要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大势,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
关键词:高等外语教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01 引言
高等外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覆盖全、规模大、责任重。“覆盖全”指的是基本上没有一所高校能够排除外语教学,开设外语类本科专业的高校占全国本科高校数量的82.4%。“规模大”有两层意思:一是目前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下设100个本科专业,占本科专业总数的近16%,语种已基本覆盖所有建交国家的官方语言语种;二是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设有3,000多个专业点。所以,外语教育不是小众的事,甚至不仅仅是大众的事,而是普及化的事。“责任重”指的是高等外语教育是国家对外开放的“桥梁”和“纽带”。高等外语教育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中国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互鉴,更关系到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建设。
本文主要围绕“三变、两新、两大”,即识变、应变、求变,新使命、大格局,新文科、大外语,探讨新时代高等外语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总体思路、总体措施、总体标准和总体目标。
02 超前识变:把握高等教育发展大势
2018年,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3,833万,各类高校2,663所。在过去70年间,高等教育在学规模从1949年的11.7万增长到1978年的86.7万,再增长到2018年的3,833万,规模约为1949年的328倍、1978年的44倍,在学总规模居世界第一。本科教育共有92个专业类别、630个本科专业、56,821个专业点,形成了专业齐全、类型多样、区域匹配的中国高等教育最大的供给体系。根据QS的相关数据,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排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八,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实力已经与过去不可同日而语。
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其主要特征就一个字——变。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Rethinking Education: Towards a Global Common Good?),其主要内容就是世界在变,而且一直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并重点强调了教育新形态,指出现在培养人的能力会影响到今天和未来。2018年麻省理工学院也发布报告,指出工程教育进入了快速和根本性变革时期(Graham 2018)。因此,世界在变,高等教育不得不变。质量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1998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明确指出,21世纪将是更加注重质量的世纪。由数量向质量的转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重视质量是一个时代命题!谁轻视质量谁就将被淘汰出局!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2030行动框架》(Education 2030 Framework for Action), 其总体目标策略为全纳、公平、优质。“全纳”体现了教育的可获得性和包容性。“公平”体现为在准入、参与、保留、完成和学习成果方面消除所有形式的排斥、边缘化、不公正的差异性、脆弱性和不平等问题。“优质”体现为确保教育能在所有水平和不同环境里导向相关的、平等的和有效的学习成果。美国正在重塑本科教育,英国从2017年起启动《教学卓越框架》(Teaching Excellence Framework,简称TEF),从国家战略层面“回归”教学。近年来,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著名高校都发布了相关报告,强调要像对待科研一样重视与支持教学,这不仅可能,而且很重要;必须要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等等。哈佛大学本科生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写过一本书——《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刘易斯 2012),指出忘掉本科培养的哈佛大学是失去了灵魂的卓越。没有一流本科的大学是失去了灵魂的卓越,没有一流本科的学科是忘掉根本的“一流”!中国高等教育要与世界高等教育理念同频共振,标准实质等效,模式和而不同。
中国高等教育也在积极行动。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明确提出要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包括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深入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等。2018年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元年,召开了两个重要会议,一个是中共中央首次召开的新时代全国教育大会,一个是教育部党组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吹响了“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集结号,唱响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主旋律。全国教育大会提出了中国教育“新三步走”战略:到2022年,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期;到2035年,是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国、进入世界第一方阵前列的决胜期;到21世纪中叶,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达成期。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是改革开放40年来首次召开,出台了“新时代高教40条”,14个部委联合印发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正如(陈宝生 2018)所指出的,“这次会议把握住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把握住了人民群众普遍的心理期盼,确定了本科教育基本方针、发展路径、重要举措,是一次可以写入中国教育史的大会”。要唱响振兴本科教育“大合唱”,让各地跟着走,让各校跟着干,让社会跟着赞!
2019年是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关键之年。要牢牢把握“工作谋划顶到天、工作视野宽到边、工作落实立到地”。工作主线是“三个好”:演好奋进之笔“连续剧”,念好真抓实干“九字经”,打好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攻坚战”。工作要求是要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写好教育“奋进之笔”。重点任务是要奋力建设“四个中国”,即学习中国、质量中国、公平中国、创新中国。第一是打造“学习中国”。2019年4月9日召开中国慕课大会,2020年将召开世界慕课大会,目的就是要打造一个学习中国。我们现在已有12,500多门慕课,两亿多人次在学习慕课,不仅学校在用,全社会都在用,目的是为了打造学习型政党、学习型国家、学习型社会,最终打造学习型中国。要把中国的经验、中国的标准、中国的模式变成世界的标准、世界的模式。慕课大会就是要发出一个信号:中国不是要弯道超车,而是要变轨超车。第二是打造“质量中国”。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以此引领高等教育发展。2019年4月在天津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部署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要全面建设“金专”“金课”,实施保合格、上水平、追卓越的三级专业认证,引导高校加快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是打造“公平中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要从“输血”向“造血”转变,要研究高等教育“西三角”新布局,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升级版。第四是打造“创新中国”。今年将继续举办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培养有狼性血性、敢闯会创的青年一代,培养有家国情怀、有团队精神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03 积极应变:加快推进新文科建设
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新时代新形势需要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即要推进新文科建设。一是从世界发展来看,世界的新变革呼唤新文科建设。习近平主席在2018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强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浪潮奔腾而至,如果我们不应变、不求变,将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个时代”。他还指出,“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一次全方位变革,将对人类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产生深刻影响”(习近平 2018a)。因此,只有积极地应变、求变,才能实现文科教育深刻而全方位的变革。外语教学不是没有危机,不管是专业外语还是大学外语,都面临着很大的危机,如果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我们就很有可能落在后面。二是从中国发展来看,新时代呼唤新文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高校要在理论支撑、思想引领、实践创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三是从教育改革发展来看,教育方针呼唤新文科建设。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科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审美情操、社会责任感等,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养成,是观照理工农医发展的一盏“灯塔”。四是从方位来看,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是世界舞台、全球格局、国际坐标,要坚定“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习近平 2018b)。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和方案。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外语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9年是新文科建设启动年。要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建设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培养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形成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国学派”。一是要加快理论体系创新。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形成中国特色、国际影响、时代精神的理论体系。二是要深化专业改革,结合社会发展新需求、学科交叉融合新趋势、科学研究新成果,加强传统文科专业的内涵建设,建设新兴的文科专业。三是要来一场课堂革命,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推出一批线下、线上、线上线下融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类“金课”。外语教育不要抗拒技术,也不要藐视技术,要重视技术,重视变革。
04 主动求变:培养高素质外语人才
高等外语教育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从国际上看,很多国家都非常注重外语教育。美国1958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首次将外语提高到与数学和科学等同等重要的地位,之后在2004年、2006年、2011年多次出台国家层面的语言发展战略计划。日本在2013年发布了《应对全球化的英语教育改革实施计划》。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2010年发布了《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语言——为更好地理解文化而学》(Languages in a Global World—Learning for Better Cultural Understanding)。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特别指出,要大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对外建设亟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等。外语教学,包括外语专业和公共外语教学改革,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用具体举措来推动落实。
高等外语教育要积极应对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挑战。克劳斯·施瓦布写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力量》(施瓦布 2016)一书,讲大趋势、大机遇、大挑战。这本书看上去讲的是商业,其实跟教育息息相关。在2018年11月召开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发布了全球首个AI合成新闻主播,不仅有中文,还有英文。翻译软件、机器翻译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这些虽然现在看起来还在初级阶段,但若假以时日,就会有大发展。这些变化不仅影响高等外语教育的目标,也影响它的内容、技术、手段、标准、方法、理念等。
高等外语教育要全面融入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教育对外开放在倒逼外语教育改革,高层次人才回流趋势明显,不是几千人、几万人,而是数以十万计。这些人才不仅懂专业,也懂语言。新形势新挑战迫切需要提高高校外语人才培养能力,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高校要建设新文科,做强大外语,培养“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也就是要培养精通一门外语、会用多门外语沟通交流,掌握一种专业、具有多种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培养一流外语人才,确切地说,应该是培养懂外语的一流人才。要做到这点,首先要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什么叫“水课”?“水课”就是不负责任的、低阶的、陈旧的、不用心的课。其次,要深化公共外语教学改革,推进22所学校开展好改革试点工作。要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开展校内交叉培养、校外协同培养、国际联合培养,加强院系间、学校间、国际间的交流合作。再次,要做强一流外语专业。对于新的文科专业,将积极支持,加强外语与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对于文科的新要求,则需要加强现有的外语专业内涵建设。要认真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 2018),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要建设一流外语课程,淘汰外语教学“水老师”“水专业”“水课”,把学生需要的东西真正传达给学生。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的高等教育目标就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高等外语教育肩负新使命,要胸怀大格局,要创新发展,要大有作为,助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服务国家发展,让中国的高等教育越走越快,越飞越高!
注:本文节选自《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原名《中国外语教育》)2019年第2期3—7页。由于篇幅所限,参考文献及注释已省略。
学习·分享·成长
长按关注外研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