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招生办公室

其他

西北大学校园开放日(6月25日)

为了使广大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朋友更好地了解西北大学的办学特色及近年来的发展和变化,我校定于2023年6月25日在西北大学太白校区举办“校园开放日”活动。活动期间,将邀请我校21个本科招生院系各专业的知名教授,招生、就业负责同志回答考生及家长的问题,对考生进行报考指导。届时,我校还邀请了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兰州大学、苏州大学、北京交通大学、郑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30余所省内外重点大学做客现场,欢迎广大考生、家长关注并参加。西北大学太白校区(西安市碑林区太白北路229号)01活动时间●●●2023年6月25日(8:30-16:00)02活动地点●●●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大礼堂前03乘车路线●●●
2023年6月23日
其他

专题篇丨西北大学2023年高考咨询方式合集

高考已经结束,为方便各位考生及家长报考咨询,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我校线上咨询的方式合集,欢迎各位考生及家长通过官方渠道联系我们,热诚欢迎广大考生报考百年西大!1招生咨询电话招办咨询电话029-88302211(下设10部坐席)各院系咨询电话2智能咨询系统∨∨∨3招生小程序点击下方蓝字查看小程序的查询说明“西”望有你,逐梦同行丨西北大学一站式数字化智慧“云门户改版升级啦!4微信公众号关注“西北大学招生办公室”公众号如图所示点击下方“学校概况”可查阅西大简介、院系设置、院系速递、一流专业、招生指南等内容。如图所示点击下方“招生咨询”可查阅智能问答、录取分数查询、特类招生、招生计划、招生章程等内容。我校在各省2022年分专业录取情况以及近三年录取分数查询,可直接回复对应“省份”,艺术类考生回复“艺术类”即可。欢迎咨询、报考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艺综合性大学!我们在西北大学等你!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西北大学2023年招生计划发布:新增1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3400人

欢迎报考西北大学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艺综合大学2023年西北大学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计划招收本科生3400名,与2022年持平。2023年本科招生tips搜索12023年新增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招生2金融工程、金融数学两专业恢复本科招生3艺术类招生专业录取规则继续延续2022年相关政策,投放省份不变4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继续重点投向医生资源紧张和医疗力量相对薄弱的省份2023年本科招生计划搜索(分省分专业的详细计划情况以各省(市、区)的招生考试管理部门公布为准)陕西省安徽省北京市重庆市福建省甘肃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海南省河北省河南省黑龙江省湖北省湖南省吉林省江苏省江西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山东省山西省上海市四川省天津市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浙江省西北大学院系大合集3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来啦!点击图片即可跳转链接详情请戳👇👇👇我们在西北大学等你
2023年6月19日
其他

专业速递 | 3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西北大学3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点击图片浏览专业详情)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编导历史学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经济学工商管理金融学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新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化学材料化学应用化学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城乡规划生物科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戏剧影视文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能源化学工程英语
2023年6月18日
其他

专题篇|西北大学院系大合集

面对学校专业的众多选择西大院系大合集来啦欢迎走近各大学院及专业(点击图片查看学院详情)文学院历史学院文化遗产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哲学学院艺术学院地质学系物理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数学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化工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安莱学院欢迎咨询报考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艺综合性大学我们在西北大学等你
2023年6月17日
其他

专业篇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资源勘查工程

一流的师资队伍本专业通识课程依托本校综合性大学各院系,基础地质课程拥有地质学系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领衔的教学科研团队、“晶体光学和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课程群”
2023年6月15日
其他

院系篇丨地质学系

学院简介西北大学地质学科创建于1939年,是全国建系较早、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地质学系之一。办学至今80余载,群英荟萃,名师云集。地学大家王恒升、谢家荣,中国古生物学科的创始人杨钟健,中国五大构造学派之一的“波浪镶嵌学说”创始人张伯声院士等都曾在此执教,迄今已培养出10000余名地学英才,特别是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石油地质专业人才,为国家石油地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和“中国石油战线的黄埔军校”。从地质学系毕业生中走出了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纪舜、田在艺、张国伟、翟明国、舒德干、周卫健、高山、张宏福,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2017年地质学科以国家认定方式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019年资源勘查工程和地质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国际认证。目前,我系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和地质工程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我系成功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2年入选国家“地质学拔尖学生培养模式研究虚拟教研室”。师资力量我系现有中科院院士4人,教职工182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39人,教授(研究员)70人,获批国家级人才30余人次;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者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称号者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4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团队和“早期生命演化”团队双双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及其环境演化”“能源盆地油气地质”和“陆内构造及其动力学”3个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古生物地层学课程群教学团队”和“晶体光学与岩石学教学团队”两个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基础地质教师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早期生命与环境”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研究团队。专业设置1地质学该专业于1993年设立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1998年获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23年6月12日
其他

院系篇丨数学学院

学院简介西北大学数学学科创设于1923年,是学校历史最为悠久的系科之一,奠基人为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教授。曾炯、傅种孙、段子美、赵进义、刘亦珩、张德馨、杨永芳、刘书琴、凌岭、张棣、王戍堂、李继闵等一批知名学者曾执教于此,为西北大学数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数学学院现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数学、统计学、科学技术史)、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科学技术史)、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数学、统计学、科学技术史)、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1个(应用统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陕西省流体力学数学理论与计算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文化遗产数字人文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个(微系统可靠性分析与仿真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省级未来技术学院1个(西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个(数学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有科学研究机构8个(数学研究所、非线性科学研究中心、陕西省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数论及其应用研究中心、医学大数据研究中心、现代统计研究中心、概念认知与智能研究中心、科学史高等研究院)、校企合作平台1个(西北大学
2023年6月11日
其他

院系篇丨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学院简介西北大学化学学科始设于1923年,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是西北大学创建最早的学科之一,也是西部地区最早培养化学专门人才的摇篮和化学科学研究中心。1937年建立化学系,2008年成立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陕西省优势学科。学院设有的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和化学生物学4个本科专业,全部入选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其中化学、材料化学和应用化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学院有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陕西省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省级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院现已形成专业全覆盖的优质教学团队,并建成一批高水平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体系,包括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门国际课程、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和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学院具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引智示范基地、陕西省国际联合实验室和3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017年度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为B+,并列全国第16位。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化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在西北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综合化学实验制备室综合化学实验仪器室化学生物学实验室材料化学实验室分析测试研究中心高效液相一电喷雾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超导核磁共振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师资力量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5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原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人,陕西省各类人才51人。专业设置学院设有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生物学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化学(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培育家国情怀深厚、国际视野宽广、科学素养卓越、基础理论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化学拔尖人才,为诞生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杰出化学家奠定基础。化学(基地班),培养具备深厚的化学基础知识,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掌握科学研究实验方法,强化学生基础理论学习和现代实验技能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化学类(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生物学),依托化学基础理论与专业方向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在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等相关领域能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人才培养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420人,包括本科生549人,研究生871人(外籍留学生13人)。每年有50%以上的本科生选择继续攻读国内外硕博士研究生。“十三五”以来,本科生累计参加各级创新创业项目200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学术论文近40篇,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0余项。学院学术交流频繁,学术氛围活跃,每年有近百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交流。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da
2023年6月9日
其他

“西”望有你,逐梦同行 | 西北大学一站式数字化智慧“云门户”改版升级啦!

#1.关注【西北大学招生办公室】微信公众号;2.点击菜单栏【信息查询】-【本科招生】。#
2023年6月8日
其他

院系篇丨化工学院

学院简介西北大学化工学院始建于1937年,是我国西部地区最早建立的化工院系之一。2005年获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7年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本科专业,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经过长期建设,形成了由学士、硕士、博士组成的较完整的科学育人体系,已成为化工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地。学院现有教授43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44人,讲师19人,博士生导师33人,46人次获国家级、省部级人才称号(项目),教师中96%具有博士学位,68%具有海外学术经历。学院拥有国家级碳氢资源清洁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生物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陕北能源先进化工利用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西部资源药物绿色智造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生物材料与发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十余个教学科研平台,5个省级教学科研团队,2个院士工作室,1个国家级教学名师工作室,现有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0门在线MOOC。近三年获批各类科研项目260余项,累计科研经费超1.5亿元,其中学院牵头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发明专利金奖、陕西省最高科学技术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20余项,具有良好的学科声誉,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列全国B+档。学院现有本科生797人,硕士生583人,博士生83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30余人。近五年,学生获国际、国家、省部级学科竞赛奖励120多项,其中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2项,多名导师被教育部授予中国“互联网+”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称号,学院2次被陕西省教育厅授予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在悠久的办学历史中,学院培养了万余名毕业生,绝大多数已经成为所在行业的技术业务骨干、学术带头人和管理干部,也涌现出一批年轻有为、独立创业的企业家,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专业设置01化学工程与工艺2005和2017年分别入选陕西省名牌专业和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基于化学工程领域的人才需求及西部能源产业的区域特色,致力培养能系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基本理论,熟练掌握化工专业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够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工程问题,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心理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环保理念、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从事化工、能源及相关领域的生产运行、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及经营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02生物工程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心理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环保理念、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生物学与工程学基本知识、掌握生物产品大规模制造的科学原理,熟悉生物加工过程流程与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和技能,能在生物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新技术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高素质专门人才。03能源化学工程2010年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是全国首批建立的10个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之一。2017年入选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立足陕西,充分利用陕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区域优势,持续围绕“绿色低碳”“智慧能源”“节能环保”等国家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的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能源的清洁高效转化与利用,将“碳中和”理念与实践融入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行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助力“双碳经济”发展。04制药工程2019年首批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立足西部地区医药产业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致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系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药学和工程学等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制药工程问题并体现经济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法制观念、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能够在团队协作意识下开展组织管理与沟通合作,在文理工兼修基础上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在制药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运行、质量控制与管理、工艺与工程设计、技术与产品研发、产品经营与服务等工作或进入相关学科继续深造。05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2009年和2010年分别入选“省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特色专业”。本专业从1978年创办至今,始终以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以及行业需求为导向,持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过程”及“控制”为两翼,以本为本,践行科研育人观念,构建知识传授-问题探究-能力提升-人格养成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及专业技能,能在现代过程工业特别是过程装备本体与控制系统及相关领域从事智能装备与系统设计优化、工程设计、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等工作,具备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学院风采化工学院按照“团教结合,以赛促创”的理念,将理论知识学习、工程实践能力、学科竞赛能力与创新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学科竞赛中挖掘“双创人才”。2022年,化工学院共组织带领20多支竞赛团队奔赴全国参与学科竞赛,同时承办了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西北赛区决赛,有效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其中在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学院“源梦210”项目团队斩获“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赛道国家级金奖,这是陕西省各高校参赛项目在该赛道中所获唯一金奖,也是西北大学在该项赛事中所获最高等级奖项!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国赛金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陕西赛区金奖“天正设计杯”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一等奖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获二等奖第十五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机械类个人全能三等奖院长寄语化工学院院长
2023年6月7日
其他

院系篇丨经济管理学院

一流学院西北大学经济学与管理学学科具有111年的学科历史,早在1912年就设立商科,1937年成立经济系,1985年成立经济管理学院。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三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及博士后流动站,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经济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教育部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经济学、工商管理、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9个系、12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学院享有“经济学家的摇篮”的办学美誉,已经成为集经济学与管理学、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全国著名学院。改革开放以来,学院砥砺前行,勤耕不辍,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优秀人才30000余名。学院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比利时、挪威、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波兰、捷克、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2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互派访问学者、联合培养学生、联合科研等合作伙伴关系;发起、成立、加入了4个国际组织和联盟,参与4项国际性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合作的“技术创新与社会变革中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被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确定为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资助项目。日本著名经济学家、日本同志社大学经济学部筱原综一教授来院讲学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商学院院长会晤商定申请创新型人才合作培养项目法国政治经济学会会长Florence
2023年6月5日
其他

院系篇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学院简介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建于2002年,2017年成立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拥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本科专业1个。2020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首次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201-300),“蜂之蜜——打造蜂产业链升级变革与精准扶贫新模式”项目获得了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国家金奖和陕西省冠军。2021年以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主要支撑的学校农业科学学科进入全球ESI
2023年6月3日
自由知乎 自由微博
其他

院系篇丨萨兰托文化遗产与艺术学院

学院简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外函[2021]12号文件,中国西北大学与意大利萨兰托大学于2021年7月合作设立西北大学萨兰托文化遗产与艺术学院(简称“安莱学院”)。安莱学院是西北大学下设实体二级院系,是我国中西部地区首家中意合作办学机构,也是文化遗产领域全国首家中意合作办学机构,由中国西北大学和意大利萨兰托大学共同管理、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安莱学院开设文物保护技术、美术学(美术品鉴赏与修复方向)两个本科专业,并于2021年开始招生(每年每专业30人)。学院旨在基于OBE教育理念,汇聚中意两校在遗产保护和艺术品修复领域的学科优势和地缘优势,为学生提供国际领先的文物及艺术品修复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理解多元文化、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型专门人才。萨兰托大学简介萨兰托大学成立于1955年,位于意大利东南部普利亚大区的莱切市,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拥有着悠久的历史。萨兰托大学下设的文化遗产学院坚持考古、文物修复及艺术品修复并重的发展理念,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是该校综合实力最强的学院,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科技考古、遥感考古、艺术品研究等多个方面拥有雄厚实力。招生方式安莱学院所有专业均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招收参加高考的高中毕业生。其中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报考条件、录取要求与西北大学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一致,美术学(美术品鉴赏与修复方向)专业的报考条件、录取要求与西北大学美术类专业一致,详情可参考西北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2023年招生简章。(西北大学本科招生信息网超链接:https://zsb.nwu.edu.cn/)师资力量中意双方教师由学院联合管理委员会及学术委员会进行选聘。教师均为中意两国文化遗产领域业务精良、科研实力强、文化背景多元、海外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国际化师资力量。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占比90%,专业课中方和意方教师比例为2:1。专业介绍
2023年6月1日
其他

院系篇丨外国语学院

学院简介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00年初,其前身外语系创建于1924年。著名的语言大师和翻译家如曹靖华、水天同、吴宓等都曾执教于此。外国语学院现设有英语系、日语系、俄语系、大学英语教研一部、二部、三部、综合语教研部、区域国别与翻译研究院、外国语言与文学研究中心、西方文化研究所、语言实验中心、语言培训中心。师资力量全院有教职工125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8人,长聘外教8人。学院承担着全校各类各层次学生的大学外语教学及外语专业教学任务,教学设备一流,拥有省级本科教学示范中心1个、外语调频广播电台2个、语言实验室5个、自主学习机房8个、移动同声传译训练室1个、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1个、高级口译模拟实验室1个、外语第二课堂活动中心1个、可视化录播实验室1个、字幕翻译、辅助翻译等软件平台三个,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000余万,同时可供1000余名学生实验实践教学,实现线上线下教学无缝衔接。馆藏图书约25000册。专业设置01英
2023年5月30日
其他

院系篇丨历史学院

学院简介历史学院创建于1937年的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及1988年建立的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八十余年来,先后有许寿裳、马师儒、黄文弼、侯外庐、陈登原、陈直、马长寿、杨向奎、史念海、张岂之、彭树智、林剑鸣、周伟洲、黄留珠、周天游等著名学者在此执教,奠定了西北大学历史学宽广厚重的学科基础。学院拥有中国史、世界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专门史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史、世界史入选陕西省“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学科,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备案)等平台,是国内史学研究的重镇之一。师资力量历史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4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0人,国家级人才5人次,省级人才9人次。专任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成果突出。另有国家级精品课程、“一流本科课程”2门,陕西省精品课程、思政课程、特色线上课程和“一流本科课程”等7门,省级教学团队(历史学)1个,编纂有《中国历史(6卷本)》《新编中国通史教学纲要》《中国思想史》《史学概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世界现代史》等多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统编教材与“马工程”教材,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学生主办的《史林新苗》杂志和全国性历史学本科生学术论坛——西安史学“新潮”论坛,已成为全国历史本科教学的“知名品牌”。历史学院充分利用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物资源,与陕西历史、文博单位合作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各专业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相互交叉和渗透,培养的学生具有基础深厚、学识宽广、综合研究能力和适应能力强的特点,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历史学专门人才和适应各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学生被推荐免试、考取、出国攻读研究生的人数不断增长,业已成为各大名校争相延揽的对象。在国家机关、教育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工作的毕业生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专业设置历史学院现设置历史学(基地班)、历史学(国学)、世界史三个本科专业(方向)招生计划,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历史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历史学),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历史学),国家特色专业1个(历史学),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世界史),陕西省名牌专业1个(历史学),陕西省特色专业1个(历史学)。历史学(基地班)本专业是西北大学历史最为悠久、学脉积淀最为深厚的优势专业之一,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该专业充分利用陕西特有的人文历史资源,注重将传统史学与前沿理论相结合、将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知识视野相结合,培养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富于创新精神的历史学教学与研究的拔尖人才。历史学(国学)本专业以西北大学历史悠久、学者辈出的优势专业历史学为基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以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为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造就新一代的国学研究与实践人才。经过培养后的学生应具有较宽厚的国学专业基础与文化基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能胜任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等单位教学、科研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世界史本专业是由历史学院与我校中东研究所通力合作,充分发挥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优势而设立的新兴专业。世界史专业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旨在培养视野开阔、知识面广,能够独立从事世界史、国际关系史以及国际法、国际组织等相关学术研究和文化教育的学术人才,以及具有外语特长,在外交外贸、国际交流和新闻出版等部门及各类企事业单位胜任各种涉外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学生活动院长寄语李军
2023年5月29日
其他

院系篇丨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01学部简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成立于2018年5月,是西北大学综合改革示范单位和“大部制”改革试点建设单位,现有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两个教学科研单位。生物学科创建于1924年,设有生物学、中药学和生态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生物学、中药学、生态学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医学方向设有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植物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各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设有植物研究所、生态毒理研究所、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所、人口与健康研究所、秦岭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中美生态合作研究中心、组织工程实验室、血液学研究所、法医学研究所、生命愿景与智慧医疗研究院、干细胞转化医学研究院、脑科学研究所等研发机构;建有国家级生命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人体解剖学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人体解剖标本室、动植物标本室等各类基础实验室,具备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是西北地区培养生命科学、医学、药学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学部坚持内涵发展,强化专业特色,积极创建人才链、学科链、资源链高度契合的学科发展体系,打造“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情怀”的教学研全方位、立体化、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平台,以培养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等领域卓越人才为使命,为服务提升西部高等教育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人民健康福祉贡献力量。02师资力量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院士工作室5个,国家中组部高层次人才7人,海外优秀青年基金项目1人,
2023年5月25日
其他

院系篇丨城市与环境学院

学院简介城市与环境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1902年,陕西大学堂创办时就设立了史地科。1937年,西安临时大学组建时设置了地理系。1992年更名为城市与资源学系。1996年建立了环境科学系。2009年10月成立城市与环境学院,现下设自然地理与资源系、经济地理与规划系、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城市规划系等5个系。一个多世纪以来,城市与环境学院几代人艰苦创业,薪火传承,为国家和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与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黄国璋、傅角今、夏开儒、王成组、陈宗兴等一批著名学者先后在这里执教,陆续培养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牛文元等一批著名学者和万余名活跃在祖国各条建设战线上的优秀人才。学院现有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三个一级学科;设有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区域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还拥有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城乡规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六个本科专业。其中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三个专业按照地理科学类招生,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两个专业按照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招生。各类在校学生人数1300余人。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129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3人,省级人才19人。学院拥有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林草局陕西西安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陕西省黄河研究院(暨西北大学乡村振兴学院/筹)、西北大学秦岭研究院、西北大学地表系统与灾害研究院、西北大学陕西省情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拥有“资源环境与区域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和“地理与环境虚拟仿真”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陕西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教学实践平台。并设有10余个无行政级别研究机构。拥有土地规划编制甲级资质、城乡规划编制乙级资质、环境影响评价乙级资质等。专业设置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使命,以“宽口径、厚基础、能创新、擅应用”为办学宗旨,传承和恪守老一辈优秀教师教书育人、严谨治学的精神和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初心”,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地理学理论基础,掌握先进地理信息分析技术和国土空间规划方法,能够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国土空间规划、土地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本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陕西省名牌专业。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健全的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立足于地球表层系统及其变化、自然资源管理、环境保护,能在相关科研机构、教学教育单位、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自然地理过程、环境变化研究和资源管理、环境保护或应用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地理信息科学本专业是陕西省名牌专业。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掌握测量、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挖掘、计算机编程等技术方法和手段的专业复合型人才,能够从事测绘、卫星遥感、导航、城市规划、国土开发、生态环境等地理信息专业领域工作,也可以从事GIS相关的IT、大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新兴行业,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大,具有良好的就业和深造前景。城乡规划本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于2009年、2013年和2017年(有效期6年)连续三轮通过了住建部和教育部组织的专业评估(认证)。专业课程《城乡规划社会调查》2020年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专业一直坚持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以面向地方城乡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综合交叉知识背景、基础厚实、创新能力强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城乡规划专业基本技能,能够从事空间体系规划、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城乡规划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大遗址保护规划、西北地区城乡资源环境保护利用和区域发展规划等方面,形成了优势和特色。环境科学本专业为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具备雄厚的地理学科、环境学科与生态学科基础,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和学科研究领域多样化;培养政治思想过硬、道德品质优良、身心健康发展,具备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能在环境科学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资源环境管理、生态保护与建设等科研、教学、管理、规划与设计工作的专门人才。环境工程本专业培养适应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具备运用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的方法原理科学分析环境问题、应用及开发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能力,能够在环境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区域环境保护和流域生态修复的工程设计、系统运行和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团队协作、国际交流、创新创业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为复杂工程项目提供综合性解决方案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院长寄语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城环学院始于1902年的建校之初,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一个多世纪以来,几代城环人薪火相传,艰苦创业,成绩斐然,业已形成以地理学为主,兼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一体两翼”的三大学科体系。地表事物纷繁复杂,人地关系交互叠加。城环学院将与你一道,探究“道法自然”,践行“上善若水”,谋求“天人合一”。通过野外考察和理论推演,亲历自然的神奇,感悟社会的多元,洞悉地球的奥秘,为你呈现立体、动态、波澜壮阔的地理与环境图景。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水-土-气-生-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能力,助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成为城环学子的一刻起,你们将沐浴“公诚勤朴”的西大校训,养成“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西大风范,践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态度,涵养出“滴水穿石”的奋斗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成长为“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厚德载物、求真务实”的杰出人才,乘风破浪,勇毅前行,“城”就鸿业,“环”宇天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出属于青年学子的勇气和担当。杰出校友介绍刘昌明(1934-),湖南汨罗人,水文水资源学家。195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系。199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理论与应用研究,现代地理水文研究的开拓者,在水循环、产流模式、水文实验、农业水文、森林水文、生态水文、环境水文以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文水资源影响等方面研究成果卓著。承担包括“两院”关于面向西北、东北、黄河、长江和全国的水问题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项国家重大咨询项目,是我国水文水资源领域首个“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9年中科院科学进步二等奖等多个奖项。2021年,获西北大学杰出校友“玉兰奖”。崔鹏(1957-),陕西西安人,自然地理学与水土保持学家,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泥石流等山地灾害研究工作,是中国第一位“泥石流院士”,为我国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主持和承担“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与重点、国家科技支撑、科技部科技合作等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世界水土保持协会“杰出研究者奖”、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和奖励。牛文元(1939-2016),河南焦作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纽约科学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理学系。曾任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获洛克菲勒基金会世界科学家奖、“国际圣佛朗西斯环境大奖”,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可持续发展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厚学明理、笃行致远2023,城市与环境学院,期待你的到来!
2023年5月23日
其他

专业篇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副教授不论你是来自宁静乡村还是喧嚣城市,希望大家在西大、在城环的4年里,能多用脚探察地理、多用心感受人文,规划好自己的人生;希望我们这个专业既能成为大家毕业后的身安处,也能是大家一生的心安处。赵新正
2023年5月23日
其他

院系篇丨文化遗产学院

文化遗产学院01学院简介西北大学考古学研究起始于1938年西北联合大学考古学组对张骞墓的调查发掘。新中国成立后,西北大学服从国家文物事业整体布局,于1956年设置全国第二个考古学专业。经过67年的发展,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已经拥有专业设置合理、目标方向明确、学术团队充实、科研条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的一流考古学科,是我国文物事业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力量。西大考古学科在国内最早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以考古学研究为价值的认知体系、以文物保护技术为价值的保存体系和以文化遗产管理为价值的实现体系)。目前,其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考古学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学院下设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和文化遗产管理三个系,分别开设考古学、文物保护技术和文物与博物馆学3个本科专业。有考古学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文物与博物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A+学科序列。2022年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019年考古学专业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西北大学“中亚考古队”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02师资力量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64人,具有正高职称25人,副高职称26人,外籍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目前,学院获国家级人才项目12人次,省部级人才项目10人次。03专业设置考古学本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建立的考古学专业之一,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陕西省特色专业和名牌专业。陕西及西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下、地上文物资源,以及校内大量馆藏文物标本,是本专业教学科研的坚实基础。本专业拥有专任教师及师资博士后42人。依据自身定位目标与优势研究领域,已成立了5个教学科研团队。本专业目前已培养各类考古人才2300余人,人才培养规模已达国内前列,是我国考古学研究专门人才培养重镇。专业教育高度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课堂讲授与田野考古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本专业以培养具有西北大学特色、世界一流水平的考古学专业人才为目标,旨在培养创新研究型、综合交叉型和专业技能型等多种专业人才类型。通过考古学专业的学习,既能满足个人继续学习深造的愿望,也能更好地适应文物考古研究、博物馆、文物行政管理等部门的专业人才需求。文物保护技术本专业是中国高等院校中最早设立的文物保护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陕西省名牌专业和特色专业。本专业的特点是文、理、工、艺交叉渗透,强调自然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操作训练相结合。人才培养主要涉及文物保护学、化学、考古学、文物学、艺术学的基本理论与知识,要求学生掌握文物保护与修复的基本方法。现有专任教师及师资博士后22人,科研方向涉及彩绘类、土遗址、砖石质、壁画、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以及文物保护材料和科技考古等多个领域。目前,本专业已培养毕业生800余人。据统计,中国文博机构中约有50%的中青年文物保护技术人员毕业于西北大学。毕业生除可以在本校及国内外其他高校继续攻读文物保护学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外,还可以到博物馆、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等单位工作。文物与博物馆学本专业是适应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战略需求,立足考古学专业兴办的本科专业,是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专业以考古学、文化遗产管理学和文物与博物馆学的综合学习与训练为基础,以文化遗产管理、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设计、博物馆展览策划设计为重点,旨在培养具备文博考古、规划设计和运营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服务于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毕业生适合在文化与旅游管理部门、规划设计管理部门、文化与旅游规划设计公司、博物馆、文化创意公司、新闻出版和教育等单位从事相关专业工作。04院系特色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考古学科专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学院已形成教学理念先进、教学过程扎实、教学效果显著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已建成古豳地、东天山、吐鲁番三处综合实习基地,可以保障学生进行长时间的田野考古实习、现场文物保护及遗产管理等教学活动。同时与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秦陵博物院、新疆吐鲁番学研究院等全国三十余家文博单位建立了教学实习、科研合作关系。人才培养与教学成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高校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先后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和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文物保护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三十年及考古学实践教学体系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目前,西北大学考古学科已为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培养了三千多位专业技术人才,成为我国文化遗产领域规模最大的人才培养基地之一。学院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拥有国家级“金课”2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另有8门慕课在爱课程、智慧树平台上线。学术交流学院始终重视学术氛围营造,2016年以来,共举办学术会议50余场,故宫讲坛37场,博望论坛180余期。同时,还有联合科考、学术沙龙、导师读书会、短期访问学者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了求真、求实、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其中,故宫学院由故宫博物院与西北大学联合成立,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致力于搭建国内一流、重点面向西部地区的高水平文物保护人才培养、培训基地。05国际合作在长期实践中,西北大学考古学科一直践行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合作研究理念,致力于与国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关系,开展不同层次的研究与教学合作。目前,已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法国巴黎大学联盟、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等20余所高校合作,引进一流师资团队,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专业课程、拓宽国际视野;与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等国际知名高校与研究机构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开展合作研究与人员交流互访。2018年,西北大学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联合成立“NWU-UCL丝绸之路考古遗产研究中心”,进一步为西北大学考古学科走向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依托学院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由西北大学与意大利萨兰托大学联合成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于2021年开始招生。05院长寄语高考临近,相信大家都在为了自己的理想做最后的冲刺。在这里,我预祝大家能够顺利考入自己憧憬和期待的高校和专业,并与大家分享我们的考古学科。考古学与其他许多学科一样,都是我们了解世界,认识自己的一种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又是十分独特且无与伦比的,它不仅带给怀揣诗意、奔赴远方的我们以最充分的满足,又可以闹中取静,带给我们穿越历史、聆听心声的契机。考古学让我们保持未泯的童心,不知疲倦地踏遍世界的角落,只为揭开尘封在地下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考古学又像是刑侦,要求我们广泛地搜罗证据、细致地观察分析和严密地逻辑推理,因为这样的发现才更有意义和说服力。能够触摸到的,不只有灿烂辉煌、惊世绝伦的不朽之作,也有平凡而伟大的智慧,有喜悦,有悲凉。它们绝大部分并没有被载入史册,但却鲜活、真实而又震撼人心。触摸历史、发现真实、照鉴未来,如果你们已准备好开启一段探寻历史的发现之旅,请选择这个拥有67年悠久传统的西北大学考古学科。从古都长安出发,从丝路起点开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欢迎你们!06优秀校友寄语刘莉教授简介:刘莉教授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是我院的杰出毕业生之一。1983年赴美国留学,199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人类学系,获得考古学博士学位。2010年,成为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教授。作为世界知名考古学家,刘莉教授还被聘为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同时还是印度-太平洋史前学会成员,美国考古学会成员,在世界学术界都有着重要地位和较强的影响力。44年前,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给了我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从终年只生产同样两个零件的流水线进入一个汲取知识海洋的神圣殿堂,也使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目的和精神的寄托:那就是无止境的学习和探索。考古学不仅提供最有效的研究途径来解读人类的过去,也帮助我们反思现在和瞻望未来。西北大学能够提供最完善的学习环境,使每个未来的考古学家在跨越时空的知识探索中实现理想、得以升华。孙周勇教授简介:孙周勇教授200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后赴澳洲留学,2007年毕业于墨尔本Latrobe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先后荣获“陕西省优秀回国留学人员”、“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文化名家暨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等称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孙周勇教授长期工作于田野考古第一线,其主持的大保当汉代城址的调查与试掘曾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石峁遗址还荣获“世界考古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田野考古奖一等奖等荣誉,为中华文明探源做出了贡献。恭喜青春韶华的你,选择以考古学和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人生的第一个重要开篇。经历了千年酝酿、百年成就的中国考古学,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经历着由“小众偏门”向“高光学科”的华丽转身,融合了最为广泛的新技术、新方法与新理念。未来的你,将站在科学严谨的立场,从斑驳的残垣废墟之间,追溯文明起源的脚步,触摸周秦汉唐的辉煌,捡拾散落已久的人类记忆,用陶石金玉来弥合历史的罅隙。促进经济发展,厚植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考古从未缺位。因为我们深信,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得向多远的未来。付巧妹研究员简介:付巧妹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专业,2009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后赴德国留学,2013年获得马克思·普朗克进化人类研究所遗传学博士学位。付巧妹研究员主要从事古DNA研究,通过共同开发和延展应用创新的古DNA实验技术,从遗传学角度深入探索人类及其伴生物种的起源与演化历史,已在相关领域取得重要成果,获得国际学界与媒体广泛关注。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重要论文40余篇,其中在Nature、Science、Cell期刊发表20篇,论文总IF超500,引用次数超过3000次;相关成果入选Nature“2014年度十大科学事件”、“2016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等。因重写早期现代人历史的研究极大丰富了人类演化过程,付巧妹被Nature选为“中国十大科学之星”之一,被评价确立了我国在古DNA与古人类学研究领域强有力的国际地位。科学求真、守正创新——大学是我们真正自主去探索知识、习得技能的阶段,为我们提供了确立梦想,并为之孜孜追逐、不懈努力的广阔舞台。西北大学设立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级特色专业(如文物保护技术)等众多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科研工作者与各领域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科技振兴与民族复兴做出重要贡献。希望有更多年轻人学在西大,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从这里出发、成长,向挚爱的梦想进发,迈向更广阔的人生天地。文化遗产的背后承载着历史的发展脉络彰显着文明的无限魅力2023,文化遗产学院,期待你的到来!
2023年5月22日
其他

院系篇丨艺术学院

艺术学院艺术是蓝天,让你展翅飞翔艺术是大海,让你激情飞扬艺术是森林,让你感受生命的力量艺术是高峰,让你勇敢攀登向上艺术是艺术,让你在美中茁壮成长
2023年5月20日
其他

院系篇丨哲学学院

一花一木一世界一棋一茶一乾坤我们于阴阳运行处,领略生生不息在黑白对弈中,参悟道法自然院系简介西北大学哲学学科发端于1902年陕西大学堂的“性理格致门”,始建于1912年“哲学科”,1923年改称“哲学系”,是我国西北地区设立最早的哲学学科,百余年来汇聚了学贯中西的一大批哲学名师,展现出融会中西马前沿、引领学术文化风气、担当国家民族发展大任的开拓精神和办学追求,是我国哲学学科的重要开拓者、创建者、推动者和见证者。西北大学社会学学科始于1923年,改革开放之后拥有西北地区首批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全国首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民政部首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陕西省首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进入新时代,在党中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方针指引下,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双一流”建设东风,为进一步完善学校学科设置,为“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提供学科支撑,学校决定以哲学和社会学为专业与学科基础,独立组建哲学学院。2018年7月5日,学校举行隆重的揭牌仪式,宣告西北大学哲学学院正式成立。哲学学院下设两系:哲学系、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拥有哲学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在校研究生、本科生500余人。长期以来,学院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每年都有许多学者定期或不定期来学院举办学术讲座或参加学术研讨会,学院还与国内外、省内外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美国、英国等教育与学术志愿者不定期前来学院从事专业外语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学院遵循小规模、高起点、有特色的发展理念,努力将自身打造为国际知名、国内有影响的哲学学院。师资力量哲学学院现有教职工46人,其中专任教师35人,教授8人,副教授11人,讲师16人。博硕士研究生导师2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0人。陕西高层次人才计划2人,陕西高校教学名师1人,陕西高校人文英才计划1人,外籍专家1名。学院聘任赵敦华、张异宾、赵剑英、李晨阳、陈凡、汪信砚、郑筱筠、盖建民等为兼职(客座)教授,建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和宗教学等研究创新团队。学院为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单位、西北地区社会工作教育中心理事长单位、陕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单位、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副会长单位、陕西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单位。现拥有关学研究院、哲学研究所、东西方哲学研究所、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西北地区社会工作教育中心、慈善研究院等特色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平台。学院两个专业已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签订“3+1”本硕连读合作办学协议,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建立稳定的学术交流关系,每年有许多学者定期或不定期前来开设学术讲座或参加学术研讨,学院还与国内外、省内外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聘请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长期或短期外专前来学院从事专业外语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专业设置哲学本专业培养具有高尚的精神情操、系统的哲学知识、严谨的理论思维、良好的综合素质,兼具拓展型、智能型、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有广阔的知识背景,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扎实,潜质良好,能在政府机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组织管理、政策制定、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发展策划、人才培训等方面工作。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专业以培育具备社会工作理论知识与实务技能、社会调查与研究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在读期间,将学习《社会工作导论》《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核心课程。毕业后,可以从事专职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研究、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与服务、公益慈善、社区治理、社会项目评估与管理等工作。科研工作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出台高层次科研成果奖励措施,科研水平正在稳步提升。学院启动“西北哲学讲坛”,举办高层次学术报告,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学院教师近五年发表权威期刊论文35余篇,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在国家高等级出版社出版专著(译作)35部,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项,其他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近30项。第四届国际维特根斯坦学术研讨会“维特根斯坦:文本与解释”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2020年迎新晚会院长寄语在知识起源和方法共享上,哲学与社会学比其他任何学科专业之间都有着更紧密的关联。孔德、马克思、斯宾塞、齐美尔、涂尔干、韦伯……这些社会学开创者都是真正的哲学家。哲学旨在提升批判思维,拓展心灵境界,养护人文情怀,构建审美意趣,这些素养将滋润人们一生的幸福和成功。将这些素养落地生根,最好的土壤无过于中国的社会大地,去研究社会行为和人类群体,去支助关爱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和个人,助人的同时使自己的性灵得到进一步的养护和升华。中国高等教育正在不断推进新文科建设,竭力打破各门学科和专业长期以来独自发展而形成的壁垒。西北大学以文理综合高校的天然优势,具有学科交叉的悠久传统,而哲学正是这一传统的最佳承载者。在民国时期哲学与史学交叉融合而形成侯外庐学派的基础上,1979年以来哲学先后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极大地拓展了就业渠道和职业生涯。2018年哲学学院成立以来,在进一步加强哲学对全校学生素质提升之辐射作用的同时,哲学与社会学(社会工作)的深度融合进入新的阶段。哲学与社会学(社会工作)的交叉融合,必将使你成为“顶天立地”的人才。西北大学哲学学院期待着你的到来!--哲学学院院长
2023年5月19日
其他

院系篇丨文学院

学院简介文学院肇端于1902年陕西大学堂所设中学门与西学门之文语科。1923年,国立西北大学已设立文学院。1924年,鲁迅应邀前来讲学。著名学者胡小石、罗常培、夏承焘、黎锦熙、许寿裳、曹靖华、杨晦、罗根泽、高亨、高明、蒋天枢等曾授业于此,张西堂、傅庚生、刘持生、郝御风、单演义、宋汉濯、杨春霖、安旗、张华、刘建军等长期在此执教。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学者何西来、王富仁、薛天纬、党圣元、罗钢、牛宏宝、张永清、李道新,诗人牛汉、雷抒雁,作家贾平凹、迟子建、吴克敬、穆涛、白阿莹,影视编导张子良、黄建新,新闻工作者万武义、马利、李勇等。学院秉持“知能并重,守正创新”的教育理念,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被誉为“作家摇篮”“唐代文学研究重镇”和“文艺批评劲旅”。文学院为陕西省委宣传部与西北大学共建单位,拥有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宗教学、美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汉语国际教育、艺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汉语言文学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国语言文学为陕西省重点学科、一流学科,陕西文学古今演变研究为陕西省特色学科。设有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西北大学)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高校)2个国家级基地,拥有汉唐文化与陕西文学发展研究中心、优秀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基地、丝绸之路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陕西当代文学研究基地等4个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唐文学研究院为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西部电影研究基地为陕西省电影评论与理论研究基地,审美文化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为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秘书处所在单位。现有在岗教师94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43人,博士生导师25人,入选教学名师
2023年5月17日
其他

专业篇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广播电视编导

西北大学是全国最早开设影视教育专业的综合高等院校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设电影课程,1987年至1998年在中文系开设了影视文学方向本科班,在文艺学专业招收了3届电影美学方向硕士研究生。►
2023年5月17日
其他

专业篇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戏剧影视文学

——2020级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苏明玥
2023年5月17日
其他

院系篇 | 物理学院

物理学院学院简介西北大学物理学科肇始于1923年,1937年成立物理学系,2013年成立物理学院,著名物理学家张贻惠、岳劼恒、江仁寿、侯伯宇等一大批知名学者执教于此,是我国西部地区最早开展物理学专门人才培养的摇篮和科学研究中心。百廿西大、百年物理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先后为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培养了万余名毕业生,涌现出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和知识分子楷模,例如“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最美奋斗者”罗健夫,“中国的骄傲”—“侯氏理论”创立者、“全国重大先进典型”侯伯宇等时代先锋;中科院院士侯洵、张殿琳、相里斌,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彦仲、刘加平,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任益民、舒振杰和欧洲科学院通讯院士吴如山等杰出科学家,国家授时中心主任张首刚、中科院物理所固态量子信息与计算实验室主任范桁等30余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022年,学院1962届毕业生张彦仲院士作为C919大飞机自主工程总设计师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接见,荣获航空航天月桂奖终身奉献奖。2022年11月张彦仲院士荣获第十五届航空航天月桂奖终身奉献奖学科平台学院拥有从本科到博士后培养的全链条、全方位物理学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包括物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光电信息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基金委彭桓武高能基础理论研究中心、省部共建西部能源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陕西省光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理论物理前沿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学院拥有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探针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和高性能计算机集群等大型精密仪器,拥有2000余平方米的大型超净实验室。教学实验室分析测试平台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65人,其中专任教师131人。拥有双聘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1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人才33人,拥有院士工作室1个、陕西省量子物理“三秦学者”创新团队1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3个、陕西省创新人才推动计划——科技创新团队1个、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1个。2022年荣获“陕西省师德建设示范团队”荣誉。教学成果多年来,学院教学能力稳步提升,荣获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批年轻教师在各类讲课比赛中迅速成长,荣获多种奖项。专业设置学院拥有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设有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材料物理等4个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入选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学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陕西省名牌专业。建设有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个省级教学团队和1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23年,物理学(含基地班)、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应用物理学、材料物理学4个专业均按照物理学大类招生。专业介绍物理学应用物理学材料物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一流本科课程高水平教材近年来,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其中4部教材入选“现代物理学基础丛书”,2部教材被列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
2023年5月16日
其他

院系篇丨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杨立新教授受邀作学术报告
2023年5月15日
其他

院系篇丨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薪火相传未来可期学院简介西北大学是西部地区新闻传播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72年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方向,1984年开设中文系新闻学专业,2001年成立新闻传播学院。学院现设有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网络与新媒体四个本科专业,分属于新闻学系、广告学系、传播学系、网络与新媒体系。其中,新闻学专业拥有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广告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拥有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除艺术类外各专业均实行大类招生。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是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与西北大学合作的部校共建学院,学院是西部地区高校中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是陕西省第一家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目前,学院拥有文艺与文化传播二级博士学位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践教学基地;是陕西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学院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主持单位。学院在教育中强调学生中心观,以知识技能养成为核心,致力于培养拥有解决问题能力、跨界合作能力、评估和分析数据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传播人才。学院是中国新闻奖试点报送单位,是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陕西赛区承办单位,也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培训基地,设有陕西省新闻发言人培训基地、陕西省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基地、陕西省西北大学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工作站等。西北大学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主要代表有播音泰斗齐越、原新华社国内部主任万武义等。多年来,学院培养的人才活跃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教学科研机构及国内重要新闻媒体中,包括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南方传媒、东方卫视、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社、新浪网、西部网等。目前,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150余名,硕士研究生150余名,博士研究生3-4名,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规模近千人。师资力量学院是西部地区重要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培训基地,设有西北大学媒体与传播研究中心、中国西部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及西北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以及西北新闻人才培训中心、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网络编辑师培训中心等培训测试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75人,其中专职教师55人,包括教授12人,副教授17人,讲师26人。学院历年来聘任兼职教授50人。此外,学院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的高校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合作,选派教师、学生赴境外大学讲学、访问、交流,引进境外师资来我院讲学。专业设置新闻学专业本专业开设于1984年,是西部地区最早开设的新闻学专业之一,现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旨在培养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背景,熟悉新闻舆论政策法规,能够胜任各类媒体的新闻报道工作、政府部门与企事业单位宣传工作以及新闻事业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广告学专业本专业开设于1993年,是西部地区同类专业中开设较早的,也是综合实力最强的专业之一,现拥有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旨在培养具备广告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广告公司、媒体广告部门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创意策划、文案写作、设计制作以及公共关系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级广告专门人才。播音与主持艺术本专业开设于2001年,是西部地区同类专业中开设较早、综合实力较强的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专业口语表达能力与新媒体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传媒人才,能够在广播电视媒体、新媒体及企事业单位公关部门从事播音、节目主持、新闻发布及全媒体运营等工作。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我校是全国最早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等院校之一,也是西部地区最早开设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高校。2012年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正式设立,本专业拥有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教学科研成果斐然。专业教师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兼任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奖评委等社会职务,旨在满足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对网络传播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基础知识,掌握网络传播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发展动态及趋势,能够在新闻媒体、网络媒体、政府部门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编辑、策划及网络信息传播、网站管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院长寄语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2023年5月10日
其他

专业篇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汉语言文学

专业名片专业简介汉语言文学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上接秦汉唐长安盛世下启百余年文苑华章汉语言文学专业肇端于1902年陕西大学堂所设中学门与西学门之文语科。1923年,国立西北大学已设立文学院国文系。1924年,鲁迅应邀前来讲学。著名学者胡小石、罗常培、夏承焘、黎锦熙、许寿裳、曹靖华、杨晦、罗根泽、高亨、高明、蒋天枢等曾授业于此,张西堂、傅庚生、刘持生、郝御风、单演义、宋汉濯、杨春霖、安旗、张华、刘建军等长期在此执教。百年来,本专业坚持知能并重、守正创新的教育理念,依托周秦汉唐文化资源,传承优秀文化,整合文学陕军、西部电影和红色文化,发展唐诗美学、延安文艺等特色教学,薪火相传,各项事业不断发展。拥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建成本-硕-博到博士后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西部具有领先优势。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以生为本,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培养兼具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学者何西来、王富仁、薛天纬、党圣元、罗钢、牛宏宝、张永清、李道新,诗人牛汉、雷抒雁,作家贾平凹、迟子建、吴克敬、穆涛、白阿莹,影视编导张子良、黄建新,新闻工作者万武义、马利、李勇等,被誉为“作家摇篮”“唐代文学研究重镇”和“文艺批评劲旅”。专业建设近年来,学院以优化专业配置为核心,强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向汉语国际教育、创意写作拓展,打造“一体两翼”的大中文专业,形成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专业发展格局。本专业被评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09)、陕西省名牌专业(2003)、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7)、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评为陕西省“重点学科”(1998)和“一流学科”(2017)。获批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西北大学)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高校)2个国家级基地,拥有汉唐文化与陕西文学发展研究中心、优秀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基地、陕西当代文学研究基地3个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唐文学研究院为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审美文化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为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秘书处所在单位。师资力量教师总数80人,其中教授21人,副教授34人,讲师25人,具有博士学位者76人。教师中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入选省级人才称号16人次。本专业根据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及学位、学缘结构等特点,进一步凝练发展方向,汇聚优势力量,重点打造“中外文艺评论与研究”“汉唐文学与古典文献研究”“语言科学与应用研究”三大学术研究团队,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通过重大、重点项目团队带动学术骨干与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瞄准一批四十岁左右、教学科研业绩突出且极具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者进行重点培养和扶持,实行“一人一策”,有针对性、持续地予以支持培养。近五年来,本专业教师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9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获批教育部一般项目18项,主持陕西省重大古籍整理项目1项,累计纵向科研经费达1650余万。在高等级期刊发表论文240余篇,出版著作56种,教材14部。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奖22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获得陕西高校人文社科奖43项。主编学术期刊《唐代文学研究》《贾平凹研究》《中国文学研究文摘》,协办《美文》等刊物。近年来本专业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览表精品课程以导师制和小组式学习为核心,深化完全学分制改革,推行研究性学习、创意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优化学习环境与教学机制。获评省级精品课程或省级“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7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近年来,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特等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中国古代文学史》《大学语文》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大学语文》入选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学生活动将专业课程与第二课堂相互结合,以黑美人艺术节、抒雁杯青春诗会暨全国大学生诗歌大赛和文苑华章等三大校园文化品牌为依托,致力“三全育人”,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与专业实践相配合的多元联动育人机制。三年来,学生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14项,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43项。暖心寄语#院长有话说#文学院院长
2023年5月8日
其他

专业篇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法学

专业名片专业简介法学专业致力于培养崇尚法治精神,系统掌握法学基础理论,具备熟练的法律职业技能和良好的法治思维能力,德才兼备、德法兼修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卓越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西北大学法学专业现为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办学历史西北大学法学教育源于1907年陕西法政学堂,是中国现代法学教育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学校之一。1953年国家高等院校大调整后,西北大学法律系是全国仅保留的四所重点综合大学法律系之一,是中国法学“四院四系”时期的重要成员。1958年,西北大学法律系与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合并,成立了西安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前身)。1987年西北大学法律系恢复重建,2002年改系建院,成立西北大学法学院。2005年成立西部地区首家知识产权学院,与法学院合署办公。目前,西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已成为西部地区规模较大、特色鲜明、颇具影响的法学院之一。国立西北大学法商学院历史沿革1907年成立陕西法政学堂1953年西北大学法律系是全国仅保留的四所重点综合大学法律系之一,是中国法学“四院四系”时期的重要成员1958年西北大学法律系与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合并,成立了西安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大学前身)1987年西北大学法律系恢复重建1996年获批国际法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01年获批经济法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02年改系建院,成立西北大学法学院2003年获批民商法学硕士学位授予点2005年成立西部地区首家知识产权学院,与法学院合署办公2007年获批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0年获批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7年获批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按照西北大学完全学分制要求,法学专业学制为3-6年,总学分为159学分。本专业课程分为通识通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开放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等课程模块。其中学科专业课程包括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律史、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法律职业伦理、经济法、知识产权法、商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18门核心课程。专业特色法学专业一直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德法兼修、德才兼备”的培养原则,坚持理论基础和实务能力、个性发展和多元培养并重的培养思路,坚持“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培养卓越法治人才”的培养定位,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推进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融通、本科教学与学科建设相融通、拓宽基础与强化实践相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平台建设学院现设有经济法学、民商法学、国际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理论法学、环境资源与保护法学、刑事法学共七个教研部,拥有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国际法学、经济法学、民商法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法学理论、环境资源与保护法学、知识产权等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西北大学法学模拟实验教学中心、精品视频课程录播室、图书资料室、中国法律古籍库等实验和教辅中心,在全国设有70余个卓越法治人才实践教学基地。模拟法庭国家知识产权培训(陕西)基地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与分析实验室
2023年5月3日
其他

专业篇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家一流专业之国际经济与贸易篇专业简介专业介绍01专业定位本专业以高质量建设国家级一流国贸专业为目标,立足西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围绕国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需要,培养掌握经济贸易理论与实务,熟悉现代经济学研究方法,具有大问题意识、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流经贸人才。02
2023年5月2日
其他

专业篇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新闻学

01专业简介西北大学新闻学教育肇始于1972年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方向,1984年设立中文系新闻学专业,1994年成立新闻传播系。2001年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成立,同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与西北大学签署协议,共同建设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7年,西北大学新闻学专业获批陕西省唯一的新闻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获博士学位授予权。2019年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新闻学专业已初步形成具有西大特色、知能并重、突出实践的高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每年有近40%的本科生进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著名学府进一步深造。毕业生活跃于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新闻社、凤凰卫视、腾讯、搜狐、字节跳动等各类媒体。新华社等众多媒体专家获聘为学生校外导师02专业建设
2023年4月28日
其他

专业篇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英语

专业名片1专业简介2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肇始于1924年,1952年院系调整时并入北京大学英语系。1979年,复建外语系,设英语专业。2000年,外语系与校内其他外语教学机构合并,成立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学硬件设施先进,拥有国内一流的语言教学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实验室等。英语专业教学特色鲜明,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秉承“重思辨、厚基础、宽口径、精术业、强实践”的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定位,依托西北大学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深厚的口笔译功底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从事外交、外经贸、外资企业、文化系统、教育科研、旅游、外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在课程设置及专业建设方面,特别突出文化、文学翻译的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方向,特色鲜明,研究成果及教学水平居国内先进水平。通过不断推行教育教学改革,学生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通过率一直高于全国综合院校平均水平,并在全国性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写作比赛、口译比赛等多项竞赛中表现优异,成绩斐然,充分彰显了立德育人的成效。专业建设3重视课堂教学,树立向课堂要质量的意识。积极推动金课、专业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示范课、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示范课建设,通过教研活动、检查考评、总结汇报、督导督学等措施,提高教学质量。夯实教学制度和教学规范建设,优化教学过程管理,树立向过程要质量的意识。本科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规范,教学常规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制定、完善各类课程标准、实习实训规范、毕业论文实施规范、导师制实施细则等文件,认真落实备、教、批、辅、考、评等各环节的过程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监控,深化院级教学工作评估机制,完善学生评教制度,规范教学检查、督导、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教师教学评价制度,促使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强调思想作风建设,要求教师回归本位,树立向师德要质量的意识。通过建设课程思政、树立师德典范、开展团队组会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敬业精神,不断增强教师教学质量荣辱感和培养人才责任感、使命感。强化教师课堂教学主体责任,严格规范请假、调课制度。充分发挥名师效应,定期举办师德师风和教学科研技能提升方面的讲座,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优化教学团队,组建Movie
2023年4月18日
其他

专业篇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能源化学工程

01专业名片02专业简介西北大学能源化学工程专业是2010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专业,是全国首批建立的10个能源化学工程专业之一,自2011年开始招生。本专业早在2007年就设立了能源化学工程专业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又新增本科专业,自此形成了完整的育人体系。2017年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2022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在教育部第四次全国学科评估中,本专业所在学科被评为B+。近年来,专业全面快速发展,国内外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陕西乃至全国能源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03专业建设立足陕西,充分利用陕北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的区域优势,持续围绕“绿色低碳”、“智慧能源”、“节能环保”等国家能源安全、环境保护的重大战略需求,致力于能源的清洁高效转化与利用,将“碳中和”理念与实践融入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行之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助力“双碳经济”发展。平台优势依托碳氢资源清洁利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科技部)、陕北能源先进化工利用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四主体一联合”洁净煤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北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等多个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新实践空间,实践教学成果显著提升,学生连续多年在全国化工设计大赛、Chem-E
2023年4月13日
其他

西北大学校园开放日暨本科招生咨询公告合集

●西北大学校园开放日●西北大学太白校区(西安市碑林区太白北路229号)为使社会各界深入了解西北大学的办学特色及近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而更好地指导广大考生和家长填报高考志愿,我校定于6月25日举行“西北大学校园开放日”。活动期间,将邀请我校各专业的知名教授、招生、就业等负责老师现场回答考生及家长的问题,对考生进行报考指导。时间2022年6月25日(8:30-16:00)地点西北大学(太白校区)大礼堂前乘车路线
其他

专题篇丨西北大学2022年高考咨询方式合集

高考已经结束,为方便各位考生及家长报考咨询,我们为大家整理了我校线上咨询的方式合集,欢迎各位考生及家长通过官方渠道联系我们,热诚欢迎广大考生报考百年西大!1招生咨询电话招办咨询电话029-88302211(下设10部坐席)各院系咨询电话院系咨询电话文学院029-88308210029-88308214029-88308793历史学院029-88303980文化遗产学院029-88305227经济管理学院029-88308065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029-88308097外国语学院029-88308159新闻传播学院029-88308099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029-88308078哲学学院029-88308904029-88308897艺术学院15091320061地质学系029-88302683物理学院029-88303765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029-81535025生命科学与医学部029-88302759029-88302443029-88303167数学学院029-88308432029-88308429城市与环境学院029-88308425化工学院029-88302885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029-88308263中外合作办学029-88308118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029-88302460安莱学院029-88309070
其他

“西”望有你,未来可期丨西北大学招生小程序升级啦!

加入精彩为切实做好招考季宣传工作,帮助全国考生和家长更好地了解西北大学,高效获取学校招考动态,线上招生小程序升级上线啦!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精准贴心的服务,助力莘莘学子携梦起航。JOIN
其他

专题篇丨西北大学各院系大合集

文学院历史学院文化遗产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哲学学院艺术学院地质学系物理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数学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化工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安莱学院欢迎咨询报考文史哲经管法理工医艺综合性大学我们在西北大学等你
其他

院系篇丨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学院简介西北大学地质学科创建于1939年,是全国建系较早、历史悠久的综合性大学地质学系之一。办学至今80余载,群英荟萃,名师云集。地学大家王恒升、谢家荣,中国古生物学科的创始人杨钟健,中国五大构造学派之一的“波浪镶嵌学说”创始人张伯声院士等都曾在此执教,迄今已培养出10000余名地学英才,特别是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石油地质专业人才,为国家石油地质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华石油英才之母”和“中国石油战线的黄埔军校”。从地质学系毕业生中走出了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他们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任纪舜、田在艺、张国伟、翟明国、舒德干、周卫健、高山、张宏福,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文智。2017年地质学科以国家认定方式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2019年资源勘查工程和地质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国际认证。目前,我系地质学、资源勘查工程和地质工程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我系成功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2年入选国家“地质学拔尖学生培养模式研究虚拟教研室”。师资力量我系现有中科院院士4人,教职工171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34人,教授(研究员)70人,获批国家级人才30余人次;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0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4人,荣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者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称号者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全国模范教师(优秀教师)4人、全国三八红旗手1人。“大陆构造与动力学”团队和“早期生命演化”团队双双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及其环境演化”、“能源盆地油气地质”和“
其他

院系篇丨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师资力量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64人,具有正高职称24人,副高职称20人,外籍教师3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目前,学院获国家级人才项目12人次,省部级人才项目10人次。03
其他

院系篇丨新闻传播学院

学院简介西北大学是西部地区新闻传播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72年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新闻学方向,1984年开设中文系新闻学专业,2001年成立新闻传播学院。学院现设有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网络与新媒体四个本科专业,分属于新闻学系、广告学系、传播学系、网络与新媒体系。其中,新闻学专业是国家第一批一流专业、陕西省一流专业;广告学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陕西省一流专业。学院除艺术类外各专业均实行大类招生。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是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与西北大学合作的部校共建学院,学院是西部地区高校中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是陕西省第一家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目前,学院拥有“文艺与文化传播”二级博士学位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拥有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践教学基地;是陕西省创新创业改革试点学院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主持单位。学院在教育中强调学生中心观,以知识技能养成为核心,致力于培养拥有解决问题能力、跨界合作能力、评估和分析数据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传播人才。学院是中国新闻奖试点报送单位,是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陕西赛区承办单位,也是西部地区重要的培训基地,设有陕西省新闻发言人培训基地、陕西省新闻采编人员资格培训基地、陕西省西北大学普通话水平培训测试工作站等。西北大学为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主要代表有播音泰斗齐越、原新华社国内部主任万武义等。多年来,学院培养的人才活跃在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教学科研机构及国内重要新闻媒体,包括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南方传媒、东方卫视、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社、新浪网、西部网等。目前,学院每年招收本科生150余名,硕士研究生150余名,博士研究生3-4名,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规模近千人。师资力量学院是西部地区重要的新闻传播学研究、培训基地,设有西北大学媒体与传播研究中心、中国西部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及西北大学新媒体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以及西北新闻人才培训中心、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网络编辑师培训中心等培训测试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75人,其中专职教师56人,包括教授13人,副教授17人,讲师26人。学院历年来聘任兼职教授50人。此外,学院与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的高校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合作,选派教师、学生赴境外大学讲学、访问、交流,引进境外师资来我院讲学。专业设置新闻学本专业为国家一流专业和陕西省一流专业,开设历史较长,师资力量雄厚。旨在培养掌握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具有宽广的人文学科及自然科学的一般知识,能够胜任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宣传策划、新闻出版、传媒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专业篇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之新闻学广告学本专业开设于1993年,是西部地区同类专业中开设较早的,也是综合实力最强的专业之一,现为陕西省一流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广告学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广告公司、媒体广告部门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创意策划、文案写作、设计制作以及公共关系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级广告专门人才。播音与主持艺术本专业属于西北地区高校最早创办的一批播音主持类专业,旨在为广播电视等传媒及其他影视部门培养从事新闻播音、专题播音、节目主持、出镜记者及相关教学研究工作的复合型语言传播高级人才。网络与新媒体本专业为陕西省一流专业,旨在满足新媒体环境下社会对网络传播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扎实的新闻传播基础知识,掌握网络传播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网络传播与新媒体发展动态及趋势,能够在新闻媒体、网络媒体、政府部门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编辑、策划及网络信息传播、网站管理的复合型专门人才。院长寄语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其他

院系篇丨外国语学院

1学院简介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00年初,其前身外语系创建于1924年。著名的语言大师和翻译家如曹靖华、水天同、吴宓等都曾执教于此。外国语学院现设有英语系、日语系、俄语系、大学英语教研一部、二部、三部、综合语教研部、区域国别与翻译研究院、外国语言与文学研究中心、西方文化研究所、语言实验中心、语言培训中心。2师资力量全院有教职工129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31人,长聘外教8人。学院承担着全校各类各层次学生的大学外语教学及外语专业教学任务,教学设备一流,拥有英语调频广播电台2个、语言实验室7个、自主学习机房8个、同声传译训练室2个、计算机辅助翻译实验室1个、高级口译模拟实验室1个、外语第二课堂活动中心1个,馆藏图书21000余册。3专业设置1英语本专业的办学目标为:①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较全面的文学、语言学、文化知识,能胜任专门研究或从事各级英语教学的英语专业人才;②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一定的文学文化知识,能够专门从事口笔译工作的高级翻译人才;③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一定的文学文化知识,同时具有商贸专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修业年限为3-6年,毕业授予文学学士学位。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实习、英语演讲和辩论队、英汉口笔译训练基地、由外教负责的西北大学英语口语和写作中心、海伦·斯诺英语戏剧社等教研活动及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培养了学生扎实的语言基础、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深厚的口笔译功底、文学功底和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英语专业还组建了Movie
其他

院系篇丨生命科学与医学部

探万物奥秘,解生命之道学部简介西北大学医学教育肇始于1903年创建的京师大学堂“医学实业馆”,生物学科创建于1924年,生命科学与医学部成立于2018年5月,是西北大学综合改革示范单位和“大部制”改革试点建设单位,现有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两个教学科研单位。学部拥有生物学、中药学和生态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有植物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各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个;设有植物研究所、生态毒理研究所、现代生物技术研究所、人口与健康研究所、秦岭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中美生态合作研究中心、组织工程实验室、血液学研究所、法医学研究所、生命愿景与智慧医疗研究院、母婴健康研究院、干细胞转化医学研究院、脑科学研究所等研发机构;建有国家级生命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人体解剖学实验室、机能学实验室、人体解剖标本室、动植物标本室等各类基础实验室,具备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是西北地区培养生命科学、医学、药学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学部坚持内涵发展,创新发展模式,强化专业特色,积极创建人才链、学科链、资源链高度契合的学科发展体系,打造“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情怀”的教学研全方位、立体化、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平台,以培养生命科学、医学、药学等领域卓越人才为使命,为服务提升西部高等教育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升人民健康福祉贡献力量。师资力量学部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授、副教授111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0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10人。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人,院士工作室5个,国家基金委“优青”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0人;省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专家1人,陕西省“三秦学者”3人,陕西省高校“杰青”3人,省级高层次人才55人。专业设置学部现有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设有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态学、中药学、药学、临床医学(五年制)、口腔医学(五年制)、生物医学科学8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2003年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生物科学专业2010年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9年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生物技术专业2020年被评为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中药学专业2008年被评为省级和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科学(基地班)聚焦生物学前沿领域,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质,系统掌握生物学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及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科研、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厚基础、宽口径、高起点、重创新”的基础科学人才。生物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本专业与华大基因联合成立西北大学华大基因创新班,开展“3+1”联合培养模式,聚焦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前沿领域,培养系统掌握生物学、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生物工程、生物信息学和组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应用开发和项目管理的精英人才。生物科学培养系统掌握生物科学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研究方法,能够从事生物科学相关领域的教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开发及管理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专业篇
其他

院系篇|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01学院简介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创建于2002年,2017年成立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目前拥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本科专业1个。2020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首次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201-300),“蜂之蜜——打造蜂产业链升级变革与精准扶贫新模式”项目获得了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国家金奖。2021年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为主支撑学校农业科学学科进入全球ESI
其他

院系篇丨文学院

文学院肇端于1902年陕西大学堂所设中学门与西学门之文语科。1923年,国立西北大学已设立文学院。1924年,鲁迅应邀前来讲学。著名学者胡小石、罗常培、夏承焘、黎锦熙、许寿裳、曹靖华、杨晦、罗根泽、高亨、高明、蒋天枢等曾授业于此,张西堂、傅庚生、刘持生、郝御风、单演义、宋汉濯、杨春霖、安旗、张华、刘建军等长期在此执教。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如学者何西来、王富仁、薛天纬、党圣元、罗钢、牛宏宝、张永清、李道新,诗人牛汉、雷抒雁,作家贾平凹、迟子建、吴克敬、穆涛、白阿莹,影视编导张子良、黄建新,新闻工作者万武义、马利、李勇等。学院秉持知能并重、守正创新的教育理念,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被誉为“作家摇篮”“唐代文学研究重镇”和“文艺批评劲旅”。文学院为陕西省委宣传部与西北大学共建单位,拥有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宗教学、美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汉语国际教育、艺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设有中国语言文学、戏剧与影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汉语言文学为国家级一流专业、教育部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为国家级一流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为陕西省一流专业,中国语言文学为陕西省重点学科、一流学科,陕西文学古今演变研究为陕西省特色学科。设有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西北大学)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高校)2个国家级基地,拥有汉唐文化与陕西文学发展研究中心、优秀中国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基地、丝绸之路影视与戏剧研究中心3个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汉唐文学研究院为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西部电影研究基地为陕西省电影评论与理论研究基地,审美文化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院为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秘书处所在单位。现有在岗教师94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43人,博士生导师25人,入选教学名师
其他

院系篇丨哲学学院

一花一木一世界一棋一茶一乾坤我们于阴阳运行处,领略生生不息在黑白对弈中,参悟道法自然院系简介哲学是西北大学办学历史最为悠久、学脉积淀最为厚重的专业和学科之一。早在1912年,西北大学便设立哲学科,1923年成立哲学系,在西北地区最早开办哲学专业。1979年恢复本科招生,1981年复建哲学系,为国家和地方在各个层次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进入新时代,在党中央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方针指引下,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和“双一流”建设东风,西北大学党政领导及校内外有识之士反复商议哲学中兴大计。2017年学校决定以哲学和社会学为基础组建哲学学院。2018年7月5日,哲学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哲学学院揭牌仪式师资力量哲学学院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专任教师34人,教授8人,副教授9人,讲师17人,博硕士研究生导师2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9人,陕西高校教学名师1人,陕西高校人文英才计划1人。学院聘任赵敦华、张异宾、赵剑英、李晨阳、陈凡、汪信砚、盖建民等为兼职(客座)教授,建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和宗教学等研究创新团队。学院为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单位、西北地区社会工作教育中心理事长单位、陕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单位、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副会长单位、陕西省社会学学会副会长单位。现拥有关学研究院、哲学研究所、东西方哲学研究所、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西北地区社会工作教育中心、慈善研究院等特色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平台。学院两个专业已与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签订“3+1”本硕连读合作办学协议,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建立稳定的学术交流关系,每年有许多学者定期或不定期前来开设学术讲座或参加学术研讨,学院还与国内外、省内外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聘请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长期或短期外专前来学院从事专业外语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专业设置哲学本专业培养具有高尚的精神情操、系统的哲学知识、严谨的理论思维、良好的综合素质,兼具拓展型、智能型、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有广阔的知识背景,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扎实,潜质良好,能在政府机关、学术研究机构、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从事组织管理、政策制定、理论研究、宣传教育、发展策划、人才培训等方面工作。社会工作本专业培养具备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系统的社会工作知识、熟练的社会调查研究技能和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专业社工角色在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司法、社区、企业、学校以及各类社会组织,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与服务、公益慈善、社区治理、社会项目评估与管理等工作。科研工作学院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出台高层次科研成果奖励措施,科研水平正在稳步提升。学院启动“西北哲学讲坛”,举办高层次学术报告,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学术会议。学院教师近五年发表权威期刊论文20余篇,核心期刊论文70余篇,在国家高等级出版社出版专著(译作)30余部,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余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项,其他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近30项。第四届国际维特根斯坦学术研讨会“维特根斯坦:文本与解释”纪念张载诞辰1000周年学术研讨会2020年迎新晚会院长寄语在知识起源和方法共享上,哲学与社会学比其他任何学科专业之间都有着更紧密的关联。孔德、马克思、斯宾塞、齐美尔、涂尔干、韦伯……这些社会学开创者都是真正的哲学家。哲学旨在提升批判思维,拓展心灵境界,养护人文情怀,构建审美意趣,这些素养将滋润人们一生的幸福和成功。将这些素养落地生根,最好的土壤无过于中国的社会大地,去研究社会行为和人类群体,去支助关爱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群和个人,助人的同时使自己的性灵得到进一步的养护和升华。中国高等教育正在不断推进新文科建设,竭力打破各门学科和专业长期以来独自发展而形成的壁垒。西北大学以文理综合高校的天然优势,具有学科交叉的悠久传统,而哲学正是这一传统的最佳承载者。在民国时期哲学与史学交叉融合而形成侯外庐学派的基础上,1979年以来哲学先后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极大地拓展了就业渠道和职业生涯。2018年哲学学院成立以来,在进一步加强哲学对全校学生素质提升之辐射作用的同时,哲学与社会学(社会工作)的深度融合进入新的阶段。哲学与社会学(社会工作)的交叉融合,必将使你成为“顶天立地”的人才。西北大学哲学学院期待着你的到来!--哲学学院院长
其他

院系篇丨历史学院

胡熠阅尽古今中外通晓天人智慧2022,历史学院,期待你的到来!图文素材主要来源于历史学院END
其他

院系篇丨城市与环境学院

学院简介城市与环境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1902年,陕西大学堂创办时就设立了史地科。1937年,西安临时大学组建时设置了地理系。1992年更名为城市与资源学系。1996年建立了环境科学系。2009年10月成立城市与环境学院,现下设自然地理与资源系、经济地理与规划系、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系、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城市规划系等5个系。一个多世纪以来,城市与环境学院几代人艰苦创业,薪火传承,为国家和西部地区的开发建设与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黄国璋、傅角今、夏开儒、王成组、陈宗兴等一批著名学者先后在这里执教,陆续培养出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牛文元等一批著名学者和8000余名活跃在祖国各条建设战线上的优秀人才。学院现有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三个一级学科;设有地理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区域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同时还拥有资源与环境、城市规划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城乡规划(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六个本科专业。其中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科学三个专业按照地理科学类招生,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两个专业按照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招生。各类在校学生人数近1200人。师资力量学院现有教职工128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入选者等国家级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省级教学名师等省部级人才26人。学院拥有陕西省地表系统与环境承载力重点实验室、陕西省遥感与地理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林草局陕西西安城市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陕西省黄河研究院、西北大学秦岭研究院、西北大学地表系统与灾害研究院、西北大学陕西省情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拥有资源环境与区域规划和地理信息系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地理与环境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陕西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教学实践平台。并设有2个院士工作室,10余个无行政级别研究机构。拥有土地规划编制甲级资质、城乡规划编制乙级资质、环境影响评价乙级资质等。专业设置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本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使命,以“宽口径、厚基础、能创新、擅应用”为办学宗旨,传承和恪守老一辈优秀教师教书育人、严谨治学的精神和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初心”,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地理学理论基础,掌握先进地理信息分析技术和国土空间规划方法,能够从事城市与区域发展、国土空间规划、土地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创新型专业人才。专业篇
其他

院系篇丨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学院简介西北大学化学学科肇始于1923年,是西北大学创建最早的学科之一,也是西部地区最早培养化学专门人才的摇篮和化学科学研究中心。1937年建立化学系,2008年成立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化学学科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陕西省优势学科。学院有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三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及化学生物学一个省级一流专业。2021年,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学院有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化学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是陕西省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省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省级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院现已形成专业全覆盖的优质教学团队,并建成一批高水平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体系,包括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波谱分析》等5门国家级一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和8门省级精品升级资源共享课等。学院具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引智示范基地、陕西省国际联合实验室和3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2017年度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为B+,并列全国第16位。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已成为国内知名的化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在西北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师资力量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4人,其中双聘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原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4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2人,陕西省各类人才72人次。专业设置学院现有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化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化学生物学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化学(拔尖班)化学(拔尖班),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培育家国情怀深厚、国际视野宽广、科学素养卓越、基础理论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化学拔尖人才,为诞生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杰出化学家奠定基础。化学(基地班)化学(基地班),培养具备深厚的化学基础知识,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掌握科学研究实验方法,强化学生基础理论学习和现代实验技能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培养,主要为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化学类(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生物学)化学基础理论与专业方向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培养在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等相关领域能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及相关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专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