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们有这么多的第一与百年前的他们有关吗?
点击上方蓝字“晨修晚祷”关注我們, 謝謝您!
一粒麦子
常说:回顾历史可以明白当下,可以为将来做好准备。今天我们在这里回顾百年前传教士们为神州大地播下的种子,为今天的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福祉,更重要的是随之播下的福音种子,让我们许多人得与看见神的荣耀!感谢赞美主!
转自世纪之声CV
中国太多的第一与宣教士有关
因为他们的到来,中国第一套汉字拼音方案,第一次以科学方法测绘地图,第一部英汉字典,第一个现代印刷出版机构,第一本国际法,第一所孤儿院、盲人学校、聋哑学校、医院、大学、图书馆等等,都随之而来……
01 中国第一套汉字拼音方案
1583-1588年,耶稣会士利玛窦和罗明坚率先使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他们编撰了《葡汉辞典》;
1605年,利玛窦同另一位耶稣会士郭居静合作,发明了第一套汉字拼音方案《西字奇迹》;
1625年,耶稣会士金尼阁把利玛窦汉字拼音方案加以修改补充,编著成一部完整的拉丁字母注音专书《西儒耳目资》,
1626年在杭州出版,也称“利、金方案”。
图片: 来自网络 | 典故: 百度百科
1867 年,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开始撰写汉语教科书《语言自迩集》,一般称作“ 威氏拼音”,准确记录了北京官话口语。此后在邮政电信、海外图书馆中文藏书编目、外交护照上的中文人名等处,都长期使用“威氏拼音”,成为汉字的统一标注方案。《语言自迩集》是一部注重现代汉语口语教学并用拉丁字母注音的“ 对外汉语教材”的开先河之作。
图片: 来自网络 | 典故: 百度百科
很多“威氏拼音”的拼法沿用至今,例如,北京PEKING (PEK);南京Nanking ( NKG);青岛 Tsingtao ( TSN);广州 Canton (CAN);成都Chengtu (CTU);重庆 Chungking (CKG);茅台(Moutai) ;中华(Chunghwa)等;2008年,清华大学历史系副主任王奇把“Chiang Kai-shek”(蒋介石)译为“常凯申”,闹出笑话,就是因为不懂“威氏拼音”。
利玛窦汉字拼音
02 中国人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圆的
1583年, 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因为他的到来,中国人第一次看到了机械钟表、油画,第一次听到了西方音乐,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到来,当时西方的许多科学技术被介绍到中国,中国人第一次知道地球是圆的,矫正了中国人天圆地方的观念,开阔了中国人的视界。
利玛窦曾绘成《山海与地图》的世界地图,向士大夫们展示,并把所携带的《万国图志》作为贡品献给朝廷。他在《天主实义》和《乾坤体义》等书中介绍了地圆说,并把西方经纬度线测绘技术介绍到中国,开中国以科学方法测绘地图的先河。
利玛窦与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
03 中国第一部英汉字典
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受到伦敦传道会的指示前往中国学习汉语 ,并且将圣经翻译成汉语。1807年,马礼逊独自一人踏上广州的土地后,发现学习汉语是一件极具风险的苦差。清政府禁止洋人学习汉语,当地人只能偷偷地给他授课或是充当助手。为了避免牢狱之灾,有的助手随身携带用以自尽的毒药。压力同时还来自窘迫的生活,来广州传教学习汉语的马礼逊并无谋生手段,伦敦会给的钱又不够用,因此租住在一个废弃的法国人的仓库里。
在如此糟糕的条件下,他每天学习14至16个小时,健康状况一度恶化,连拿笔的力气都没有。1815年,《华英字典》第一部分《字典》的第一卷在澳门出版,汉英对照、按部首排列,余下两卷分别于1822年、1823年印制。中国因此输入了第一台现代化的印刷机,产生了第一个现代印刷出版机构。
马礼逊编著《华英字典》
04 中国第一所现代医院
美国传教士伯驾于1835年在广州十三行新豆栏创办“眼科医院”,又称“新豆栏医局”。伯驾将眼科、麻醉科的技术带入中国,中国首例西医手术、中国首例眼科手术、中国最早的乙醚麻醉术、氯仿麻醉术、病理解剖术都是在这所医院施行。1840年4月林则徐在该医院的病历是中国现存最早西医病历。伯驾将西方医疗技术带到了中国,他被誉为“用柳叶刀(即手术刀)传福音”。他是中国现代医学的奠基人。
1835年,伯驾在广州建立眼科医局
1855年,美国传教士嘉约翰接管了广州眼科诊所,1856年,诊所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被焚毁。次年,嘉约翰返美,入费城杰斐逊医学院进修,并四处为重建广州眼科诊所筹款,购置了一批新的医疗器械。1858年年底,嘉约翰携新婚妻子回到广州,重建眼科医院,1859年1月开业,正式命名为博济医院。嘉约翰自任院长长达44年。1898年,嘉约翰在广州建立了第一所精神病医院,还设立了西医学校,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西医大夫。一生为70多万名患者治疗,做过近5万次手术,培养了150名西医,编译医学书籍34种。1887年,孙中山进入博济医学院学习,这所医院现在叫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05 中国第一份中文期刊
1833年8月1日,德国传教士郭实腊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实腊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楚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刊物不必谈论政治,也不要在任何方面使用粗鲁的语言去激怒他们。这里有一个较为巧妙的表明我们并非‘蛮夷’的途径,这就是编者采用摆事实的方法,让中国人确信,他们需要向我们学习的东西还是很多的。”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
06 中国第一所 育婴堂(孤儿院)
1840年,巴陵会在香港开办中国第一所育婴堂,收容孤儿。1864年,天主教拯亡修女会在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创办育婴堂,该院前后收容过2500多名孤儿,院内自备奶牛育养婴儿。孤儿六岁以后开始接受教育,女孩主要学习缝纫、刺绣、花边、编织及其他家庭工作。男孩学习印刷、铜匠、修琴、绘画等工作。
1877年,李提摩太在太原开始修建孤儿院,先后建立了五个收容100名儿童的孤儿院,并将他们训练成技术姻熟的工人。李提摩太说:“真实的爱心要比空洞的教义更伟大。”
1891年,英美会的女宣教士福吉丽到成都后,开始收养被遗弃的女婴。1895年,福吉丽在成都教案中受惊吓而离世。1896年,英美会为纪念她的工作,在成都四圣祠创办了一家育婴堂。
土山湾孤儿院的孤儿们
07 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1864年,美国传教士狄考文夫妇在山东创办登州蒙养学堂,招收了6名家境贫寒的学生,为他们提供衣食和文具。1876年底,蒙养学堂改名为文会馆,取“以文会友之意”,拟“将天下至要之学会聚于兹”。这时的登州文会馆还只有中学程度,第二年,狄考文即计划要在保留中小学的基础上,把登州文会馆办成大学,并制定了各种规章。
1879年,狄考文利用回国休假之机,广泛游说,多方筹款,为办大学做准备。1881年1月,狄考文回到登州,一边大规模加设大学课程,一边再次向长老会美国差会本部提出办大学的申请。1882年,美国长老会差会本部正式授权登州蒙养学堂办大学。1905年初,登州文会馆迁潍县,合并当时英国浸礼会在青州开办的广德书院中的大学班,更名广文学堂,稍后成为山东基督教共和大学,即齐鲁大学。
登州蒙养学堂第一批学生
08 中国第一本国际法
在1858年与1860年所谓的“英法联军之虞“,丁韪良跟着美国公使在天津与北京谈判,他是美国公使谈判的翻译官,在谈判过程当中,他发现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法,接受绝对不应该接受的,拒绝绝对不应该拒绝的。譬如说,领事裁判权,这是丧权辱国的大条款,中国人很快就接受了。中国人说,很简单啊,自古以来华夷分治,华人管华人,夷人管夷人,所以领事裁判就同意了,丁韪良急得跳脚没用。可是,他觉得中国人最该接受的,比如说两国互派大使建立外交官系,这个是太好了,但是中国人坚决不同意,为什么呢?中国人觉得夷人其貌不扬,入京有碍观瞻。丁韪良心想这怎么得了?
后来,丁韪良回美国去专攻国际法,取得国际法的博士学位后,他开始翻译国际法给中国。他觉得中国人如果不懂国际法,跟外国人交往一定会吃大亏。中国国际法的开端就是丁韪良,第一本国际法的书就是丁韪良写出来的。他觉得中国需要办好的教育,让中国人能够懂得外国的语文,可以跟外国人交往,彼此了解。所以后来在条约里面就定下来要成立同文馆,希望训练中国的语言人才,他花了很多功夫请了很多老师,包括科技、化学、医学等各个领域的都请来了,但是结果招生没有人来考。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科举考试不会考这些东西。丁韪良觉得,要救中国,要改革中国的考试制度,所以他就开始反对科举考试,后来梁启超康有为跟他很接近,在变法运动中,就把科举考试取消了,这是中国不得了的一件大事。
丁韪良 《万国公法》
09 中国第一所盲童学堂与第一套盲文
1874年,英国圣 公会传教士威廉·穆瑞在北京甘雨胡同创办“瞽叟通文馆”教盲人学习,中国近代第一所形态比较完备的特殊学校由此起步。1954年更名为“北京市盲童学校”,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盲人学校 。1879年,穆瑞又与友人开发出中国历史上第一套盲文“康熙盲字”,并以“康熙盲字”为基础编拟了中国最早的盲文教科书。
1892年,美国女传教士赖马西在广州设立瞽目女塾,收养并教育失明女孩。1912年在芳村建筑校舍,创办“明心瞽女学校”。
1911年,苏格兰传教士傅兰雅在上海设立“上海盲童学堂”,这是中国正规盲人学校的开始。该校分四种功课:1,家庭部,即学习家庭中的种种操作;2,文学部,学习中西文字及打字;3,音乐部,学习弹琴唱歌;4,工艺部,学习编织等手工。
北京市盲人学校
10 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
1887年,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梅理士夫妇在登州共同创办了一所“聋哑学校”,取名“启喑学馆”,这是中国第一所聋哑学校。1898年,启喑学馆迁往烟台。梅理士夫人到中国前曾在纽约一所学校教聋哑学生,创办启喑学馆后, 她采用训练聋哑人说话的标音法和手语进行教学。启喑学馆对中国的聋哑教育影响很大,梅理士夫人设计的手语字母表被中国聋哑学校采用,他们从美国图书中翻译的分级识字课本成为中国聋哑教育的最初教材。 该校开创十五年后,上海天主教圣母学院始设聋哑学校于徐家汇,三十年后南通,北平各地相继设立,是本校影响力之所至。
梅里士夫人本来打算老死中国,没想到,1927年3月24日,国军第六军攻克南京袭击英、美领事馆,劫掠外国传教士财产,有六位传教士被杀,其中包括金陵大学副校长文怀恩,史称“南京事件”。这一事件使得五千名新教传教士逃离中国,传教工作基本宣告停顿,许多地方的教堂关门大吉,信徒流失的情况空前严重。此时,梅里士夫人正在在南京会友,探亲,白发苍苍的她目睹了此变故,立即返回美国。两年后,在芝加哥逝世,享年七十六岁。
梅里士夫人与启喑学馆的孩子们
11 中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
1899年,韦棣华从纽约来到了武昌文华书院任教,文华书院是美国基督教圣公会于1871年创办的一所寄宿学校。有过图书馆工作经历的韦棣华很快发现文华校园内图书资料贫乏,教师学生无教学参考书籍,在整个武汉也没有一座可供大众阅读的图书馆。于是她动员教员捐献图书,自己到处搜集并自掏腰包购买书刊,在学校设立了一个小型的图书阅览室。这个小阅览室大受师生欢迎,这使韦棣华认识到,把西方的公共图书馆理念引进中国,并建立一座大型的新式公共图书馆已非常必要。为了加强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和资金筹措,她又专程返回美国就读于纽约普莱特学院、波士顿西蒙斯学院,学习图书馆学。学习之余,她奔走各大学游说,得到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教会相关人士的大力赞助。
1903年,带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建设款项,韦棣华回到了武昌文华书院,她买下文华附近的一块叫龚家花园的地皮,并做好了前期建设的准备工作。1905年,文华书院为新的图书馆举行了盛大的奠基开工典礼。1909年5月,在文华书院正式更名为“文华大学”的喜庆日子里,图书馆主体建筑完工,新的图书馆被命名为“文华公书林”,即民众化之公开图书馆,这个文雅诗意的名字,突出了“公”字,强调“公共、开放、公享”的意义。1910年5月16日,文华公书林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开放典礼,标志着中国近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诞生。此后的岁月,为中国图书馆教育培养人才和为文华公书林筹款便是韦棣华的主要工作。
韦棣华与文华图书馆同呼吸共命运,终生未嫁,至1930年,文华大学开办图书科10周年,共培养了60名毕业生,其中33人在国内图书馆任职,29人任馆长,他们分布在中国10余个省份,在全国最重要的30座图书馆任职。韦棣华 从1899来中国,到1931年病逝于昙华林,将终生心血付与中国图书馆事业。民国总统黎元洪称其为“中国现代图书馆运动之皇后”。
文华书院学生参加"文华公书林"的开工奠基典礼
12 中国第一次进入奥运
1876年,基督教青年会进入中国,其目标是“发扬基督精神,团结青年同志,养成完美人格,建设完美社会。不但注意个人的灵德,而且还看重体、智、群三方面的提练。基督教青年会引进和推广近代体育项目,包括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网球、棒球、田径、游泳、跳水、体操等。
1925年,奥运冠军宣教士李爱锐从英国来到天津,指导创建了当时世界一流的民园体育场,引来不少国际大赛。1932,中华基督教青年会董事王正廷促成了中国第一个奥运会运动员刘长春参加第十届奥运会。1936年,王正廷任总率领队参加第十一届国际奥运会,共有141人参加。他们从上海坐船出发赴意大利,再转火车,至7月22日方抵达柏林。许多运动员晕船,吐了20多天,到柏林后只休息数天就上场比赛,田径、游泳、篮球、足球、举重、拳击、自行车等选手在预赛时即遭淘汰。
中国太多的第一与宣教士有关,所收集的非常有限。我们回首历史,就能清楚地看到,基督教给中国带来的是现代文明与科技发展。他们无私的奉献都是因着基督的爱,当你真正认识上帝的爱时,你才能够理解传教士们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让我们找回真实的历史,回应上帝的爱。
查看往期有关传教士的文章
2. 一本历经百年水火洗礼的《圣经》记录着一家几代人对中国人的爱…
9.传教士汤若望与中国农历的渊源丨CCTV 10 的探索报道
耶稣说:“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在这世上恨恶自己生命的,就要保守生命到永生。"
约翰福音12:23-25
【相关链接】
【2019•扬帆起航】告白书•全球华人基督徒单身婚恋交友平台——
将心和灵放置何处,不仅影响今生的福乐,
而且决定永生的福乐!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赏用!
欢迎弟兄姐妹们在下面留言讨论或者祷告!
🙏🙏🙏
感谢您转发到朋友圈和朋友群!
愿上帝赐福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