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进攻,1979,中越战争的非专业检讨(中)

2017-01-03 橡树 流浪的橡树

进攻,1979,中越战争的非专业检讨(中)





2017年来临,这篇文章继续下去,需要朋友们的支持和批评。


《进攻,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这类文章比较小众,还望各位朋友予以大力推荐、支持为谢。


本号才疏学浅,书生意气,纸上谈兵。不到之处恳请方家见谅。如得幸参加该次战争的前辈的不吝赐教。不甚荣幸,致谢为先。



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系列》以开战、进攻、撤退三部分,分别独立成文,尽可能就笔者的知悉与判断,回顾那场比邻国之间的战争。本号将于即日起,分:

《开战,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上)》(完成)

《开战,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下)》(完成)

《进攻,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上)(完成)《进攻,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中)(完成)《撤退,1979,中越战争非专业检讨》(待续)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




从17日开战,到18日、19日,中国军战线全部推入越南北部边境3——10公里,部分穿插部队入境纵深,可能至20公里以上。


战场态势是,中国军东集群分为北、南、东三个军规模的作战集群,以“苏式”大兵团的品字型布阵,攻击前进。这是机械化大兵团作战的常规态势。17日两军接战,战场态势已经呈现双方战力悬殊,东集群品字形布兵,稳步推进,显然胜券在握。中国军西集群则以配属部队主力13军、14军,对中越边境老街进行传统的“苏式”钳击攻击。以11军策应迂回,佯进。


两个作战集群的攻击、进军模式大同小异。



中国军西集群开战与攻击态势图


经过开战最初两天的激战,中国军参战部队自下而上,有了实战的震撼。这两天伤亡数字,让中国军方和边境相关单位、人员均感不安。据说仅师团级高级指挥官这两天伤亡数字,就占去高级指挥官在这场战争伤亡数字的一半。让人非常遗憾的是,如此规模的战争,中国军高层盲目乐观,事先没有考虑靠前战地救护和靠前配置完备野战医院,实为失策。这点中国军尤其需要检讨,以期未来做战改善。


大战之后,寥寥无几的救护兵和战地救护所,伤亡者众多远超参战官兵想象。很多伤员因为抢救和转运不力,丧失抢救而无端扩大损失。值得诟病。


现代以来,“世界大国”以己方重大牺牲或对敌方重大杀伤取得胜利,似乎非常少见。这也是战争随文明不断进化的必然。


1979年中越战争中国军战争目标不是为略地,而是“惩戒”。前敌最高指挥似乎忽视或者不甚理解“惩戒”的外交暨政治含义。纵观现在,大国参与的局部战争多以“惩戒”模式为主——很大程度源自参考1979年中越战争模式,这是该次战争的军事价值。然而,所谓“惩戒”战争,以空袭、导弹、信息战和特种作战混成的“斩首”模式,可谓这类战争的经典打法。事实上,若干的局部战争,可见均以施“惩”国伤亡远小于被“惩”国,作为胜利的一个标准。


以落后的气势如虹,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革命”内战的思维,拘泥保守的战争胜利标志,这不是现代化战争的作战思想,是脱胎落后的冷兵器时代战争的匹夫之勇。或者,是传统上日俄类军国战争思想。一个国家的战争思想决定于这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1979年中越战争有深刻的世界背景。中国打击越南,间接牵制了前苏联在欧洲暨世界范围与西方争霸。但是,潜在方面,也有柬埔寨红色高棉这个烫手山芋。毕竟越南进军柬埔寨,历来被视为是在屠夫手里“拯救”柬埔寨民众的正义战争。西方不愿意做的,同在社会主义阵营里的中国做了。


可能,这也是美国和中国达成的默契,两国都需要或意图以这场战争,达到调控中苏、中美、中越和美苏格局的目的。事实证明,之后,中美走近,冷战逐步走淡,中国也由此得以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下,开始经济改革实现了经济发展。所以,回顾这场战争,不乏泛见多有评论认为,这场战争,是中国致以和美国为首的西方握手的见面礼。


1979中越战争本质,也就是当时世界列强首席政客们的想法予以战场实践的一场战争。



1979年中越战争中国军后勤实况如图


假设当时的前敌最高将官们能够接轨先进的战争思想,能够理解这场战争的性质,那么,实战中,完全可以以打破越南的防御体系,占据战场压倒性优势,牵制对方进入消耗战的思路稳妥施压,继而以外交解决问题。这样,不仅这场战争的政治走向会迅速清晰,而且,双方军人,尤其越南平民伤亡数字,也会大大减少。


这样的打法,或者不能气势如虹展现“国威军威”,不能表现中国军传统的大兵团、大穿插的“战争艺术”,甚至可能在预定的时间打不到凉山,或者取得其他标志性的战场胜利,但是,这场战争同样可以实现这场战争本身服务的主体——外交和政治的目的。实际上,中越边境后来“两山轮战”,其战略、战役和战术的军事价值更为世界军界侧目。


中国最终实现自己的政治与外交目的,本质上还是依靠了长期的两国边境战争。中国以优势国力在局部战区牵制和消耗对手,使得越南不得不举国应付,也使得越南背后的前苏联不得不疲于奔命应付东南亚乱局,继而为美国为首的西方一举击溃前苏联团伙,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1993年后,随着前苏联和华约联盟的崩溃,中越完全停战。停战后的越南满目疮痍。可见,之前的漫长两山轮战的中国军的战果,远强于1979终于战争的战果。甚至,我们可以视为:1979年中越大规模边境战争和继后的中越长达十年有余的局部边境战争,有意无意间,在世界格局上,非常有力的直接支持了美国为首的西方,对彻底覆灭前苏联和华约联盟,起了至关重要的客观的作用


所以,可能随着前苏联和华约联盟的崩溃的主要原因分析,世界共运开始缄默这场战争。可能,这也是我们少见这场战争的史料、影视、文学的原因。这场战争在世界格局上看来,对于作战双方,是以本国巨大伤亡,以牺牲和埋葬“苏联主义”的正义战争。


当然,这也局限个人看法。鉴于本文主要做纯粹军事的探讨,再次回到主题。



强大的炮群,是中国军在1979中越战争中控制战场的不二利器。


中国军两个作战集群在19日左右,开始逐步调整炮群前进。习惯于传统的单兵携带弹药和口粮,使得前线作战部队粮弹告馨。前敌最高指挥似乎没有停止攻击,在一边命令继续猛冲猛打的同时,一边紧急调后勤辎重跟进。然而,越南北部边境地形复杂,交通非常不便,严重限制了后勤辎重跟进。


铁路运输几乎没有,公路时断时续,无奈之下,人挑,马驮,小车推,一时间,似乎回到内战时期的战场。目前尚无中国军在这场战争里调用的平民(民兵、支前民工)数据,但是,要保障前敌30万作战部队的消耗,后勤承担的压力可想而知。


中国军西集群是这场战争的次要战场,其第一个战役目标是攻击老街。


在攻击老街的部署中,西集群采取是典型的前苏联军队的大兵团“钳击”攻势,以最精锐的王牌野战军13军和14军钳击老街。以战斗力较差的11军做战场策应,佯攻,机动。老街毗邻中国,是中国往西部越南径向河内方向的边境门户。其地势是山地向丘陵过渡的盆地地带,相对越南北方边境六省,容易施展大兵团攻击。


战争爆发,中国军由炮火准备到步兵群攻击的全过程,老街越南军一直暴露在中国军的打击之下。在钳击部署的实战攻击中,可能因为老街及外围区域确实太小,根本不能展开两个军完成这个部署。于是,主力13军迂回老街转身直插纵深,采取这场战争频繁可见的打法:正面主攻,侧面穿插,一路杀向老街西南的柑塘。


实际上,原部署似乎对老街实施钳击的两个军,对老街攻击只用了西集群另外一支主力第14军完成。


老街和中国接壤边境线有160多公里,两国在此有公路、铁路、水路并行。可谓交通便利,地势相对开阔。加上老街正面中国军西集群炮群可以直接攻击,以一个军的兵力攻击老街,在前敌将官们看来,完全是泰山压顶。


然而,中国军在炮火准备完成后,实施坦克引导下步兵冲锋,实战效果非常不理想。



进军中的中国军,可见当时客观的后勤、战斗兵和地貌、植被。


最初,在老街外围丘陵地形若干高地争夺战中,中国军步兵以密集队形冲锋,伤亡惨烈。守备老街的越南军虽然番号杂乱,多以地方省队与市队零星和武装民兵。但是,这些零散部队富有战场经验,预先在可能进攻的道路、缓坡的战术点标注了机枪、迫击炮等射击诸元,设置地雷,陷阱等。实战中,他们谙熟多种兵器,三五成群,互为火力支撑,无实战经验的中国军新兵英勇冲锋往往吃亏。


第14军对老街及外围的攻势自17日开始,基本沿袭传统的坦克引导步兵协同大炮的传统攻势。这种攻势在战后,被越南军和西方报媒称“人海战术”。临战不顾伤亡一往无前的气势,确实可能在精神上可以压倒对手。但是,这种压倒的代价,就是年轻士兵的生命。


和二战德军、美军惯用的坦克支撑的散兵线冲锋区别,中国军也有自己常用步兵进攻战术,这就是经常被神话的“三三制”战术冲锋。


理论上,一个连规模的冲锋,以步兵班分解为战斗组为作战单位,依照“三三制”,不断展开和变换战斗队形,理论上,可以控制2000米以上的作战线。然而,这个战术应用实战非常灵活,一般新兵几乎难于理解。加之战区狭小,地形地貌复杂,一个拥有大量新兵的连规模冲锋,根本无法进行这样的战术攻击。同时,也无法施展这样的战术攻击。


“三三制”战斗群展开到冲锋,其过程应该根据实战不断变换队形,需要用"口语"、"手语"、甚至"无线电"做战术指令通联。要做火力压制、支援和冲锋的配合。这个战术配合和攻击,似乎更适合平原作战或者特种作战。



网友手绘,作者基本认同的三三制攻击战术略图。受越南北方地形地貌限制,这样的战术发挥受到限制。


然而,让人遗憾的是,这场战争中让人无法理喻的是,中国军于实战大量投入没有经历系统训练的新兵,有的甚至还无实弹射击的经验。可以想象,这样狭窄地势下的冲锋,面对老练的作战对手,会付出多么惨重的代价。无奈之下,还得依靠远程炮火组织徐进弹幕,然后,坦克和步兵炮抵近逐点攻击。


最后担负主攻的主力第40师,在加强了西集群直属坦克团后,调整盲动战法,在强大炮火支援下,一步一点,清点前进。据中国战后公开资料,该师于2月19日下午13时攻克老街。历时60小时45分钟,共击毙越军433人,仅俘敌4人。虽然耗时近三天,但是,取得了最终的战役胜利,得以控制攻击越南北方的西大门。实际上,老街在中国军占领后,迅速成为西集群继续攻击的后勤支撑点。


至于这场战役中国军的伤亡,目前尚无准确数字。可以相信,14军在老街的伤亡人数绝对不在越军伤亡数字以下。


老街攻击战役这一案例,过程非常清晰,疏于实战的中国军攻击步兵,在实战遇到的麻烦,最后都是在绝对优势的炮火打击和掩护、支援下,予以解决。其实侧面证明,运用己方战力优势,回避己方战力缺陷,是取得胜利的前提。盲目追求气势如虹,一往无前和勇敢牺牲的“激情”打法,往往在1979年中越战争中,中国军的炮群暨前敌各类炮兵,是战场致胜的几乎完全主力。


美国军方在当时及之后,非常注意观察中越战争(包括后期的两山轮战)并总结美国越战以来的经验。后来,在伊拉克战争和波黑战争等局部战争中,美军以空袭和巡航导弹(远程重炮的升级版)进行火力压制对方,在完全控制战场之后,再投入少量步兵予以占领。成为避免和减少己方伤亡和争取战场主动的不二战法。


老街攻击战役无意间成为世界军史的一次经典战例。这个经典战例价值和一往无前、勇敢牺牲的“战争思想”全然无关,而是后现代的战争更强调火力压制和控制战场,传统步兵开始由战争的战场主力,退为火力压制和控制战场后的配合力量。任何失去火力压制和控制战场的作战方,在正面战场上投放临敌部队,都将是自取其败的盲动。


实际上,1979年中越战争双方柑塘战役,即是火力压制和控制战场一方与失去火力压制和控制战场一方大战的经典战例。这次作战中,越南军316A师和345师,以及参加柑塘守备的其他零星番号越南军,靠年轻士兵端起步枪,气势如虹,一往无前,采取以精神去压制敌人的苏式“革命战争”打法,面临猛烈炮火打击,完全作战,最后越南军两个师及配属部队均遭重创,中国军成功攻击占领柑塘。



越南军122美式加农炮。在中越战争中,由于被中国军炮火压制,越南军重炮在北部战场几无发挥余地。


柑塘是越南和老挝门户,也是南下河内的枢纽。该地区据说是越南少有的工业基地。相对东线重镇谅山,柑塘是越南军重点守备的西线防线。也可能对中国军这次越境作战的规模情报有误,也可能“决战一线”的口号的必胜信心,在战争爆发此后数天,越南军居然确定以柑塘为核心,较为集中当地部队进行次第设防,层层抵挡,以求保卫柑塘不失,继而城下决战的部署。


越南军担负柑塘守备的主力,是属于越南军经济总局的农垦师(类似中国建设兵团)345师。该师临战前加强190炮兵团为野战军。柑塘防区守备则由该师主力以外约姆河为依托,及当地省队、县队,以及为数不详武装民兵承担。同时,越南军北方六省部署的唯一一支野战王牌军,冒险北上企图逆袭老街,寻机野战以策应柑塘守备。


13军和占领老街驾驶南下的14军主力,由此得到和较为集中的若干越南军正面野战的战机。这次作战是西集群相对东集群得到较好的一次大兵团硬碰硬作战的战机。临战前,13军重新编组军、师直属重炮,以集中85毫米以上火炮编成了7个炮兵群,共计258门火炮。包括152加榴炮、130火箭炮、130加农炮、122加农炮、122榴弹炮、107火箭炮等等。


此外,算上团、营属82毫米以上火炮,13军在对柑塘不足10公里的攻击正面部署了共计564门火炮,火力密度达到平均每公里94门。



中国军国产63式130火箭炮,口径大,火力凶猛,在中越战争中是中国军主要攻击火炮。


对应越南军仅345师临战前加强的190炮兵团,以及省队、市队武装若干高射炮点。战后数据披露,整个柑塘越军守备火炮85毫米以上不过40门,不足中国军十分之一。


中国军对柑塘攻击依然是以13军两个主力师钳击部署,以该部39师向代乃地区攻击前进,以应对越南军316A师,保障13军主力攻击。


无疑,柑塘攻击战役是中国军以优势炮火压制和控制战场,稳步投放步兵攻击,实现战役目的的一次成功的作战。整个战役失去火力压制和控制战场的越南军,在柑塘的守备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不仅如此,打援保障柑塘攻击战役的39师在代乃地区和越南军步兵王牌精锐316A师交战,两军在野战中,中国军炮火压制下,越南军重炮无法完成劣势下的炮击、转移,不得已,为避免重炮损失,越南军对中国军攻击的炮火支援,几乎都是小口径迫击炮,随发随移。316A师在攻击中受制对方炮火,组织营连规模的突袭,往往被中国军强大炮火予以覆盖性杀伤。持续近3天,该师无法突破中国军39师的防线,这才明白战力悬殊,不得已终止作战,开始组织撤退。


柑塘攻击战役,中国军很快击溃了正面的越南军野战军,随即突入城区和当地工厂开始巷战。巷战给中国军带来较大的伤亡。由柑塘地区工人组成的地方武装熟悉地形,以城市和工厂复杂地形依托,顽强和中国军步兵攻击接战。很多作战点最后还是靠中国军强大的炮兵予以毁灭性打击而予以打掉。两国交战,全无人情。抵抗越顽强,遭遇的毁灭就更惨烈。


除开两军交战柑塘遭遇的大规模炮击,中国军占领柑塘之后,因为巷战伤亡和中国军指令性报复,柑塘地区成为越南在该次战争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主要地区。战后,这个越南少有的北部集采矿、化工、纺织、机械制造等工业区,一片废墟。


(长按识别添加本号,更多精彩原创与你分享)


人性崇尚自由。关注历史,关注文艺。


这个阶段作战中,中国军东集群在截止1979年2月26日,也同时完成攻击占领了越南高平、同登。在东集群攻击高平、同登的战役中,中国军东集群却无越南军配合实现正面硬碰硬的对战,加上地形复杂,战区狭小,同样打法下,东集群战损过大。


出友谊关可以直攻同登。和老街一样,同登毗邻中国,越南军主要防线处于中国军野战炮群直接打击范围。然而,同登是越南北方战略重点谅山的北大门,

地形地貌复杂的扣考山、扣马山环抱同登城区。至于高平,时任越军总参谋长的文进勇多次视察战备,对面北的险要地形的高平守备报以信心。


所以,战力领先西集群的中国军东集群在对同登、高平的攻击中,战损远远大过西集群。现在泛见讨论1979中越战争的话题之一,就是以此为据。作为1979年中国军主要攻击任务的东集群,其发起的对同登、高平、谅山的战役,拟准备在下节《进攻,1979,中越战争的非专业检讨(下)》专文探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