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赚了一个亿,你还会上学/工作吗?

Heshawn 何李圆桌 2022-05-10

转载一篇我在「知乎」平台上受邀撰写的问答,问题的标题是“如果赚了一个亿,你还会去工作/上班吗?”

我在首都国际机场候机时看到了这个问题,在飞机上十几个小时闲极无聊,翻看自己记事本里早年间的读书笔记,恰好看到了这些当时随手记下的故事——这是三个身价过亿的年轻人的人生选择,希望你会喜欢。


作 者 | @Heshawn

看到这个问题,我想到了几件很早之前的旧事儿——故事里有3个人,一亿人民币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大数目,你对他们的故事可能感兴趣,我想把他们获得巨额财富后的人生讲给你听。

01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出生在18世纪的英国,在他出生前130年、祖上就受封爵位,他出生时自己的祖辈已经加封公爵,登上了爵位系统食物链的顶端。

他的父亲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岁时这个孩子不出意外地进入剑桥大学;尽管他最终没有取得学位,也没有发表过任何一篇论文,但令人意外地(或者你也可以认为这还是毫不意外地)在29岁那年也成为了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

因为他的爸爸以自己儿子的名字,组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实验室。

后来他的父亲和姑母相继逝世,给他留下的资产超过130万英镑——仅仅以金价换算,大概相当于现在的40个亿人民币,这好像不是个大数目,但我查了一下,当时英国央行的资产储备是1700万英镑。

这位个人资产几乎达到了英国国家财富的十分之一的年轻人,叫做卡文迪许。

电影《公爵夫人》讲述的就是这个家族的故事;2005版《傲慢与偏见》里达西先生的庄园取景地查特沃兹庄园就是卡文迪许的家产;这个家族曾经雇佣过一位私人家教,指导自己的孩子探索更大的世界——这位年轻的学霸叫做托马斯霍布斯,他日后的《利维坦》将对卢梭和孟德斯鸠产生重要影响,引发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那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实验室叫就是著名的卡文迪许实验室。

在这间实验室里,卡文迪许本人首次对氢气的性质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证明了水并非单质、预言了空气中稀有气体的存在、发现了库伦定律和欧姆定律,将电势概念广泛应用于电学,并精确测量了地球的密度——这就是我们高中课本里广为人知的扭称实验。

日后,在这个实验室里,约瑟夫·汤姆孙还将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电子、乔治·汤姆孙会在进行电子衍射实验时证明波粒二象性、詹姆斯·沃森与佛朗西斯·克里克会在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多萝西·克劳福特·霍奇金还会再这里确定青霉素和维生素B12的大分子结构。

02

时间往后推进100年,19世纪的英国也有一位孩子出生,他的家庭尽管没有贵族头衔,却是一个显赫的大财阀。

小孩子16岁时被父亲安排学医,但是手术台上的血肉模糊让他感到惊恐;正在他无法选定自己的专业时,他见多识广的表哥恰好完成了一次环球航行,漫不经心地对自己的小表弟传授人生经验:众所周知、数学是19世纪的科学,你应该学习数学。

于是这个小孩子傻了吧唧地果真入坑,去剑桥大学攻读数学。

果不其然,强大的学业压力和令人窒息的学术气氛让他很快一病不起。

正在他对自己的未来感到一片茫然,不知道如何完成“先赚一个亿”的小目标时,命运的转折点降临:他的父亲当场去世,留给他了一笔令人难以想象的遗产,让这个不知何去何从的穷小子瞬间实现财务自由。

有钱之后的新晋富豪立即做出了人生第一个重要决定:退学。

他和朋友一道赴尼罗河流域玩耍,然后单独进入巴勒斯坦腹地,还到设得兰群岛去捕鱼和收集海鸟标本,并且经常驶帆出海,或者乘热气球放飞自我——在放飞自我的途中,他发现了一种顺时针旋转的大规模空气涡旋,并把它命名为反气旋。

当然、他到处瞎逛的成就绝不仅限于此:日后他继续前往非洲西南部进行考察,获取的一手调查资料被写入自己的科学报告,34岁那年成为英国皇家协会的会员。

此外,尽管在大学时代他没有取得数学学位,可是他对中心极限定律的验证装置被冠以“高尔顿板”的名字。

——对,这个人就是佛朗西斯高尔顿,顺便说一句,那个完成环球航行的表哥叫做达尔文,他乘坐的是英国皇家邮轮“小猎犬号”,这次航行积累的素材让他完成了《物种起源》的编纂工作,直接对人类起源理论产生颠覆性影响。

03

和高尔顿几乎同时代,英国还有一位出身普通教师家庭的小伙子。

他从小就是一个优秀的理科生,毕业以后应聘做了铁路工程师,后来晋升为铁路绘图员,业余时间喜欢搞搞科技小发明——一个标准的闷骚理科男。

但是后来这个理科男决定探索人生的未知边界,成为一名斜杠青年:和现在的斜杠青年都要开设个人公众号一样,当时他的计划是为当时一份杂志撰写评论文章;就这么发展副业五年之后,在圈子里小有名气后,他辞职成为了专职作家。

但有些时候,你以为副业挣钱就全职投入其中,事实是很多事情一旦成为你的主业,你就会遇到事业瓶颈。

比如写作在那个年代就不是一个收入丰厚的行业,只有金字塔尖的少数人才能名利双收——这位年轻人虽然已经是个小有成就的作家,但微薄的稿费实在无法保障生计,逼得他只有含羞带臊地回到了原先的工作岗位。

但世事无常,两年之后经济危机爆发,英国铁路交通大受影响,这位跨行写作又灰头土脸重操旧业的年轻人毫无悬念地失业了。

直到四年之后,他才找到一份正式工作:周刊助理编辑。这份工作收入丰厚,更大的好处是能够结识很多精英人物,最大的一项好处是:这位年轻人拥有了充裕的业余时间,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无巧不成书,几年之后、这位年轻人的叔父去世,他随之继承了一笔天量遗产,那一年他只有33岁。

你猜他做了什么?

他辞去了杂志社的职位,决定专心于研究和创作。

他雇佣了3位教授为他提供各种奇闻异事的素材,相当于在那个信息并不发达的年代自建了人肉搜索引擎,让他的文章显得旁征博引,信息量惊人,同时代许多与他素不相识的人都在猜测,这位年轻人是如何的家学渊源,阅读量会如此巨大。

1851年,这位不满40岁的小伙子发表了自己的第一本社会学专著《社会静力学》,翌年出版《人口理论》。

这个人就是赫伯特·斯宾塞。

光绪23年,在大洋彼岸的大清,中国最早的翻译家为国人引入第一批西方学术著作,其中就有严复演绎的《群学肄言》——这个名字的翻译出自《荀子》中“人之贵于禽兽者,以其能群也”,其中的核心思想是讨论人类群居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这本书的现代化翻译其实应该叫做《社会学研究》,其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论调在当时保守列强欺侮的中国名噪一时,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的民族救亡运动。

最后补一句,斯宾塞曾经担任助理编辑的那本杂志,就是今天赫赫有名的《经济学人》,直接影响了几代中国考生英语考试的历史进程。

04

三个故事讲完了,不知道你读完之后有什么感觉。

一亿人民币对于普通人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但如果把视线拉长,人类历史上拥有过这个量级财富的人绝对不在少数,在时间的大尺度上,这并不是一笔很大的数目。

那些拥有过这笔钱的人,还会继续上学 / 工作吗?

从表面上看:卡文迪许早就从剑桥辍学、高尔顿收到遗产后立马选择退学周游世界、斯宾塞也辞去了《经济学人》编辑助理的工作。

他们没有继续自己曾经的工作。

但是财富和金钱让他们找到了更适合自己、自己也更想要的工作——他们在这份新的工作里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并且至今时刻影响我们的生活。

这就不免让我想到了迪士尼在谈论自己商业策略时说的一句话:

“我们拍电影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挣钱去拍更多的电影。”


如果你有自己想做的事,财富不会让你停止上学 / 工作。

财富会资助你完成自己的学业,达成想要的工作。


·  猜  ·  你  ·  喜  ·  欢  ·

/ 01 23岁那年,海明威来到巴黎

/ 02 给大学新生20句话

/ 03 美国工厂:让世界重新理解马克思爷爷的阶级理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