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师之光||考试分数只是有效教学的副产品

2016-09-27 刘旺 教书匠的那些事

一个有品位、有态度、有情怀的公众号




【编者按】同所谓的“动动嘴皮,害死一批”的砖家不同,刘老师是真正读过许多书,走过很多路的人。刘老师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及”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受阅历和学识所限,其中有些观点还不能认同。但并不妨碍我对人性之光、思想之光的赞美与崇敬,大师往往在于思想之大,人性可师。我们应该从更高层次去探求教育的本真与未来。我也知道,这类文章受众不多,阅读量不高。我还是决定整理出一个刘老师教学随笔系列,希望思想者的光芒,能够启迪我们破开惰性与成见的牢笼。



01


如果高考的试题恰好是老师命制或评讲到,学生做过的现题,我想老师和学生都会觉得太幸运了,曾经有某名校名师说他们学校鼓励老师去猜测高考试题,如果命中将得到学校重金奖励。


在这种教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的课堂往往陷于只考虑考试命题角度和回答方法,如何得分的技巧,而不是追求知识的完整体系和深入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机械而单调,枯燥而乏味,这应该是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习的重要原因。


我想起了北宋晏殊的一段应试经历。晏殊是是北宋婉约派著名的词人之一,少年时代就才华横溢,文采飞扬。他十四岁时,以“神童”的身份参加宋真宗赵恒主持的殿试,但是晏殊毫不怯场,神情自若,赋诗填词,挥笔而就,深得皇帝和在场大臣们的赏识。第三天,考试文赋时,晏殊看了题目后,发现这是自己平时练习过的题目,心想:如果这样做了,自己一定是状元了,但不能显示出自己的真才实学。于是他对考官说:“考官大人,这是我平时练习过的题目,我已经写得非常好了,连当地的县官也说他写不过我。我要是这样考了,就不能把我真实的水平和本领显示出来,所以我要求换题目。”考官听了,吃惊地说:“既然这是你练习过的题目,你应该好好珍惜才对。现在我只好启奏皇上,再行定夺。”皇上知道了,也很吃惊,就对晏殊说:“如果另外考试,你要是考不好,那你不伤心吗?”晏殊说:“假如我考不好,那只能怪我知识太浅薄,本领太低微了,我无话可说,不会伤心的。”皇上听了晏殊的一番话,被他的诚实感动了,就另外出了考题给晏殊做。宋真宗赵恒对他的诚实与才华十分赞赏,当殿赐他同进士出身,擢秘书省正字。


当时,宋朝刚开国不久,天下大定,朝廷上下到处弥漫着享乐之风。每逢节假日,从皇宫大内到地方官府,处处歌舞升平,花天酒地。大街上的饭店酒楼,更是广大文人的集会游息之地,常常人满为患,有的酒楼不得不在街道上搭建帐篷,用于接待客人。 根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每当节假日大家都去喝酒寻乐了,只有晏殊居家闭门不出,一边给弟弟讲解经书,一边自己看书学习。当宋真宗得知此事后,赞赏地对晏殊说:“我最近听说臣僚们都在宴饮嬉游,唯有爱卿一人,夜以继日,在家闭门与众兄弟读书。如此刻苦好学,正可为做东宫太子的老师。”可是晏殊却如实地向宋真宗回答说:“我并不是不喜欢宴饮嬉游,而是因为我实在是太贫穷了,没有钱去宴饮嬉游。我如果有钱,也会参加的。”宋真宗听后,对晏殊的诚实很是嘉奖。


后来晏殊官至宰相,位极人臣,历仕两朝,一生荣华富贵,这在中国历代文人中是比较罕见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流传千古的名句。


晏殊的经历告诉我们,如果学生有真才实学,根本不需要刻意去思考怎样应试。回想我们的教学,除了应试就几乎没有可以思考和研讨的东西了,这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训练出了许多考试分数越来越高的考生,却很少培养出现真正有学识,有素养,善于思考的学生。




02


看见一个统计数据,恢复高考以来出现了3000多个高考状元,但是几乎没有一个成为行业的领军人物。真正的高手不一定要争第一名,而是想考第几名就能够考第几名。


据说左宗棠很喜欢下围棋,而且,还是个中高手,其属僚皆非其对手。有一次,左宗棠微服出巡,看见有一茅舍,橫樑上挂著匾额“天下第一棋手”,左宗棠不服,入內与茅舍主人连弈三盘。主人三盘皆输,左宗棠笑道:“你可以將此匾额卸下了!”。随后,左宗棠自信满满,兴高采烈的走了。


过沒多久,左宗棠班师回朝,又路过此处,左宗棠又好奇的找到这间茅舍,赫然仍见“天下第一棋手”之匾额仍未拆下,左宗棠又入內,与主人再下了三盘。这次,左宗棠三盘皆输。左宗棠大感讶异,问茅舍主人何故?主人答:“上回,您有任务在身,要率兵打仗,我不能挫您的锐气,现今,您已得胜归來,我当然全力以赴,当仁不让啦。”世间真正的高手,是能胜,而不一定要胜,有谦让别人的胸襟;能贏,而不一定要贏,有善解人意的意愿。





03


高考由地方卷改成全国卷,引发无数应试专家和高中老师们对命题角度和思路等全方位的探讨和研究,老师们开始议论哪些知识要考,哪些知识不考,每个知识考试的方式和应试的方法。


当高中三年每个学科的课堂沦落到只考虑命题角度和答题方法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想到这三年学生和老师度过的是怎样一种状态。


其实无论哪种命题模式,还是哪种考试方式,都是对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学生如果真正具有了相应的学科素养,还有什么样的考试不能取得满意的分数呢?考试仅仅只是一个检测工具,分数仅仅是有效教学的自然而然的一个副产品而已。


分数是高考选拔人才的相对公平而有效的方式,但是因此把我们的教学简单化到只有应试的目标,那学校发展的方向就会迷失,教育发展的动力就会缺失,孩子成长更根本的素质就会丢失。


跳出考试,跳出分数,来设计学科课堂,改进学校管理,规划教育发展,我们才能快乐地获得最终更好的分数。





04


“小学印象模糊,大学印象不深刻,唯独中学在我的人生中留下抹不去的记忆。我后来能做点事情,与在中学时代打下的基础密不可分。”《院士的中学时代》书中,院士们普遍认为,中学时代的积淀是他们得以厚积薄发的关键所在。“中学是人生中最好的时光。”


英国最著名的中学之一的惠灵顿公学校长朱利安·托马斯说:“让每个孩子在离开学校后,保持一种非常积极的状态,他们不仅是愿意学习的,并且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很感兴趣。”这是托马斯理解的“好的教育”。托马斯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释放孩子各方面的天性。在中学阶段,应该给孩子们留下更多可以伴随一生的良好品格,即积极、慎思、独立、个性和包容这五大特质。没有什么比拥有健康的人格更重要的。”


托马斯说,教育应该让每个人,能够清醒地认识自己在这个时代所处的位置,同时不要忘记,无论多渺小也要让自己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发亮。他理想中的教室,并不是鸦雀无声、秩序井然的样子,“在一个非常安静的教室里,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这并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他认为,一个在未来有持续学习能力的人,首先要学会自主学习,因此课堂上老师不应是仅仅灌输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基于兴趣的学习,能让学习者不会浅尝辄止,而愿意在某个领域进一步钻研和探索,不断深入。




PS1:本文作者刘旺老师,系北京师范大学名师工作坊成员,特邀为北师大教育学部研究生作学术报告,教育部初中政治教师培训标准研制人员,担任重庆市江北区、渝北区、成都市高新区高中政治教师全员培训主讲教师,重庆市教育科研先进个人,重庆市教育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发表教育教学论文近200篇,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学政治 教学参考》特约编辑,个人教育教学网站“刘老师政治学园”浏览率突破2500万,江北区政协委员,农工党江北区委委员,学习与理论研究委员会主任等等。刘旺老师本人很谦虚,这是我用非常规手段整理而来。

 

PS2:刘老师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个老师,对我教学风格与理念影响很大。征得刘老师的同意,现将他的私人联系方式公布如下:微信:liuwang0303,QQ:290819514。这绝对是干货,此处应该给小文点掌声。


PS3:本文经刘旺老师授权,发布在公众号《教书匠的那些事》上。私人欢迎原文转发,公众号转发请征求刘旺老师本人同意。


近期文章

大师之光||教育的路,让我们慢慢走

我们逐渐老去的青春与同学

不要因为孤独就轻易葬送了一生的幸福

回不去的地方是故乡

中秋节,没事就回家看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