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篇丨文化遗产学院
文化遗产学院
01
学院简介
西北大学考古学研究起始于1938年西北联合大学考古学组对张骞墓的调查发掘。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大学服从国家文物事业整体布局,于1956年设置全国第二个考古学专业。经过67年的发展,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已经拥有专业设置合理、目标方向明确、学术团队充实、科研条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的一流考古学科,是我国文物事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
西大考古学科在国内最早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以考古学研究为价值的认知体系、以文物保护技术为价值的保存体系和以文化遗产管理为价值的实现体系)。目前,其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考古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学院下设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和文化遗产管理三个系,分别开设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和文物与博物馆学3个本科专业。有考古学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学科序列。2022年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2019年考古学专业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02
师资力量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64人,具有正高职称25人,副高职称26人,外籍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目前,学院获国家级人才项目12人次,省部级人才项目10人次。
03
专业设置
考古学
本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建立的考古学专业之一,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陕西省特色专业和名牌专业。陕西及西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下、地上文物资源,以及校内大量馆藏文物标本,是本专业教学科研的坚实基础。本专业拥有专任教师及师资博士后42人。依据自身定位目标与优势研究领域,已成立了5个教学科研团队。本专业目前已培养各类考古人才2300余人,人才培养规模已达国内前列,是我国考古学研究专门人才培养重镇。专业教育高度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课堂讲授与田野考古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本专业以培养具有西北大学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考古学专业人才为目标,旨在培养创新研究型、综合交叉型和专业技能型等多种专业人才类型。通过考古学专业的学习,既能满足个人继续学习深造的愿望,也能更好地适应文物考古研究、博物馆、文物行政管理等部门的专业人才需求。
文物保护技术
本专业是中国高等院校中最早设立的文物保护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陕西省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本专业的特点是文、理、工、艺交叉渗透,强调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训练相结合。人才培养主要涉及文物保护学、化学、考古学、文物学、艺术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基本方法。现有专任教师及师资博士后22人,科研方向涉及彩绘类、土遗址、砖石质、壁画、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以及文物保护材料和科技考古等多个领域。目前,本专业已培养毕业生800余人。据统计,中国文博机构中约有50%的中青年文物保护技术人员毕业于西北大学。毕业生除可以在本校及国内外其他高校继续攻读文物保护学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外,还可以到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等单位工作。
文物与博物馆学
本专业是适应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战略需求,立足考古学专业兴办的本科专业,是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以考古学、文化遗产管理学和文物与博物馆学的综合学习与训练为基础,以文化遗产管理、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设计、博物馆展览策划设计为重点,旨在培养具备文博考古、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服务于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适合在文化与旅游管理部门、规划设计管理部门、文化与旅游规划设计公司、博物馆、文化创意公司、新闻出版和教育等单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
04
院系特色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考古学科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学院已形成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过程扎实、教学效果显著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已建成古豳地、东天山、吐鲁番三处综合实习基地,可以保障学生进行长时间的田野考古实习、现场文物保护及遗产管理等教学活动。同时与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陵博物院、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等全国三十余家文博单位建立了教学实习、科研合作关系。
人才培养与教学成效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高校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先后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三十年及考古学实践教学体系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目前,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已为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培养了三千多位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我国文化遗产领域规模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学院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拥有国家级“金课”2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另有8门慕课在爱课程、智慧树平台上线。
学术交流
学院始终重视学术氛围营造,2016年以来,共举办学术会议50余场,故宫讲坛37场,博望论坛180余期。同时,还有联合科考、学术沙龙、导师读书会、短期访问学者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了求真、求实、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其中,故宫学院由故宫博物院与西北大学联合成立,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致力于搭建国内一流、重点面向西部地区的高水平文物保护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05
国际合作
在长期实践中,西北大学考古学科一直践行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合作研究理念,致力于与国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关系,开展不同层次的研究与教学合作。目前,已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国巴黎大学联盟、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等20余所高校合作,引进一流师资团队,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专业课程、拓宽国际视野;与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国际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开展合作研究与人员交流互访。2018年,西北大学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联合成立“NWU-UCL丝绸之路考古遗产研究中心”,进一步为西北大学考古学科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依托学院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由西北大学与意大利萨兰托大学联合成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于2021年开始招生。
05
院长寄语
高考临近,相信大家都在为了自己的理想做最后的冲刺。在这里,我预祝大家能够顺利考入自己憧憬和期待的高校和专业,并与大家分享我们的考古学科。考古学与其他许多学科一样,都是我们了解世界,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又是十分独特且无与伦比的,它不仅带给怀揣诗意、奔赴远方的我们以最充分的满足,又可以闹中取静,带给我们穿越历史、聆听心声的契机。考古学让我们保持未泯的童心,不知疲倦地踏遍世界的角落,只为揭开尘封在地下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考古学又像是刑侦,要求我们广泛地搜罗证据、细致地观察分析和严密地逻辑推理,因为这样的发现才更有意义和说服力。能够触摸到的,不只有灿烂辉煌、惊世绝伦的不朽之作,也有平凡而伟大的智慧,有喜悦,有悲凉。它们绝大部分并没有被载入史册,但却鲜活、真实而又震撼人心。
触摸历史、发现真实、照鉴未来,如果你们已准备好开启一段探寻历史的发现之旅,请选择这个拥有67年悠久传统的西北大学考古学科。
从古都长安出发,从丝路起点开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欢迎你们!
06
优秀校友寄语
刘莉教授简介:刘莉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是我院的杰出毕业生之一。1983年赴美国留学,199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获得考古学博士学位。2010年,成为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作为世界知名考古学家,刘莉教授还被聘为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同时还是印度-太平洋史前学会成员,美国考古学会成员,在世界学术界都有着重要地位和较强的影响力。
44年前,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给了我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从终年只生产同样两个零件的流水线进入一个汲取知识海洋的神圣殿堂,也使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目的和精神的寄托:那就是无止境的学习和探索。考古学不仅提供最有效的研究途径来解读人类的过去,也帮助我们反思现在和瞻望未来。西北大学能够提供最完善的学习环境,使每个未来的考古学家在跨越时空的知识探索中实现理想、得以升华。
孙周勇教授简介:孙周勇教授200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后赴澳洲留学,2007年毕业于墨尔本Latrobe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先后荣获“陕西省优秀回国留学人员”、“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等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孙周勇教授长期工作于田野考古第一线,其主持的大保当汉代城址的调查与试掘曾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石峁遗址还荣获“世界考古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田野考古奖一等奖等荣誉,为中华文明探源做出了贡献。
恭喜青春韶华的你,选择以考古学和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人生的第一个重要开篇。经历了千年酝酿、百年成就的中国考古学,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经历着由“小众偏门”向“高光学科”的华丽转身,融合了最为广泛的新技术、新方法与新理念。
未来的你,将站在科学严谨的立场,从斑驳的残垣废墟之间,追溯文明起源的脚步,触摸周秦汉唐的辉煌,捡拾散落已久的人类记忆,用陶石金玉来弥合历史的罅隙。
促进经济发展,厚植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考古从未缺位。因为我们深信,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得向多远的未来。
付巧妹研究员简介:付巧妹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专业,200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后赴德国留学,2013年获得马克思·普朗克进化人类研究所遗传学博士学位。付巧妹研究员主要从事古DNA研究,通过共同开发和延展应用创新的古DNA实验技术,从遗传学角度深入探索人类及其伴生物种的起源与演化历史,已在相关领域取得重要成果,获得国际学界与媒体广泛关注。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重要论文4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Cell期刊发表20篇,论文总IF超500,引用次数超过3000次;相关成果入选Nature“2014年度十大科学事件”、“2016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等。因重写早期现代人历史的研究极大丰富了人类演化过程,付巧妹被Nature选为“中国十大科学之星”之一,被评价确立了我国在古DNA与古人类学研究领域强有力的国际地位。
科学求真、守正创新——大学是我们真正自主去探索知识、习得技能的阶段,为我们提供了确立梦想,并为之孜孜追逐、不懈努力的广阔舞台。西北大学设立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如文物保护技术)等众多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工作者与各领域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科技振兴与民族复兴做出重要贡献。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学在西大,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从这里出发、成长,向挚爱的梦想进发,迈向更广阔的人生天地。
文化遗产的背后
承载着历史的发展脉络
彰显着文明的无限魅力
2023,文化遗产学院,期待你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