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诗教学】初唐四杰王勃

韦老师 语言文字好时节 2021-04-29
点击「语言文字好时节」可快速关注

淡紫杉    恭候您关注            



 

天才少年



上天给了你别人无法企及的才能,让你在星空中璀璨无比,当众生仰望之时,你却如流星一样划过天际,于是人间有了一个词:天妒英才。这样的英才在历史上很多,小朋友们最熟知的曹冲就是一个。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英才是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

公元618年,历史的脚步从隋朝迈向大唐,开创“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给历史添上了厚重的一页。在他开创的盛世唐朝中涌现出一大批诗人,他们像群星一般闪烁,他们用自己的传奇人生与流芳千古的诗歌为唐朝又浓浓地涂上了无比㶷烂的一笔。

    公元650年,在古绛州龙门(现今的山西河津)王勃出生了。还在别人家的孩子嬉戏玩耍之时,六岁的他就能写文笔流畅的文章,被誉为“神童”。他果真如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一般神奇吗?

    在他的身后是一个书香家族。

    他爷爷的父亲,曾祖父王隆,隋朝时任过多地的地方官,所写《兴衰要论》传诵一时。祖父王通,隋朝大教育家,大学者,桃李满天下,有些是唐朝的高官。父亲王福畴,任过多地的官员,并将王家的家书辑录成《王氏家书杂录》。他的叔爷爷王绩凭一首五言律诗《野望》,成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看到这里,你就不觉得六岁的王勃写文章是个奇怪的事了。无论从家族的遗传基因,还是家族注重教育学习的书香氛围,让王勃和这个世界一照面,就让无数的人输在了起跑线上。

    如果说他六岁能文不稀奇,那么他九岁就能指出,给《汉书》作注的大学者的疏漏与错误,就不得不让你瞠目了。

王勃九岁时,读了颜师古注的《汉书》,一边读一边抱着怀疑的态度,查证出这位学养深厚前辈的许多不足和错误,并写了十卷《指瑕》,指出颜师古注的不足。看到这,千万不要把自家的娃扔了,因为那是亲生的,也犯不上与少年天才去较劲。

    十岁的王勃同样让你吃惊,他仅用了几月时间就熟读“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其中《乐经》后来失传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后世称为“四书五经”。后来参加科举的书生穷一生之力来学习,他仅用了几个月,真是应了俗语: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这时的王勃还自学了音韵,说明什么?这少年已到了一通百通,学问上竟然毫无阻碍的境界。写到这里,我想唱:“借我一个‘勃脑’吧,让我把高考对付过去,就还给你!”

    到了十一岁时,更让人无语的是,王勃因为父亲说不懂医术为不孝,他便到长安跟随名医曹元用了十五个月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医学著作。这是跨界啊,勃哥!如果你穿越到现在,就是多栖明星,你可以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最年轻的学者,你还可以去北京电视台《养生堂》成为最受爷爷奶奶们欢迎的少年嘉宾,说不定鲁豫还会为你办一场专题采访“你为什么这么牛”,接下来你有可能成为美国《时代周刊》封面人物。想想,我都醉了!

    到了十四岁,王勃成功地掌握了写作的秘籍:打腹稿。写文章前,只需在心里拟好腹稿,下笔时,一气呵成,文不加点。后来王勃写《滕王阁序》用得就是这一绝世“文功”。

    十五岁,正值唐高宗麟德初年,右相刘祥道巡行关内经过王勃的家乡,王勃写了一篇《上刘右相书》,议论朝政,谏言朝廷攻打高丽,增加百姓和朝廷负担,引起百姓的不满,动摇国家根基。刘右相看了他的进谏,不禁为此人的见识与才学感到震惊,当得知这是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时,刘右相不吝赞美,誉其为“神童”。

    刘右相是伯乐。王勃得其赏识,把他推荐给唐高宗。同年,王勃参加科举考试,一考高中,并任命为朝散郎,做七品官。

    少年得志的王勃才思泉涌,笔端生花,他特为唐高宗写一篇《乾元殿颂》,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王勃的文名也为之大振,

    十六岁时的王勃在帝都长安做官,结交了一些同僚,其中杜少府杜镜,因为王勃送他的一首诗,也被后世所知。


    王勃在长安与杜少府交往虽然不长,但感情深厚。杜少府要到四川地方上任时,王勃为杜少府写了一首传诵千古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全诗结构严谨,用朴素的语言直抒胸臆,一改以往送别诗的凄凉、哀婉与愁苦,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此诗历来被后世所推崇,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王勃从六岁写文章,到十六岁任朝廷命官,可谓是春风得意,还受到高宗皇帝的赏识,他的仕途是否会一帆风顺,他的才能会不会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得到发挥呢?

   

    下篇文章再接着谈。

 

 

 

诗歌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从内容上:

 

第一句“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辅三秦”,意思是关中一带的茫茫大野护卫着长安城,这一句交待的是送别的地点。

    “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岷江一段的五个渡口。远远望去,但见朋友此去之地风尘烟霭苍茫无际。这一句交待的是杜少府要去的处所。

    诗的开头不说离别,只描绘出这两个地方的形势和风貌。举目千里,无限依依,离别的情意自然而生。

 

 第二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你我都是为求官而离乡在外的人,离乡背井,已然有乡愁在心,现在在客居他乡中又要分别,本来就有着愁绪,可这愁上又添新愁,其中真有无限凄恻。

 

    第三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咫尺的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既是永恒的,又是无所不在的,情感上一扫离别之苦,一种豪迈之气充塞天地间,显出乐观与豁达。此句气象阔达,志趣高远,成为千古名句。

 

    结尾两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在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哭哭啼啼。这是对朋友的叮咛,也是自己情怀的真实吐露。

 

从结构上:

    开头两句调子高昂,对仗精细严密,三四两句韵味深沉,对偶不求工整,比较疏散,却也有其独到的妙处。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潺潺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宕,使人感到矫夭变化,不可端睨。

   第五六两句,境界又从狭小转为宏大,情调从凄恻转为豪迈。

  结尾两句于极高峻处忽然又落入舒缓,然后终止。拿乐曲做比方;乐曲的结尾,有的于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有的却要拖一个尾声。这首诗是采用第二种手法结尾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