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4a《南山备览手抄》第1册 第四卷.A面P.75

上日下常老和尚 如意成 2020-09-16

 提示点击↑"如意成"关注获得更多资讯

第1册 第四卷.A面P.75

00'07"
  这个辗转增上过程当中,现在我们就停在这里看,说第一次的这个因现起现在这个状态,这是一重因果,所以这个可以说是前面业因所感之果。但是所感之果停在这里,绝对不会到此为止的,你一定紧跟着又马上有现在的反应;现在的反应,于是就演变成功是将来之果,所以这个因果有它的这样的千变万化的不同。就这一重因果当中的向前看来说,我们称它为「」,现在清楚不清楚?就是这个境界嘛现起了。然后呢,说那以前你救了这个人,跟这个人结交,所以他跑得来来找你,这个叫境。就我将来,说一看见了以后,觉得很欢喜,马上来:某人,某人,好极了!我好久不看见你,如何、如何……。这个关系又留下来将来更亲密、更好的这个种子或者这个因,对不对?那么这一点来说,这个不叫境叫「」,清楚不清楚?如果你们如果学过十二因缘,那个完全当下都运用了,前面叫作受,受了以后下面叫作爱,爱了以后取、有等等,你会怎么用,用上去。

01'40"P.76
  那么现在这个地方讲戒的时候,完全讲实地的:就是是非,然后呢轻重、好坏,你可以很明确地判断。所以第一个「」是这样。换句话说,我们现在了解了,我们不要谈那个因果吧!就是这个境界现起的时候说你所对的,做这件事情:如果帮一个人忙,那么被帮的人忙叫作事;如果害一个人,你被害的那个人叫事;如果我放生救那条鱼,那么那条鱼就是事;如果杀一个生,那么这条鱼就是个事;偷东西的话,那么这个偷的钱以及那个本来这个他有的东西这个就是事。

02'26"
  相对它的,说谁在做?我在做!于是我在做的那一部分,用什么一个另外一样东西来代表,第二个叫「意乐」。这个意乐是什么?就是你的意念,你那个意念的好乐。也这样说,平常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我们心里,「哎,我很欢喜这个东西」,那么这个地方的一个特别名词叫作「意乐」。那为什么用意乐呢?业本身分成三部分:身、口、意三业。这三业当中分出十部分来:身嘛所谓杀、盗、淫;口嘛妄言、绮语,然后呢两舌、恶口;然后意业的话,杀、盗、淫,这平常我们说十恶业。可是真正的造这个业的主要的这个主宰是什么?主要的主宰是意业──心理、心理动机,后面会详细说明。经论上面告诉我们,说你真正能够造的是什么?是这个意,身口只是种工具,身口只是个工具。

03'48"P.77
  其实这一点哪,我们世间的常识也可以判断。譬如说任何一个家庭当中,那个父母对那个子女呵斥、打骂,但是这个子女不会对父母瞋恨,因为这个父母的意乐是什么?只有一个字──爱护,就是「爱」字。如果是你这个意乐是这样的话,那打骂也对。反过来,世间人长大了以后,我们往往说笑着面孔:「喔,我是对你好啊!」「你是对我好?我晓得你到底是什么?」我们常常对人家谈话这样的话,对吧!「我可是对你好啊!」大家都是……可是心里面呢真正想吃他一口,就是这样。然后商场当中乃至于大家笑着个面孔,握握手,心里面大家想:「我怎么把……吃你!」这样。所以真正重要的这个重点在内心的意念上头。所以这个意乐主要的是这里。

04'54"
  那么这个意乐当中又分成功几样东西,分成几样东西。那么最主要的,就是你现在这个意乐是什么心情去造的。世间的来说,不外乎贪、瞋、痴,佛法呢,不一样──正知见!正知见这种正确的认识之下,所引发你那个情绪是无贪、无瞋、无痴。无贪的正面的功效帮忙别人──布施,无瞋的正面帮忙别人是慈悲,无痴的正面的功效是智慧,就这样。所以这个无贪、无瞋、无痴三样东西是基础,然后布施,然后呢慈悲帮忙别人,以及智慧,那是积极的,透过这个心去做那都是好的;反之,贪、瞋、痴,坏的。下面呢,由于你的贪、瞋、痴,或者是无贪、无瞋、无痴,而这个动机引发你的种种的行为,就这样。平常我们说──什么动机,就是这个,佛法当中有个专门名词叫「等起心」。所以这个意乐包括这三样东西,这个三样东西。总之一句话,就是我们心里面由于烦恼还是正知见?烦恼相应的这种动机,以及正知见相应这个动机下面的策发的行为,这是意乐部分。

06'41"P.78
  那么有了这个情况,对着这个境界,你内心对着它,下面开始行为了,这个开始的行为叫作「加行」。你要帮助别人,手就向自己袋里面掏出钱来,拿什么东西给他;伤害别人,你同样地想办法去伤害,那么这一部分叫作加行。最后这个「究竟」呢?就是你做这个行为做到什么程度。你要帮他,你想帮了他,忙半天,结果力量不够,没有究竟圆满,还有一个呢,你究竟圆满了;伤害亦然!现在整个地这样说起来,我们了解了说业是这样的。

07'27"
  那么现在讲戒,戒是什么呢?就是同样讲的业,不过现在我们晓得了,说平常这个业本身哪,它永远在生死轮回当中转。现在告诉我们:欸,这个不可以!你不是要快乐吗?那这个恶因一定要拿掉,那这个苦果才不来;你不是要快乐吗?这个善因你要种下去,那个快乐才来,所以这样内心当中告诉你。还有一个特别的东西哦!并不是说那我了解了自己去做好,这个叫作善,不叫戒,这个功德完全不一样,完全不一样!至于说正做的时候,那个心理状态倒是同样的,那么这个说一下。

08'09"P.79
  戒就是说,这个不可以做的,这个我该做的。那么做的时候不外还是如此:当我们对这个境界的时候,于是那个时候内心当中,一定跟这个境界相应的,一定有这个心理反应出来的,这是我们想人人感受得到。好的贪,坏的瞋,还有一类呢,说不上来,说不上来什么?痴嘛!就是这个。而且还有一点:痴永远在转,从来没停止。所以当贪在起的时候──贪、痴俱,瞋在的时候──瞋、痴俱,而单单痴在的时候,前面可能没有。譬如说我们现在坐在这里,也说不上来,痴痴呆呆,看见一个人,望了一眼,好了,就这样,那么这个就痴心相。现在呢,戒不是,告诉我们:好的,不要贪;坏的,不要瞋;平常没有这种,不要痴

09'08"
  所以不管讲戒也好,讲业也好,一定是这个境跟我们的心相应的时候,或者我们自己,那现在讲是心或者意乐,对境的时候产生那个状态。那么不同的状态你就有不同的对治,说这个不可以,那个不可以,这一部分叫作什么──戒相!你这样看起来,这个戒相有没有范围呀?没有范围,无穷无尽的。对时间来说二十四小时;对空间来说,一张开眼睛来,啊!三百六十五度的空间没有一个不是;所对的项目来说,不要说人,人就有这么多,然后呢,每一样东西没有一个不是。所以这个下面刚说,最后那一句话,「任境彰名,乃有无量。」有没有看见?那就是说,从那个境上面来说明的话,啊!那是无量无边。随便看见哪一个,哪一个嘛当然以前就是遇见任何一个境,随业流转;现在对于任何一个境的话,以戒行持,所以这个戒相是无量无边的。

10'22"P.80
  那怎么办呢?欸,好,它归纳起来。怎么归纳法呢?说那不是你现在要做多少呢?说我现在三皈,三皈有皈无戒;然后要五戒,那你分了五项;说再不然,我加上去,要一次的八关斋戒,那么这个叫八关斋戒;再不然呢,我说慢慢地进一步八关斋戒满好,我觉得在家不需要,出家,那就是十戒;最后呢,圆满具足戒。所以以这个分类来说,在这里呀这个戒从这个分析、这种状态说的,有四个位次,有四位。所以说,下面《资持》解释:「初叙广。上二句据法明广。」有没有看见哪?下面那个。上二句「据法」就是以戒法来说明,那是什么?「五、八、十、具四位不同。」这样地归纳起来的话,那就是或者是五戒,或者八戒,或者十戒、具戒这四位。

11'42"
  其次,「次二句」,次二句前面说「心有分限,取之不同」,也就是《事钞》当中,那就是南山道宣律祖的说明。这个「心有分限,取之不同」,那两句是「次二句」。「约心明广」,我们不是说任何一个戒,或者任何一个业,一定什么?境来说、心来说嘛,主要的就是心跟境,有了这个心跟境,然后你再行为、然后呢究竟。所以这个加行跟究竟那是次要的,你只要把心跟境认识清楚的话,这个问题就解决了。现在这里说:我们现在来归纳的时候,一个约境来归纳,一个约心来归纳。约境来归纳,或者是五戒、八戒,这个是在家的;或者十戒是沙弥戒,具戒就是或者是比丘尼戒,或者是比丘戒,男女二众的这个都叫具足戒,都分为四位。那么约心,心里面状态,他又怎么说呢?说「即上四位各有三品。」换句话说,前面这个五、八、十、具都有三品,哪三品呢?上品、中品、下品。

13'04"P.81
  这个上、中、下怎么分法呢?后面告诉我,我在这里简单地跟你们说一说。前面我们曾经几次提起过《菩提道次第论》,主要的原因我晓得在座的极大部分都听过、看过这本书。它不是分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吗?那这个下、中、上也就是这样的。而且在《广论》当中特别地引,这个不是属于《广论》喔,这个在什么地方?在《瑜伽师地论》上面。大家还记得不记得?说这个分三士道的时候一个分法是这样,另外《瑜伽师地论》上分三士道的时候,说非律仪非非律仪,这是律仪,然后最后这个什么?别解脱的律仪、菩萨律仪。大家还记得不记得?就是这个,就是这样。所以它这个分类的方法也是这样,一个就是约世间的,啊,我这个人天乘;一个就是进一步地要想自己解脱;一个要帮一切众生究竟圆满,它这个三位的分,也是这样分法。虽然《广论》上面引的好像是两个不同,那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实际上内涵是完全一模一样。

14'27"P.82
  什么叫不同的角度呢?就是以经论的立场上来说,它分的是《菩提道次第广论》上面那个下、中、上,所谓共下、共中,上就不共了。然后,有了这个理论以后,有了这个见解以后,你要行持的话,那么开始的时候,依照这个《瑜伽师地论》上面说,非律仪非非律仪这个。我倒是觉得下一次如果你们来的时候,可以把《菩提道次第广论》带来,再不然呢我们讲堂里面准备着,需要我随时翻给你们看。你们这样一学的话,是真正目足都能够并行,至少这个理论基础完全很正确了,要去走的话,那自己自然会感觉到千稳百当,所以这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现在在这个地方,我们了解了,哦,它为什么要约这个境,要约这个心哪!这个是这样地分这个二品。

15'37"
  「若下二句就境明广,情及非情不可数故。」就是这样。这么说第一句是据法,第二句是据心,第三个讲境;境的话就是一盘散沙,他不讲什么任何道理,那就是实际上的状态告诉你。然后呢这个状态当中,从佛法的立场上来看,你要讲戒的话,分成这个四类;然后所谓戒的话,对你的心来说分成上、中、下三个位次。

16'10"P83
  在这个地方,下面「且下示要」,现在他不用这个方法,而是把整个的戒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因为讲戒的话一定又是包括境、又包括心,而这个心境所对的,正是世间来说的万事万物。所以这个三个东西,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是原来同样一个。现在是同一个什么?讲戒。所以讲戒来说,以戒的这个真正的大纲来说,那么又分成功什么?就是分成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也就是取它的重要的意思。清楚不清楚这一段文字?

16'54"
  那么这段文字现在了解了,下面有一点特别地说一下。在这个前面的分析当中,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事实?那个祖师三两句话,以及后面的祖师批注这个内涵哪,它把整个我们要说的内涵,圆满无遗地把它完全告诉你,再多了累赘,少了不够,有没有发现这一点?喏!它有一个这样的特点哦!所以你将来慢慢地、好好地看。这个不够这个条件,尽管写的书,文字也很容易了解,天花乱坠,完了以后,你要从这个里边把握住特质、整理这个纲要──一无是处!那么这个现在那个祖师他这个告诉我们这种著作,文字是难懂、意义是深奥,可是一经过你认真地修习、探索的话,整个的全貌完全呈现,少了不可以,多了是累赘,有没有发现这个?就是这样嘛!像走路一样,那个到高雄去──多了一个弯弯扭扭,车子、汽油、人,都在那儿受罪;少了跑不到。这是所以你们要注意啊,虽然它那个文是古拙,但是值得我们去学的。

18'25"P.84
  我也记得,我刚出家的时候,遇见一个善知识就告诉我:「古人之书不可不读,今人之书不可读!」那个今人、古人怎么分?并不是说这个人三千岁叫古人,眼前的三十岁叫今人,不是!他征古,依照着这个传承,能够教量、证量具足地这样去做的,这个叫古人;否则的话,如果他自己别出心裁、依文解义,这个叫作今人。懂不懂这个意思?现在我们前面只看了一点点,就立刻看得出来两者之间的差别。前面所以这样认真一说,那首先很多地方、重要的地方,我会提出来让我们了解判别这个差别。

19'34"
  现在我们继续看下去,它有一个小注说:

19'39"
【三品者,见后〈归戒仪轨.五戒〉中,〈依境发心〉文。】

他后面会告诉我们的,我们这里只是大概了解一下。现在看那个文:

19'53"
【《资持》云:「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 有云:未受名法,受已名体。今谓不然。法之为义贯彻始终,安有受已不得名法。须知下三从初得号,是故一一皆得称戒,或可并以法字贯之,方显体及行相非余泛善。」】

那么这个说一说。前面说首先标示出来,戒用不同的角度,大概了解一下它的内涵。一个从它戒的实际所戒的内涵来说,所以说「戒相多途」,哦!这么多;以及以佛法来分类,或者约这个法来说,或者约心来说,但是只是说明了这个名相的状态。现在他告诉我们,我们要想正确地了解──说「欲达」,要想正确地去通达这四样东西,这个四样东西包括了戒法、戒体、戒行、戒相,所以这个通达是指这个。

21'30"P.85
  那么通达有两种,这个我们要了解的。前面的通达──;后面的通达──行,我不说「」,你行对,自然证得;前面叫作教量,后面叫作证量。这个彼此间是因果关系,你要想得到这个果,一定要去证,要证一定要行,要行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正确的认识一定要凭这个教。所以我们现在学习进去通达的第一个是所说的文字懂,文字所指的内涵懂,然后根据这个内涵去行持的时候,你那个时候内心当中就来了。

22'20"
  从前面的文字懂,到内涵懂,这个是在这里学的,如果说在修学佛法过程当中,我们讲闻、思、修的话,那是属于闻、思阶段。所以这个闻不是我们平常讲自己看书、自己阅读,他不讲阅读,讲闻,这有个特别的原因,「佛法无人说,虽智不能了」,小乘经、大乘经都这么说,而这两句话,特别是《华严》当中。那么前面我们学的过程当中,我想大家多多少少有一个概念,前面不讲,那些事情就是莫名其妙,讲完了回过头来一看的话,觉得:「啊,美不可言!」你们如何我不能肯定,但是原则我想应该如此,因为我当年跟我的老师也就是这样。

23'18"P.86
  我不是刚才说嘛,我刚出家的时候,民国五十四年就得到这一本书。因为我是久已仰望印光、弘一两位大师,啊!我心目当中非常仰望。所以一看,哦!这个弘一大师辑的,非常欢喜,一本古装书,最好的,现在都没有了这种书哦!看了半天,心里面觉得非常欢喜、非常虔诚,可是看了半天哪,一窍不通,刚才已经说过了。以后摸了多少年以后,而摸的还不是它耶,最主要的还是得到了这个老师的指授。老师的指授以后,他也并没有给我讲这个哦,可是别的地方讲清楚了,我回过头来一看的话:啊!妙意统统出来了。这个我晓得,这个佛法没有骗我们。修学佛法必须要的四个条件──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法随法行就是修行,果自然一定出来的!所以现在我们这里讲「欲达四科」,你马马虎虎听听也就算了,你要想认真通达这四样东西,那么一定要什么?这个通达──教量、证量,就是这个,这第一点。

24'38"
  其次,我们想象当中这个证量的话:「哎哟,我要证得佛果,那不是远得很吗?或者证得罗汉果很远。」不!要晓得这个闻、思、修过程当中,它各有它对治的内涵,假定你真的闻,闻对的话,眼前我们就可以受用;思,那更不谈!这样!眼前什么受用呢?你那个内心当中就会得到安乐、安宁,这样。因为我们现在要对治的是什么?业!业的引导者是惑,就是烦恼。

25'18"P.87
  平常我们真正最重要的就是烦恼,一天到晚在烦烦恼恼当中。强力的贪固然不一定现起,强力的瞋可以,很少现起──不要说可以,很少现起。但是痴相啊,二十四小时,每一小时六十分钟,每一分钟是六十秒钟,从来没有岔掉过一点点,大家想想看是与不是?只是我们不大晓得就是了,除非你修行将来才会体会得到这一点,就这样哦!胡里胡涂这样地过来,当你真正地通达的时候你就认识了这一个。认识了这一个以后,你内心当中就有什么?忽然之间哪,就黑暗当中,「啪!」电光起来的时候,你见到了!这种味道。

26'10"
  然后见到了,如果你在使用的时候,那个贪的境界来起的时候,你感觉到:「哎呀,好家伙!这个大怨家!以前我从来不认识的,它骗得我死死的,我还觉得很好,原来增长我的贪。眼前好像一点小小的快乐,将来害我,原来这是糖衣毒药。」你的心情就不为它骗。瞋的境界来的时候,以前你一定是暴跳如雷,到那时候觉得:「唉,这个没关系,原来是往业所感。它不但是如此,而且在这地方成就我的忍辱啊!」以前你一定要跟他发脾气,跟他讲道理,现在觉得这个人不惜下地狱这样的大代价,成就我的忍辱,还我的业。

26'51"P.88
  前面我们讲的是从理路上面讲,现在讲行持上面讲的,这个什么?都在闻思阶段。所以说你真正通达了闻思部分哪,当下心里面就清凉。妙的是眼前清凉,引发你的业就完全不一样,将来的果报一定好!你想眼前好、将来好,谁不愿意去做啊!现在做生意人,不管做什么事情,做生意快乐不快乐啊?凭良心说一点都不快乐。将来快乐不快乐?天知道!但是我们就莫名其妙去走耶!所以这叫无明、叫愚痴啊!

27'35"
  所以这个「通达」这两个字我们要了解,不要看,哦!「欲达四科」,文字懂了。如果文字懂得,我对不起你们,你们也对不起你们自己!文字懂了以后对你们不但没有帮助,往往有害。不懂得佛法还满好,懂得了佛法然后照妖镜拿在手上,看看天下所有的人都是妖怪,自己看不见,这是最可怕的事情。现在我们往往到佛门当中,往往就看到:哎呀,到处都是诤论。原因就是在这一点上没有把握准,你把握准了没诤论,你是非还是分得很清楚,关键就在这里──达与未达呀,不是文字懂了就算的!

如意成 ryc636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素食|艾灸|修炼|中医|佛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